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世積功修行的目的入道

2020-12-04 百家號

「道」是什麼?就是無數人,生生世世都難以靠近的那個「本我」。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宇宙的本性,在你體內絲毫不少一點。所謂的八萬四千法,所謂的努力修行,只是針對你的大腦而已。

因為你頭腦裡的障礙太多了,多如河沙,障礙著你不認識道。當你頭腦轉變後,道也就自然顯現了,因為道本來就在萬事萬物之中。

仔細分析千門萬法,都是在讓你放下再放下,清靜再清靜。所謂的努力和修行,都是針對放下和清靜所設計的。

進入道之前的那段距離,需要努力去修。一旦你進入了道,你才知道:道不需要修,它本來就無處不在。

道猶如虛空,無形無相,無聲無息,無作無為、如如不動。你不可能見到它,也不可能找到它。它在萬事萬物之中,萬事萬物皆是它的自然流露。它清靜無為,如如不動。但又能通過萬事萬物,顯現出它無窮的妙用。

萬事萬物無處不在,真我本性也無處不在。山河大地,動潛飛植都是真我。雖不可見,但又無處不見。

你的肉體不是真我,思想也不是真我。許多修行人認為,靈魂是真我。其實,靈魂還不是真我。靈魂還是針對肉體這層外殼而言,是這個肉體的靈魂。

肉體與靈體都是物質的,只是一陽一陰,陰陽互存而已。靈魂出殼與悟道解脫,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平常人所講的靈魂出殼,是你的潛意識這個識神,出去玩一玩而已,它根本不能超越三界。

只有悟道之後,找到了你那個真我,才能超越三界,得到徹底解脫。道無處不在,當然不存在三界之界。道無我無他,無我又如何生?無生又如何有滅?因此,道本身就不生不滅,本身就是最徹底的解脫。

因此,你只有進入道裡,你才能證悟到,不生不滅的徹底解脫。但是,無論你用多豐富的語言來描述道,來形容本來面目,都無法準確和貼切,《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們要想接近它,只有通過它表現出來的特性為標準,通過修行改變自己。與道達成同一頻率,才能進入道。

