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如何將善行與智慧登峰造極?

2021-01-18 同一個心全球網絡道場

如何將善行與智慧登峰造極?

 

同一個心感恩!親愛的家人們大家好!

許多家人說:不知道如何把行為和智慧聯繫起來用於生活中,道理都明白,就是用不出來,今天就跟大家講講如何將善行與智慧登峰造極

(1)腳踏實地的行善道__這就是善行

 

先說一下什麼是「道」?儒釋道耶各有說詞,只有佛家才把這個「道」徹底清晰明了化的,不需要我們去「找道悟道」,因為佛幫我們找好了悟了,我們直接去驗證就可以,這個驗證的過程就是找道悟道,當你驗證之後確信無疑了,這個時候佛悟的道就成了自己的「道」,而實踐生活中確實發現許多家人還是稀裡糊塗模糊不清,認為「道」很高深莫測或者玄玄妙妙的,當然高深莫測玄玄妙妙也是「道」,但那不是「大道」,因為「大道至簡」,簡單到難以置信,到底有多簡單?今天就在此再特別強調一下,讓家人們不要再糊塗,安心行道。

 

佛陀把法界分成十個道,六凡夫道四聖人道,六凡夫道又分三善道三惡道,每一道佛陀都給出了相應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道」。

 

十個道他們分別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人道,羅漢道,菩薩道,佛道。

 

嗔心:是地獄的「道」

貪心:是餓鬼的「道」

愚痴:是畜生的「道」

五戒:是人類的「道」

十善:是阿修羅的「道」

十善加慈悲喜舍:是天人的「道」

四聖諦:是阿羅漢的「道」

十二因緣:是僻支佛的「道」

六般羅蜜:是菩薩的「道」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的「道」

以此類推:一個家庭,夫有夫道,妻有妻道,父母有父母的道,兒女有兒女的道。

 

男主外,女主內,這也是道,丈夫掙錢養家,妻子孝敬公婆,相夫教子,這就是道。

 

在公司,老闆有老闆的道:最起碼的就是準時發工資

員工有員工的道:做好本職工作。

國家有國家的道:國泰民安。

世界有世界的道:世界和平。

宇宙有宇宙的道:陰陽平衡。

 

同理:狗有狗的道,雞有雞道,物有物道,樹有樹 道,花有花的道,甚至盜亦有「道」。

 

比如:狗的道就是「看家護院」,雞的道:公雞打鳴母雞下蛋,五穀雜糧的道就是「食用」,樹的道就是建築房屋,做工具家具等,花的道就是「欣賞」,強盜的道:偷熟腳。

 

大家只有用心去觀察就會發現「道」無處不在,垃圾桶也有「道」,垃圾桶的道就是「裝垃圾」,真正是大道至簡。

 

五戒十善是地基,只要我們的肉身在世間遵行善孝智德是根基,不需要到處跑,在家修行,好好孝順父母,他們就是我們的活菩薩,正所謂「小家和諧大家才能和諧」,人人做一個遵紀守法、一心向善的好公民,做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前提下渡己渡人。

 

我們現在是人,人最基本最直接最簡單的起步就是持「五戒」

 

五戒是保護神,持五戒,斷了過去生造「殺盜淫妄酒」惡因的惡緣,那麼惡報就無法成熟,在這個基礎上身語意慢慢就清淨,再加上修善業,那麼過去生的善業報就會早點成熟,這樣修行就容易進步,所以「五戒」是保護我們的保護神,保護我們不造惡,持一戒就有5個護法神,五戒就有25個護法神保護你不造惡,引導你行善,善業力就不斷增長,善報就現前,能幫助引導你善行。

 

(2)活在當下___智慧

 

宇宙星球十方法界天地萬法萬事萬物同一個心佛性本自圓滿具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同一個心是命運共同體的一體思維模式,因為天地萬法是我一個心念變現出來的,萬事萬物都是我的化身,我是萬事萬物,萬事萬物是我,人人是我,我是人人,是我是我還是我,回到同一個心,所看一切皆是自然而然的狀態,無善無惡,無美無醜,無對無錯,皆是同一個心的一體兩面的存在狀態,是優點與缺點、對與錯、善與惡、美與醜,貧與富,是與非,生與死,空與有,陰與陽,方便與究竟的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對立的統一的一體兩面的存在狀態,如人的手心手背一體兩面不可分割。

 

因此無論是在生活安逸,順風順水的時候,還是在挑戰不斷,困難接連而至的時候,我心如前,不起波瀾,不生煩惱,如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一樣的從容淡定。

 

