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太陽爆炸,科學家這次將有何收穫?

2020-12-05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簡介:天文學家在觀測太陽過程中,首次發現由火山噴發這一外部驅動因素引發的磁重聯——指由於太陽磁力線周期性折斷並重新排列,磁能轉換成動能、熱能和粒子加速度。該發現對進一步研究強制重聯及建立預測模型有重大意義。

在進行太陽天文學研究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注意到,太陽磁場錯綜複雜的磁場線會呈現斷裂-重組的周期性變化。這個過程被稱為磁重聯,其中一個物體的磁拓撲結構被重新排列,磁能轉化成動能、熱能和粒子加速度。

然而,在觀察太陽時,一個由印度天文學家組成的團隊目睹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現象——由附近的一次太陽爆發引起的磁重聯。這一觀測結果證實了十年前關於磁重聯及其外部驅動的理論,並可能引發一場對空間天氣的理解以及可控核聚變和等離子體實驗的革命。

作出此次發現的團隊由印度理工學院(BHU)太陽能科學家阿布舍克·斯裡瓦斯塔瓦領銜,成員包括來自南波希米亞大學、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數學等離子體天體物理學中心、印度天體物理學研究所和阿爾馬天文臺的天文學家。

利用美國航天局太陽動力學觀測臺的數據,斯利瓦斯塔瓦和他的同事們觀測到一次與眾不同的磁爆。它開始於太陽大氣層(日冕)的上遊,那裡有一個由太陽表面的一次爆發產生的巨大的物質環(又名:日珥)。隨後,環狀日珥開始降回表面,但緊接著撞擊到大量的糾纏場線從而引發了磁爆。

圖解:如圖所示,日珥高出太陽表面5萬多公裡。相比之下,地球直徑12700公裡的日珥也顯得很小。圖源:NASA

斯裡瓦斯塔瓦這樣解釋道:「這是(我們)第一次觀察到一個由外部驅動的磁重聯,這對於理解其他系統非常有用。例如,地球和行星磁層、其他磁化等離子體源,包括等離子體高度擴散且很難控制的實驗室規模實驗。」

圖解:直徑約60萬公裡的磁化等離子體牆將使太陽系的其他星球相形見絀。圖源:NASA

在以往的案例中,在太陽和地球周圍觀測到的磁重聯在本質上是自發的。此類自發現象只發生在太陽的特定區域,該區域具有一層薄薄的只能傳導微弱電流的電離氣體(也稱等離子體)。

儘管15年前人們就首次提出了由爆炸驅動的強制重聯的可能性,但還沒有人直接觀測過這種可能現象。這種類型的重聯可以發生在更廣泛的範圍,在那裡等離子片導電時電阻甚至更低。然而,它也需要爆發來觸發,這將擠壓等離子體和磁場,並導致它們重聯。

圖解:根據SDO收集到的數據,這是太陽場線的美化圖像。資料來源:NASA/GSFC/太陽動力學觀測臺

利用SDO,研究小組能夠通過檢測太陽的波長來研究這種等離子體,該波長顯示粒子被加熱到100 - 200萬攝氏度(180 - 360萬華氏度)。這使得他們能夠在歷史上第一次觀察並拍攝到日冕強制重聯事件的圖像。它開始於日冕中的日珥落回光球層,在那裡它撞擊到大量的場線,並以獨特的X形重聯。

圖解:太陽磁場會在光球層上方形成巨大的太陽等離子體環。圖源:NASA

為什麼日冕實際上比低層大氣溫度高數百萬度——這對於天文學家一直是個謎團,磁重聯為此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太陽能科學家們花費幾十年的時間尋找一種可能的機制來驅動這種熱量。

考慮到這一點,斯利瓦斯塔瓦和他的團隊觀測了多個紫外波長的等離子體,以計算它們在重聯事件後的溫度。數據顯示,比周圍的日冕溫度低的日珥在重聯事件後變熱。這表明,強制重聯可能是日冕局部變熱的原因。

圖解:發光的等離子體形成的環狀和弧狀軌跡。位於太陽盤的中心附近的藍色閃光是一種中等強度的M6.5級耀斑,從活躍區域AR 11719爆發。圖源:NASA

雖然自發的重聯仍然可能是一個影響因素,但強制重聯似乎影響更大,它能夠更快、更高和更可控地提高等離子體溫度。與此同時,斯利瓦斯塔瓦和他的同事們將繼續尋找更多的強制重聯事件,以期更好地理解它們背後的機制以及可能發生的頻率。

這些結果也可能導致更多對太陽的研究,以確定像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這樣的爆發事件是否也會導致強制重聯。由於這些爆發是空間天氣背後的驅動力,而空間天氣會對地球上的衛星和電子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因此對強制重聯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建立更好的預測模型。

圖解:日冕物質拋射 圖源:NASA

反過來,這些將允許在耀斑或拋射發生前進行早期預警和採取搶先一步的措施。理解磁重聯是如何被外部驅動力驅動的,也可能導致實驗室取得突破。對於聚變實驗來說尤其如此,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控制超高溫等離子體流。