相關焦點

  • 缺乏修行,累世都無法洞見佛教的心要
    若認定戒律只是種傳統,那麼,即使老師告訴我們實相,我們的修行還是會有缺陷。我們可能研究教法並能背誦,但若真的想了解它們,就一定得修行。缺乏修行,會成為一種障礙,使我們累世都無法洞見佛教的心要。因此,修行就如大皮箱的鑰匙,若手上有正確的鑰匙——禪修之匙,則無論鎖有多緊,當拿起鑰匙打開它時,鎖就會應聲而開。若我們沒有鑰匙,就無法開鎖,將永遠不知道箱子裡有什麼。事實上,有兩種知識。覺知「法」的人,不會只憑記憶說話,他或她說的是實相。世間人通常只憑記憶說話,更糟的是通常是誇張地說話。
  • 佛陀累世修行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
    ——大般涅槃經卷三佛陀累世修行善業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其實釋迦牟尼佛是根據眾生因緣隨機示現教法,如同佛說處處經裡面說的那樣,佛舍餘壽命二十年,有三種因緣,一是因為世人貪著色身。二是應該說的法已經說得差不多了,要度的人也度化完了。第三是為了防止有的人謗法謗佛造下地獄重罪,所以取證涅槃。
  • 歲末回首:虛靖天師「道詩」三首,說盡修行各般滋味
    道教歷代祖師大德皆強調積功累德的重要性,是為成道的基礎,如呂祖:「三千功滿好歸去,休與時人說洞天」,乃因吾人歷劫多生以來,惡業繁多,已經形成了習慣,甚至成為了本能,所以行善助人做功德,根本目的是為了約束自己的行為和起心動念,改正自己的習慣,是一個自我淨化的過程。難道君不聞《文昌帝君陰騭文》開篇就說:「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
  • 上輩子是修行人,這輩子怎麼修行?有仙緣的幾個特徵!
    壹翻翻祖師傳記,經常見到命中注定要得道成仙的人。究其根源,自然是累世修行,冥冥中指引。《抱樸子內篇》卷十二《辨問》:按仙經以為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自然所稟。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識,則心好其事,必遭明師而得其法,不然,則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玉鈐經主命原曰:人之吉兇,制在結胎受氣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
  • 無魔不成道!修行人遇到魔考時,該如何應對?
    據道經記載,五帝大魔為萬神之宗,有天福而無天德,常傲慢自大,稱自己與諸天上帝齊功,經常在上界與諸天戰鬥。天上神魔鬥爭,則人間劫火洞然,兵戈四起,生靈塗炭。元始天尊悲憫群生,故遣真武大帝降伏群魔。有能順利通過「魔考」的學道者,則諸大魔王同為保舉,上登仙界;若是受不了「魔考」,半途而廢的學人,則魔王也要感嘆:「爾不樂仙道,三界那的過?其欲轉五道,吾當復奈何。」故而魔考,實則是神明為修行之人設置的關卡,通過使修行人歷經重重劫數,甄選出道德純良、淡泊清淨、信奉不二的玄門高士,終可不畏紛擾、固守本心,克服重重考驗證聖成真。
  • 阿卡西記錄與修行,10月語幸阿卡西與你同行
    修行的路上,我們要不斷探索真相,明確人生使命,增長智慧,更好的生活。這是我們修行的方向和意義所在。真正的修行是什麼?修的又是什麼?修行與阿卡西從靈性科學角度我們知道,阿卡西記錄是宇宙資料庫,它包含了宇宙有始以來所有人、事、物的所有信息,包括起心動念等等。佛教中有八識,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
  • 入道是回複本來面目,「陰陽雙修」非「男女雙修」
    一、什麼是住境棄道?什麼時候要棄境入道?1、修行人在自我意識生起的景象中不能自撥、不亦樂乎,竟沒想到這個景象是從哪裡來的,這就是「住境棄道」。2、在景象中樂極生悲、象無常生滅來臨的時候,才開始反聞聞自性了,自己那顆永恆不變的道心就會告訴修行人,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棄假從真就是「棄境入道」!
  • 仙翁洩天機:佛教對人性精微透徹的解釋中,暗藏著修行的真諦
    也就是說,人生而非善非惡,一切的性格、天賦、興趣、根基與境界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其靈魂決定的,那麼一個靈魂累生累世養成的習性怎麼可能輕易改變?「六道輪迴」的範疇是很大的,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你不妨細心觀察,有的人喜歡衣冠整潔,喜歡聽比較莊嚴肅穆的音樂,就比如輕音樂或者佛道音樂之類的,而且人也比較善良可親,那麼他就有可能來自於「上三道」。
  • 萬行解惑:修行過程會經歷哪幾個階段 哪些反應
    問:師父,修行過程的身心,需經歷哪幾個階段?會有哪些反應?那麼多大和尚到香港去講法,世界各地的大師都到香港去講課、傳法,帶領信眾修行。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修行上,始終停留在修身體的階段呢?看他們迷得那麼深,不講又過意不去。可是講了,他們也不改。誰也扭轉不了這種局面!
  • 每日一禪:真正的修行,是「歷事煉心」
    你若用心,一切嬉笑怒罵都是清淨行;若不用心,一切「修行」都是妄行! 修行的核心到底是什麼?當我們日復一日做著修行的功課時,是否已慢慢被修行的形式所麻醉,而忘失了修行的本義? 是的,我們學了很多,會念長長的經文,會持誦複雜的咒語,會雙盤打坐,長期素食……我們很辛苦地做到這些,得到別人的讚嘆,於是認為自己修得很到位了,我們漸漸把這些「外相」當成修行的本身而不自知,似乎只要每天完成這些「功課」,就是在精進,就又向著解脫近了一步。
  • 散居道士在家如何修行?方便修行、效驗宏大
    清淨/無為/自然 一個專注服務於修行人的平臺 目前,道教主要分為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派住觀修行,正一派道士大多都是散修道士。 因為有家室等客觀實際原因,所以不能全身心投入修行。但是,有一種法門非常適合散修道友修行——持誦聖號。 持誦神仙聖號,是修行之捷徑、登真之妙道。《早晚功課經》上說:靈音到處,滅罪消愆;寶號宣時,扶危救難。
  • 修行該如何修行呢,其實修行也是有秘訣的,宣化上人開示修行秘訣
    因此說「修行莫盲修,需要識路途,路途若識得,任運自悠遊。」修道啊,不要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怎麼樣修行還要修行,越修行離道越遠,自己就給自己很多麻煩。所以說「修行莫盲修」,這個盲修就是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自己亂修;「需要識路途」,你所修行的路途你要認識;「路途若識得」,你這個路途若認識了;「任運自悠遊」,這個任運也就自由的意思,任運悠遊自在,什麼事情都不勉強,正合乎這個中道。
  • 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
    如果你們細心留意,會發現在修行的這個團體裡,有一小部分很刻苦用功的人,他們面黃肌瘦,身體非常虛弱,一看就知道生理的機能壓死了,枯萎了,沒有修活。一個生理機能修活的人,額頭一定是開闊,發光,飽滿的,臉上會透出一種油光,根本不需要用什麼潤膚霜,身體的精氣神是最好的潤膚霜。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呢?透過修行,即便你的生理年齡已經很大了,細胞仍然可以處於很年輕、很旺盛的代謝狀態。
  • 什麼是「道」?如何將善行與智慧登峰造極?
    >以此類推:一個家庭,夫有夫道,妻有妻道,父母有父母的道,兒女有兒女的道。當然,你對佛法基礎概念肯定要有個了解,比如: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必須要清楚明了,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凡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是「無明」,無明的地方就是心的盲區,盲區的地方心量就打不開,因為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打開心量肚量,正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將士頭上能跑馬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三、一些具體的改進之道 惠空法師似乎想要辦一個能以出家人、以三寶為主導,以追求正見、弘法利生為目的,而不牽涉名利,不挾學術以邪解佛法、輕慢僧尼的,具有真正佛教內涵風格的學術研討會。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01何為修行?修行一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玄幻小說中的高大上的情節,一個主角動不動就因緣際會加入到了一個門派裡學習某種特定的武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各種狗血劇情,又要高資質,又要上好的根骨,說實話,這些玄幻小說,只要我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板,都是一個套路下來的,所以我現在幾乎不看。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
  •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目的在於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他自幼接受婆羅門的教育,在29歲時,離家外出進行修行,35歲時投身於佛教的創建之中。在傳教40多年後,於公元前486年去世,享年80歲。佛教徒又將他稱之為「佛陀」,意為覺悟了的人。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 宇宙地球真偉大 ,人類修行「道」更幸福【原創】
    道;道是人類的墊腳石 , 是人的鋪路石 。是家族的頂梁柱 。道讓你,挺起脊梁, 高高在上 ,增強能量機質,創造和接受;道的,價值觀,還有洞察磁場能力。不虛度年華 ,浪費人生 。道;是人心最珍貴的明燈 鐵塔 。道一直會散發光芒 。臨略自然風光無限好 。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道是宇宙的能量磁場 。道可道 ,春夏秋冬 很重要 。你忙也為道,生活樂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