一切都順其自然,諸惡勿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為人處事,摘善而行即可,因此不需要憂心更不需要假設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不需要糾纏過去受過的傷痛,不要念叨或者回憶過去做錯過的事,或者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不需要念念只想如何讓自己舒服安逸,不需要依賴他人能為自己做些什麼,也不用與任何人事物時空環境起對立,因為所有的人事物環境動物植物礦物時空都是我自己,是同一個心,只在於全身心致力奉獻他人,當別人迷茫彷徨,給予建議,使人看到希望,當別人經歷困難,給予幫助,使人走出困境,遇到事件不計較不糾纏,凡是給他人留後路,為來到身邊的每一個人排憂解難,專注當下的每時每刻,對人事物環境內心保持平等平衡,如此就不會有任何恐懼,不覺悲亦不覺喜,自然戰勝情慾,憤怒,愚痴與渴求,從不再伸手開口求助的那一刻起,便是解脫了我執法執貪嗔痴慢疑的束縛,也就真正的得到了完善的解脫,收穫到圓融圓通圓滿的和平寂靜,這樣就能把善行和智慧登峰造極。

 

祝家人們個個收穫圓融圓通圓滿的和平寂靜。

 

同一個心感恩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南無阿彌陀佛

嗡嘛呢唄咪吽

任何修行?我是推銷員!

 

親愛的家人們大家好,今天接著講:

如何修行?

修行是悟後起修,沒有「悟」之前所有做的一切都是預備工作,是為「悟」做準備的。

 

因為我們多生歷劫以來養成著相抓取隨波逐流的習慣,又因我我執我見之故,事事都要符合自己的意願,所以人人都有貪、嗔、痴、慢、疑五大惡習,要一下改掉這多生劫養成的舊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明心見性後,於事境中辛勤磨練,勤除習氣,只有通過弘法利生來發現「貪嗔痴慢疑」並用「正見」來兌換這些「習氣」,來戰勝傲慢與羞愧,失去貪嗔痴慢疑,這就叫自利利他。

 

因此 《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縱行一切善,也是「魔業」,因此第一要發菩提心,要發大悲願,解脫是為眾生解脫的,是為了行菩薩道,所以《楞嚴經》講: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那自己還沒有得度,憑什麼度人呢?憑的是佛的法,為什麼?這個法是釋迦牟尼佛用生命去體證了的,它是絕對正確的,所以憑佛的法去度人,《楞嚴經》接著講:「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當你自己已經體證到了,那就是佛陀來應世了。佛陀應世最好的表現,就是當年佛陀開悟之後,四十九年的託缽乞食,弘法利生的身形的展現。所以我們要學什麼?要學釋迦牟尼佛的身形展現。

 

大家學佛要成佛了生死,必須得好好的燻修《法華楞嚴經講記》要多聞薰習,把自己在《法華楞嚴經講記》裡面浸泡,把自己泡成法華楞嚴,從中獲得「正見」。當然,你對佛法基礎概念肯定要有個了解,比如: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必須要清楚明了,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凡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是「無明」,無明的地方就是心的盲區,盲區的地方心量就打不開,因為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打開心量肚量,正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將士頭上能跑馬,圓滿佛是沒有任何「盲區」的。

 

有些人學佛三年五年發現不受用,問題出在哪裡呢?首先,「正見」你具備沒有?也就是《法華楞嚴》你聽懂了沒有,理論上「精通」了沒有?「正見」有許多,你都知道了哪些,還有哪些不知道的?一心三藏「同一個心」那都是非常膚淺的,細緻的東西都在《法華楞嚴》裡面,但《法華楞嚴》名相概念太多,大部分人聽不懂,才需要同一個心來翻譯成「大白話」的,說「大白話」就會給人鑽「牛角尖」,所以我聲明一下,大白話只是幫助理解,一切法義以《法華楞嚴講記》為標準,反是認為我說的不對的都不要信,信《法華楞嚴》不會有錯的,我只是一個推銷員,推銷《法華楞嚴》的,除此之外我還是一個不合格的《法華楞嚴》翻譯員,我的目的就是引領大家深入《法華楞嚴》,願意做《和平大使》的,我再帶著《和平大使》把《法華楞嚴》落地生根,所以《和平大使》的功課才是「細緻」的,只有《和平大使》才擁有,不是師父不慈悲,你不願意做(和平大使),我給你也沒有用,你做不到,就如一個小學生,不願意上《中學》,我給你《中學》課本你也看不懂,就這麼簡單。「正見」不堅固修行絕對出問題,在具備「正見」的基礎上,要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點、往昔業障。你過去生,累生累世的業障解決沒有?比如說:天台宗,智者大師,除了法華經以外,他還重視一部經叫《金光明經》《金光明經》一上來就講懺悔業障,再接著講空,再講行菩薩道,那我們如果一上來就想要開悟,就想要明心見性,你的業障如果沒有消除,你修行的障礙會很多,可能你怎麼修都上不去,因此往昔業障必須解決,往昔業障就是生生世世犯「殺盜淫妄酒」欠的「命債錢債情債」,這在《楞嚴經講記》中也講到了:債是要還的。

 

順便說一下,關於「懺悔」的次數問題,有人問《法華楞嚴經講記》中講到「懺悔」一次就夠了,怎麼理解?

