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善行與智慧登峰造極?
同一個心感恩!親愛的家人們大家好!
許多家人說:不知道如何把行為和智慧聯繫起來用於生活中,道理都明白,就是用不出來,今天就跟大家講講如何將善行與智慧登峰造極
(1)腳踏實地的行善道__這就是善行
先說一下什麼是「道」?儒釋道耶各有說詞,只有佛家才把這個「道」徹底清晰明了化的,不需要我們去「找道悟道」,因為佛幫我們找好了悟了,我們直接去驗證就可以,這個驗證的過程就是找道悟道,當你驗證之後確信無疑了,這個時候佛悟的道就成了自己的「道」,而實踐生活中確實發現許多家人還是稀裡糊塗模糊不清,認為「道」很高深莫測或者玄玄妙妙的,當然高深莫測玄玄妙妙也是「道」,但那不是「大道」,因為「大道至簡」,簡單到難以置信,到底有多簡單?今天就在此再特別強調一下,讓家人們不要再糊塗,安心行道。
佛陀把法界分成十個道,六凡夫道四聖人道,六凡夫道又分三善道三惡道,每一道佛陀都給出了相應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道」。
十個道他們分別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人道,羅漢道,菩薩道,佛道。
嗔心:是地獄的「道」
貪心:是餓鬼的「道」
愚痴:是畜生的「道」
五戒:是人類的「道」
十善:是阿修羅的「道」
十善加慈悲喜舍:是天人的「道」
四聖諦:是阿羅漢的「道」
十二因緣:是僻支佛的「道」
六般羅蜜:是菩薩的「道」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的「道」
以此類推:一個家庭,夫有夫道,妻有妻道,父母有父母的道,兒女有兒女的道。
男主外,女主內,這也是道,丈夫掙錢養家,妻子孝敬公婆,相夫教子,這就是道。
在公司,老闆有老闆的道:最起碼的就是準時發工資
員工有員工的道:做好本職工作。
國家有國家的道:國泰民安。
世界有世界的道:世界和平。
宇宙有宇宙的道:陰陽平衡。
同理:狗有狗的道,雞有雞道,物有物道,樹有樹 道,花有花的道,甚至盜亦有「道」。
比如:狗的道就是「看家護院」,雞的道:公雞打鳴母雞下蛋,五穀雜糧的道就是「食用」,樹的道就是建築房屋,做工具家具等,花的道就是「欣賞」,強盜的道:偷熟腳。
大家只有用心去觀察就會發現「道」無處不在,垃圾桶也有「道」,垃圾桶的道就是「裝垃圾」,真正是大道至簡。
五戒十善是地基,只要我們的肉身在世間遵行善孝智德是根基,不需要到處跑,在家修行,好好孝順父母,他們就是我們的活菩薩,正所謂「小家和諧大家才能和諧」,人人做一個遵紀守法、一心向善的好公民,做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前提下渡己渡人。
我們現在是人,人最基本最直接最簡單的起步就是持「五戒」
五戒是保護神,持五戒,斷了過去生造「殺盜淫妄酒」惡因的惡緣,那麼惡報就無法成熟,在這個基礎上身語意慢慢就清淨,再加上修善業,那麼過去生的善業報就會早點成熟,這樣修行就容易進步,所以「五戒」是保護我們的保護神,保護我們不造惡,持一戒就有5個護法神,五戒就有25個護法神保護你不造惡,引導你行善,善業力就不斷增長,善報就現前,能幫助引導你善行。
(2)活在當下___智慧
宇宙星球十方法界天地萬法萬事萬物同一個心佛性本自圓滿具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同一個心是命運共同體的一體思維模式,因為天地萬法是我一個心念變現出來的,萬事萬物都是我的化身,我是萬事萬物,萬事萬物是我,人人是我,我是人人,是我是我還是我,回到同一個心,所看一切皆是自然而然的狀態,無善無惡,無美無醜,無對無錯,皆是同一個心的一體兩面的存在狀態,是優點與缺點、對與錯、善與惡、美與醜,貧與富,是與非,生與死,空與有,陰與陽,方便與究竟的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對立的統一的一體兩面的存在狀態,如人的手心手背一體兩面不可分割。
因此無論是在生活安逸,順風順水的時候,還是在挑戰不斷,困難接連而至的時候,我心如前,不起波瀾,不生煩惱,如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一樣的從容淡定。