作者: Matt Williams

FY: 光子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拍到前所未有的太陽耀斑照片
    太陽耀斑是正常的太陽活動之一。不過近日美國科學家卻捕獲了一張前所未有的太陽耀斑照片,為揭開太陽真實面紗提供了巨大幫助。外媒報導稱,新澤西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使用大熊湖太陽天文臺捕捉到前所未有的太陽耀斑圖像,其中包括明亮的日冕雨,這是等離子體在冷卻階段時逐漸凝結,在太陽表面可見的區域基本都可以看到。
  • NASA觀測到太陽表面發生了一次強烈的「爆炸」
    上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天文學家們發現太陽表面發生了一次強烈的爆炸,太陽向太空噴射出了密集而「冷」的太陽物質。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最熱的天體,它的核心以難以想像的1500萬攝氏度(2700萬華氏度)的溫度打滾,太陽表面的溫度也同樣可怕,高達5540攝氏度(1萬華氏度)。
  • 人類第一次觀測到彗星在太空中爆炸,TESS記錄了爆炸過程
    美國宇航局的系外行星探測衛星TESS罕見地觀測到了一顆彗星爆發的整個過程,這是科學家第一次觀測到彗星在太空中爆炸。TESS是一顆圍繞著地球運行的軌道衛星望遠鏡。目前人們已發現繞太陽運行的彗星有 1700 多顆。著名的哈雷彗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 76 年。
  • 這次金環日食有何特別之處?怎麼觀測最科學?天文學家帶你揭秘
    央視網消息:21日,「日環食」天象在天宇上演,我國多地都能觀測到。這次日環食太陽有超過99%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所以也被叫做「金邊環食」,我們一起去全國多地欣賞下美景。這是中國氣象局空間天氣觀測站山東石島拍下的日偏食畫面。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觀測到日食期間太陽色球層的變化情況,為空間天氣預報提供重要參考數據。 特別視角拍下月影軌跡看完了地面視角觀測到的日食,再換一個反方向的角度。這是風雲四號A星中午12時到下午4時的真彩色雲圖。
  • 科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了太陽能量從內部傳遞到大氣層的過程
    它們是如何影響太陽內外表面溫度的?科學家們通過觀測給你答案。你無法從地球上判斷,但太陽外層大氣溫度是它表面的幾百倍這一持久存在著的謎題,花了天文物理學家很多年的時間來研究。現在,我們可能有了答案。科學家們此前認為,從太陽內部因受熱發出的等離子體射流,被稱作「針狀物」,是其產生熱效應的源頭。現在,最新的研究首次直接觀測到了這一過程。新的觀測結果顯示,當太陽表面的磁場反轉和調整時,「針狀物」就形成了。磁場能量轉換成為動能和熱能,隨即產生了這些「針狀物」。這些「針狀物」穿過色球層,來到太陽大氣的最外層,也就是日冕層。
  • 科學家觀測到宇宙最大天體,質量約有1000萬億個太陽
    科學家在宇宙中發現了不少的星繫結構,去年科學家又觀測發現一個宇宙中超級巨大的星團結構,這個新發現的星團質量達到了1000萬億個太陽,是人類已知的最大宇宙天體,黑洞的質量也無法跟它相比。這個星系團首先是由南極望遠鏡和赫歇爾太空天文臺發現的,隨後天文學家使用智利阿塔卡瑪大型望遠鏡進行了觀測,確認了這個巨大的天體。
  • 科學家觀測到神秘恆星爆炸:爆炸過程似乎被中斷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有一顆速逃星正在以每小時近60萬英裡的速度飛行,而且因為一次神秘的爆炸失去了大部分質量。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7月16日報導,距離地球很遙遠的一對緊密的恆星發生了劇烈的碰撞,兩顆恆星以每天數百萬英裡的速度飛向宇宙的兩端。2015年,天文學家發現其中一顆恆星(名為SDSS J1240+6710)正在穿越銀河系。
  • 科學家觀測到神秘恆星爆炸:爆炸過程似乎被中斷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有一顆速逃星正在以每小時近60萬英裡的速度飛行,而且因為一次神秘的爆炸失去了大部分質量。據研究人員說,這顆速逃白矮星的大小、速度和構成都指向了其最近經歷的一次導致這顆恆星及其前雙星系統夥伴(大多數易爆炸的白矮星都與一顆較大的恆星綁定在一起)爆炸並脫離軌道的熱核超新星爆炸。然而,這顆恆星的大氣層仍然缺乏界定這種類型爆炸的幾個關鍵因素。
  • 太陽,有史以來最近距離的觀測
    這艘由歐洲航天局 (ESA) 在美國宇航局幫助下建造的太陽軌道飛行器飛行了4800萬英裡 (7700萬公裡)於2020年6月15日到達地球與太陽的中點(太陽和地球之間距離的一半)。這是自二月份發射以來,軌道飛行器離太陽最近的一次。這種方法主要是為了讓宇宙飛船在全面開始科學觀測之前測試其儀器(包括相機)。
  • 太陽觀測
