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是修行人,這輩子怎麼修行?有仙緣的幾個特徵!

2021-01-09 道教知識

翻翻祖師傳記,經常見到命中注定要得道成仙的人。究其根源,自然是累世修行,冥冥中指引。

《抱樸子內篇》卷十二《辨問》:按仙經以為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自然所稟。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識,則心好其事,必遭明師而得其法,不然,則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玉鈐經主命原曰:人之吉兇,制在結胎受氣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其值聖宿則聖,值賢宿則賢,值文宿則文,值武宿則武,值貴宿則貴,值富宿則富,值賤宿則賤,值貧宿則貧,值壽宿則壽,值仙宿則仙。苟不受神仙之命,則必無好仙之心,未有心不好之而求其事者也,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自古至今,有高才明達,而不信有仙者,有平平許人學而得仙者,甲雖多所鑑識而或蔽於仙,乙則多所不通而偏達其理,此豈非天命之所使然乎?

可見葛洪祖師認為成仙也是「天命之所使然」。

而在另一本著作《神仙傳》中,葛洪祖師舉出了更多例子: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往胥門蔡經家。經者,小民也,骨相當仙,方平知之,故往其家。遂語經曰:「汝生命應得度世,故欲取汝以補仙官,然汝少不知道,今氣少肉多,不得上升,當為屍解耳。屍解一劇須臾,如從狗竇中過耳。」告以要言,乃委經去後,經忽身體發熱如火,欲得水灌,舉家汲水以灌之,如沃焦石,似此三日中,消耗骨立,乃入室以被自覆,忽然失其所在。視其被中,惟有皮頭足具,如今蟬蛻也。

仙人王方平直接上門找蔡經傳授仙法,只是因為他「骨相當仙」、「命應得度世」。又說蔡經「少不知道,今氣少肉多」,從小不知修道保養精氣,可見不是好道者,修身養性上也許還不如眾知友。但就因為有得道成仙的命,卻有仙人主動上門。

再如:嚴青者,會稽人也。家貧,常在山中燒炭,忽遇仙人云:「汝骨相合仙。」乃以一卷素書與之,令以淨器盛之,置高處,兼教青服石腦法。青遂以淨器盛書,置高處,便聞左右常有十數人侍之。每載炭出,此神便為引船,他人但見船自行。後斷谷入小霍山去。

這個故事中的仙人也直截了當地說出教授嚴青的原因「骨相合仙」。

再如:餘乃流涕自摶重請,神人曰:『坐,吾將告汝,汝有仙骨,故得見我這段是劉根自敘遇到神人的經歷。原因:「有仙骨」。再如墨子年八十有二,乃嘆曰:「世事已可矣,榮位非可長保,將委流俗以從赤松遊矣。」乃謝遣門人,入山精思至道。想像神仙。於是,夜常聞左右山間有誦書聲者。墨子臥後。又有人來,以衣覆之,墨子乃飼之。忽有一人,乃起問之曰:「君豈山嶽之靈氣乎?將度世之神仙乎?願且少留。誨以道教。」神人曰:「子有至德好道。故來相候,子欲何求?」墨子曰:「願得長生,與天地同畢耳。」於是神人授以素書朱英丸方,道靈教戒五行變化,凡二十五卷,告墨子曰:「子既有仙分,緣又聰明,得此便成,不必須師也。」

神人評價墨子「既有仙分,緣又聰明,得此便成」。可見得道成仙,除了要有聰明的頭腦悟道,還需要有成仙的命。

再如,茅君者,名盈字叔申,鹹陽人也。茅君十八歲入恆山學道,積二十年,道成而歸,父母尚存,見之怒曰:「為子不孝,不親供養而尋逐妖妄,流走四方。」舉杖欲擊之。君跪謝曰:「某受天命,應當得道……

這位是三茅真君中的大茅君。「某受天命,應當得道」。話說得更直白了。

《金蓮正宗記》:(道者)遂索毫楮書秘語五篇,使之詳讀。(王重陽)先生讀之數過,方悟妙理,戒之曰:天機不可輕洩。即令投之火中。道者曰:速往東海,丘劉譚中有一俊馬,可以擒之。言畢不知所在。先生遂歸劉蔣,自構一庵,題其榜曰活死人墓

「丘劉譚中有一俊馬」說的是北七真中的丘、劉、譚、馬四位祖師。而這時,重陽祖師才剛剛修建活死人墓,尚未成道。可見師徒五人先後得道成仙,冥冥中早已註定!

