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日冕環」現象

2020-11-27 科學網

作者:王興安等 來源:《自然—化學》 發布時間:2018/5/1 20:50:30

選擇字號: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興安教授和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孫志剛研究員、張東輝院士、楊學明院士合作,首次利用自主發展的目前最高解析度的交叉分子束離子成像技術,觀測到了化學反應散射中日冕環的現象,並結合量子分子反應動力學理論分析,首次揭示了該現象所隱藏的反應動力學機理。該研究成果發表在

《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

上。

 

當大氣中的微小水滴被陽光照射時,如果氣象條件良好,人們可以在太陽周圍觀察到一系列美麗的光環,大氣光學中稱之為日冕環。大氣光學的研究表明,這一自然現象的產生源於光在水滴表面前向衍射所產生的光幹涉圖像。就物理角度而言,其產生的原理與著名的楊氏雙狹縫幹涉現象極為類似,均是由光量子的波動特性而產生的幹涉現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日冕環的結構可幫助人們直接分析推測出空氣中水滴的大小。

 

與大氣光散射相似,氣相化學反應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原子與分子的散射過程,比較獨特的是,在這一散射過程中伴隨著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形成。反應產物的空間散射結構,直接反映了化學反應進程的微觀機制。因此,對分子態-態分辨的散射動力學的研究是深入理解氣相分子反應機理的重要方法。近年來,速度成像技術逐漸成為研究化學反應機理的重要實驗方法。為了能夠更加準確的獲得反應態-態信息,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提高成像實驗的解析度。

 