 

回答:沒錯

 

(1)犯一次錯懺悔一次就夠了,發誓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而且自己確實也能做到,叫「不二過」,我也是這麼做的。

 

(2)同理,如果犯了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那就要懺悔兩次三次更多次

 

(3)人道的基礎是「五戒」,光說「殺戒」,殺一隻生或吃一口肉就是犯一次戒,無始劫來殺過多少生命,吃了多少口肉,包括蚊蟲螞蟻都算,自己想一想有沒有?數量算得清楚嗎?如何證明你殺生吃肉了?身體有病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如果你想「病」好,有多種方法,打坐,中醫,西醫,「懺悔」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而已,你可以任意選擇,沒有人逼誰強迫誰。

 

所以普賢十大願的第四願「懺悔業障」,普賢是菩薩,換句話說「懺悔業障」是做菩薩才需要做,如果你不願做菩薩,那就不需要「懺悔」。

 

《普賢行願品》中說:複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第二點、學佛不受用,五戒十善這個基礎打紮實了沒有?人道的基礎就是「斷惡修善」,「五戒」就是「斷惡」,如果「五戒」沒有做到,說明你還沒有「斷惡」,如果沒有持五戒「斷惡」你連說「修善」的資格都沒有,修行跟科學一樣,來不得「半點虛假」。

 

如果你修行不受用?五戒這個地基打好沒有?五戒十善有沒有落實在你的生活當中,落實在你的工作當中,落實在你的家庭當中?如果沒有落實,你修行想進步那是相當困難的。

 

第三點、次第明白沒有?方法得當與否?你在實行實做的時候,這個方法是否得當?

 

第四點、你修學三五年沒有受用,主要原因是出離心不夠,對身心世界時空環境沒有正確認知,對貪嗔痴慢疑之苦沒有充分的認識,所以出離心不夠修行不受益。

 

第五點、是菩提心不切,你發的菩提心真的切的話,學佛不是為自己而學的,你是為了成佛度眾生而學,你現在沒有解決生死問題,那會是:食不知味,睡不安穩的,你就會精進、努力。學佛三、五年不受用,是不是菩提心發得不切?這一點反省一下。

 

第六點、是願力不夠,大乘佛法首重發願,比如說我發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願力。你發了這個願,你不精進,你好意思嗎?因為願力不夠,所以學佛有一搭無一搭,今天修一修,明天又不修了,過幾天又來精進一下,這都是願力不夠,恆心不足。

 

人天善道是基礎,若沒有做好,想往上修,那是相當困難的。印光老法師一直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為什麼要這樣?也就是說:學佛是有順序的,你現在是人,你要行人道,正如《法華經》講的:「是法住法味,世間相常住」,你現在世間現的是「人相」,就要做人應該做的事,我們首先是人,要給自己定位,定位了以後,再去修,現在是人的,如何行人道得天地正氣讓自己的身心柔軟;當然這些都要在具備「正見」的前提上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往上修。先要從人到天,到聲聞緣覺菩薩,一層一層往上修,天界的人因為行十善只有快樂,你是否只有快樂沒有煩惱?以這個標準來判斷你是否到了「天界」?這個很重要,如果你還有煩惱就沒有到天界,更別說初果羅漢了,修行來不得半點虛假,不是交差做給別人看的,是自己對自己負責。

 

成分真即佛不需要修證,明白什麼是佛的當下即是佛,那是理上通,但是成《圓滿佛》是:有修有證的,《楞嚴經》中的《五十五妙菩提路》就是有修有證的,《覺悟本心》裡面講的初果羅漢,你證到沒有?如何驗證?這些無論在理上和事上你都非常清楚了沒有?