呂祖《寄白龍洞劉道人》:此個事,世間稀,不是等閒人得知。宿世若無仙骨分,容易如何得遇之。

得道成仙的聖事,等閒人沒資格知道,只有宿世修行、生具仙骨才能遇上。這就是宿命。

也許有人會好奇,那我有沒有成仙的天命呢?如果沒有,是不是只能放棄?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師姓劉名處玄,字通妙、號長生子……十八年秋,遷居洛城東北雲溪洞門人為鑿洞室,忽得石井,眾方駭異,師笑曰:不遠數尺更有二井,此乃我三生前修煉處。鑿之果然。

劉長生祖師得道成仙,不是一生修成,而是累世修行,累積到這一世,終於功德圓滿,得道飛升。那麼,這一世成仙的天命,自然也是累世修行得來的!

當下沒有仙緣,更要開始修行,為以後成仙得道積累功德,真有仙骨仙緣,就算你不信修行,也會冥冥中指引你走上這條路。

以上舉的例子,上輩子都是人,但也有些神仙投胎的情況:

《紫陽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紫陽真人,乃天台纓絡街人。先名伯端,字平叔,後名用成。少無名不學,浪邊雲水。晚傳混元之道未備,孜孜訪問,褊歷四方。熙寧中,陸公龍圖銳鎮成都,乃依以遊蜀,任四川節度制置使安撫司參議。於己酉歲,遂遇異人傳火候之秘,其道乃成。

仍戒之曰:他日有與汝脫韁鎖者,當受之。既而三傳,每罹災患,仍深自悔責,遁世忘言,著《悟真篇》八十一章,盡述二丹之秘。其議論大旨則深嫉世之學者專門各宗,三教異流,不能混一矣。異派同源之理通亮,繼正力補於道,天下傳誦之。陸公其蛻,得其舍利千百,若雞頭實者,色皆鉗碧。既而復有見之者,雲政和中,通姓名以謁黃君冕仲尚書於延平,黃公素傳容成之道,且酷嗜爐火,年加耄矣,語不契而去,繼而使人寓書於黃,叔述甚異。其孫銓見其書,秘不盡言,獨告予大略云:平叔自謂與黃皆紫微天官,號九皇真人,因校劫運之籍,遂謫於人問。

今垣中可見者,六星而已。潛耀者三:平叔、冕仲,洎維揚於先生也。平叔曰紫陽真人,冕仲曰紫元真人,於公曰紫華真人。一時被譴者,官吏皆已、復於清都矣。今平叔又登仙品,獨冕沉淪於宦海,凡當為人者十世,今九世矣。來世苟復迷妄合塵,則淪墜異趣,無復升遷之期。平叔明序仙契,力欲振拔,而黃公竟不契而沒,惟自號曰紫元翁而已。九皇不載於天官,蓋微星也。非常名而可名者,在萬二千五百之間耶。

紫陽、紫華、紫元三位仙人投胎,前兩位都已得道成仙,回歸本位。紫陽真人有心度黃公,可惜話不投機。不過黃公第十世還有機會,詳情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神仙信仰是中國道教的核心信仰,列於世俗塵囂之外的神仙是道教彼岸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謫仙」則是道教神仙中特殊的一類,他們是因過失而被謫降到人間的,具備超凡神性,同時又兼具不同程度人間化的特質,是一種具有不完美神性的人。現以南宋著名道士、道教內丹派南宗的創始人白玉蟾的修道思想為例,剖析道教中的謫仙觀念。

白玉蟾祖師在詩作中多次提及自己原是天上的仙人。比如《曲肱詩》提到自己三次被貶的經歷:

