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我國學者開展類火星風沙地貌研究

2021-01-17 科學網

火星表面

 

本報訊(記者王進東)日前,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治寶及其研究團隊的「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沙漠的類火星風沙地貌研究」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點資助,開始實施地球與火星風沙地貌的對比研究。

 

研究人員將在確定中國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沙漠中的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形態學特徵,分析其發育環境。在風沙運動的一般原理和極端環境風沙運動規律的基礎上,闡明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的形成過程。基於沙漠沉積學原理,恢復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的演變過程。為認識火星風成環境提供依據,形成中國行星風沙科學研究團隊,參與國際研究。

 

據董治寶介紹,火星是一個沙漠星球,風成過程,如季節性沙塵暴,是現代乾旱火星上最活躍的表面過程,研究火星的地貌環境是認識火星環境的關鍵任務之一。

 

2007年,中俄兩國政府籤署了聯合探測火星的協議,標誌著中國的空間科學和探測活動開始向火星進軍。但在目前尚無法直接獲取火星環境資料的情況下,依據火星風沙地貌特徵認識火星環境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作為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中國沙漠中的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研究將為中國的地球和火星環境比較研究提供重要基礎積累。

 

董治寶說,火星上目前發現的風沙地貌類型在地球上大都能找到與之對應的相似體,預示著其形成動力過程的相似性。由此啟發風沙科學家通過地球和火星風沙地貌的對比研究,推斷和重建火星環境。

 

近兩年,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中國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如柴達木盆地、普若崗日冰原西側、庫姆塔格沙漠的風沙地貌與火星相似。在柴達木盆地的沙漠中有理想的類似火星線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和類似的空間組合關係,引起了美國和英國科學家的濃厚興趣。

 

董治寶認為,與地球相比,火星突出的特點是低氣壓、低氣溫和乾旱。青藏高原地區的沙漠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沙漠相比,與火星環境更為接近。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區域的沙漠是開展地球與火星風沙地貌比較研究的理想場所,中國科學家應充分利用這一地域優勢,作出有意義的創新成果。

 

