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單分子電致上轉換發光的實驗觀察與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

2020-12-05 中國科大..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誘導單分子電致發光技術,首次清晰地展示了單個分子在電激勵下的上轉化發光行為,並通過與深圳大學李曉光教授等合作,從理論上揭示了其微觀機制。國際權威物理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於53日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上轉換發光通常指材料吸收低能光子但發出高能光子的反斯託克斯過程,這一現象在雷射信息技術、紅外探測、生物醫學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電激勵下的上轉化發光過程中,有機分子吸收由STM注入的低能電子,並在其弛豫過程中發射出高能光子。這一過程涉及分子電子能態、分子間以及分子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深入理解這些相互競爭與制約的微觀過程,對其在有機光電轉換器件、光催化和光合成等方面的應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團隊長期致力於發展將STM高空間分辨表徵與光學技術高靈敏探測相結合的技術,特別是通過巧妙調控隧道結納腔等離激元的寬頻、局域與增強特性,拓展了測量極限,為在單分子水平上觀測和調控分子的光電行為提供了有力手段。他們利用高度局域化的隧穿電子作為激發源,研究了氯化鈉脫耦合層表面上的單個酞菁分子的電致螢光,不僅發現了反常的電致上轉換發光現象,還清晰地展示了分子發光強度的三個不同偏壓區域。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該工作在單分子水平上觀測到電致上轉換發光現象,有力排除了此前對這類體系中上轉換機制的一些猜測,同時不同偏壓區域的觀測也為分析和理解上轉換機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以此為基礎的理論分析進一步表明,兩種不同的分子激發機制——非彈性電子散射和載流子注入——之間的微妙競爭導致了不同偏壓區域不同的發光現象。基於對上述兩種激發機制以及對系統其它潛在激發態的定量分析,研究團隊首次提出了以自旋三重態作為中間過渡態,同時結合非彈性電子散射和載流子注入兩種激發過程的單分子上轉換發光機制。

陳功博士與駱陽博士為這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等單位的支持。

圖註:(a) STM誘導單分子電致發光的實驗構型示意圖;(b) 三種不同偏壓下單分子電致發光光譜,展示了單分子的上轉換發光現象;(c) 單分子電致發光強度的偏壓依賴關係。


論文連結: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2.177401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國科大在半導體深紫外LED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吳蘭)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巧用藍寶石調控角度,突破了紫外LED發光性能研究的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近期,中國科大微電子學院孫海定和龍世兵課題組關於利用藍寶石襯底斜切角調控量子阱實現三維載流子束縛,實現以上研究突破。紫外線雖然在太陽光中能量佔比僅5%,但卻廣泛應用於人類生活。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海涵 王磊)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凝聚態體系基態的物理性質已經較為成熟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神經系統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功能調控系統,作為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細胞是一類高度極化的細胞,典型的神經細胞由接收信號的樹突、胞體和傳遞信號的軸突組成。不同的物質組成構成了樹突、胞體、軸突不同的形態和各自獨特的生理功能,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合肥工大在長餘輝發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合肥工大在長餘輝發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2015-03-30 11:02: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特任教授孫永福課題組在雜化二維超薄結構的合成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有助於讓研究者重新思考如何獲得高效和穩定的CO2電還原催化劑,也對推動電催化還原CO2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黃輝教授研究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光電和生物等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進展,提出了新的材料設計思想和方法。相對於單線態激子而言,三線態激子具有較長的壽命,因此可以實現較長的擴散距離;但是同時,三線態激子具有比單線態激子更低的能量等性質,不利於能量轉換率的提升。因此,開發三線態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並探索其工作機理,對開發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夜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獲重要進展
    央廣網合肥3月30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周慧)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合作,在一種長餘輝發光材料的發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近日以在國際著名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
  • 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在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Yb3+/Tm3+共摻LiYF4微晶在相同激發光功率密度的照射下更高的量子產率
  • 中國科大在同步輻射揭示能量轉化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團隊依託合肥、北京和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建立了在線Operando XAFS測試裝置,實時監測高度均一的鈷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在鹼性電催化析氫反應環境下原子和電子結構的演變過程。研究人員觀察到,在反應過程中該催化材料並非始終維持初始的「Co1-N4」結構,而是先進行自我優化,吸附溶液中的氫氧根離子形成高氧化態的「HO-Co1-N2」活性中心,隨著電位的增加,水吸附到活性中心生成「H2O-(HO-Co1-N2)」反應中間體。理論計算證實了這些中間體構型並進一步揭示了反應的機理。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高分辨化學識別與成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這項研究結果突破了光學成像手段中衍射極限的瓶頸,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一個納米以下,對了解微觀世界,特別是微觀催化反應機制、分子納米器件的微觀構造,以及包括DNA測序在內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也為研究單分子非線性光學和光化學過程開闢了新的途徑。該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6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國家納米中心在上轉換圓偏振發光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從上轉換圓偏振發光(UC-CPL)這一概念提出至今,基於不同發光機制的UC-CPL已被一一報導,受到廣泛關注。目前,所得到的發光不對稱因子(glum)普遍較低,尋找一種能夠提升UC-CPL的發光不對稱因子,併兼具良好發光效率的方法,已成為上轉換圓偏振發光領域的重要問題。
  • 國家納米中心在上轉換圓偏振發光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從上轉換圓偏振發光(UC-CPL)這一概念提出至今,基於不同發光機制的UC-CPL已被一一報導,受到廣泛關注。目前,所得到的發光不對稱因子(glum)普遍較低,尋找一種能夠提升UC-CPL的發光不對稱因子,併兼具良好發光效率的方法,已成為上轉換圓偏振發光領域的重要問題。
  • 中國科大在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實驗室通過優化的基因編輯技術,對秀麗線蟲中155個基因間的長鏈非編碼RNA(lincRNA)進行逐一敲除(秀麗線蟲已知的全部lincRNA共170個),系統地研究了秀麗線蟲中lincRNA的功能。這是第一篇在多細胞動物中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對一個種類的長非編碼RNA進行敲除並系統分析其在動物中生理功能及功能機理的研究。
  • 合工大在夜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中安在線訊 日前,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合作,在長餘輝發光材料CaAl2O4:Eu,Nd的發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合肥工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在國際著名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
  • 上轉換發光材料及其應用
    與普通光致發光過程不同的是,.上轉 換發光具有較大的反Stokes位移,材料中需存在較長壽命的中間能級或亞穩態,同時實現上轉換發光也需要較強的激發光源。若材料能 夠實現上轉換發光,就可能將肉眼看不見的長波長的光轉換為可見光,在雷射、顯示、防偽等信息科學和技術領域將有著重要的應用,也將在生物醫學等方面開拓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