一切都順其自然,諸惡勿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為人處事,摘善而行即可,因此不需要憂心更不需要假設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不需要糾纏過去受過的傷痛,不要念叨或者回憶過去做錯過的事,或者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不需要念念只想如何讓自己舒服安逸,不需要依賴他人能為自己做些什麼,也不用與任何人事物時空環境起對立,因為所有的人事物環境動物植物礦物時空都是我自己,是同一個心,只在於全身心致力奉獻他人,當別人迷茫彷徨,給予建議,使人看到希望,當別人經歷困難,給予幫助,使人走出困境,遇到事件不計較不糾纏,凡是給他人留後路,為來到身邊的每一個人排憂解難,專注當下的每時每刻,對人事物環境內心保持平等平衡,如此就不會有任何恐懼,不覺悲亦不覺喜,自然戰勝情慾,憤怒,愚痴與渴求,從不再伸手開口求助的那一刻起,便是解脫了我執法執貪嗔痴慢疑的束縛,也就真正的得到了完善的解脫,收穫到圓融圓通圓滿的和平寂靜,這樣就能把善行和智慧登峰造極。
祝家人們個個收穫圓融圓通圓滿的和平寂靜。
同一個心感恩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南無阿彌陀佛
嗡嘛呢唄咪吽
任何修行?我是推銷員!
親愛的家人們大家好,今天接著講:
如何修行?
修行是悟後起修,沒有「悟」之前所有做的一切都是預備工作,是為「悟」做準備的。
因為我們多生歷劫以來養成著相抓取隨波逐流的習慣,又因我我執我見之故,事事都要符合自己的意願,所以人人都有貪、嗔、痴、慢、疑五大惡習,要一下改掉這多生劫養成的舊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明心見性後,於事境中辛勤磨練,勤除習氣,只有通過弘法利生來發現「貪嗔痴慢疑」並用「正見」來兌換這些「習氣」,來戰勝傲慢與羞愧,失去貪嗔痴慢疑,這就叫自利利他。
因此 《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縱行一切善,也是「魔業」,因此第一要發菩提心,要發大悲願,解脫是為眾生解脫的,是為了行菩薩道,所以《楞嚴經》講: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那自己還沒有得度,憑什麼度人呢?憑的是佛的法,為什麼?這個法是釋迦牟尼佛用生命去體證了的,它是絕對正確的,所以憑佛的法去度人,《楞嚴經》接著講:「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當你自己已經體證到了,那就是佛陀來應世了。佛陀應世最好的表現,就是當年佛陀開悟之後,四十九年的託缽乞食,弘法利生的身形的展現。所以我們要學什麼?要學釋迦牟尼佛的身形展現。
大家學佛要成佛了生死,必須得好好的燻修《法華楞嚴經講記》要多聞薰習,把自己在《法華楞嚴經講記》裡面浸泡,把自己泡成法華楞嚴,從中獲得「正見」。當然,你對佛法基礎概念肯定要有個了解,比如: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必須要清楚明了,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凡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是「無明」,無明的地方就是心的盲區,盲區的地方心量就打不開,因為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打開心量肚量,正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將士頭上能跑馬,圓滿佛是沒有任何「盲區」的。
有些人學佛三年五年發現不受用,問題出在哪裡呢?首先,「正見」你具備沒有?也就是《法華楞嚴》你聽懂了沒有,理論上「精通」了沒有?「正見」有許多,你都知道了哪些,還有哪些不知道的?一心三藏「同一個心」那都是非常膚淺的,細緻的東西都在《法華楞嚴》裡面,但《法華楞嚴》名相概念太多,大部分人聽不懂,才需要同一個心來翻譯成「大白話」的,說「大白話」就會給人鑽「牛角尖」,所以我聲明一下,大白話只是幫助理解,一切法義以《法華楞嚴講記》為標準,反是認為我說的不對的都不要信,信《法華楞嚴》不會有錯的,我只是一個推銷員,推銷《法華楞嚴》的,除此之外我還是一個不合格的《法華楞嚴》翻譯員,我的目的就是引領大家深入《法華楞嚴》,願意做《和平大使》的,我再帶著《和平大使》把《法華楞嚴》落地生根,所以《和平大使》的功課才是「細緻」的,只有《和平大使》才擁有,不是師父不慈悲,你不願意做(和平大使),我給你也沒有用,你做不到,就如一個小學生,不願意上《中學》,我給你《中學》課本你也看不懂,就這麼簡單。