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動力學觀測站十年來教會我們的關於太陽的十件事

2020-08-11 天文在線

  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觀測站-SDO-將迎來它在太空的第十個年頭。在過去的十年裡,太空飛行器一直關注著太陽,研究太陽如何創造太陽活動和驅動空間天氣-太空中影響整個太陽系(包括地球)的動態條件。

  自2010年2月11日發射以來,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已經收集了數百萬顆距我們最近的恆星的科學圖像,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對其工作原理的新見解。SDO對太陽的測量-從內部到大氣,磁場和能量輸出- 極大地有助於我們了解離我們最近的恆星。SDO的圖像也變得具有標誌性-如果你看過太陽活動的特寫鏡頭,那很可能是來自SDO的圖像。

  來源: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在太空的漫長職業生涯讓它見證了幾乎整個太陽周期-太陽的11年活動周期。以下是SDO多年來成就的一些亮點。

  奇異的耀斑

  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見證了無數令人震驚的耀斑-太陽表面釋放出的巨大等離子體爆發-其中許多已經成為我們最近恆星的兇猛的標誌性圖像。在第一年半裡,SDO看到近200個太陽耀斑,這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發現一個模式。他們注意到大約有15%的耀斑有「後期耀斑」,會在初始耀斑後幾分鐘到幾小時消失。通過研究這個特殊的課題,科學家們對太陽爆發時產生了多少能量有了更好的了解。

  太陽風暴

  在2012年2月,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捕捉到太陽表面奇怪的等離子龍捲風圖像。後來的觀察發現,這些由磁場旋轉等離子體產生的龍捲風,其旋轉速度可達每小時186000英裡。地球上的龍捲風速度只有每小時300英裡。

  這段視頻由美國宇航局的SDO太空船拍攝的圖像合成,顯示了30小時內可能發生的等離子龍捲風。

  來源: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巨浪

  太陽表面上洶湧的等離子海可產生巨浪,以每小時300萬英裡的速度在太陽周圍傳播。2010年,這些波被SDO以高解析度成像,命名為EIT波(大尺度日冕波),這是根據首次發現他們的太陽和太陽物理觀測太空飛行器上的同名儀器命名的。這些觀測首次顯示出這些波是如何在表面上移動的。科學家懷疑這些波是由日冕物質拋射驅動的,日冕物質拋射將太陽表面的等離子云噴入太陽系。

  可燃彗星

  多年來,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觀測到兩顆彗星在太陽旁飛行。2011年12月,科學家觀察到洛夫喬伊彗星在太陽表面上方516000英裡處通過時,在高溫下得以生存。2013年的伊森彗星沒能在它的遭遇中倖存下來。通過這些觀測,SDO為科學家提供了關於太陽如何與彗星相互作用的新信息。

  洛夫喬伊彗星在離太陽最近的地方經過一個小時旅行後,從太陽的右側離開。通過追蹤彗星如何與太陽大氣、日冕相互作用,以及來自彗星尾部的物質如何沿著太陽的磁場線移動,太陽科學家希望了解更多關於日冕的信息。這部電影由太陽動力學觀測站(SDO)拍攝,拍攝波長為171埃,通常以黃色顯示。

  來源: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觀測站

  5)全球環流

  由於沒有固體表面,整個太陽由於試圖逃逸的強烈熱量和太陽的自轉而不斷流動。在中緯度地區流動模式的是大尺度環流模式,稱之為經向環流。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的觀測顯示,這些環流比科學家最初認為的要複雜得多,並且與太陽黑子的產生有關。這些環流模式甚至可以解釋為什麼有時一個半球比另一個半球有更多的太陽黑子。

  預測未來

  太陽從日冕物質拋射(CME)中流出的物質,以及太陽風穿過太陽系的速度,當它們與地球的磁場環境相互作用時,它們會引發空間天氣,這對太空飛行器和太空人來說是危險的。美國宇航科學家利用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的數據,對CME在太陽系中移動的路徑進行建模,以預測其對地球的潛在影響。太陽觀測的長期基線也幫助科學家們形成了額外的機器學習模型,試圖預測太陽何時可能釋放出CME。