    在它的視野內,我看到了照明燈放大而清晰的影像,不禁被這高科技的觀測手段吸引,更加期待對太陽的觀測。      而後我們在排隊觀測太陽的光球層的時候見識了氣象站的神奇機器,看了展板對宇宙的科普,獲益良多。終於走到望遠鏡前觀測太陽的光球層,卻略有失望地只看到了一個單調的明亮圓形。經過赫歇爾稜鏡的減光,太陽的亮度已削弱到萬分之二以下,對人眼無傷害。原來這就是太陽。
  • 難以置信也難以解釋,科學家觀測到一次莫名的宇宙爆炸事件
    NASA / ESA今年5月22日,天文望遠鏡在距離地球十分遙遠的宇宙中偵測到了一次短伽馬射線暴。而接下去發生的事情讓天文學家既感到震驚又感到不可思議。但是在對這個伽馬射線暴源頭進行了深入持續的觀測之後人們發現,其產生的紅外輻射量比理論預言高出10倍以上。據此天文學家認為,此次中子星合併形成的不是黑洞,也不是一顆普通的中子星,而是別的什麼。
  • 科學家觀測到宇宙中最可怕的超新星爆發,有5700億顆太陽那麼明亮
    最強大的超新星爆發在2015年6月14日,中國北京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觀測到人類有史以來最強的超新星爆發,相當5700億個太陽亮度,是銀河系內1000萬億顆恆星亮度的20倍,足以照亮整個銀河系。它的爆發為科學家們拓寬了超新星爆發的認知和研究範圍。
  • 科學家發現太陽有神秘的脈動,每5分鐘一次,這是怎麼回事?
    事實上,當我們從地球時代走向太空時代,對宇宙有了更多的認知之後才發現,真正讓地球誕生生命的其實是恆星太陽,沒有太陽給地球提供的適宜光和熱,就不會有地球生命的誕生。我們都知道太陽系的中心就是巨大的恆星太陽,它的質量佔到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 「大爆炸」以來最強超新星爆炸,釋放能量相當太陽燃燒100億年
    據英國媒體11月20日報導,全球300多名科學家在今年年初觀測到了70億光年外一個巨大恆星的大爆炸,此次大爆炸在數秒內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太陽燃燒100億年,產生的伽馬射線形成了創紀錄的強光。科學家認為,這是「宇宙大爆炸」(the Big Bang)以來最大的一次爆炸。
  • 科學家從消亡的恆星上觀測到了愛因斯坦相對論預測的現象
    科學家在研究白矮星時,觀測到的現象再次佐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近來,他們觀測到,隨著白矮星不斷地增加質量,它開始向內坍塌。在這一研究項目中,研究者使用了新的方法,來收集成千上萬的觀測白矮星的數據,數據再一次佐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當太陽這樣的恆星,核聚變用完了燃料時,它們會損失其外層,核心會坍縮到地球那麼大,核心就成為了白矮星。
  • 科學家們第一次觀測到太陽由內部向大氣轉換能量
    科學家此前曾提出,從太陽內部向上射出的被稱為針狀物的太陽等離子體射流是造成熱效應的原因。這項最新研究首次直接觀察到了這一過程。    這項新的發現向我們展示了太陽表面的磁場逆轉和重新排列,針狀物形成的過程。
  • NASA觀測到一顆恆星爆炸,殘骸詭異
    在1987年2月23日,大麥哲倫方向發生了一次超新星爆發。那是一枚距離地球16.8萬光年的恆星,根據現有理論推算,爆炸的應該是一枚紅超巨星。 其爆炸的亮度是太陽的1億倍,短短幾個月,釋放出了相當於1億個太陽一生釋放的能量。
  • 南極洲隕石中有神秘星塵,新星爆炸和太陽系起源有何關聯?
    在南極洲的隕石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小塊隱藏的星塵,它的形成時間可能比太陽系更久遠:在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形成之前,發生了一次古老的恆星爆炸事件,而它則被彈射到了我們的天體附近。所謂新星爆炸,指的是發生在白矮星和普通恆星之間的能量交換,在這個過程中,這顆恆星燃燒掉了大部分核燃料,而白矮星則將另外一顆恆星作為自己的食物,吸收了足夠的新材料,然後在這次巨大的爆發中讓自己重燃,緊接著再將物質噴射到太空之中。這也就是樣本LAP-149星塵的形成,最後通過星際空間進入了太陽系附近。
  • 太陽動力學觀測站十年來教會我們的關於太陽的十件事
    奇異的耀斑  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見證了無數令人震驚的耀斑-太陽表面釋放出的巨大等離子體爆發-其中許多已經成為我們最近恆星的兇猛的標誌性圖像。在第一年半裡,SDO看到近200個太陽耀斑,這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發現一個模式。他們注意到大約有15%的耀斑有「後期耀斑」,會在初始耀斑後幾分鐘到幾小時消失。
  • NASA觀測到M級太陽耀斑爆發,難道預示著太陽要甦醒了?
    2020年5月29日,美國東部標準時間上午3:24,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觀測到一次M級太陽耀斑爆發事件,這次太陽耀斑的爆發可以說自2017年10月以來最強的一次,雖然耀斑產生的有害輻射無法穿過地球的大氣層對地面上的生物產生影響,但是當其強度足夠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