昔在青華第一宮,只緣醉後怒騎龍。

傾翻半滴金瓶水,不覺人間雨發洪。

玉皇有敕問神霄,誰去騎龍亂作妖。

自別雷城一回首,人間天上已相遼。

太乙天皇謁紫清,翠娥百萬擁雲軿。

當時不合抬頭看,忽見天丁叱火鈴。

我不生嗔怨玉皇,翠娥無復舞霓裳。

瑤池王母宴群仙,兩部笙歌族綺筵。

誤取一枚仙李吃,又來人世不知年。

而第三次被貶之後,原本是不信神仙之說的。

《必竟恁地歌》

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羅天。

那堪見人說蓬萊,掩面卻笑渠風顛。

七返還丹多不實,往往將謂人虛傳。

世傳神仙能飛升,又道不死延萬年。

肉既無翅必墜地,人無百歲安可延?

滿眼且見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

01. 以不同身份謫降人間突顯才能

在白玉蟾的作品中,其自封的謫仙形象不止一種,在天庭被貶之前所擔任的職務也不止一種。他在《贈陳高士琴歌》中說:「我昔神霄西臺裡,雪肌玉膚冰霜齒。長歌一曲驚帝閽,解使八鸞舞神水……瓊窟先生然我言,我是霆司筆墨仙。昔為東華校籍吏,屢亦舞筆靈君前。」這是一篇系統描寫謫仙經歷的七言詩,其中就提到了「神霄雷霆吏」、「筆墨仙」、「校籍吏」這三個主要職務。以不同的身份謫降人間,這是白玉蟾謫仙觀念的特點之一,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其修道、傳道的需要。如在行雷法過程中,需要調動雷部各將兵,「神霄雷霆吏」的身份可以使其具有絕對的指揮權;而且他封徒弟為雷將雷兵,自己掌管其升降。而「翰墨仙」與「校籍吏」都屬於文職官員,突出他具有文人才能。

02. 神仙被謫到人間必經環境與內心的磨鍊

謫仙是被貶謫到人間的。然而,人間也可作為修仙的洞天,只要勤苦修道,就能得道成仙。對於在世俗間修道的道徒來說,不但要接受來自外在環境的磨鍊,更要接受萌發於內心深處的魔障的考驗,所以更需要把握住自己,否則就會與道疏離。無論多麼險惡的環境和心魔,都是神仙被謫到人間必經的磨鍊,也就是對救贖之路的尋求與實踐。在白玉蟾的謫仙觀念中,救贖之路可以分為兩部分,即修道之法與濟世度人之路。

03. 修道之人需勤修苦煉 便可早日回歸

白玉蟾要求修道之人一定要堅信自己可以成仙。所謂「學道學仙須篤志,堅然一念無疑意」,既然因錯被謫,想要成仙就要加倍努力。「我輩何人,生於中華,誕於良家,六根既圓,性識聰慧,宜生勤苦之念,早臻太上之階。」神仙本是圓滿之體,即使謫降到人間,仍然具有「六根既圓,性識聰慧」的仙質,所以只要勤修苦煉,便可早日回歸仙界,這也體現了白玉蟾心性理論的特點。所以他說:「修真之士,誠心以立其志,苦節以行其事,精思以徹其感,忘我以契其真。」

04. 修鍊金丹方可實現永恆的回歸

白玉蟾認為,早期謫仙事例中的自我修煉之法,無論是通過「夢」的方式,還是通過「步虛」,都只能得到短暫的回歸,要實現永恆的回歸,就要修鍊金丹。白玉蟾在《金液大還丹》中明言「願飛升於玉闕,必須修煉於金丹」,在《水調歌頭》中也說:「昔在虛皇府,被謫下人間。笑騎白鶴,醉吹鐵笛落星灣。十二玉樓無夢,三十六天夜靜,花雨灑琅。瑤臺歸未得,忍聽洞中猿。也休休,無情緒,鍊金丹。」從虛皇府被謫到人間,心中懷想著天上的種種情狀,若要歸還,唯有鍊金丹,明確表達了鍊金丹對於謫仙由人間重返天庭的重要性。而「鍊金丹」主要是修煉內丹,所謂「自家屋裡,黃金滿地有誰知」,在《沁園春》中,他還指出煉丹的最好時間是冬至,這時一陽復來,可達事半功倍之效果。所謂「既這回冬至,一陽來復,便須修煉,更莫疑猜」。

