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蟠桃是扁的?三代重測序告訴你答案 | 群體研究

2020-08-27 北京百邁客生物科技

大師兄第一次聽說蟠桃要從小時候看《西遊記》說起,孫悟空偷吃蟠桃,毀了王母的蟠桃盛宴,熒幕上那大大、圓圓的蟠桃著實讓人口水連連。


但是,後來才知道,蟠桃其實不是那樣的,而是扁扁的、小小的,童年的美好記憶就這樣破滅了。

那麼同樣是桃子,為什麼蟠桃是扁的呢?近日,國際知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最新IF=8.15)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韓月彭老師課題組及其合作單位共同的研究成果「1.7-Mb chromosomal inversion downstream of a PpOFP1 gene is responsible for flat fruit shape in peach」,該研究發現在蟠桃基因組中存在1個1.7Mb的倒位,而該變異會激活其附近的基因PpOFP1表達,導致蟠桃扁平果實。在該研究中,大片段的結構變異的檢測是分析的基礎,而三代測序技術能夠高效地助力大片段倒位的發現。今天大師兄為大家奉上文章解讀,以饕讀者。

研究背景

桃起源於250萬年前的中國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在中國已有4000年的栽培史,其中有一個獨特變種---蟠桃,蟠桃果實呈扁平狀,體積較小,和我們常見的圓形桃子有明顯區別,雖然長相一般,不過它具有酸度低、糖含量高等優異品質,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愛。蟠桃果實扁平的特徵受6號染色體上的S位點調控,同時S位點與控制鮮重和果實敗育位點緊密連鎖。關於S位點的基因定位研究有多次報導,發現2個臨近候選基因(CAD1和LRR-RLK)與果實扁平的性狀共分離,但後續又有研究顯示這2個基因並非與CAD1和LRR-RLK共分離。所以,對於扁桃扁平性狀的遺傳基礎研究仍待繼續。

研究思路

主要結果

1、三代測序發現1.7Mb的倒位與桃子扁平性狀共分離

對蟠桃品種「124蟠」進行三代和二代重測序,三代測序共得到10x數據,subreads平均長度11.3kb。使用illumina數據對三代數據進行糾錯,糾錯後的三代reads與參考基因組比對call SV,在6號染色體開發得到394個缺失、252個插入、9個倒位,其中在S位點下遊得到一個1.7Mb的倒位,該倒位位點在「124蟠」中存在2種單倍型H1(不含倒位)和H2(含倒位)(圖1A)。作者使用3個F1分離群體和一個自然群體,分析這些樣品在倒位位點的基因型,發現圓桃的基因組均為H1/H1,而扁桃為H1/H2(圖1B)。以上結果說明1.7Mb的倒位與果實形狀存在共分離。

圖1 6號染色體上S位點下遊的1.7Mb倒位以及其在不同表型樣品中的分型


2、圓桃和扁桃的基因表達分析比較

通過比較扁桃和圓桃果實發育過程中果實縱徑和果實橫徑的變化,發現在S2時期兩者果實增長均較快(圖2),於是作者在S2時期選擇多個扁桃和圓桃進行轉錄組測序,結果在S位點附近發現1個在扁桃中上調差異表達基因rupe.6G290900(PpOFP1)(圖3A)。PpOFP1與AtOFP1和SlOFP20為同源基因,2個基因分別負調控擬南芥細胞伸長以及番茄子房發育,從而說明PpOFP1很有可能是引起果實形狀變化的候選基因。在果實發育S2期,扁桃果實中PpOFP1表達量顯著高於圓桃(圖3D,E),RNA原位雜交也顯示PpOFP1基因在外皮層和內皮層細胞分裂區,該結果再次證實PpOFP1在果實縱向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圖2 不同表型桃發育階段的形態變化


3 圓桃和扁桃果實中基因表達分析

3、 PpOFP1基因序列變異與性狀差異無關

既然推測PpOFP1與桃子性狀變異相關,作者分析了PpOFP1基因內、上遊225kb、下遊120kb範圍內序列信息,雖然在圓桃和扁桃品種之間存在很多遺傳變異,但這些變異和果實性狀(圓形和扁平)並沒有表現出共分離的關係。不過,作者卻發現1.7Mb的染色體倒位只出現在比扁桃中,而在圓桃中無此變異。綜合上述基因表達分析結果表明,作者發現1.7Mb的染色體倒位可以激活蟠桃中PpOFP1表達,而PpOFP1的過表達則會產生果實扁平的性狀。

4、PpOFP1基因功能進一步驗證

為驗證PpOFP1作為負向調控因子調控果實縱徑發育,作者將PpOFP1轉入擬南芥進行異源過表達分析發現,轉基因個體葉片呈卵形並且比野生型個體的要小(圖4A,D),葉片長寬比也低於野生型。同時,相較於野生個體,轉基因個體的長角果長度也縮短,並且轉基因個體的果實長度更短(圖4A,D)。這些結果說明PpOFP1通過抑制細胞的伸長,參與桃子果實形狀發育的調控。

前期研究發現OFP基因家族與TRM基因家族存在互做來調控植物器官形狀,於是作者分析了可能與PpOFP1互做的TRM基因,在桃子基因組中篩選到1個可能的互做基因PpTRM17,通過酵母雙雜(圖4E)和螢火蟲螢光素酶雙分子互補實驗(圖4F),發現PpOFP1能夠與PpTRM17存在互做關係。