 

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是和打仗一樣的,首先要認識敵人的危害性,其次要了解敵人在哪裡,然後要知道如何去對付他,就是方法。修行是轉凡成聖的過程,轉凡心為出離心,所以,要修行,要明心見性,先要明白我們在哪裡起了無明染愛,在哪裡受到了束縛?知道以後,再找方法,去解決,去面對,觀察、體會,要深入,還要有師父領著才不至於走「彎路」,不是簡簡單單的說,教你一個法就能讓你明心見性的,隨隨便便自己就會修行了,佛法裡沒有這回事,當年達摩祖師下傳也僅神光慧可;五祖弘忍下傳也僅有六祖一人;釋尊拈花也僅迦葉微笑。所以,只有自己能認識貪嗔痴慢疑並把貪嗔痴都淡薄了熄滅了,才能真正理事圓融的明心見性,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師父的指導,如果你連自己掉進「貪嗔痴慢疑」裡面了都不知道,連貪嗔痴慢疑的「形態」都無法判斷,請問你如何熄滅「貪嗔痴?一個連「貪嗔痴」的模樣都不認識的人,說要熄滅貪嗔痴,那不成了笑話嗎?

 

各位久學佛法而不受用的家人們,看看自己的修學過程中是否具備了這些條件?有沒有遵循相應的次第。如果某個環節缺少了的就要及時補充起來,以完善自己的修證。

 

修行的過程當中,如果你得了正見,必須要把它落實在生活中,讓它成為摧毀我執我見的利器,讓它來熄滅我們的貪嗔痴過三關。

 

如果不能實踐於生活中,這個「正見」,就很危險了,就是狂慧,就很可能被我執所利用,鞏固我執我見談玄說妙,僅從文字求解悟,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非但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更難免師心自用、倒果為因。什麼叫師心自用?就是把老師體證到的法,學了以後以為是自己體證到的體會到的,而自己根本沒有親身歷練體證,執在文字相上,所以稱為師心自用,倒果為因,這個必須引起我們注意。得了「正見」,一定要熄滅自己的貪嗔痴,往內修,千萬不要跟人在那裡辯,跟人在那裡鬥,沒意思的,學佛一定要往內修,所以《六祖壇經》裡面講:「若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不見世間過呢?都是自己,見誰的過?同一個心,誰的過不是自己的過?自己要熄滅內在的貪嗔痴,沒時間去管他人的是是非非,所以這個正見,是拿來破我執我見的,是用在熄滅自己的貪嗔痴上的,一定要熄滅自己的貪嗔痴。

同一個心感恩

下一個主題:「正見,般若」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南無阿彌陀佛,嗡嘛呢唄咪吽。


如何學佛?

同一個心感恩!親愛的家人們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如何學佛?

這個問題有點古老卻又新鮮,是為了幫助一些剛剛進入佛門或者進入了佛門很久了卻不知道「如何學佛」的家人做一些大白話的歸納總結,也方便年紀大或者文化低或者沒有文化的家人做參考。

 

至於認為自己已經懂的家人請忽略。


如何學佛?

首先我們要清楚麼是佛、法、僧,三寶?

覺醒的能力是為佛,覺醒之道路是為法,也就是修行的方法,將全身心投入方法中的是為僧,佛,法,僧三個簡稱三寶。

對佛、法、僧有了個了解之後,我們就是要學佛了,關於如何學佛,我們分四大部分來講:

第一,菩提心

第二,學佛的進度

第三,學佛的順序

第四,法義的抉擇。

下面我們就一點一點的來分析。

第一,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要成佛了生死的心。菩提心涵蓋了大悲願、出離心,一心三藏同一個心,你沒有出離心,你的菩提心是發不出來的。那什麼叫出離心呢?求解脫貪嗔痴慢疑的心,貪嗔痴慢疑猶如牢獄一般,在牢裡監獄裡面。《法華經》中說,我們生存的三界,猶如火宅,片刻不想停留,因為片刻不想停留,所以稱為出離,有出離的心。比如說:很多人學佛以後想出家,在家裡一刻都呆不住,想離開這個家,離開這個環境;有些人工作不滿意,也想離開這個單位,這個想離開的心稱為出離心。我們學佛人講的出離是對五欲六塵的出離,對貪嗔痴慢疑的出離,所以這個出離不一定要離家出走,不一定要深山苦修,要你的心出離,當然身心都能出離,那是相當的不簡單,出家是大丈夫所為事,非世間將相所能為,你身心都能出離,那真的是大丈夫,沒有出離心,這個菩提心你發的不切、不真、不實在。

大悲願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學佛就是:不但自己要解脫,而且要幫助、協助、引領一切眾生一起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以後,四十九年的託缽弘法利生,都是大悲願的展現,我們既然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的精神和身形展現,跟著他老人家也走普度眾生的路。

明白了「一心三藏」同一個心菩提心自動出來,沒有菩提心不敢發願不能發願,說明你不懂「一心三藏」同一個心,一心三藏同一個心可以幫助我們認清貪嗔痴慢疑凡夫心的真相,可以檢驗我們的修行,以免誤認定境為慧境,最後誤入歧途。

