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我們要安頓自己的「身心」,以便在社會裡穩固修行

2020-12-04 國學觀世界

#佛教#

什麼是身心?「釋家」認為身心是由「五蘊」構成的,所謂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寓意為積聚。

由這五種元素互相聚集緣起而成身心世界,就像《雜阿含經》說的那樣:「輾轉相依而得生長」生長出了我們的「身心」。

在了解了「身心」的定義和構成後,那我們應該如何安頓身心呢?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該如何「安頓身心」話題:

想要安頓身心,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不安」是從何而來,只有知道了「不安」的來處,我們才能決定它的去處。

我們的不安來自哪裡?大家肯定會想,很簡單,煩惱啊。的確,煩惱的自相就是「不寂靜相」,具體的表現,即是身心不安。

所以我們身心安頓與否,其實取決於煩惱的抑制能力,更是考驗我們修行功夫的深淺。

現代人的「心」終日為「境」所役;身則常年為「欲」所驅。「身心」都處在奔波流離的狀態,日常很難有太多時間去解惑,去做修復。這就導致身心的安頓無法得到保障。

很多在家人會說:「我上有老下有小,離開工作日子過不下去啊,我騰不出時間去修啊」。

這時候,一句大家已經麻木的口頭禪對我們而言就顯得很珍貴,那就是:「生活即修行」。

「生活即修行」並不是空洞的口號,但也不是說生活本身就是修行,這句話其實是在說:我們可以寓修行於生活」、,不要將二者對立起來,否則就會像六祖大師說的那樣「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雖然我們沒有條件去那樣「息心林泉、閒居靜處」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做到「醒功夫於人事,寓修行於生活」

舉個例子: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悲歡離合,這不是修行,這是經歷,如果你在那悲歡離合間中體會了「無常、緣起、因果」,並如實觀照,如理作意,那這才是修行。

所以說,生活本身不是修行,但如果你能把生命的所有經歷,順境也好,逆境也罷,用於鞏固你的出離心、這也是修行。

否則,對多數人而言,面對生活的種種經歷、遭遇,我們能做的不過循業流轉,輪轉如是,哪裡還有修行的影子呢?

