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轉換發光材料及其應用

2021-01-14 騰訊網

在光致發光過程中,若材料吸收兩個或更多光子後只發射-一個光子,其發射

光的波長將短於激發光[如圖1 (b)], 這種現象稱為上轉換發光。

從圖1(a)可見,通常的光致發光過程中,材料吸收較高能量(較短波長)的激發光後,產生低能量的發射光,即發射光的波長長於激發光。與普通光致發光過程不同的是,.上轉 換發光具有較大的反Stokes位移,材料中需存在較長壽命的中間能級或亞穩態,同時實現上轉換發光也需要較強的激發光源。若材料能

夠實現上轉換發光,就可能將肉眼看不見的長波長的光轉換為可見光,在雷射、顯示、防偽等信息科學和技術領域將有著重要的應用,也將在生物醫學等方面開拓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

早在1931年,Goppert-Meyer 就已從理論上預言了多光子激發過程中。基

於雷射技術的建立和發展[2],上轉換材料及其機理研究才得以系統開展。20世紀60年代,Auzel等詳細研究了稀土離子摻雜材料的激發態吸收、能量傳遞及合作敏化引起的上轉換發光現象[。1979 年,Chivian 報導了上轉換發光中的光子雪崩現象[1]。1971 年,Johnson等在BaYb2F:Yb: Ho和BaYb2FgYb: Er體系,77K下用閃光燈泵浦首次實現了綠色上轉換雷射[5]。隨著對短波長全固態雷射器的發展需求,上轉換雷射材料研究在近20年更加引人注目。基於泵浦源、

上轉換材料的研究發展,以及對雷射機理認識的深人,目前含稀土材料體系的,上轉換雷射已覆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6]。

1986年,Silversmith 在YAIO3 : Er體系首次實現了連續波上轉換雷射[]; 1987 年,Antipenko 在BaYb2Fg : Er體系首先實現了室溫下的上轉換雷射8]。結合光纖技術材料的發展,上轉換雷射器的輸出功率和能量效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9],目前以稀土摻雜的重金屬氟化物玻璃光纖等體系已經實現了室溫下的上轉換連續波雷射輸出[10]。

近年來,人們拓展了對上轉換材料體系的研究,在有機染料、半導體等體系

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進展11.12]。伴隨著納米科學和技術的迅猛發展,上轉換發光材料的可控制備和生物應用又成為新世紀無機材料科學中的研究熱點[13~15],正是由於上轉換發光材料在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納米科學和生命科學,以及在全固體雷射、生物醫學診斷、高性能顯示等相關前沿技術中的重要作用,使領域的研究吸引了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科學和技術研究者。

目前,最具價值的上轉換材料依然是稀土摻雜的金屬氟化物體系[16],上轉

換發光可由激發態吸收或連續能量傳遞產生。圖2為該體系摻雜稀土離子Yb3+分別與Er+和Tm3+之間的能量傳遞及上轉換發射過程示意圖,通過987nm中等強度的近紅外連續雷射激發就可以觀察到來自Er2+ 的紅色或綠色發光,以及.來自Tm2+的藍色發光。該類與共摻雜的稀土離子上轉換發光是通過處於激發態的Yb*+向Er3+或Tm3+的能量傳遞實現的,其中Er2+或Tm3+的發光可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光子的吸收過程實現。

目前上轉換材料方面的重要科學問題在於如何獲得能量轉換效率高、能夠由

低功率密度的雷射激發、在室溫下具有高效上轉換發光的材料體系,並研究其發光過程和機理,發展新型器件,開拓其在相關技術領域的應用。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1) 探索新型上轉換發光材料體系,研究不同組成(有機固體、高分子固

體、無機晶態材料)、形態(單晶、納米晶及其有序組裝、薄膜)材料及原理器

件的可控制備方法;

(2)將理論和實驗研究相結合,通過測量上轉換發光在脈衝激發後發射強度

隨時間變化的動力學過程,研究相關材料的激發和能量傳遞機理,為材料應用和新材料探索提供基礎;

