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網—我國學者開展類火星風沙地貌研究
」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點資助,開始實施地球與火星風沙地貌的對比研究。 研究人員將在確定中國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沙漠中的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形態學特徵,分析其發育環境。在風沙運動的一般原理和極端環境風沙運動規律的基礎上,闡明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的形成過程。基於沙漠沉積學原理,恢復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的演變過程。為認識火星風成環境提供依據,形成中國行星風沙科學研究團隊,參與國際研究。
-
火星也存在和地球一樣的風沙地貌,其在特定的風況下才會產生!
在地球上擁有豐富的地貌,而沙丘也是常見的一種風沙地貌,更多的少雨的地方經常被沙丘所覆蓋,沙質的地面在風的吹蝕和搬運之下形成了這種特殊的地貌環境,而研究人員在土衛六和火星之上也發現了這樣的地貌。研究人員可以利用穹狀沙丘本身的形態特點和移動速度,可能推長出某個區域內的輸沙量的多少。而研究人員聲稱,穹狀沙丘的輸沙量對於沙丘的形態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人類也可以根據自然界當中穹狀沙丘的形態、速度以及規模來推算某一區域內的風況變化和輸沙量多少。
-
中外科研人員雲南發現「藍瘦香菇」家族新成員
中外科研人員雲南發現「藍瘦香菇」家族新成員 (2/4) "← →"翻頁
-
《火星風沙地貌圖》出版發行
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左右,我國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在此之際,《火星風沙地貌圖》由西安地圖出版社出版發行,與各位讀者見面。本圖由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董治寶教授主編,是國內首幅以展示火星風沙地貌為主要內容的專題地圖。
-
野生植物又添新成員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多種新記錄種
近日,國內核心期刊《生物多樣性》發布消息,我國科學家在系統整理2013至2019年西藏科考帶回的植物標本後,發現了4種中國新記錄種和24種西藏新記錄種植物。據了解,最新發現的4種中國新記錄種和24種西藏新記錄種植物種子,目前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妥善保藏。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種子採集員 劉成:從2013年到2019年我們到西藏進行了10多次野外考察,在那幾年之中我們通過整理這些標本,發現了中國新記錄有4個,然後西藏新記錄24個,像這個就是我們所發現的一個中國新記錄種——須彌四帶芹。
-
塔克拉瑪幹沙漠風沙運動特徵初步查明
日前,我國學者通過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沿線複合沙壟等典型風沙地貌的風沙運動特徵進行研究,最終查明其風沙流結構與輸沙強度,並將典型風沙地貌組合區劃分出若干風沙運動狀態特徵帶,從而為工程設施沙害防護體系的構建與維護,提供了風沙物理學依據。
-
甘肅科考人員將穿越騰格里沙漠 8月從蘭州出發
記者近日獲悉,繼2009年成功實現我國歷史上首次從北向南徒步穿越世界上沙丘最高大的巴丹吉林沙漠之後,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將聯合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啟動「騰格里沙漠科學考察」活動。目前,面向蘭大學子的考察隊員的選拔、體檢、野外生存技能測試已經正式開始。2011年騰格里沙漠科考將於今年8月下旬從蘭州出發,分徒步、後勤保障等多個組別向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挺進。
-
把專題地圖做到火星上去——訪《火星風沙地貌圖》主編董治寶教授
董治寶(中)和地表過程團隊2008年,董治寶帶領團隊在柴達木盆地沙漠考察時,發現了類火星風沙地貌,萌發了研究火星風沙地貌的衝動,隨後不遺餘力地宣傳倡導,至今仍深耕其中。火星風沙地貌與地球風沙地貌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但也有很多方面的明顯不同,展示火星風沙地貌類型,首先需要建立能夠全面反映風沙地貌形態和類型的分類系統。火星環境與地球環境也有很大不同,地貌類型也不同,圖例系統必須要反映火星環境特徵,而且能夠突出風沙地貌專題內容。
-
科研人員發現樹蘿蔔屬植物新種
目前為止,緬甸記載有樹蘿蔔屬植物58種,包含近年來中國和日本學者命名發表的3個新種和1個新變種。隨著野外科考和採集的深入,一些新的類群將被陸續發現並被科學認識。樹蘿蔔屬植物常為附生常綠灌木,通常具有膨大紡錘狀的根狀莖,形似「蘿蔔」,因而冠名為樹蘿蔔;該屬大多數種類的花具有鮮豔管狀花冠,花冠下垂,花期較長,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開發潛力。
-
記國內最早的沙灘修復科研團隊—新聞—科學網
傳統的硬質海岸也會在咆哮的海浪中瑟瑟發抖,而新型的生態海岸保護方式,卻可以將海浪的能量消耗在沙灘上,將海浪撞擊堤壩時「軟碰硬」的模式變成海浪撞擊沙灘「軟碰軟」的模式,使沙灘後方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而這種護岸方式,便是蔡鋒領導的團隊竭力提倡的沙灘生態修復。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治療途徑
