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揭示與近藤無關的量子海市蜃樓

2020-12-05 科學網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丁海峰課題組發現了一種不依賴近藤效應的量子海市蜃樓效應。該效應不再局限於費米能級附近,而是能夠在較寬的能量範圍內進行探測,在此基礎上,他們還揭示了量子海市蜃樓的物理機制,並構建了在原子尺度上的基本邏輯門。近日,他們的研究成果以《橢圓量子圍欄中近藤無關的海市蜃樓》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海市蜃樓是自然界中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量子海市蜃樓效應是海市蜃樓的量子版本。近藤效應是含有極少量磁性雜質的晶態金屬,在低溫情況下所出現的一種電阻極小的現象。

前人的工作是利用近藤效應來實現量子海市蜃樓,僅能在費米能級附近進行探測。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量子海市蜃樓物理機制的探索和可能應用。

據論文第一作者物理學院博士李啟立介紹,量子海市蜃樓效應顯示,橢圓量子圍欄中其中一個焦點所擺放原子的近藤效應能在另一個焦點處被探測到,從而展示了一種在原子尺度下傳輸信息的可能性,並能對原子和分子性質進行幾乎無幹擾的遠端探測。

結合系統的實驗探究和解析模型,該研究揭示了量子海市蜃樓的形成機制,表明量子海市蜃樓是由橢圓量子圍欄一個沒有放置原子的焦點的電子波函數,與經過圍欄和放置在另一焦點處的原子反射回來的波函數相干疊加的結果。在此基礎上,他們還進一步通過對量子海市蜃樓的精密調控實現了基本邏輯操縱,如邏輯非門、扇出門和或門等。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137-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囚禁於納米圍欄中的量子
    此外,在實現量子計算的道路上,量子點也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案。至於二維平面量子受限效應的關注則與器件小型化有密切關聯,所以 IBM 這樣的商業公司才會對此頗感興趣。如圖 4 所示,筆者在這裡將主要討論納米量子圍欄中的二維量子尺寸效應 [1]。如前所述,對量子圍欄尺寸效應的開創性研究除了圖 1 所示的電子態量子束縛,還有近藤共振的量子海市蜃樓效應。
  • 科學網—量子尺寸效應操縱的近藤共振現象研究
    量子尺寸效應操縱的近藤共振現象研究
  • 通過量子尺寸效應操控單分子的近藤共振
    近藤效應來源於局域磁性雜質與金屬中傳導電子的交換作用,是凝聚態物理中一個被廣泛研究的重要問題。在一定溫度(近藤溫度)之下,交換作用產生的自旋翻轉散射使得傳導電子與局域磁矩形成自旋單態,進而對局域磁矩產生屏蔽效應,導致了費米能級附近的所謂近藤共振。
  • 進展|二維原子晶體VTe2的近藤效應
    近藤效應來源於非磁金屬中微量的磁性雜質散射。由於非磁性主體的傳導電子與磁性雜質的局域磁矩相互作用,電阻率在低溫下出現極小值。磁性雜質對電阻的貢獻與溫度成對數關係:Δρ= –clnT,其中T是溫度,c是取決於主體金屬及磁性雜質的種類和濃度的參數。當溫度低於特徵溫度—近藤溫度TK時,磁性雜質的自旋將被屏蔽,形成總自旋為零的多體單重態的基態,即Kondo單態。
  • 「海市蜃樓」難道真的只是大氣光學現象?
    首先我們先了解下海市蜃樓的概念,海市蜃樓,簡稱蜃景,是一種因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是地球上物體反射的光經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其本質是一種光學現象。與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條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時間的氣象特點有密切聯繫。
  • 【直播】【施汝為系列講座】南大丁海峰教授:基於納米圍欄的量子尺寸效應探索
    隨著現代器件製備技術的高速發展,其尺寸已到達納米尺度並接近其極限,與此同時,量子效應也隨之顯現並對器件功能產生影響。因此,探討新的器件製備方案、探索量子效應並加以充分利用成為當今科學研究的前沿方向之一。
  • 美國出現「鬼雪」海市蜃樓,地球無法找到原型,科學家也解釋不了
    也就是說凡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海市蜃樓,在我們地球上都能夠找到它的原型在哪裡,比如在A城市看到的海市蜃樓出現的景物,可以在距離1000公裡遠的B城市找到這些景物的原型,同電影一樣,電影裡面出現的演員、街景、道具在現實中也可以找到一樣,這就是海市蜃樓的科學家解釋。
  • 歐洲愛琴海和美國「鬼雪」,兩次海市蜃樓,地球上未找到原型!
    其實在地球上大自然就是一個巨大的照相機,它可以把任何的景物折射到海上或者沙漠甚至城市的上空,呈現出一定的畫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海市蜃樓。在古代海市蜃樓現象的出現無法用科學來解釋,但落後生產力的情況下,他們通常將海市蜃樓和鬼神之說聯繫在一起,在清代作家蒲松齡的《山市》一文當中就描述了海市蜃樓現象的出現,場面非常的壯觀。
  • 洪澤湖出現海市蜃樓,可見古建築,能用科學解釋嗎?
    8月4日,江蘇洪澤湖出現了海市蜃樓的奇特現象。從拍攝到的畫面中可以看到,遠方湖面上出現一排古建築物,還有一座正在轉動的風力發電機。這個現象持續了大約40分鐘,景物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消失。那麼,海市蜃樓有什麼科學解釋呢?是否與平行宇宙有關呢?
  • 「量子漲落」在實驗室被觀察到!
