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發現蟠桃果形形成遺傳機理

2021-02-22 中科院之聲

蟠桃肉質細膩、甘甜味鮮、食用方便,深受人們喜愛。

  

蟠桃扁平果形受位於第6號染色體上S位點的單基因控制,但其遺傳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科研人員在研究員韓月彭的帶領下,研究發現S位點下遊1.7 Mb大片段DNA的位置顛倒(染色體到位)是導致桃扁平果形成的遺傳基礎(如圖)。科研人員對727個桃品種進行基因分型,表明這種大片段的染色體倒位現象只出現在蟠桃中,但未在圓桃中發現。倒位的近端斷點和遠端斷點分別包含三個鹼基的缺失和兩個鹼基的插入,這暗示該染色體倒位是染色體雙鏈斷裂後經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途徑形成的錯誤連接。倒位近端斷點上遊3.1 Kb處有一個編碼卵形家族蛋白基因PpOFP1,該基因在桃果實發育早期高水平表達會抑制果實的垂直伸長,導致扁平果形的形成,反之,低水平或不表達則形成圓形果。除PpOFP1外,促進果實伸長的PpTRM17等基因可能也參與桃果形發育形成一個基因調控網絡。

  

此外,對桃野生近緣種S位點進行基因分型發現,染色體倒位現象只存在於新疆桃,但未在光核桃、甘肅桃和山桃等野生資源中發現,該結果證實蟠桃起源於中國,並為「新疆是栽培桃馴化起源地」這一推論提供證據。

  

相關研究成果以A 1.7-Mb chromosomal inversion downstream of a PpOFP1 gene is responsible for flat fruit shape in peach為題,發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該研究對認知果樹突變性狀的形成具有理論。

