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5日從中國天文學會了解到,第二批1136條火星隕擊坑的中文推薦譯名發布。具體內容包括:拉丁語形式的國際通用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官方英文說明、中文譯名以及中文翻譯說明。
據了解,為助力我國的火星探測任務,服務社會公眾,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天文學名詞委)組織力量首次將IAU截至到2020年7月15日已公布的1950條地形地貌名稱譯為中文,旨在為相關學科的研究和科普教育等活動提供參考。其中首批814條地形地貌名稱推薦譯名已於7月底公布。
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17世紀望遠鏡發明之後,天文學家對火星進行了長期的觀測,對其表面明暗各異的反照率特徵進行了系統的命名。1919年IAU成立後,承擔起了行星地名的命名和仲裁工作。目前太陽系內星球表面特徵的命名工作都是由IAU 的行星系統命名工作組(WGPSN)統一負責。
中國天文學會自1922年成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天文學名詞的規範、審定、統一和普及。天文學名詞委是中國天文學會及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下屬的專門負責天文學名詞術語定名與審定的專門工作委員會,多年以來一直致力於為公眾提供準確可靠的天文學術語和譯名。依託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的天文學名詞網站(http://astrodict.china-vo.org/)目前已收錄包括火星常見地名在內的兩萬多條天文學名詞。
工作人員介紹,此次發布的譯名主要參考資料包括新華通訊社譯名室編《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周定國編《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等權威資料,並經相關領域專家審定。如在譯名的使用過程中發現有關問題,或者有其他意見和建議,都可通過天文學名詞網站進行反饋。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