05. 傳道濟世也可以得道升遷

此外,傳道濟世也可以得道升遷。他在《木郎祈雨睨並注》中說:「輔我救旱助勳隆,雷神、風神、雨神、電神,助吾救旱。按《法書》云:救旱一次,以其陰功升轉一階,準活一百二十人。大旱過兩旬者,遷三階。」救民間旱災一次,其陰功可轉一階,如果救持續兩旬的大旱,功勞更大,可以升遷三階。

06. 天庭是白玉蟾心靈的家園

白玉蟾還有很多表達思鄉之情的詩詞,這也是謫仙觀念的一個重要體現。他在《神霄吟三絕》之二中說:「紫瓊飛清都,翠雲護絳闕,不見有星辰,俯視但日月。下世二千年,不敢向人說,吾已成金丹,留下飛仙訣。」指明自己在凡間兩千年卻不敢向別人說起,金丹已經煉成,於是留下飛仙口訣成仙。白玉蟾一直在尋覓故裡,尋覓託付,尋覓自然人格與社會人格的雙重安頓。自然人格的安頓之處是故鄉,而他少時因罪離鄉,現實的家鄉帶給白玉蟾的只有痛苦,所以社會人格的安頓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傳統文人的社會人格的安頓在仕宦,白玉蟾已無緣此道。他12歲舉童子科,然而因乘興作詩,得罪主考官,前途盡失,所以感慨「世有千裡馬,可憐無王良」。白玉蟾是一個生命漂泊感非常強的人,懷有對「道」執著的追求,漂泊成為他的心中之憂。謫人的身份可令其漂泊的精神有所寄託,為其漂泊感找到一個可以言說的安頓之處,彰顯其內心近乎仙人的高貴精神。天庭是他心靈的家園,他一生漂泊、歷經磨難,只為能回到久違的故鄉。