導致蟠桃扁果性狀形成的染色體到位示意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發現蟠桃果形形成遺傳機理
    蟠桃肉質細膩、甘甜味鮮、食用方便,深受人們喜愛。蟠桃扁平果形受位於第6號染色體上S位點的單基因控制,但其遺傳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科研人員在研究員韓月彭的帶領下,研究發現S位點下遊1.7 Mb大片段DNA的位置顛倒(染色體到位)是導致桃扁平果形成的遺傳基礎(如圖)。
  • 我國兩家科研機構分別揭示了蟠桃成型的遺傳奧秘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 武漢植物園發現了染色體倒位導致蟠桃果形形成的遺傳機理Genome Biology | 中國農科院王力榮團隊構建桃樹完整的基因結構變異圖譜,並發現了控制26個農藝性狀的重要候選基因蟠桃肉質細膩、甘甜味鮮
  • 此蟠桃非彼「蟠桃」!丨花花萬物
    蟠桃扁平果形受位於第6號染色體上S位點的單基因控制,但其遺傳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韓月彭課題組研究發現S位點下遊1.7 Mb大片段DNA的位置顛倒(染色體到位)是導致桃扁平果形成的遺傳基礎(下圖)。對727個桃品種進行基因分型,結果表明這種大片段的染色體倒位現象只出現在蟠桃中,但未在圓桃中發現。
  • 2020.8.25 星期二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科技動態1、腦智卓越中心發現大腦三維血管網絡形成的細胞和分子機制2、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3、大連化物所等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4、上海藥物所等揭示miR-552-3p調節肝臟糖脂代謝紊亂的功能及分子機制5、地質地球所月壤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6、青島能源所等揭示生物質殘炭燃燒機理
  • 科研進展 | 謝華/姜全團隊合作解析桃扁平果形調控機制
    Genome Biology》(IF= 10.806)正式在線發表研究論文「Genome structure variation analyses of peach reveal population dynamics forbid a 1.67Mb causal inversion for fruit shape」,兩團隊在桃高質量基因組組裝和基於結構變異圖譜解析桃扁平果形遺傳機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中科院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Rose於1831年在金中發現五重孿晶以來,科研人員已在近百種材料中發現了五重孿晶結構並開展了大量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但由於無法在原子尺度直接觀察形成過程,其形成機理一直難以定論。  此次研究人員發現,在約3納米的金、鉑和鈀納米顆粒的聚集生長過程中,納米顆粒可以通過顆粒間的取向粘附形成起始的兩個孿晶界面,然後經原子表面擴散和高能晶界形成及分解(機理1)或不全位錯的滑移(機理2)形成五重孿晶結構。兩種形成機理主要取決於顆粒取向粘附後所形成表面結構。
  • 科學家闡明棗樹重要園藝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
    該研究創新集成多種實驗方法,系統解析了棗果實與棗核形狀、棗吊長、棗吊葉片數、棗吊拖刺、含仁率、棗果實成熟後貯藏時間7個重要園藝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為後續解析其他重要園藝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和棗樹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據悉,棗樹是我國重要經濟林樹種,具有重要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特別對於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棗樹起源於中國,且在中國已有7000年的栽培歷史。
  • 基因組測序揭示結構變異影響桃農藝性狀形成的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王力榮研究團隊聯合美國康奈爾大學、紐西蘭植物與食品皇家研究院及華中農業大學繪製了桃全基因組結構變異圖譜,並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在桃馴化、改良及農藝性狀形成中的重要角色,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基因組學重要期刊《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上。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增強子調控茉莉酸信號途徑的機理
    在模式動物中,增強子與相應的基因啟動子通過形成染色質環在物理上相互靠近,從而精確調控基因的時空特異性表達。然而目前在植物中,如何界定特定基因的啟動子和增強子元件尚未明確,特定生理途徑中增強子的系統鑑定未見報導,增強子與啟動子之間染色質環的形成及其作用機理也不清楚。
  • 《神經元》:科學家發現記憶形成機理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謝華/姜全團隊合作解析桃扁平果形調控機制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謝華/姜全團隊在桃高質量基因組組裝和基於結構變異圖譜解析桃扁平果形遺傳機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果形圓/扁是桃果實最重要的外觀品質之一,受6號染色體上S位點控制,此位點果形決定基因一直是研究熱點。
  • 我國科學家在牛筋果中發現抗阿爾茨海默病的先導化合物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理非常複雜,臨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癒方法或藥物。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近期首次發現檸檬苦素類化合物或可作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先導化合物,這為新型藥物研發探索提供了新思路。阿爾茨海默病又稱早老性痴呆症,是發生在老年期的一種最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
  • 果大核小、皮薄汁多、肉質細膩,人間難得幾回嘗的金山蟠桃熟啦
    在人間,就有一處桃花源,其皮薄肉嫩、鮮甜多汁,乃皇母娘娘欽點的人間「仙桃」——金山蟠桃熟啦!今天,「甜蜜盛夏·果燃呂巷」2020年第十四屆上海金山蟠桃節在滬郊呂巷鎮開幕。作為金山區鄉村振興繽紛百果節系列活動之一,蟠桃節將持續一個月。
  • 為什麼蟠桃是扁的?三代重測序告訴你答案 | 群體研究
    大師兄第一次聽說蟠桃要從小時候看《西遊記》說起,孫悟空偷吃蟠桃,毀了王母的蟠桃盛宴,熒幕上那大大、圓圓的蟠桃著實讓人口水連連。蟠桃果實扁平的特徵受6號染色體上的S位點調控,同時S位點與控制鮮重和果實敗育位點緊密連鎖。關於S位點的基因定位研究有多次報導,發現2個臨近候選基因(CAD1和LRR-RLK)與果實扁平的性狀共分離,但後續又有研究顯示這2個基因並非與CAD1和LRR-RLK共分離。所以,對於扁桃扁平性狀的遺傳基礎研究仍待繼續。
  • 海內外90多位科研人員"解讀"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
    新華網上海12月11日電(記者 張建松)一項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亞洲人群的精細遺傳結構、系統闡明亞洲人群遺傳結構與地理分布,以及語言結構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10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引起國際科學界廣泛關注。這項研究由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泛亞SNP計劃協作組的9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奕華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iip4突變體,發現其突變體次生壁厚度明顯增加,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略有上升,表明IIP4負調控水稻次生壁的合成。
  • 中國科研人員首次揭示癌症致病機理,獲國際關注!
    NSD家族蛋白調控染色質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在高等動物細胞中發揮重要的生理功能,其成員的異常表達或者突變與人類多種癌症相關,比如NSD3與急性白血病和頭頸癌等相關,NSD2與人類的多發性骨髓瘤以及Wolf-Hirschhorn症候群等疾病相關,目前還沒有針對該家族蛋白的特效藥。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世界風沙地貌「新成員」的存在
    新華社蘭州2月3日電(記者 張文靜)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首次在庫姆塔格沙漠確認了耙狀沙丘和沙礫磧兩種風沙地貌新成員的存在。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員董治寶介紹,自2005年以來,他和他的科研團隊多次深入庫姆塔格沙漠腹地,通過野外實地考察和遙感影像分析,在該沙漠北部線形沙丘區確認了獨特的耙狀線形沙丘。
  • 廣州生物院闡明lncRNA通過表觀遺傳抑制重編程的發生
    長鏈非編碼RNA作為這一過程中的促進因素已經被報導,但是作為障礙物的角色卻未曾被發現,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西班牙裔研究員米格爾·埃斯特班(Miguel A. Esteban )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並闡明了其如何阻礙這一逆轉過程的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