二,學佛的進度:我們講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是指:人法、天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在天台宗,把菩薩跟佛和為一塊。「共」,這裡的「共」是指共同的基礎,就像我們蓋房子,蓋三層樓、五層樓、八層樓,地基都是要打的地基打堅固了,你想建三層五層十層八層都穩穩噹噹不會倒塌,同樣的,五乘共同的基礎部分就是說:人天善法是聲聞、緣覺、佛菩薩的共同基礎,要成為菩薩成為佛,人天的善法地基必須先打好,否則就是空中樓閣一定會塌陷的,在有「正見」的前提下可以在打地基的同時破我執法執,《金剛經》上面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沒有「正見」你是無法做到的,人天善法涉及到儒家的忠、孝、仁、義、禮、智、信,道教的《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行,」基督教也講博愛,我們世界上的一切善法,包括五大宗教,都是修聲聞、緣覺、佛菩薩的基礎,都是講的是:做好人,行好事,存好心,說好話。所以從佛法的角度來講: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的心量是:慈悲廣大、寬容包容。

三乘共法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裡的共法是指:他們都共有求解脫,求出離貪嗔痴慢疑的心、重點是:斷染愛、破無明;跳出六道輪迴。

大乘不共法,所謂的不共,就是與人天善法聲聞緣覺區別不相同的地方。他們不共的特點就是:菩提心、大悲願。人天善法聲聞、緣覺沒有大悲願菩提心,所以大乘不共法的不共,在於大悲願與菩提心。要普度眾生,行普賢菩薩的十大願。

三,學佛的先後順序。

學佛是有先後順序的,不是一上來:我學到法了,我就要去修去證,不是那麼回事的!如果一上來就要修的話,你會發現所學的法,跟你的修證是脫節的,我們的學佛順序,分四點講。

第一,親近善知識。

佛陀在世的時候,大家以佛為師,這個善知識就是佛。佛陀涅槃以後,我們以戒為師,以佛陀留下來的法為師,經上說:「以法而住,以戒而住。」

什麼叫親近呢?親近是指信受、低位、恭敬、誠敬。所謂的親,就是放下我執我見。所謂的近,是低位、跟善知識融為一體。那如何與善知識融為一體呢?善知識交代你做的,要你去行的,你要毫無保留的放下自己的觀念,去做去行,這個才能「近」。這個親近還包括同修間的交流、溝通,法義上的探討。怎麼親近的呢?看二祖神光,他是怎麼親近的?跪在那裡喔!最後還斷臂把手給砍了。六祖慧能親近五祖法師,五祖讓他去廚房踏椎,這是幹嘛呀?這是磨性!包括二祖神光跪在那裡,達摩祖師理都不理他,這就是磨性。把你心中的那份傲慢我見我執給磨下去,讓你的心跟師父的心融為一體,在同一個頻道,讓你的心柔軟,讓你的心低位,能像大海一樣,能容能忍,能承載,能承擔,我們現在親近善知識,這個磨性、這個親近就很難了,善知識很多,高僧大德很多,但是我們要親近,真正的理解那個親近,我們就很難了,說你一句,罵你一句,不順你心,不合你意,你馬上拍拍屁股就走人了,稍微不合自己的意就把師父給開除了,師父的功效就是破你的執著破你的貪嗔痴,沒有師父你那貪嗔痴誰來破?冰冷的冬天跪在師父門前給師父罵的滋味你體會過嗎?突然間莫名其妙給師父破口大罵的滋味你經歷過嗎?那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師父罵的就是我的那份我執我見貪嗔痴慢,所以現在的學佛修行人很多,成道的人很少,原因就在於不懂得親近,不知何為親近。


再說多聞薰習

多聞必須要聞到:一心三藏同一個心,聞到無常無我法這些才算多聞。我們無始劫來的生生世世,把我們的思維模式固定在那裡了。這個我執我見是很深很重的,不管你覺不覺得,它都慣性似的在那裡存在,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學佛要多聞薰習。

什麼叫燻啊?你看抽菸的人,這個手指是黃的,它是怎麼黃的?下面的煙一直往手指上燻,所以黃——不是一下子黃的,而是日積月累燻黃的。那這個薰習就是薰陶,我們也要薰陶,經常的把自己放到佛法裡面去燻,為什麼要燻呢?我們講自己的業深障重,薄地凡夫。我們輪迴了生生世世,我們的慣性習性,業力這股勁有多強你知道嗎?一下子讓你接觸到佛法,讓你去體證去修行,你可能進入不了那種角色,所以要對法義上的一種薰陶,讓自己的身心得一個安寧一份清靜,就在那種狀態才能可以修可以證。所以這個薰習很重要。

同一件事情,佛陀是怎麼處理的,如果換做我們,我們會怎麼處理,這個很重要。薰習就是把佛陀的思維模式換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契入到佛陀的思維模式裡面,這個才算真修行,也只有這樣,才能意念相通!