  7)日冕減弱

  太陽微弱的過熱外層大氣-日冕-有時會變暗。研究日冕變暗的科學家發現,它們與CME(日冕物質拋射)有關,而CME是導致嚴重的空間天氣事件的主要驅動因素,這些事件可能會損壞衛星並傷害太空人。通過對SDO觀測到的大量事件的統計分析,科學家們能夠計算出地球定向CME的質量和速度-這是最危險的類型。通過將日冕變暗與CME的大小聯繫起來,科學家希望能夠研究其他遙遠的無法直接測量其CME的恆星周圍的空間天氣效應。

  8)太陽周期的死亡和誕生

  經過十年的觀測,SDO現在已經看到了近11年的太陽活動周期。從太陽活動周期24開始,SDO觀察到太陽活動逐漸上升到太陽活動最大值,然後逐漸減弱到當前的太陽活動最小值。這些多年的觀測有助於科學家理解一個太陽周期衰退和下一個太陽周期開始的信號。

  極冕洞

  有時,太陽表面會被稱為日冕洞的深色大斑點所標記,那裡的極紫外線很低。把這些洞與太陽的磁場相關聯,它們跟隨太陽的周期,並在太陽的最大值處增加。當它們在太陽的頂部和底部形成時,它們被稱為極地日冕洞,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的科學家能夠利用它們的消失來確定太陽磁場何時逆轉-這是太陽何時達到太陽最大值的一個關鍵指標。

  2015年3月16日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觀測臺的這張顯示了兩個被稱為日冕洞的黑點。下日冕孔是一種極日冕洞,是幾十年來觀察到的最大的日冕洞之一。

  來源: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觀測站

  新的電磁爆炸

  在2019年12月的十年末,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的觀測使科學家能夠發現一種全新的電磁爆炸。這種特殊的類型稱為自發磁重聯(相對於以前觀察到的更常見的磁重聯形式),有助於確認一個已有數十年歷史的理論。它還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為什麼太陽大氣如此熱,有助於更好地預測空間天氣,並使得在控制聚變和實驗室等離子體實驗方面取得突破。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動力學觀測站(SDO)首次在圖像中發現了由於太陽的突出而引起的強制磁重聯。此圖顯示了2012年5月3日的太陽,插圖顯示了由SDO的大氣成像組合儀拍攝的重新連接事件的特寫鏡頭,可以看到標誌性的X形。

  來源:美國航天局/太陽動力學天文臺/阿布舍克.斯裡瓦斯塔瓦/印度理工學院(BHU)

  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上的所有儀器仍處於良好狀態,有潛力在未來十年內繼續運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太陽動力學觀測站-SDO-每12秒鐘捕捉10種不同波長的光的圖像,提供了自2010年2月11日發射以來,太陽上巨大爆炸如何發展和爆發的前所未有的清晰圖像。這個圖像也很吸引人,讓人可以透過太陽的大氣層-日冕,觀察到太陽物質的不斷波動。今年是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發射十周年,也是它觀察太陽十年的開始。

  來源: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在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的第十個年頭,它將加入一個新的歐空局-航空局聯合任務,太陽軌道器。通過傾斜軌道,太陽軌道飛行器將能夠看到SDO覆蓋範圍有限的極地區域。太陽軌道飛行器也有配套的儀器,這將使這項兩任務能夠共同創造出太陽可見表面以下結構的三維圖像,讓科學家們對未來幾年的太陽活動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 Mara Johnson-Groh