    研究發現並解釋了與近藤效應雙重擊穿相關兩個連續量子臨界點的證據。近藤效應是指含有極少量磁性雜質的晶態金屬在低溫下出現電阻極小的現象。1964年,近藤淳對這個現象作了正確的解釋,因此人們常把它稱作近藤效應。近藤效應解釋了以稀土元素為基礎的金屬化合物中重費米子的形成。在這些化合物中,電子由於它們的強相關性而集體行為,形成單重態(表現為單個粒子的不同粒子集合),這可以表示為稀土離子的局域磁矩與其周圍傳導電子的耦合,這種準粒子的質量可以達到自由電子質量的數千倍。
  • 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研究揭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設在該中心的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簡稱「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利用中科院南美實驗室巴西聖瑪利亞臺站和中國子午工程武漢臺站數字測高儀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揭示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 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研究揭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設在該中心的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簡稱「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利用中科院南美實驗室巴西聖瑪利亞臺站和中國子午工程武漢臺站數字測高儀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 和普朗克常數無關的量子效應
    有趣的是,有兩個著名的量子效應, 量子態疊加和量子糾纏, 和普朗克常數無關。態疊加來源於這樣一個基本事實: 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框架是線性的。這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 量子體系的態空間是一個線性空間, 希爾伯特空間: 如果ψ1和ψ2是兩個不同的量子態, 那麼ψ1 + ψ2也是一個量子態。
  • 海市蜃樓是光影的投射,為何有的海市蜃樓在現實中找不到
    提起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海市蜃樓,是一種因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是地球上物體反射的光經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本質上是一種光學現象。海市蜃樓,經常出現在平靜的海面上,湖面,沙漠等地方,天空中出現的亭臺樓宇,城市建築,森林等。我國的山東蓬萊海面上在春夏季節,經常會出現這種幻象,因此也被稱為「蓬萊仙境」。說起來也奇怪,都說是光影的投射,海市蜃樓投射的原型在現實中確實能找到,這並不奇怪對吧,但是但是,有的海市蜃樓在現實生活中還真的找不到。
  • 海市蜃樓是光影的投射,為何有海市蜃樓在現實中找不到
    提起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海市蜃樓,是一種因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是地球上物體反射的光經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本質上是一種光學現象。說起來也奇怪,都說是光影的投射,海市蜃樓投射的原型在現實中確實能找到,這並不奇怪對吧,但是但是,有的海市蜃樓在現實生活中還真的找不到。讓人懷疑看到的是不是地球上的現象。
  • 南大/人大/廈大等Nature Nanotechnology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因其獨特的籠狀結構脫穎而出,基於C60的單分子器件已顯示出許多獨特的物理特性,例如近藤效應、量子相變、超導性和負微分電阻。此外,將外來原子引入富勒烯籠中,其電荷或磁中心可以增強超導性且保護量子信息籠,如籠狀N原子的相干時間可高達0.23 ms。
  • 海市蜃樓真的是光的折射現象嗎?古代戰場的海市蜃樓如何解釋?
    相信海市蜃樓大家已經不太陌生了,即使在現實當中沒有見到過,但是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在網絡中隨便一搜就能搜索到。但是在古代,海市蜃樓是一種非常神秘的景象,當時的人們認為,海市蜃樓是古代的天宮中的情景,將海市蜃樓當成了神跡。
  • 近藤真彥:一個被稱為「渣藤」的男人,為何三大天后相繼為他著迷
    1近藤出生於1964年7月19日,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O型血巨蟹座。母親近藤美惠子生他時才20歲,近藤是個早產兒,出生時體重只有兩千五百克。小時候的近藤十分調皮,經常在放學後玩的忘了時間,於是美惠子特地買了手錶,讓近藤時刻提醒自己該回家了,沒想到這個辦法行不通。最後美惠子還是採用體罰才逐漸的糾正了近藤的問題。
  • 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打開APP 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李倩 發表於 2018-09-25 15:27:03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範靖雲、馬雄峰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日本NTT基礎科學實驗室合作,在發展高品質糾纏光源和高效率單光子探測器件的基礎上,利用量子糾纏的內稟隨機性,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