第三,講如理思維,理就是法,我們多聞薰習了,對法有一種理論上的精通了,就要用這個法去解決我們心裏面貪嗔痴慢疑的問題,必須結合自己的身心,檢查自己對法的那個深度夠不夠?就像樹葉飄在水上,他是浮在那裡的。稍微重的東西,他是沉下去的。那有沒有沉到底呢?這個很重要,你在修習之前,對法的那種領會的深度不夠,那修行就會出問題。對法的一種切身的驗證體會,只有這樣子,才能法隨法行,這是第四點。所謂的法隨法行,就是與法相應,你身心的展現,就是法的展現。


四,法義的抉擇。

那我們這裡法義的抉擇是:一心三藏同一個心,一實相印,以法印來抉擇這個法究不究竟。法是具有普遍的必然的理性,那印是什麼呢?印是依此而證實為究竟正確的。就像印章一樣刻在那裡,烙刻,烙刻在那裡,它是必定如此的。依此印,來衡所修的、所學的、所證的是不是究竟佛法。

 

順便講一下: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諸行是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在移動運動著,無常是遷流變化的意思。

從時間上看,我們從幼年、童年、成年、老年。我們的老,一年一年老的?一月一月老?一天一天老的?我們的老是每時每刻都在老!也就是說,每時每刻都在無常,說明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一切的存在,時時刻刻都在不斷的遷流變化。這千變萬化、動轉不停的現象,其中沒有一個什麼永恆不變的東西,沒有任何固定不變的存在,這就是無常。如果有我,如果有永恆不變的,那他就不無常了,現在的科學也可以顯示出無常:分子、質子、中子,用顯微鏡一照,裡面都在運動,我們的身心,包括宇宙山河大地,包括銀河系、太陽系,都在運動,所以釋迦佛他老人家,也就是因為這個無常法則,斷定那個禪定的定境,有出有入,不究竟。

諸行無常即是諸法無我,因為無常所以無我,所謂無我,這個「我」他是指永恆的、不變的、單一的、獨存的。有這幾點,才稱為「我」!無我,就是講沒有永恆的、不變的、單一的、獨存的。佛法說:存在的事物都不過是因緣臨時和合組合的,眾緣和合在一起的。

比如說:一幢房子,看來好象是一個整體,它好像是單一的、獨存的、不變的,但我們仔細去觀察,它真的不變嗎?十年、百年、千年,它變了,那他是單一的嗎?房子是人工,水泥、磚、瓦,石子石塊組合的,所以這個房子是眾緣和合的。

諸法無我也就是涅槃寂靜:涅槃,是諸法的寂滅性,本來如此法爾如是,天地萬法是一個人一個念之所變現、都是我自己的心現識變的,萬法是我,我是萬法,是我是我還是我,回到同一個心就都歸於平等的寂靜,這如在波浪的相互推動激蕩中,了知水性的平靜一樣,才起的波浪,當風靜了,水就靜了,所以這個水本來就是靜性的,那我們講到空性,需不需要等煩惱滅了才證到空啊?注意聽!這個空性,煩惱的當下就是空,這個煩惱就是空性啊!就在波濤洶湧動蕩不停的時候,水的本性還是那個平靜的,煩惱和空性一體兩面不可分割,如人的手心手背一體兩面不可分割,因此煩惱即菩提,所以《心經》上怎麼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佛性法性不會因為你修,它有所增加,你不修,它有所減少。我們懂了這個道理,在人我是非,在好壞苦樂,在美醜高低當中,在動亂萬千的流轉過程當中,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吃喝拉撒當中,我們就可以去體會這個空!觀察那個無我,去體會到那個空性平等的寂靜,也就是涅槃。

無我是什麼模樣呢?