新華社武漢10月13日電(記者譚元斌)攻克致死率極高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取得重大進展,我國科研人員發現治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的有效途徑。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彭珂研究組與肖庚富研究組聯合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劉瑋研究團隊聯合攻關,發現鈣離子通道抑制劑貝尼地平等能夠在細胞水平顯著抑制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的入侵及病毒基因組的複製。
-
我國科學家在銀河系發現新移動星群
近幾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特別是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可謂是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近年來由於我國的觀測設施越來越尖端,越來越完善,我們在天體研究方面也開始躋身世界前列。繼中科院在銀河系發現兩處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之後,相距還不到幾天時間裡,我國科學家又在天文學方面取得巨大成果,科學家們又在銀河系發現了新移動星群。什麼是移動星系群?
-
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在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新華社仰光12月18日電(記者張東強 車宏亮)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一篇在《甲殼動物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南部德林達依省發現的兩個淡水蟹新種,被分別命名為劉氏德曼蟹和萊厄亞德曼蟹。
-
我國科研人員研究鈣鈦礦LED發光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西安10月11日電(記者許祖華)我國科研人員近日在鈣鈦礦LED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們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近紅外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11日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再添新成員!大理南澗無量山發現5個蜘蛛新種
我國蜘蛛又添新成員!科研人員在大理南澗無量山新發現5個蜘蛛新種。歷時五年,科研團隊對採集到的蜘蛛標本進行了分類研究,目前發現並報導了南澗無量山五個蜘蛛新物種:雲南無量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多樣的氣候類型,孕育了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
2009年全國地貌與第四紀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這次會議設立了地貌學與區域地貌、風沙地貌與災害、地貌過程與地貌演變、第四紀氣候與環境、以及河湖地貌與環境共五個議題。代表圍繞這五個議題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共有50位代表作了學術報告。大會主題報告對泥沙輸移能耗與河型關係、我國西南喀斯特山地土地石質化機制、松嫩平原古大湖演化和平原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起源與環境演變關係、中國東部平原及島嶼黃土、以及南京大學將海洋地貌應用於海岸工程等方面的工作進行了展示,顯示了我國地貌與第四紀學家在理論創新以及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
科研人員眼中的「新冠」是什麼樣?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當時用 「談冠色變」形容中國人的心情,一點也不誇張。如今,中國國內疫情基本控制下來,相對國外要安全很多;但形勢依然嚴峻,時不時有地方報導有人感染新冠。我們接下來看看科研人員如何講述新冠知識,也許能從中學到如何自我防範。
-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2020-11-06 17:11:54 來源:新華網 據云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消息,近日,該部門聯合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
-
獅身人面像竟然不是一個 科研人員的新發現讓人好奇了
不知道這樣惡搞獅身人面像,法老會不會給山寨人員來一套惡語詛咒了,畢竟,那可是法老唯一獨尊地位的象徵,大家這樣惡搞,法老可是會生氣地!因為科研人員在埃及新發現了一座獅身人面像!是不是有點驚呆?難道埃及也喜歡上了「山寨」這一口?可是真正的消息是,新發現的獅身人面像可也是貨真價實的古物遺蹟!而且和吉薩獅身人面像比較起來,兩者的外形很相似!
-
我國最大沙漠比華北平原還大,這個沙漠面積卻大如我國,咋形成的
我國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塔裡木盆地中,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比整個華北平原還大,但是它要和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比起來,面積上又差遠了。撒哈拉沙漠也是地球上自然條件最為嚴酷的地方之一,地面植被非常稀少,和火星表面的地貌差不多,這裡的氣候非常乾旱,常年風沙瀰漫,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少的地方,但是這裡又是世界上陽光最為充足的地方,也是地球表面氣溫最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