王興安教授和楊學明院士領導的團隊自主研製了特的結合閾值雷射電離技術以及速度成像技術的交叉分子束反應動力學研究裝置,使得實驗上獲得的H原子產物的速度解析度達到了世界上同類儀器的最好水平。利用這一裝置,研究人員開展了對化學中最經典的H+HD®H2+D反應的實驗動力學研究。他們首次測得了這一反應產物全量子態分辨的產物速度影,並且在實驗上首次觀測到了反應前向散射產物中存在的角分布振蕩現象。孫志剛研究員、張東輝院士等人通過精確量子動力學分析,發現這一角分布振蕩現象其實是由散射過程中的少數幾個分波散射的角分布結構引起的。通過對這些振蕩結構的測量和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引起前向散射的反應過渡態和中間體的大小,也可以知道這些前向振蕩結構是具體來源自哪幾個散射分波。通過他們的研究發現,這些在化學反應中首次發現的前向散射振蕩結構在三維散射圖像中與大氣光學中觀測到的日冕環的散射圖像非常相似, 通過觀測光與水滴的日冕環散射,我們可以了解自然界中的水滴的大小;而通過觀測化學發應中的前向角分布振蕩結構,我們可以清晰地研究化學反應的過渡態結構以及動力學。(來源:科學網 劉萬生)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央廣網發 大連化物所供圖)央廣網大連12月14日消息(記者賈鐵生)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興安教授,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孫志剛研究員、
  • 首次觀測到450光年外恆星的巨大日冕物質拋射!
    研究人員首次以完整的方式確定並表徵了活躍恆星HR 9024大氣中的一次強烈噴發,其特徵是x射線的強烈閃光,隨後釋放出一個巨大的等離子體氣泡,即含有帶電粒子的熱氣體。這是首次在太陽以外的恆星上觀測到日冕物質拋射,日冕是恆星的外層大氣。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分波共振現象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分波共振現象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圖像達到了光譜精度
  • 【科技日報】雲南天文臺首次觀測到日冕滑動磁場湮滅新證據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使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的高分辨觀測數據,首次報導了日冕中扇面—脊磁場位形下圓形耀斑帶的來回滑動運動現象,並闡明了這種運動所反映的精細物理過程。最新一期國際天文學雜誌《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 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B介子衰變到τ輕子和中微子兩種粒子,衰變機率與基本粒子標準模型理論的預言相一致。
  • [中國廣播網]中國科大首次發現日冕物質拋射超彈性碰撞現象
    中廣網合肥10月8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今天(8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汪毓明教授領導的日地物理研究組與在美科學家合作,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日地關係觀測衛星(STEREO)的數據,首次發現行星際空間中最大的等離子體團——日冕物質拋射之間的碰撞可能是超彈性碰撞。
  • 空間中心以觀測數據驅動模擬再現日冕物質拋射觸發過程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行星際-地磁天氣團隊(Solar-Interplanetary-GeoMAgnetic Weather Group, 簡稱SIGMA天氣組):江朝偉(第一作者)、馮學尚(通訊作者)同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空間物理學家合作,首次以SDO時序觀測數據驅動模擬再現了2011年9月6日發生於活動區AR 11283的日冕物質拋射觸發過程。
  • 首次觀測到:II型太陽射電爆發,與日冕物質拋射和太陽耀斑有關!
    II型太陽射電爆發被認為是由衝擊波激發的,通常與日冕物質拋射(CME)和太陽耀斑等太陽噴發事件驅動的衝擊有關,其特點是從高頻到低頻緩慢漂移,被認為反映了衝擊波遠離太陽的速度。衝擊激發的輻射表現出很小的頻率漂移或沒有頻率漂移,稱為「靜止的II型爆發」。靜止的II型爆發有時被解釋為太陽耀斑中的終止激波。
  • 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天眼」觀測日食過程
    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天眼」觀測日食過程 2018-08-11新華網 參與互動    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天眼」觀測日食過程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11日電(
  • 天文冷知識:太陽上的日冕環是什麼?這個巨型火圈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耀斑、太陽點、太陽風和日冕圈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如果我們繼續在陸地上進行研究,它們就不會被觀測到。毫無疑問,在太陽大氣中所觀察到的最有趣最神秘的現象之一就是日冕環。什麼是日冕環?氫原子的不斷聚變滲透到太陽的核心。
  • 史上首次!科學家發現其它恆星出現日冕物質拋射現象!
    史上首次!科學家發現其它恆星出現日冕物質拋射現象!研究人員還表示,他們首次清楚地探測到一顆遙遠的恆星正在發生一種類似日冕物質拋射的噴發活動,迄今為止,這種噴發活動一直以來只在我們的太陽上被觀察到。義大利巴勒莫大學天體物理學家Costanza Argiroffi說,這樣的爆炸活動可能會對恆星周圍的任何星球均造成嚴重破壞。科學家們對我們太陽的星體動力學最熟悉了。太陽耀斑是太陽系中最大的爆炸。
  • 450光年外,發現一顆恆星大爆炸,出現日冕物質拋射現象
    450光年外,發現恆星大爆炸,出現日冕物質拋射現象!當日冕物質拋射爆發時,宇宙中的一些活躍恆星比太陽強得多,然而由於距離比較遙遠,從其他恆星射出日冕物質拋射並不容易觀察,現在的天文學家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人類到目前為止僅在太陽系觀測到日冕物質拋射的過程,科學家觀察到一個現象,首次在太陽系看到一個巨大的日冕物質噴射,這顆恆星距離我們大約455光年,是在仙女座附近,被命名為HR9024,這是一個極其活躍的變星,具有很強的磁場
  • 中美科學家首次測量了日冕的全球磁場
    北京大學,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以及諾森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首次測量了太陽大氣最外層日冕的全球磁場。磁場控制著太陽行為的許多方面,導致了11年的太陽周期、壯觀的太陽噴發以及將日冕中的等離子體熱氣體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磁場貫穿太陽大氣層的不同層次,這意味著需要了解整個大氣層的磁場信息,才能弄清太陽等離子體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不過,到目前為止,對太陽磁場的常規測量只在其表面,也就是太陽上被稱為光球的區域實現。
  • 觀測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太陽爆炸,科學家這次將有何收穫?
    簡介:天文學家在觀測太陽過程中,首次發現由火山噴發這一外部驅動因素引發的磁重聯——指由於太陽磁力線周期性折斷並重新排列,磁能轉換成動能、熱能和粒子加速度。該發現對進一步研究強制重聯及建立預測模型有重大意義。
  • 破解日冕超高溫之謎
    為了證實這個推測,科學家需要更多的觀測數據來確定磁場是通過何種機制來操控能量傳送的。事實上,20年來,太陽一直是眾多天文望遠鏡的重點觀測對象。紀堯姆·烏拉尼耶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空間望遠鏡SOHO (太陽與日球觀測站) 對太陽進行了觀測,它把對太陽的觀測從早期的線性視野帶入了3D殿堂。我們得以首次立體地了解太陽等離子體的運動。」
  • 終於在太陽系外發現了除太陽外的日冕物質拋射!
    人類到目前為止僅在太陽系觀測到日冕物質拋射的過程,太陽就是我們的觀測對象。人類首次探測到日冕物質拋射是在1971年,當時科學家們正在進行第七次的太陽軌道觀測,隨後觀測到這一現象。但是太陽系外呢?最新一項研究觀測打破了我們的視限!是的,科學家首次在太陽系外看到一個巨大的日冕物質噴射,在另一顆恆星上!
  • 日冕反常加熱之謎新解
    圖1給出了從太陽表面向上到低日冕處的溫度和密度的變化曲線,這是利用一系列的日全食期間光學觀測、衛星的軟X射線觀測以及紫外和極紫外多波段觀測綜合分析給出的。從圖1 中我們可以看出,從太陽光球表面向上,剛開始溫度和大氣密度均逐漸降低,到大約500 km高度處溫度降到最低,約4500 K。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
    繼「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之後,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的科研團隊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又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為固體材料中電子拓撲態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 NASA發現附近的一顆恆星出現日冕物質拋射現象
    據外媒BGR報導, 美國宇航局(NASA)科學家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首次在太陽以外的恆星上觀測到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現象。科學家在一顆名為HR 9024的恆星上發現了CME現象,其距離地球大約450光年,但由於它足夠明亮,可以被天文臺的敏感儀器發現。NASA在一篇新文章中透露,科學家們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太陽以外的恆星上觀察到CME現象:「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徹底確定和描述來自太陽以外的恆星的CME,」NASA說道。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新社深圳10月18日電(記者 鄭小紅)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首次證實線蟲基因組中存在DNA甲基化現象,從而改寫了傳統觀念中線蟲中沒有該表觀遺傳修飾的歷史,同時也使以DNA甲基化序列做靶標進行抗寄生蟲藥物研發成為可能,為抗旋毛形線蟲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