如果餓了我就變成了飯菜,如果困了,我就變成了床,如果上廁所我就變成了廁所,吃到甜品,我就是甜品,吃到苦味我就是苦味,你來到我這裡,我就成為了你,我去到菜市場,我就成為菜市場,當我死了,我就成為了死等等,我是一切,一切是我,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我是與每個當下融為一體的,本來如此,法爾如是,為什麼呢?如果我不是和每個當下融為一體,那麼該吃飯的時候,我就無法接觸到飯菜吃飯,該睡覺的時候,我就無法接觸到床睡覺,該上廁所的時候,我就無法接觸到廁所大小便,當我喝到甜品或者苦味的時候,我就無法嘗到甜味或者苦味,當你來到我這裡,我就無法和你交談,當我去到菜市場,我就無法買菜,當我死了,身體就無法禁止移動,其他以此類推,而事實上,我要吃飯就能吃到飯菜,要上廁所就可以接觸廁所,喝到甜味苦味我就嘗到了甜味苦味,你來到我這裡,我就能和你交談,我去到菜市場就能隨心所欲的買菜,當我死了,身體就無法移動了,沒學佛之前我曾經暈死過,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地上,每個人都是一樣,這是不爭的事實,真實,真理,能體會到這樣的話,就不會執著在一個人,一個物或者一件事情上了,就能時時事事處處自在無礙,就能得到生死苦迫的解脫止息,在事事物物的繁雜之中,在我們的生活、工作當中,就直接的可以體會這份平等的涅槃寂靜,所以修行在哪裡修?修行就在生活中。但這個生活中的前提是:就是要有「正見」。 

下一個主題:如何修行?待續中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南無阿彌陀佛,嗡嘛呢唄咪吽。