《科學時報》 (2011-11-16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把專題地圖做到火星上去——訪《火星風沙地貌圖》主編董治寶教授
    《火星風沙地貌圖》的編制正是基於之前多年的研究興趣與積累展開的課題。1996年間,董治寶正在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當時美國火星探測繼20世紀70年代後,進入第二個高峰期,董治寶第一次了解到火星探測的信息,對火星風沙地貌研究產生了好奇,之後便一直關注火星風沙地貌的研究成果,期望在中國開展相關的研究。
  • 《火星風沙地貌圖》出版發行
    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左右,我國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在此之際,《火星風沙地貌圖》由西安地圖出版社出版發行,與各位讀者見面。本圖由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董治寶教授主編,是國內首幅以展示火星風沙地貌為主要內容的專題地圖。
  • 陝師大《火星風沙地貌圖》獲「2020年全國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金獎
    教改探索【陝師大《火星風沙地貌圖》獲「2020年全國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金獎】近日,中國測繪學會「2020年全國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正式公布,由@陝西師範大學 行星風沙科學研究院董治寶教授團隊主編的《火星風沙地貌圖》獲得金獎。《火星風沙地貌圖》是國內首幅以展示火星風沙地貌為主要內容的專題地圖。
  • 火星也存在和地球一樣的風沙地貌,其在特定的風況下才會產生!
    在地球上擁有豐富的地貌,而沙丘也是常見的一種風沙地貌,更多的少雨的地方經常被沙丘所覆蓋,沙質的地面在風的吹蝕和搬運之下形成了這種特殊的地貌環境,而研究人員在土衛六和火星之上也發現了這樣的地貌。這樣的沙丘在土衛六和火星上也有廣泛的分布。沙丘是如何形成的呢?更多的研究者認為沙源和風況則是它們形態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對於這樣特殊的穹狀沙丘,它們的詳細情況還是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這種形式的沙丘一般在複雜風況和沙源不豐富的環境當中產生,由於受到了風況複雜程度的影響,它們也可以由新月形沙丘演化而成。當從不同方向吹來風時,新月就已經慢慢的被填滿面了,之後越來越高,最後形成了穹狀沙丘。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世界風沙地貌「新成員」的存在
    新華社蘭州2月3日電(記者 張文靜)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首次在庫姆塔格沙漠確認了耙狀沙丘和沙礫磧兩種風沙地貌新成員的存在。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員董治寶介紹,自2005年以來,他和他的科研團隊多次深入庫姆塔格沙漠腹地,通過野外實地考察和遙感影像分析,在該沙漠北部線形沙丘區確認了獨特的耙狀線形沙丘。
  • 第二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發布—新聞—科學網
    記者25日從中國天文學會了解到,第二批1136條火星隕擊坑的中文推薦譯名發布。
  • 塔克拉瑪幹沙漠風沙運動特徵初步查明
    日前,我國學者通過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沿線複合沙壟等典型風沙地貌的風沙運動特徵進行研究,最終查明其風沙流結構與輸沙強度,並將典型風沙地貌組合區劃分出若干風沙運動狀態特徵帶,從而為工程設施沙害防護體系的構建與維護,提供了風沙物理學依據。
  • 假裝在火星|細數地球上這些最像火星的地方
    事實上,世界各國在開展火星探測之前,都需要在地面上進行充分的試驗。不管是開展火星車試驗,還是與火星相關的其他研究工作,科學家們都需要根據各自的目的,找到不同的試驗地點,它們被稱作火星類比點。
  • 如何假裝在火星?細數地球上這些最像火星的地方
    事實上,世界各國在開展火星探測之前,都需要在地面上進行充分的試驗。不管是開展火星車試驗,還是與火星相關的其他研究工作,科學家們都需要根據各自的目的,找到不同的試驗地點,它們被稱作火星類比點。美國科學家開展火星車試驗,選擇在阿塔卡馬沙漠進行,正是看中了這裡的乾旱環境和類似火星的地貌。
  • 「—新聞—科學網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探訪我國首個模擬火星基地選址地——大柴旦紅崖
    新華社西寧9月7日電 題:探訪我國首個模擬火星基地選址地——大柴旦紅崖  新華社記者呂雪莉、央秀達珍、白瑪央措這就是青海省大柴旦紅崖地區,我國首個火星村(模擬火星基地)將落戶於此。  仿佛置身火星上  紅崖位於柴達木雅丹地貌群主要分布區的東側邊緣地帶,與柴達木雅丹地貌群緊密相連。大柴旦行委柴旦鎮辦公室主任常曉軍介紹,紅崖地區的西北、西側都是連片的雅丹地貌群,這裡是自大柴旦進出雅丹地貌群的主要出入地之一。
  • 24萬平方公裡的柴達木盆地,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點火升空。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與地球鄰近且環境最為相似,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圖源/ NASA/JPL-Caltech/USGS 後來,火星的氣候由溫暖轉為乾冷,湖泊河流消失,大規模風成地貌形成。與此同時,火星上還有火山活動,並且曾受到隕石撞擊。因此,它的表面發育了地球上幾乎所有類型的地貌,包括火山地貌、冰川地貌、風沙地貌、流水地貌、斷陷峽谷以及撞擊坑等。
  • 天津"造星團隊"模擬火星地貌,助力中國火星著陸器新突破!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34;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在這振奮人心的時刻背後,離不開天津大學教授蔣明鏡團隊的努力。圖為研究團隊模擬火星石狀表面蔣明鏡教授的&34;承擔了我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地面火星地表研製項目。
  • 火星被稱「太空飛行器墓地」 飛向火星為何這麼難?
    美國宇航局蘭利研究中心的沃爾特—恩格倫德說:「我們每次發射探測器飛至火星總會獲得一些經驗,使未來的太空飛行器更先進。我們現已掌握到火星大氣層存在較大的變化,比地球大氣層更富有動態變化。」  此外,因為火星地磁環境、地表性質、火星氣候等都比較複雜,火星探測器隨時有可能遭遇意外麻煩——空間碎片、太陽風暴的襲擊等,一路充滿了艱難險阻。  近兩年,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中國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如柴達木盆地、普若崗日冰原西側、庫姆塔格沙漠的風沙地貌與火星相似。在柴達木盆地的沙漠中有理想的類似火星線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和類似的空間組合關係,引起了科學家的濃厚興趣。
  • 陝北神奇丹霞地貌震驚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
    陝北丹霞地貌是我國目前已知規模巨大的丹霞地質遺蹟景觀帶,有溝谷型、孤峰型、丹霞赤壁、丹霞天生橋、丹霞石蘑菇等類型,刷新了人們對中國丹霞地貌分區、丹霞地貌類型的認知。來自國內外70餘家科研機構的30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程,「天問一號」發射
    剛剛,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隨著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點火升空,我國拉開了向更遙遠的深空探測的序幕。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記者為您帶來新鮮出爐的火星探測全解讀!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下月到來
    根據計劃,我國將在今年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在今年航天日期間,已經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名字,即「天問一號」。隨著時間窗口的臨近,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有什麼進展呢?由於火星距離地球較遠,因此探測火星需要選擇它與地球距離較近的時機,而這樣的機會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根據我國的計劃,將在今年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 高校科研團隊來黃山開展丹霞地貌基礎數據調查
    2013年11月30日 11:05  稿源:中安在線     2013年11月27日—29日,南京大學區域環境演變研究所所長、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理事朱誠教授率團一行8人來黃山市齊雲山景區和花山謎窟景區開展「全國丹霞地貌基礎數據調查」。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 我國開展火星探索之旅
    「天問」是我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此次「天文一號」的發射成功將開始一次對火星的探索之旅。
  • 我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落地青海:地貌與火星相似
    7月25日,中國火星村(模擬火星基地)總體方案討論會暨協議籤約儀式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舉行,標誌著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正式落地海西州大柴旦紅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