「正見」不堅固修行絕對出問題,在具備「正見」的基礎上,要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點、往昔業障。你過去生,累生累世的業障解決沒有?比如說:天台宗,智者大師,除了法華經以外,他還重視一部經叫《金光明經》《金光明經》一上來就講懺悔業障,再接著講空,再講行菩薩道,那我們如果一上來就想要開悟,就想要明心見性,你的業障如果沒有消除,你修行的障礙會很多,可能你怎麼修都上不去,因此往昔業障必須解決,往昔業障就是生生世世犯「殺盜淫妄酒」欠的「命債錢債情債」,這在《楞嚴經講記》中也講到了:債是要還的。
順便說一下,關於「懺悔」的次數問題,有人問《法華楞嚴經講記》中講到「懺悔」一次就夠了,怎麼理解?
回答:沒錯
(1)犯一次錯懺悔一次就夠了,發誓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而且自己確實也能做到,叫「不二過」,我也是這麼做的。
(2)同理,如果犯了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那就要懺悔兩次三次更多次
(3)人道的基礎是「五戒」,光說「殺戒」,殺一隻生或吃一口肉就是犯一次戒,無始劫來殺過多少生命,吃了多少口肉,包括蚊蟲螞蟻都算,自己想一想有沒有?數量算得清楚嗎?如何證明你殺生吃肉了?身體有病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如果你想「病」好,有多種方法,打坐,中醫,西醫,「懺悔」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而已,你可以任意選擇,沒有人逼誰強迫誰。
所以普賢十大願的第四願「懺悔業障」,普賢是菩薩,換句話說「懺悔業障」是做菩薩才需要做,如果你不願做菩薩,那就不需要「懺悔」。
《普賢行願品》中說:複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第二點、學佛不受用,五戒十善這個基礎打紮實了沒有?人道的基礎就是「斷惡修善」,「五戒」就是「斷惡」,如果「五戒」沒有做到,說明你還沒有「斷惡」,如果沒有持五戒「斷惡」你連說「修善」的資格都沒有,修行跟科學一樣,來不得「半點虛假」。
如果你修行不受用?五戒這個地基打好沒有?五戒十善有沒有落實在你的生活當中,落實在你的工作當中,落實在你的家庭當中?如果沒有落實,你修行想進步那是相當困難的。
第三點、次第明白沒有?方法得當與否?你在實行實做的時候,這個方法是否得當?
第四點、你修學三五年沒有受用,主要原因是出離心不夠,對身心世界時空環境沒有正確認知,對貪嗔痴慢疑之苦沒有充分的認識,所以出離心不夠修行不受益。
第五點、是菩提心不切,你發的菩提心真的切的話,學佛不是為自己而學的,你是為了成佛度眾生而學,你現在沒有解決生死問題,那會是:食不知味,睡不安穩的,你就會精進、努力。學佛三、五年不受用,是不是菩提心發得不切?這一點反省一下。
第六點、是願力不夠,大乘佛法首重發願,比如說我發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願力。你發了這個願,你不精進,你好意思嗎?因為願力不夠,所以學佛有一搭無一搭,今天修一修,明天又不修了,過幾天又來精進一下,這都是願力不夠,恆心不足。
人天善道是基礎,若沒有做好,想往上修,那是相當困難的。印光老法師一直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為什麼要這樣?也就是說:學佛是有順序的,你現在是人,你要行人道,正如《法華經》講的:「是法住法味,世間相常住」,你現在世間現的是「人相」,就要做人應該做的事,我們首先是人,要給自己定位,定位了以後,再去修,現在是人的,如何行人道得天地正氣讓自己的身心柔軟;當然這些都要在具備「正見」的前提上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往上修。先要從人到天,到聲聞緣覺菩薩,一層一層往上修,天界的人因為行十善只有快樂,你是否只有快樂沒有煩惱?以這個標準來判斷你是否到了「天界」?這個很重要,如果你還有煩惱就沒有到天界,更別說初果羅漢了,修行來不得半點虛假,不是交差做給別人看的,是自己對自己負責。
成分真即佛不需要修證,明白什麼是佛的當下即是佛,那是理上通,但是成《圓滿佛》是:有修有證的,《楞嚴經》中的《五十五妙菩提路》就是有修有證的,《覺悟本心》裡面講的初果羅漢,你證到沒有?如何驗證?這些無論在理上和事上你都非常清楚了沒有?