微信qishoulizu


相關焦點

  • 華服x華履,蓋婭傳說與善行良品正式達成2020聯名合作
    蓋婭傳說與善行良品正式達成聯名合作。雙方將聯袂創作2020華履新品,此次創作在以往極簡、素色的設計中,加入更多的傳統色彩和民族文化的載體,共同傳承中國美學和東方智慧,傳播中國美學文化,讓中國時尚從腳尖綻放。
  • 什麼是「智」,什麼是「慧」,如何做到「智慧雙修」?
    智慧是一個詞,我們經常放到一起來表達,但是「智」和「慧」是有區別的。並且,兩個方面要協調發展,才能達到修行的一個完美境界,厚此薄彼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那麼如何做到「智慧雙修」,在兩方面都達到一個比較高的境界呢?
  • 善行能提升人的陽氣!
    2行善能煥發內心的光明真正地修一切善,救助眾生,人性的光輝自然發生,智慧便逐漸發起來。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開展,甚至立刻就變。對於生活中缺少時間靜坐的人來說,善行就很重要了。凡是人真心為善的,多半心境上一定比較清靜。受心理行為的影響,修心養性的人氣質就會隨著變化,每一個細胞都在變化,都跟著我們的心念在變,所以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氣色會好、氣脈會通。
  • 佛學智慧,什麼是佛教教義的基礎,什麼是感應道交
    佛祖的智慧無量無邊,我們一定要真心去學習,一心去參悟,多一些認知,提高自己,充實自己。佛祖降生在人世間,就是把宇宙萬法的真相,給眾生講清楚,普度天下的有緣眾生,離苦得樂。佛說:「真心本性,本不生不滅,本不來不去。」佛的智慧雖然無量無邊,但也不能一次度盡所有眾生,因為眾生根性不同,佛不度無緣之人。
  • 樂仁堂「善行圓夢」助學活動在石家莊市舉辦
    國際在線河北頻道消息(張瞬晗):8月18日下午,第一屆石家莊市樂仁堂「善行圓夢」受助畢業生座談會暨第二屆石家莊市樂仁堂「善行圓夢」助學金發放儀式在石家莊市志願服務指導中心舉辦。
  • 「智慧交管」將如何改變你我的生活
    「智慧交管」將如何改變你我的生活 2020-11-27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夢想世界》渡劫飛升 全新境界武道極致
    《夢想世界》「龍行天下」正式開啟:http://mx.duoyi.com/2015/lxtx/  《夢想世界》客戶端下載:http://mx.duoyi.com/down/  《夢想世界》新服推薦:登峰造極  渡劫飛升 突破自我  江湖俠士們在夢想大陸歷練許久,終於發現自己的瓶頸所在,用何種方式才能突破自身的瓶頸
  • 2021北京善行五度空間藝術團新年音樂會
    2021北京善行五度空間藝術團新年音樂會12月25日晚,由善行傳媒、北京善行五度空間藝術團主辦的2021新年音樂會在北京維也納酒店維也納廳舉辦。本次音樂會恰逢藝術團團長李軍先生從藝三十五周年慶典,藝術團演員和部分在京藝術家一同為觀眾們獻上了一場恢弘的視聽盛宴。
  • 學來的知識畢竟是人家的,自己如何知識創新,這就需要智慧
    至於什麼是創新能力?眾多的學者專家們都已經作過深刻的研究和論述。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類似於創新能力、創造能力這樣的詞,也有推陳出新、別具匠心、自出機抒等種種說法,傳統文化將這種創新、創造的能力統稱為智慧。
  • 道是什麼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現在尚德稍微和各位談一下什麼是道。  所以德國大哲學家康德說:「人是無從了解形而上的物自體的。」中國哲學的發展,到了漢明帝時,印度佛法傳入中國。接著又有中土禪宗初祖達摩大師來中國,帶來印心的楞伽經,就構成了一種可以證知形而上是什麼的特殊方法,那就是:「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或用禪門的方法來說,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亡言絕慮,便可證到形而上是什麼。
  • 善行天下山茶油為何稀缺?地球上僅有萬分之三土壤可種植油茶樹
    我國食用油年需求高達3500萬噸,而目前茶油產量約50萬噸,僅能滿足百分之一國人的需求,也就意味著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到山茶油,尤其是湖南茶油臻品——善行天下山茶油。為什麼會這樣呢?那就要從山茶油本身的生產特性來說了。
  • 5道智力題,測試你大腦的思維和智慧,最後一題難度太高
    愛因斯坦曾這樣說過:「人們解決世界的問題,靠的是大腦的思維和智慧」。可見大腦的思維和智慧是多麼的重要。思維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不一樣的思維會使人們產生不同的觀念和態度,從而決定著你的行動。而智慧決定著你的學習能力和人生的高度。
  • 《集體智慧》01/什麼是集體智慧?
    有趣的是,在我們這顆神秘的星球上,不只物種在進化,集體智慧也同樣如此。那麼,集體智慧究竟是怎樣進化的?本章將為你解答這個問題。不過,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進化過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集體智慧。什麼是集體智慧?集體智慧這個詞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個日常用語。
  • 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這些詞到底是什麼意思?進來看下
    那麼六道究竟是什麼意思,究竟包含什麼?接下來將解釋。六道所謂六道,亦稱「六趨」。道即道路;趨,趨往,指歸趨之處。《華嚴經·序品》中說道:「六道,眾生生死所趨。」而且,處於哪一個道,會受到自身業報的影響。說道這裡,業報又是什麼意思?
  • 什麼是智慧?什麼是福德?
    顯發善巧方便智慧的人體現在:為了得道者,甚至是還沒入道僅僅是在求道路上智慧的作用處,為了「道果」而做到一種「順忍」,(系統了解,找公眾往生心法入群指導)顧全大局而不拘於小節的善巧方便,是為了實現本自具足的性體智慧;其根本原因在於福德不具足,也就是為了菩提大道
  • 什麼是道,我們可以修道、悟道、問道、得道嗎?
    自嘲-白少本是愚痴人,偶見智慧門;豪言話智慧,妄談得到心;眾人長笑去,痞性落滿地;常見人之性,覺思靜觀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道。
  • ...善行100志願者」始於熱愛,忠於責任,那群紅披風少年們堅持的理由
    1台州學院·周夢霞這個冬天對於我,對於參加此次善行100的我們來說註定是不同的。行走在街頭小巷,我們周身有時是幾個小時的刺骨寒風,有時是不絕的令人煩躁的冬雨。記得第一次開口介紹「善行100」的膽怯;記得第一次成功勸到愛心包裹的激動;記得第一次得到愛心人士的認可...每一幕都讓她印象深刻,讓她心裡都是暖洋洋的。早上出發去參與「善行100」的時間很早,每次都是天剛蒙蒙亮就得被前一天設置好的鬧鈴炸彈給鬧醒。晃晃悠悠的起床穿衣洗漱,然後匆匆的趕往校門口集合。
  • 德業增盛,累積福祉,庇蔭後世,消除障礙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禮敬三寶莫遲疑:只要用心去體會、用生命去感知體驗佛法的奧妙,致心禮敬佛、法、僧三寶,在教義的規範中運用實踐於現實生活,印證不虛的聖賢之道,時刻遵循善師的教導,無需等待,無需質疑,正修行持! 自利利他災殃息:修學佛法(智慧之道)的目的就是要能夠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這是減少煩惱、消除災難和諸種障礙的究竟之道。
  • 如何理解天人共生之道?中國有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但這還不夠
    既然新的中國的智慧是古老的中國智慧的更新,那麼我們有必要回到中國智慧的基礎和核心——天人合一。關於天人合一的重新思考並非簡單的肯定和否定,而是一種在區分邊界意義上的批判。通過批判,我們可以發現,天人合一說思考的界限在哪裡。毫無疑問,沒有任何一種民族的智慧如同中國的智慧一樣注重天人合一。它是中國人存在、思想和語言的根據,是人生達到的最高境界、理想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