#佛教#
什麼是身心?「釋家」認為身心是由「五蘊」構成的,所謂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寓意為積聚。
由這五種元素互相聚集緣起而成身心世界,就像《雜阿含經》說的那樣:「輾轉相依而得生長」生長出了我們的「身心」。
在了解了「身心」的定義和構成後,那我們應該如何安頓身心呢?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該如何「安頓身心」話題:
想要安頓身心,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不安」是從何而來,只有知道了「不安」的來處,我們才能決定它的去處。
我們的不安來自哪裡?大家肯定會想,很簡單,煩惱啊。的確,煩惱的自相就是「不寂靜相」,具體的表現,即是身心不安。
所以我們身心安頓與否,其實取決於煩惱的抑制能力,更是考驗我們修行功夫的深淺。
現代人的「心」終日為「境」所役;身則常年為「欲」所驅。「身心」都處在奔波流離的狀態,日常很難有太多時間去解惑,去做修復。這就導致身心的安頓無法得到保障。
很多在家人會說:「我上有老下有小,離開工作日子過不下去啊,我騰不出時間去修啊」。
這時候,一句大家已經麻木的口頭禪對我們而言就顯得很珍貴,那就是:「生活即修行」。
「生活即修行」並不是空洞的口號,但也不是說生活本身就是修行,這句話其實是在說:我們可以寓修行於生活」、,不要將二者對立起來,否則就會像六祖大師說的那樣「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雖然我們沒有條件去那樣「息心林泉、閒居靜處」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做到「醒功夫於人事,寓修行於生活」
舉個例子: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悲歡離合,這不是修行,這是經歷,如果你在那悲歡離合間中體會了「無常、緣起、因果」,並如實觀照,如理作意,那這才是修行。
所以說,生活本身不是修行,但如果你能把生命的所有經歷,順境也好,逆境也罷,用於鞏固你的出離心、這也是修行。
否則,對多數人而言,面對生活的種種經歷、遭遇,我們能做的不過循業流轉,輪轉如是,哪裡還有修行的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