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是和打仗一樣的,首先要認識敵人的危害性,其次要了解敵人在哪裡,然後要知道如何去對付他,就是方法。修行是轉凡成聖的過程,轉凡心為出離心,所以,要修行,要明心見性,先要明白我們在哪裡起了無明染愛,在哪裡受到了束縛?知道以後,再找方法,去解決,去面對,觀察、體會,要深入,還要有師父領著才不至於走「彎路」,不是簡簡單單的說,教你一個法就能讓你明心見性的,隨隨便便自己就會修行了,佛法裡沒有這回事,當年達摩祖師下傳也僅神光慧可;五祖弘忍下傳也僅有六祖一人;釋尊拈花也僅迦葉微笑。所以,只有自己能認識貪嗔痴慢疑並把貪嗔痴都淡薄了熄滅了,才能真正理事圓融的明心見性,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師父的指導,如果你連自己掉進「貪嗔痴慢疑」裡面了都不知道,連貪嗔痴慢疑的「形態」都無法判斷,請問你如何熄滅「貪嗔痴?一個連「貪嗔痴」的模樣都不認識的人,說要熄滅貪嗔痴,那不成了笑話嗎?
各位久學佛法而不受用的家人們,看看自己的修學過程中是否具備了這些條件?有沒有遵循相應的次第。如果某個環節缺少了的就要及時補充起來,以完善自己的修證。
修行的過程當中,如果你得了正見,必須要把它落實在生活中,讓它成為摧毀我執我見的利器,讓它來熄滅我們的貪嗔痴過三關。
如果不能實踐於生活中,這個「正見」,就很危險了,就是狂慧,就很可能被我執所利用,鞏固我執我見談玄說妙,僅從文字求解悟,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非但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更難免師心自用、倒果為因。什麼叫師心自用?就是把老師體證到的法,學了以後以為是自己體證到的體會到的,而自己根本沒有親身歷練體證,執在文字相上,所以稱為師心自用,倒果為因,這個必須引起我們注意。得了「正見」,一定要熄滅自己的貪嗔痴,往內修,千萬不要跟人在那裡辯,跟人在那裡鬥,沒意思的,學佛一定要往內修,所以《六祖壇經》裡面講:「若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不見世間過呢?都是自己,見誰的過?同一個心,誰的過不是自己的過?自己要熄滅內在的貪嗔痴,沒時間去管他人的是是非非,所以這個正見,是拿來破我執我見的,是用在熄滅自己的貪嗔痴上的,一定要熄滅自己的貪嗔痴。
同一個心感恩
下一個主題:「正見,般若」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南無阿彌陀佛,嗡嘛呢唄咪吽。
如何學佛?
同一個心感恩!親愛的家人們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如何學佛?
這個問題有點古老卻又新鮮,是為了幫助一些剛剛進入佛門或者進入了佛門很久了卻不知道「如何學佛」的家人做一些大白話的歸納總結,也方便年紀大或者文化低或者沒有文化的家人做參考。
至於認為自己已經懂的家人請忽略。
如何學佛?
首先我們要清楚麼是佛、法、僧,三寶?