相關焦點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修行一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玄幻小說中的高大上的情節,一個主角動不動就因緣際會加入到了一個門派裡學習某種特定的武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各種狗血劇情,又要高資質,又要上好的根骨,說實話,這些玄幻小說,只要我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板,都是一個套路下來的,所以我現在幾乎不看。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
  • 八字修行要訣:關閉六根、降伏意根,外空世界、內空身心
    1、不喜歡與人打交道,怕人多,怕事多;3、性格孤僻,思想極端,身上的稜角特別多,跟社會上的人合不來,不能與社會上的人、事、物很好地打成一片;4、如果一條路走不通,寧可返回去不走,也不願意想辦法往前走;5、討厭人,討厭事,討厭物;誰也看不上,就看得上自己;6、都想搞獨立王國,喜歡做孤家寡人;7、只喜歡跟身邊的人比,不懂得要和高素質的人
  • 禪是安心,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但我們要如何理解禪的概念呢?當代高僧星雲老和尚在北京大學演講禪文化與人生說到禪。說到禪的歷史,追溯最早的應當從古印度的佛教開始。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著一朵花,拈花一笑。而這一笑,就成為禪宗以心傳心,與弟子迦葉尊者心心相印。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由此,禪宗的法脈,從迦葉尊者開始,代代相傳,直至中國初祖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傳至六祖慧能大師。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楞嚴經》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盛名先至。
  • 缺乏修行,累世都無法洞見佛教的心要
    若認定戒律只是種傳統,那麼,即使老師告訴我們實相,我們的修行還是會有缺陷。我們可能研究教法並能背誦,但若真的想了解它們,就一定得修行。缺乏修行,會成為一種障礙,使我們累世都無法洞見佛教的心要。因此,修行就如大皮箱的鑰匙,若手上有正確的鑰匙——禪修之匙,則無論鎖有多緊,當拿起鑰匙打開它時,鎖就會應聲而開。若我們沒有鑰匙,就無法開鎖,將永遠不知道箱子裡有什麼。事實上,有兩種知識。覺知「法」的人,不會只憑記憶說話,他或她說的是實相。世間人通常只憑記憶說話,更糟的是通常是誇張地說話。
  • 女人比男人修行要困難嗎?佛教對女性地位的看法
    敦煌莫高窟039窟飛天盛唐(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女性修行比男性更困難嗎 佛教本身來講,不分男人女人,佛性平等。佛教裡面是很尊重女性的,法華會上,龍女八歲就能成佛。觀世音菩薩現女身,說明佛菩薩慈悲,因女性痛苦多,在這方面生同情、悲憫之心而現女身,以此鼓勵女性不要自卑。 佛性平等,在佛教裡面,沒有說女性比男性低下。《維摩詰經》裡面的散花天女,辯才無礙,有些菩薩還辯不過她,還有和文殊菩薩的問答,都是不二法門的內容。所以女性並不低,關鍵是自己要自尊、要努力,消滅煩惱,改變自己,一樣可以修行成佛!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國內一些強調所謂佛教學術的出家眾或文教單位,常常模模糊糊地在暗示著:佛法的價值是在這些不知修行為何物的許多世智辯聰者身上,佛教界出錢出力,而卻讓這些輕法慢僧的俗漢,在會議上謬論連篇地誤人誤己,這是出家人自己的愚痴與懈怠!
  • 佛教中的大修行者能代我們消業嗎
    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確能夠影響其他的人:在某地有一大修行人,那地方的大眾都會受到益處;某時出了一大修行人,那一時代的人都會受到幫助,那是大修行者行持力的感應及其言行的感化,使得大眾趨善避惡,使得鬼神調柔護持;但這也是由於當時、當地眾生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現,不是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
  •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_佛教_鳳凰網
    這裡講我們如果做了惡事,造了惡業,但是後悔了,對於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惡果十分恐懼,深深自責,發誓以後不造。這樣果報就是做而不集,業果最終不會聚集顯現,這一「作而不集」其實講述的就是懺悔。佛教教規規定,信徒皈依佛門之前,必須首先懺悔往業,然後方可為僧團所接納。出家修行後,若有過犯,應隨犯隨悔,至少應於每半月集會誦戒時,予以悔淨。 二、如何懺悔 有生死就有輪迴,在我們無法計算的輪迴中,自己造作了無數的惡業。龍樹菩薩云:一切痛苦皆由惡因而來,一切安樂皆由善因而來。
  • 萬行解惑:修行過程會經歷哪幾個階段 哪些反應
    怎麼能把它當作根本的修行方法呢?前幾天我去了一趟香港,他們那裡流行養小鬼。很多養鬼的人通常是到緬甸、泰國去把鬼請回來,供在家裡。給鬼做一個高不足10公分的木盒,小鬼就住在那個小木盒裡。對小鬼來說,那個小木盒就是金鑾寶殿,空間相當大。
  • 佛教中「業報和輪迴」是由何而來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佛教中提到的「業報和輪迴」,這些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佛教創造的嗎?其實不是,在佛教產生之前就存在這些思想,但是佛陀證悟了,他把他悟到的東西告訴我們,就是我們現在看的佛經。那麼這些概念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來快速的了解一下佛教產生前的一些歷史。
  •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服務於和諧社會的途徑
    如果我們從佛教的角度思考和諧社會,就會清晰地領會和諧社會也是佛教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如果我們從和諧社會的角度觀察佛教,也會清楚地發現佛教也是和諧社會獨特的精神資源。因此,我們的歷史使命是讓社會因佛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諧;讓佛教因社會的和諧而更加聖潔、祥和。
  • 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
    我們的身體為陽,心為陰。人體前為陰,後為陽。有形有相的為陽,無形無相的為陰。無形無相的力量主宰有形有相的力量。萬事萬物都是由陰主宰陽。佛在《楞嚴經》裡講,修行就是把我們身體的陰陽修和諧,修統一,讓我們與大自然合二為一,也就是與萬物同一體。我們身體腰部以下為欲界;腰部以上,咽喉以下為色界;咽喉以上為無色界。
  •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目的在於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佛教原先是流行於今天印度一帶的宗教,創始人是羅衛國的太子ー一喬達摩·悉達多。他自幼接受婆羅門的教育,在29歲時,離家外出進行修行,35歲時投身於佛教的創建之中。在傳教40多年後,於公元前486年去世,享年80歲。佛教徒又將他稱之為「佛陀」,意為覺悟了的人。
  • 悟恆法師:佛教的管理智慧
    能夠把自己的心管理好,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 第一、用舍心來管理貪心:《大智度論》:「有利益我者生貪慾,違逆我者生瞋恚,此結縛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痴,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貪得無厭、自私自利之人,不但障礙修行,也不得人緣。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天佑自西元前兩千年起,雅利安人從西北方洶洶而至;進入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帶來了拜火信仰與習俗(日神、火神、卍字圖騰等)。為了統治需要與特權維護,藉助宗教,積極造神,鼓勵祭祀;設計出種姓制度,使殖民社會穩固。
  • 日食月食的時候,是否特別適合練功修行?
    這個時候,有人會感覺身心受到影響,引發一些奇妙的感應。那麼,日食月蝕的時候,是否適合練功修行呢? 對這個問題練氣功者答案不一,有的贊成有的否定;而修習佛法者多珍視日月蝕的機會,勤行精進! 下面我們看看各家的看法吧!要注意鑑定迷信和錯誤。 一、八段錦、易筋經習練者:日食、月食時為何不宜外出練功?
  • 佛教:「邪淫」的果報有多可怕?看完你就知道了!
    邪淫,所謂「邪」 就是不正當,不符合法律道德規範的,對社會起到負面影響的男女關係或念頭、行為。佛門五大戒律之中,明令禁止出家人乃至世間一切眾生生邪淫、動邪念。邪淫的果報太慘重了,比殺生的業果還要厲害。佛教常以「萬惡淫為首」來說明邪淫在諸多惡業中的位置。邪淫和正常的男女夫妻或情侶關係是不一樣的,佛教並不禁止在家人婚姻,這點大家不要弄混淆。
  • 【海潮音】綱領在手:12個維度解讀中國佛教的價值理想
    從社會生存自由來看,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仁王之治,是民主平等的政治,是人人自由的政治。仁王之治不是用刀杖來強制執行,而是德化來潤物無聲。從個體解脫自由來看,禪宗呵佛罵祖,焚燒佛像,充分張揚了自由精神。佛教修行追求身心的解脫自在。瑞巖禪師在巖石上打坐時時自喚「主人公」,生動地表達了佛教的自由精神。《金剛經》講無相,就是要讓人看清存在的真相,從而達到自由的境界。
  • 用佛教的聞思修行來創造我們的財富
    有些人可能並不了解佛教,佛教有一整套的理論體系,真要是了解了,那將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受到佛教影響的名人不在少數。心理學家榮格就受到佛教經典《西藏度亡經》的影響,賈伯斯到印度,受到禪修的影響。那我簡單的介紹一下,佛教的聞思修行。以及如何把佛教的修行理論,如何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一、聞,就是聽聞的意思。聽聞是有方法的,在佛講法的時候,所有的比丘比丘尼,提前入座,然後以四念住來觀心。什麼是四念住,簡單的說就是讓自己的心按住下來的方法,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自行百度搜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