(3)充分利用上轉換材料的性質特點,開拓其在信息、生物醫學等領域的

應用。

相關焦點

  • 發光材料在紡織上的應用
    發光材料在紡織上的應用 發表時間:2017/11/16
  • 華中科技大學在稀土上轉換發光材料研究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期,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新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合作發表了關於稀土上轉換發光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ing multiphoton upconversion through
  • 稀土發光材料有哪些應用?
    稀土發光材料是由稀土4f電子在不同能級間躍出而產生的發光材料,因激發方式的不同,發光可區分為光致發光、陰極射線發光、電致發光、放射性發光、X射線發光、摩擦發光、化學發光和生物發光等。其因吸收能力強,轉換效率高,在可見光區發射能力強等優點,而有極為廣泛的應用前景。
  • 稀土發光材料有哪些應用?
    稀土發光材料是由稀土4f電子在不同能級間躍出而產生的發光材料,因激發方式的不同,發光可區分為光致發光、陰極射線發光、電致發光、放射性發光、X射線發光、摩擦發光、化學發光和生物發光等。其因吸收能力強,轉換效率高,在可見光區發射能力強等優點,而有極為廣泛的應用前景。那稀土發光材料有哪些應用?
  • 科學新發現-二芳基乙烯,卓越的單光子吸收上轉換發光材料
    光子頻率上轉換(Photon upconversion, UC)是典型的光子融合過程,也叫反斯託克斯位移,通常是吸收低能量的兩個或多個光子發出高能量短波長光的過程,即被長波長光激發時會發出短波長光,在太陽能電池、顯示器設備、人工光合作用、生物成像領域有著潛在的應用。
  • 螢光光譜儀在稀土上轉化發光材料測試方向的應用
    斯託克斯(Stokes)定律認為材料只能受到高能量的光激發,發射出低能量的光,即經波長短、頻率高的光激發,材料發射出波長長、頻率低的光。而上轉化發光則與之相反,上轉換發光是指連續吸收兩個或者多個光子,導致發射波長短於激發波長的發光類型,我們亦稱之為反斯託克斯(Anti-Stokes)。
  • 白光LED光源用發光材料應用現狀及趨勢
    稀土發光材料是當前照明、顯示和信息探測器件的核心材料之一,也是未來新一代照明與顯示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目前稀土發光材料研發和生產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美國、德國和韓國,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發光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
  • 圓偏振發光材料性能的提升及應用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具有圓偏振發光(CPL)特性的光學材料由於其在各個領域的潛力,而獲得廣泛關注,具有較高發光不對稱因子(glum)是實現其有效應用的關鍵。
  • 圓偏振發光材料性能的提升及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具有圓偏振發光(CPL)特性的光學材料由於其在各個領域的潛力,而獲得廣泛關注,具有較高發光不對稱因子(glum)是實現其有效應用的關鍵。目前,一些光學材料得到的glum值普遍較低,且圓偏振發光區域大都位於可見光區,相對較低的能量限制了其應用的可能性。
  • 能量轉換材料與技術
    基於此,能量轉換的概念應運而生,即能量在數值上是相等的,可以從一種形式的能量轉變成另外一種或幾種形式的能量,例如電能、熱能、化學能和機械能的相互轉換、光能和電能的相互轉換等。而這些能量的轉換是通過能量轉換材料和相應的技術來實現的。根據能量轉換原理製備的具有特殊功能元器件的材料稱為能量轉換材料。
  • 寧波材料所碳基納米發光材料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研究獲進展
    然而,科研人員近年來主要關注該類材料的螢光性能調控與製備、發光機理及潛在應用的探索,對其長壽命發光性能的研究還比較有限。為了進一步拓展碳點的應用領域並解決當前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自2015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林恆偉課題組博士生蔣凱圍繞碳點的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 寧波材料所碳基納米發光材料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研究獲系列...
    然而,科研人員近年來主要關注該類材料的螢光性能調控與製備、發光機理及潛在應用的探索,對其長壽命發光性能的研究還比較有限。  為了進一步拓展碳點的應用領域並解決當前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自2015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林恆偉課題組博士生蔣凱圍繞碳點的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 鑭系摻雜發光材料在波導和雷射中的應用
    本文綜述了稀土摻雜發光材料在波導和雷射中的應用,介紹了波導和雷射的原理,總結了基於鑭系摻雜發光材料的各種微納雷射器和波導結構的製造策略與方法,並指出了鑭系摻雜發光材料在光子器件中的應用前景和未來的發展挑戰。
  • 燕山大學在手性液晶體系上轉換圓偏振紫外發光的手性光聚合應用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具有圓偏振發光(CPL)特性的光學材料由於在各個領域的巨大潛力而獲得了廣泛的關注。而具有較高發光不對稱因子(glum)的CPL材料是實現有效應用的關鍵,然而目前大多數報導的光學材料所得到的發光不對稱因子(glum)普遍較低,而且圓偏振發光區域都位於可見光區,相對較低的能量限制了其有效應用。
  • 國家納米中心在圓偏振發光材料性能的提升及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具有圓偏振發光(CPL)特性的光學材料由於其在各個領域的潛力,而獲得廣泛關注,具有較高發光不對稱因子(glum)是實現其有效應用的關鍵。目前,一些光學材料得到的glum值普遍較低,且圓偏振發光區域大都位於可見光區,相對較低的能量限制了其應用的可能性。
  • 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0-16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在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Yb3+/Tm3+共摻LiYF4微晶在相同激發光功率密度的照射下更高的量子產率
  • 【材料】平面PN異質結型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技術已經在平板顯示、照明等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產品上得到應用。然而,與現在主流的基於無機半導體技術的顯示與照明產品相比,有機半導體發光技術衍生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仍然很少。為此,研究人員仍然持續致力於開發同時兼備低成本、高電光轉換效率以及優良視覺優勢的有機發光二極體技術。為降低製作成本,通常要求製備原料中不含有稀有或者貴金屬,為此基於全有機材料的螢光有機發光二極體技術近些年受到青睞。
  • Led燈及其發光原理
    LED是英文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的縮寫,它的基本結構是一塊電致發光的半導體材料,置於一個有引線的架子上,然後四周用環氧樹脂密封,起到保護內部芯線的作用,所以LED的抗震性能好。 LED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發光二極體的核心部分是由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組成的晶片,在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之間有一個過渡層,稱為p-n結。
  • 華南理工提出一種可以有效實現紅外II區響應上轉換發光機理模型
    稀土離子因其獨特的4f電子構型是一類理想的上轉換發光中心,通過基質選擇、晶體場調控、核殼結構設計、染料敏化等策略已經在多種摻雜材料體系獲得了發射波長精細可調、覆蓋近紅外-可見光-近紫外的上轉換發光。目前,上轉換發光研究主要基於傳統的980 nm和短波長近紅外I區波段(例如808 nm)激發調控,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紅外II區在光通訊、納米光子學、生物醫學等領域愈來愈顯示出重要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