覺醒的能力是為佛,覺醒之道路是為法,也就是修行的方法,將全身心投入方法中的是為僧,佛,法,僧三個簡稱三寶。
對佛、法、僧有了個了解之後,我們就是要學佛了,關於如何學佛,我們分四大部分來講:
第一,菩提心
第二,學佛的進度
第三,學佛的順序
第四,法義的抉擇。
下面我們就一點一點的來分析。
第一,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要成佛了生死的心。菩提心涵蓋了大悲願、出離心,一心三藏同一個心,你沒有出離心,你的菩提心是發不出來的。那什麼叫出離心呢?求解脫貪嗔痴慢疑的心,貪嗔痴慢疑猶如牢獄一般,在牢裡監獄裡面。《法華經》中說,我們生存的三界,猶如火宅,片刻不想停留,因為片刻不想停留,所以稱為出離,有出離的心。比如說:很多人學佛以後想出家,在家裡一刻都呆不住,想離開這個家,離開這個環境;有些人工作不滿意,也想離開這個單位,這個想離開的心稱為出離心。我們學佛人講的出離是對五欲六塵的出離,對貪嗔痴慢疑的出離,所以這個出離不一定要離家出走,不一定要深山苦修,要你的心出離,當然身心都能出離,那是相當的不簡單,出家是大丈夫所為事,非世間將相所能為,你身心都能出離,那真的是大丈夫,沒有出離心,這個菩提心你發的不切、不真、不實在。
大悲願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學佛就是:不但自己要解脫,而且要幫助、協助、引領一切眾生一起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以後,四十九年的託缽弘法利生,都是大悲願的展現,我們既然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的精神和身形展現,跟著他老人家也走普度眾生的路。
明白了「一心三藏」同一個心菩提心自動出來,沒有菩提心不敢發願不能發願,說明你不懂「一心三藏」同一個心,一心三藏同一個心可以幫助我們認清貪嗔痴慢疑凡夫心的真相,可以檢驗我們的修行,以免誤認定境為慧境,最後誤入歧途。
二,學佛的進度:我們講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是指:人法、天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在天台宗,把菩薩跟佛和為一塊。「共」,這裡的「共」是指共同的基礎,就像我們蓋房子,蓋三層樓、五層樓、八層樓,地基都是要打的地基打堅固了,你想建三層五層十層八層都穩穩噹噹不會倒塌,同樣的,五乘共同的基礎部分就是說:人天善法是聲聞、緣覺、佛菩薩的共同基礎,要成為菩薩成為佛,人天的善法地基必須先打好,否則就是空中樓閣一定會塌陷的,在有「正見」的前提下可以在打地基的同時破我執法執,《金剛經》上面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沒有「正見」你是無法做到的,人天善法涉及到儒家的忠、孝、仁、義、禮、智、信,道教的《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行,」基督教也講博愛,我們世界上的一切善法,包括五大宗教,都是修聲聞、緣覺、佛菩薩的基礎,都是講的是:做好人,行好事,存好心,說好話。所以從佛法的角度來講: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的心量是:慈悲廣大、寬容包容。
三乘共法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裡的共法是指:他們都共有求解脫,求出離貪嗔痴慢疑的心、重點是:斷染愛、破無明;跳出六道輪迴。
大乘不共法,所謂的不共,就是與人天善法聲聞緣覺區別不相同的地方。他們不共的特點就是:菩提心、大悲願。人天善法聲聞、緣覺沒有大悲願菩提心,所以大乘不共法的不共,在於大悲願與菩提心。要普度眾生,行普賢菩薩的十大願。
三,學佛的先後順序。
學佛是有先後順序的,不是一上來:我學到法了,我就要去修去證,不是那麼回事的!如果一上來就要修的話,你會發現所學的法,跟你的修證是脫節的,我們的學佛順序,分四點講。