  FY: 雪狼普雅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拍到巨大弧狀太陽耀斑
    9月9日,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SDO)最新公布照片顯示,太陽表面噴射巨大的弧狀太陽耀斑,這個「火環」巨大的太陽耀斑還伴隨著紫外線輻射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SDO)最新公布照片顯示
  • 關於光學,關於太陽,還有許多你不了解的觀測方法!
    如果你喜歡直接看太陽,你必須好好保護你的眼睛和設備(雙筒望遠鏡/望遠鏡/照相機等),不要讓它們直接暴露在太陽面前。再次推薦你去看《天空和望遠鏡》的文章以獲得最權威的專業知識,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你將需要特殊的設備來為你觀測太陽保駕護航。
  • 撫仙湖太陽觀測站將建世界第二大太陽望遠鏡
    來源:玉溪網8月28日,市政府召開澄江撫仙湖太陽觀測鏡項目推進座談會,記者在座談會上獲悉,澄江撫仙湖2米環形太陽望遠鏡(2mRST)項目將在老鷹地撫仙湖太陽觀測站落地,2mRST將是世界第二大太陽望遠鏡。
  • 太陽風暴來了
    與每一個好天氣的日子一樣,理察·卡林頓按照慣例來到了他自己的天文觀測室,望遠鏡所捕捉到的太陽影像正投射在屏幕上。正當卡林頓小心翼翼地繪製著自己所觀測到的龐大太陽黑子群的時候,兩道明亮閃耀的白光突然出現在了太陽黑子群的上方,並迅速增強為腰果形的亮斑。卡林頓意識到自己觀測到的東西可能是史無前例的,於是有些慌亂的他急忙想找一位見證人來肯定自己的發現。
  • NASA觀測到M級太陽耀斑爆發,難道預示著太陽要甦醒了?
    2020年5月29日,美國東部標準時間上午3:24,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觀測到一次M級太陽耀斑爆發事件,這次太陽耀斑的爆發可以說自2017年10月以來最強的一次,雖然耀斑產生的有害輻射無法穿過地球的大氣層對地面上的生物產生影響,但是當其強度足夠高時
  • 關於太陽,這裡有更多的知識
    探索太陽圖解:這張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陽動力學觀測臺(SDO)拍攝的照片,顯示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核光譜望遠鏡陣列(NuSTAR)的觀測結果:x射線從太陽表面噴出。圖片來源:NASA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戈達德宇航中心關於太陽你所要知道的十件事:1.最大如果太陽有一扇普通的門那麼高,那麼地球就只有五分硬幣那麼大。2.最重太陽位於太陽系的中心,佔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3.
  • 令人眼花繚亂的太陽圖像 - 原來太陽如此多彩
    這是一項歷史性的任務,它將徹底改變我們對太陽的認知,太陽上變化的情況會傳播到太陽系,影響地球和其他世界。帕克太陽探測器將穿越太陽大氣層,比之前的任何太空飛行器都更接近太陽表面,直面惡劣的高溫和輻射條件,最終提供給人類關於恆星的最近距離的觀測情況。
  • 探訪雲南玉溪撫仙湖太陽觀測站
    10月27日,2020「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第二程抵達雲南省玉溪市,前往中科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站,參觀科學設備、了解觀測知識。圖為參觀者觀摩觀測站主力觀測設備:一米新真空紅外太陽望遠鏡。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圖為觀測站ONSET望遠鏡。
  • 關於太陽、地球、月球的二三事
    但關於地球成因的學說有十多種。其中,康德的隕星假說與拉普拉斯的宇宙星雲說,雖然在具體說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認為太陽系起源與瀰漫物質(星雲)。因此,後來把這個假說統稱為康德——拉普拉撕假說,而被相當多的科學家所認可。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星雲假說」也暴露了不少自圓其說的新問題。
  • 關於太陽,你真的了解它嗎?我們又該如何去研究?
    如果你更喜歡直接觀測太陽,你一定要保護好你的眼睛和觀測設備(雙筒望遠鏡/放大鏡/照相機)。我們還是建議你再讀一遍天空&望遠鏡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些最好的專業技巧,但是一般來說,理解這一點你也需要一些專業技能來安全地完成觀測。
  • 太陽觀測