相關焦點

  • 仙緣弟子的迷茫,不明白為什麼會選上自己,怎麼去修行?
    很多仙緣弟子的迷茫,不明白為什麼會選上自己,什麼時候跟上自己的?怎麼去修行?我很理解,這是必經的一個認定的過程!佛家講因果、道家講承負,因果論則認為自作自受,不存在施報應者,承負論在《太平經》中說:今人要承擔先人行為善惡所帶來的後果,名為承,同樣,今人的行為善惡也會對後人產生影響,名為負,代代相承相負,相對於佛道二教的理論來說,佛教認為因果不可轉,道教則重於因果的扭轉,道家的很多法門乃至風水都是講因果扭轉,講兇惡轉化為吉祥,讓人們過好正常人的生活,能夠更加的美滿幸福這是道教所追求的
  • 道教神仙體系及仙緣根器修行概述
    學道修行,最終都是希望可以證得道果。倘若沒有仙緣,即使窮首一生,打坐苦修,依然收穫平平;但是若擁有仙緣根器,得遇高人指點,修行則一日千裡,事半功倍。很多善信都在迷茫,為什麼有仙緣,到底什麼是仙緣?道教有道教的神仙體系,在世間還有一類常說的仙家,有緣的善信會有這個仙緣,今天我們著重說一下這個仙緣,希望以後大眾對此有個正確的認識。在講仙緣之前,我們先了解下什麼是仙?在整個世間法的修行眾,到底與哪種仙有緣分?
  • 修行該如何修行呢,其實修行也是有秘訣的,宣化上人開示修行秘訣
    因此說「修行莫盲修,需要識路途,路途若識得,任運自悠遊。」修道啊,不要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怎麼樣修行還要修行,越修行離道越遠,自己就給自己很多麻煩。若不會修行的呢,就給自己很多麻煩,向前邁一步也不對,向後退一步更不對,向左也不對,向右也不對。就好像腳和口打官司一樣!有一次,這個腳就到法院那兒把嘴告了,它控告這個嘴,說什麼呢?它說:「這個嘴對我太不公平了,跑路要我跑,好東西要它吃,把我累得要死啊!
  • 命中注定要修道的人,都有這幾個特徵!
    翻翻祖師傳記,那些命中注定要修道的人,都有以下幾點特徵:一、命數稟賦 《抱樸子·塞難篇》云:「命之修短,實由所值,受氣結胎,各有星宿。天道無為,任物自然,無親無疏,無彼無此也。天地神其機,使人不知,則曰自然。使知其不知,則亦曰自然。自然之妙,雖妙於知,而所以妙,則自乎不知。然於道則未始有以愚之濁之。」這裡就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出生和成長,受四周環境之影響,也就是所謂的風土。這是說的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有的地方自然環境好,所以人民多長壽。還有就是星宿之氣的影響,也叫天命。
  • 師父,我想修行該怎麼入門呢?
    勿空:師父,我想修行,該從哪裡入門呢?無師:觀修無常!勿空:什麼是無常呢?無師:無常就是:一切事物都不是恆久不變的,都處在變化當中,有他的產生、延續、變化、消失的過程,對你面臨的問題,這樣去思考,就是修行的入門功課了。
  • 萬行解惑:修行過程會經歷哪幾個階段 哪些反應
    問:師父,修行過程的身心,需經歷哪幾個階段?會有哪些反應?(有幾個人舉手、回答)現在許多學佛的人,甚至包括許多出家人,還在修「氣」上打轉。「氣」的反應只是最初階段,在初禪時就已經結束,超越了「氣」的反應。怎麼能把它當作根本的修行方法呢?前幾天我去了一趟香港,他們那裡流行養小鬼。
  • 通過這些異於常人的特徵,看看自己是前世修行過的人嗎?
    歡迎來到「談情說愛」,今天咱們不說故事,來聊下「修行」:大家在生活中或許經常遇到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奇妙事情,比如預知未來、天眼神通、聰慧過人、臂力超群等,根據道家的說法,這些都是得益於前世有過修行的人。其實我們注意到的往往只是一些極其罕見的現象,而一些前世修行今生受果的普通事物則很容易被人忽視。
  • 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
    所以古印度有一派修行人天天在樹杈上打坐,或者在屋頂上打坐,被後來的佛祖斥為外道。古人這樣做有他的道理,但是如果把這種方法當做究竟的方法又是錯誤的。在不同階段,身體會出現不同的反應,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對治。道教、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都談到過「降白虎,斬赤龍」,這是真實不虛的。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度誰呢很多人對於「修行」二字都有不同的認知。有人認為就是出家,有的人認為就是吃齋念佛,有的人認為參禪打坐等等說法,不一而足。這所有的說法加起來也不能概括什麼叫修行。假如修行就是一頭大象,所有的人都是盲人,然後每個人摸到的地方都不一樣,有的摸到耳朵,就說大象像蒲扇,有的摸到身子,就說大象像一堵牆,有的摸到腿就說大象像柱子等等,這些說法都是以偏概全。前段時間又重溫了一些講經說法的書,我記得有這麼一句話,既從字面上解釋了這兩個字,而且也確實把曾經認為很深奧的東西,深入淺出的解釋一番,讓它更加容易被我們這些普通人所接受。
  • 單身修行也要快樂!《吞星》仙侶幻境副本詳解
    單身修行也要快樂!更何況遊戲新出的仙侶環境副本單人一樣能參加,就算一個人修行也不耽誤你拿獎勵哦!某種意義上說,對對碰關卡中AI萌寵還要戀人機靈的多,有了它的默契配合,只要幾分鐘就能輕鬆通關領走獎勵了。