第一,親近善知識。
佛陀在世的時候,大家以佛為師,這個善知識就是佛。佛陀涅槃以後,我們以戒為師,以佛陀留下來的法為師,經上說:「以法而住,以戒而住。」
什麼叫親近呢?親近是指信受、低位、恭敬、誠敬。所謂的親,就是放下我執我見。所謂的近,是低位、跟善知識融為一體。那如何與善知識融為一體呢?善知識交代你做的,要你去行的,你要毫無保留的放下自己的觀念,去做去行,這個才能「近」。這個親近還包括同修間的交流、溝通,法義上的探討。怎麼親近的呢?看二祖神光,他是怎麼親近的?跪在那裡喔!最後還斷臂把手給砍了。六祖慧能親近五祖法師,五祖讓他去廚房踏椎,這是幹嘛呀?這是磨性!包括二祖神光跪在那裡,達摩祖師理都不理他,這就是磨性。把你心中的那份傲慢我見我執給磨下去,讓你的心跟師父的心融為一體,在同一個頻道,讓你的心柔軟,讓你的心低位,能像大海一樣,能容能忍,能承載,能承擔,我們現在親近善知識,這個磨性、這個親近就很難了,善知識很多,高僧大德很多,但是我們要親近,真正的理解那個親近,我們就很難了,說你一句,罵你一句,不順你心,不合你意,你馬上拍拍屁股就走人了,稍微不合自己的意就把師父給開除了,師父的功效就是破你的執著破你的貪嗔痴,沒有師父你那貪嗔痴誰來破?冰冷的冬天跪在師父門前給師父罵的滋味你體會過嗎?突然間莫名其妙給師父破口大罵的滋味你經歷過嗎?那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師父罵的就是我的那份我執我見貪嗔痴慢,所以現在的學佛修行人很多,成道的人很少,原因就在於不懂得親近,不知何為親近。
再說多聞薰習
多聞必須要聞到:一心三藏同一個心,聞到無常無我法這些才算多聞。我們無始劫來的生生世世,把我們的思維模式固定在那裡了。這個我執我見是很深很重的,不管你覺不覺得,它都慣性似的在那裡存在,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學佛要多聞薰習。
什麼叫燻啊?你看抽菸的人,這個手指是黃的,它是怎麼黃的?下面的煙一直往手指上燻,所以黃——不是一下子黃的,而是日積月累燻黃的。那這個薰習就是薰陶,我們也要薰陶,經常的把自己放到佛法裡面去燻,為什麼要燻呢?我們講自己的業深障重,薄地凡夫。我們輪迴了生生世世,我們的慣性習性,業力這股勁有多強你知道嗎?一下子讓你接觸到佛法,讓你去體證去修行,你可能進入不了那種角色,所以要對法義上的一種薰陶,讓自己的身心得一個安寧一份清靜,就在那種狀態才能可以修可以證。所以這個薰習很重要。
同一件事情,佛陀是怎麼處理的,如果換做我們,我們會怎麼處理,這個很重要。薰習就是把佛陀的思維模式換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契入到佛陀的思維模式裡面,這個才算真修行,也只有這樣,才能意念相通!
第三,講如理思維,理就是法,我們多聞薰習了,對法有一種理論上的精通了,就要用這個法去解決我們心裏面貪嗔痴慢疑的問題,必須結合自己的身心,檢查自己對法的那個深度夠不夠?就像樹葉飄在水上,他是浮在那裡的。稍微重的東西,他是沉下去的。那有沒有沉到底呢?這個很重要,你在修習之前,對法的那種領會的深度不夠,那修行就會出問題。對法的一種切身的驗證體會,只有這樣子,才能法隨法行,這是第四點。所謂的法隨法行,就是與法相應,你身心的展現,就是法的展現。
四,法義的抉擇。
那我們這裡法義的抉擇是:一心三藏同一個心,一實相印,以法印來抉擇這個法究不究竟。法是具有普遍的必然的理性,那印是什麼呢?印是依此而證實為究竟正確的。就像印章一樣刻在那裡,烙刻,烙刻在那裡,它是必定如此的。依此印,來衡所修的、所學的、所證的是不是究竟佛法。
順便講一下: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諸行是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在移動運動著,無常是遷流變化的意思。