    我們首先在樓道裡使用望遠鏡對遠處的照明燈進行了觀察。在它的視野內,我看到了照明燈放大而清晰的影像,不禁被這高科技的觀測手段吸引,更加期待對太陽的觀測。      而後我們在排隊觀測太陽的光球層的時候見識了氣象站的神奇機器,看了展板對宇宙的科普,獲益良多。終於走到望遠鏡前觀測太陽的光球層,卻略有失望地只看到了一個單調的明亮圓形。
  • 「監控」太陽10年,每0.75秒拍攝一次!太陽的真面目令人敬畏!
    10年對我們46億歲的太陽意味著什麼?可能是最後百萬分之一秒對人類的意義。儘管如此,我們的太陽每燃燒十年,都是一個動蕩的十年,因為太陽有一個活動周期,是太陽黑子數及其他現象的準周期變化,大約11年為一個周期。每一次太陽周期變化都會對地球造成影響。近日,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觀測站(SDO)利用10年時間觀測到的照片組合成了一個完美的視頻。
  • 十個關於太陽的有趣知識
    你認為自己對太陽了如指掌嗎?不妨再好好思考一下。以下是10個關於太陽的知識,沒有特定的順序,有些你可能已經知道,還有一些你可能聞所未聞。我們知道一些巨大而明亮的恆星,比如海山二星和參宿四。但它們非常遙遠。我們的太陽是一顆相對明亮的恆星。如果你把距離地球17光年以內的50顆最近的恆星拿來做比較,太陽絕對會是第4亮的恆星,這樣的成績看起來還不錯。
  • 十個關於太陽的有趣知識
    你認為自己對太陽了如指掌嗎?不妨再好好思考一下。以下是10個關於太陽的知識,沒有特定的順序,有些你可能已經知道,還有一些你可能聞所未聞。 我們知道一些巨大而明亮的恆星,比如海山二星和參宿四。但它們非常遙遠。我們的太陽是一顆相對明亮的恆星。如果你把距離地球17光年以內的50顆最近的恆星拿來做比較,太陽絕對會是第4亮的恆星,這樣的成績看起來還不錯。
  • 關於黑洞,你想知道的十件事都在這了!
    這裡有十件有關黑洞的事可能是你想知道的: 一個和恆星質量等同,且比太陽質量多十倍的黑洞,可以在巨大行星爆炸的一瞬間形成。那些相對較小的黑洞同樣可以在兩個密集的恆星遺蹟,即兩個中子恆星中,合併而出現。一個中子恆星同樣可以和黑洞合併來製造更大的黑洞,兩個黑洞相撞時也一樣。這種合併同樣會快速製造黑洞,且在時空中製造一種被稱作重力波的波浪。
  • 天上的那個太陽,地球生命的源泉,你真的了解嗎?
    圖解:太陽圈電流片延伸到太陽系外,結果是來自太陽的旋轉磁場影響到星際物質中的等離子體。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聯繫和相互作用驅動著季節、洋流、天氣、氣候、輻射帶和極光。雖然它對我們來說很特別,但在銀河系中,還分散著數十億和我們的太陽一樣的恆星。
  • 如何「看到」太陽背面的活動區:(三)太陽的都卜勒影像觀測
    以美國NASA的太陽動力學觀測臺(SDO)衛星為例,如圖2所示(從左上至右下),當前對太陽的觀測主要是對太陽大氣(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的觀測——都卜勒影像觀測(Dopplergram)、光球磁場觀測(Magnetogram)、光球連續譜觀測(Continuum)、三個選定譜線(1700Å、4500Å、1600Å)觀測,以及七個選定極紫外波段(304Å、171Å、193Å、211Å、335Å
  • 揭秘《山海經》中關於十個太陽的神話到底是怎麼來的?
    文/曉夢閣主我們都非常熟悉神話故事后羿射日,話說在古代天空出現十個太陽,烤焦了大地,生物不能生存,有一個英雄叫后羿用弓箭射掉了九個。那麼關於這個十個太陽的神話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山海經》這本奇書記載了相關傳說,說不定能找到答案。
  • 「太陽,我們來了!」——專訪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
    如果你看整個波段的太陽電磁波譜,你會發現大部分都被地球大氣吸收掉了,」甘為群介紹到。「所以,想要在全波段觀測太陽,尤其是可見光波段之外的,要選擇去空間進行觀測。只有將探測器發射到太空中去,避開地球大氣的影響,從各個波段研究太陽,才能夠描繪出一幅完整的太陽圖像。」「早期的話,人類早期通過氣球來進行觀測。但這種觀測的持續時間比較短。
  • 太陽上有水?而且還是雙星系統?關於太陽你所不知道的事
    前段時間我國的人造太陽裝置首次實現了放電,雖然說是人造太陽,但本質是一個可控核聚變裝置,在了解人造太陽的過程中,我發現關於太陽上刷新我原本認知的事還挺多,所以這次聊聊太陽。太陽上有水?行星的熱量怎麼來的如果說太陽就是一個巨大的火球,那麼按常理我們離火越近我們就越熱,反之我們就會越冷,那麼地球上同一區域離太陽越近的地方就應該是最熱的地方,如果按照這個想法那麼山上一定會比山下熱,然而實際上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越高的地方反而越冷,而且太陽系各個行星之間都是真空環境,真空會怎麼樣?真空應該是隔熱的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