  • 我們來地球的唯一任務就是修行,那麼,到底該如何修行?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一直都在修行,也經常有朋友問我到底是怎麼修行的。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修行的心得體會。其實,人間的一切都是修行。吃喝拉撒睡等一切事物中,都蘊含著宇宙大道和真理。修行,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詞,也沒有離你很遙遠,大家千萬不要把它想得過於神秘。
  • 為什麼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八關齋戒法會(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問:《無量壽經》說「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這句話怎麼理解難道在這個世間受個八關齋戒、參加一次晝夜念佛,就超過了在極樂世界一百年的修行? 答:對佛所說的任何語言,你首先不要去產生懷疑。首先是要信——以信心接受下來,佛說的任何的話絕對是真理。那這句話,你表示懷疑,是你站在一個凡夫的立場、知見和價值觀去談,佛是站在一個法界的、清淨的、大圓鏡智所觀照的立場去談,這種境界、立場都不一樣。 那這句話,還確實是講得非常到位。
  • 「洪師開示」人體器官「松果體」對修行有影響嗎?
    開示正文:學人:沈老師好,你剛才提到不同的祖師可能證量不一樣,末學就想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可能每個古聖先賢的證量都不同,那麼末學就想到,像老子悟到道了,那麼他立了個假名叫做道,那麼孔子也悟了道,立了個假名叫仁或者什麼,包括基督耶穌可能也悟了道,那麼他們所指證量可能不同,
  • 莫言很考驗人的話,卻道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讓人醍醐灌頂!
    人生就像一場修行,有的人修行到後面德高望重,有的人修行到後面遺臭萬年,有的人修行到後面成了孤家寡人,有的人修行到後面成了兒孫滿堂,有的人修行到後面被人尊重,有的人修行最後被人唾棄。那麼說起人生就像一場修行,什麼樣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呢?我們不妨讀一下莫言很考驗人的話,卻道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讓人醍醐灌頂!
  • 《人生處處是修行》:修行的本質,是降伏自己的心魔
    以上這些問題,這本《人生處處是修行》也許可以給出答案。這是一部讓我們內心滋生力量的能量之書,作者用自己真實的經歷講述了一系列在生活中修行的方法,他認為每一處都是修行的道場,關鍵是做自己的觀察者,放下對煩惱、痛苦的執念。作者鬼腳七曾在阿里工作九年,一路從基層做到了高管。辭職後,他從事自媒體工作,他創辦的公眾號擁有百萬忠實粉絲。
  • 幻書啟世錄漁夫的修行最終章通關攻略 漁夫的修行最終章陣容推薦
    幻書啟世錄漁夫的修行最終章怎麼過?幻書啟世錄漁夫的修行是這次開啟的新活動內容,而漁夫的修行活動前面都是比較簡單的,不過到了最後一關,就有一些難度了。下面小編帶來了幻書啟世錄漁夫的修行最終章通關攻略。
  • 散居道士在家如何修行?方便修行、效驗宏大
    清淨/無為/自然 一個專注服務於修行人的平臺 目前,道教主要分為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派住觀修行,正一派道士大多都是散修道士。 因為有家室等客觀實際原因,所以不能全身心投入修行。但是,有一種法門非常適合散修道友修行——持誦聖號。 持誦神仙聖號,是修行之捷徑、登真之妙道。《早晚功課經》上說:靈音到處,滅罪消愆;寶號宣時,扶危救難。
  • 為什麼我們的修行也是虛幻的
    佛陀在聽了普賢菩薩,關於圓覺修行的四個問題以後,立即回答普賢菩薩到:禪修者要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所有修行都還是虛幻的。要不斷努力實證,除了要去除自己原有的所有虛幻,還要把所有佛法修行上的虛幻也要去除,直到證悟淨覺隨順的圓覺。
  • 修行,是讓每個靠近你的人都很舒服
    每一天上班都很快樂,讓每個人靠近你很舒服,那就是新的能量,那就是愛自己、愛這個世界。 我們很刻意幫助別人,其實那個意念都已經幹擾到別人,你對別人好,人家反而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做事的時候很自然地,不讓人家產生壓力。因為你有好的能量,別人靠近你自然就改變了,那才是真正的愛。
  • 揭秘道士修行必讀的三大經書和入門方法
    人總有好奇之心,好奇未知東西,正因為有了好奇心,所以人們有了求知慾,喜歡追根究底了解未知的真相。特別是玄之又玄的命運,他看不見摸不著,人們總想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有了這方面的需求就誕生了周易大師、六壬大師等等。在道教全真門派的修行中則不提倡未卜先知,全真道長認為有些東西提前知道了對修行沒有好處,它反而會給修行增添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