從時間上看,我們從幼年、童年、成年、老年。我們的老,一年一年老的?一月一月老?一天一天老的?我們的老是每時每刻都在老!也就是說,每時每刻都在無常,說明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一切的存在,時時刻刻都在不斷的遷流變化。這千變萬化、動轉不停的現象,其中沒有一個什麼永恆不變的東西,沒有任何固定不變的存在,這就是無常。如果有我,如果有永恆不變的,那他就不無常了,現在的科學也可以顯示出無常:分子、質子、中子,用顯微鏡一照,裡面都在運動,我們的身心,包括宇宙山河大地,包括銀河系、太陽系,都在運動,所以釋迦佛他老人家,也就是因為這個無常法則,斷定那個禪定的定境,有出有入,不究竟。
諸行無常即是諸法無我,因為無常所以無我,所謂無我,這個「我」他是指永恆的、不變的、單一的、獨存的。有這幾點,才稱為「我」!無我,就是講沒有永恆的、不變的、單一的、獨存的。佛法說:存在的事物都不過是因緣臨時和合組合的,眾緣和合在一起的。
比如說:一幢房子,看來好象是一個整體,它好像是單一的、獨存的、不變的,但我們仔細去觀察,它真的不變嗎?十年、百年、千年,它變了,那他是單一的嗎?房子是人工,水泥、磚、瓦,石子石塊組合的,所以這個房子是眾緣和合的。
諸法無我也就是涅槃寂靜:涅槃,是諸法的寂滅性,本來如此法爾如是,天地萬法是一個人一個念之所變現、都是我自己的心現識變的,萬法是我,我是萬法,是我是我還是我,回到同一個心就都歸於平等的寂靜,這如在波浪的相互推動激蕩中,了知水性的平靜一樣,才起的波浪,當風靜了,水就靜了,所以這個水本來就是靜性的,那我們講到空性,需不需要等煩惱滅了才證到空啊?注意聽!這個空性,煩惱的當下就是空,這個煩惱就是空性啊!就在波濤洶湧動蕩不停的時候,水的本性還是那個平靜的,煩惱和空性一體兩面不可分割,如人的手心手背一體兩面不可分割,因此煩惱即菩提,所以《心經》上怎麼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佛性法性不會因為你修,它有所增加,你不修,它有所減少。我們懂了這個道理,在人我是非,在好壞苦樂,在美醜高低當中,在動亂萬千的流轉過程當中,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吃喝拉撒當中,我們就可以去體會這個空!觀察那個無我,去體會到那個空性平等的寂靜,也就是涅槃。
無我是什麼模樣呢?
如果餓了我就變成了飯菜,如果困了,我就變成了床,如果上廁所我就變成了廁所,吃到甜品,我就是甜品,吃到苦味我就是苦味,你來到我這裡,我就成為了你,我去到菜市場,我就成為菜市場,當我死了,我就成為了死等等,我是一切,一切是我,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我是與每個當下融為一體的,本來如此,法爾如是,為什麼呢?如果我不是和每個當下融為一體,那麼該吃飯的時候,我就無法接觸到飯菜吃飯,該睡覺的時候,我就無法接觸到床睡覺,該上廁所的時候,我就無法接觸到廁所大小便,當我喝到甜品或者苦味的時候,我就無法嘗到甜味或者苦味,當你來到我這裡,我就無法和你交談,當我去到菜市場,我就無法買菜,當我死了,身體就無法禁止移動,其他以此類推,而事實上,我要吃飯就能吃到飯菜,要上廁所就可以接觸廁所,喝到甜味苦味我就嘗到了甜味苦味,你來到我這裡,我就能和你交談,我去到菜市場就能隨心所欲的買菜,當我死了,身體就無法移動了,沒學佛之前我曾經暈死過,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地上,每個人都是一樣,這是不爭的事實,真實,真理,能體會到這樣的話,就不會執著在一個人,一個物或者一件事情上了,就能時時事事處處自在無礙,就能得到生死苦迫的解脫止息,在事事物物的繁雜之中,在我們的生活、工作當中,就直接的可以體會這份平等的涅槃寂靜,所以修行在哪裡修?修行就在生活中。但這個生活中的前提是:就是要有「正見」。
下一個主題:如何修行?待續中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南無阿彌陀佛,嗡嘛呢唄咪吽。
微信qishouli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