圖4 PpOFP1在擬南芥中異源過表達個體表型以及其PpTRM17互做分析


總結

文章結合三代測序、轉錄組測序、轉基因、蛋白互做分析等發現和證明了蟠桃變扁的原因,蟠桃6號染色體上存在1個1.7Mb的倒位,而在圓桃中並不存在,該遺傳變異的產生可以激活PpOFP1表達,而PpOFP1的過表達可以抑制桃子果實的縱向發育,從而形成蟠桃扁平的表型。文章從側面也反映出引起性狀變異的原因不僅僅是基因序列上的差異,大的結構變異同樣也會造成性狀的變化。總體來說,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為林木等多年生物種開展重要性狀的遺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文章後續也可以結合染色體互做分析(如Hi-C)去探究倒位區域與PpOFP1之間的互做關係,分析增強子在桃子果實發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三代重測序助力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簡單一句話介紹就是,作者採用二代和三代Nanopore重測序數據找到了DPP6上的4M大小的倒位,並採用二代測序數據大隊列研究DPP6基因的變異對阿爾茲海默症的影響。本研究中,作者採用二代測序和三代長read全基因組測序來研究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史的痴呆家族顯著關聯的7q36。他們識別並驗證了4Mb的倒位在疾病單倍型中分離,並擾亂了DPP6基因的編碼序列。在早發性阿爾茲海默症和額顳葉痴呆中,利用DPP6基因的重測序技術識別了更多罕見的非同義突變,移碼突變和無義突變。
  • 測序原理-------一代測序、二代測序、三代測序
    比如對無基因組物種進行從頭測序(de novo sequencing),為後續研究和分子育種奠定基礎;對有基因組的物種,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resequencing),檢測SNP。在轉錄組水平上開展小RNA測序(small RNA sequencing),從而發現新的microRNA分子。
  • 【三代測序傳】——動植物研究中的捕獲測序
    特色研究:用SMRT RenSeq進行抗性基因組裝[1]使用抗性基因富集和測序方法(Resistance Gene Enrichment and Sequencing Method,RenSeq),科學家們能夠鑑定一個野生馬鈴薯的相關基因,其可抵抗致病疫黴(即導致晚疫病的病原體),這可以用於開發抗性馬鈴薯。
  • 此蟠桃非彼「蟠桃」!丨花花萬物
    圖2 今日之扁圓蟠桃 (圖片來自網絡)蟠桃的發現史然而,這些記載都未詳細說明蟠桃的果形是圓或是扁,且頗具神話色彩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蟠桃為什麼是扁的?蟠桃扁平果形受位於第6號染色體上S位點的單基因控制,但其遺傳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韓月彭課題組研究發現S位點下遊1.7 Mb大片段DNA的位置顛倒(染色體到位)是導致桃扁平果形成的遺傳基礎(下圖)。對727個桃品種進行基因分型,結果表明這種大片段的染色體倒位現象只出現在蟠桃中,但未在圓桃中發現。
  • 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
    Nature Commun | 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助力茶樹基因組學研究責編 | 奕梵茶樹(Camellia sinensis)起源於中國而風靡於世界,世界茶飲料消費人口已超過三分之二。
  • 二代測序結果比較:Hiseq Xten VS NovaSeq 6000
    從1977年Sanger發明了雙脫氧鏈終止法一代測序技術開始,測序技術發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時間,先後經歷了以GS FLX、Solexa、SOLID為基礎的二代測序技術,以及基於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納米孔測序技術的三代測序技術。
  • 三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原理簡介
    測序技術的每一次變革,也都對基因組研究,疾病醫療研究,藥物研發,育種等領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裡我主要對當前的測序技術以及它們的測序原理做一個簡單的小結。研究人員在Sanger法的多年實踐之中不斷對其進行改進。
  • 【技術專題】之 Pacbio 三代測序及其在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而測序在研究靶點的選擇中經常起到關鍵的第一步。Pacbio三代測序技術介紹:Pacbio三代測序的長讀長可以輕鬆地跨越基因組的複雜區域,獲得單鹼基解析度的SV斷點結果,並且由於其無GC偏好性,對基因組的覆蓋更加均一,相比於二代測序能夠獲得更高的結構變異檢出率。
  • 年中喜報|安諾三代測序助力微擬球藻基因組發布~
    其中,安諾基因承擔了該研究中的三代測序、Hi-C輔助組裝等相關實驗和信息分析工作,安諾基因信息分析人員並列為文章共同作者。此前微擬球藻屬中N.gaditana和N.oceanica的基因組進行過Illumina二代測序組裝,基因組大小在28.5 Mb和29.0 Mb之間,基因密度高,內含子含量低,基因間隔短且重複序列少,但是組裝未達到假染色體(pseudochromosomes)水平,不利於開展後續相關基因功能的研究。
  • C位勢不可擋:安諾三代測序助力蜱蟲基因組喜登Cell
    該研究基於組裝獲得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首次闡明了蜱蟲基因組與群體遺傳結構多樣性,解析了蜱蟲吸血的遺傳機制,揭示了蜱媒病原體的分布特徵,為深入開展蜱蟲及蜱媒病的機制研究奠定了基礎。,首先利用二代數據對蜱蟲的基因組大小進行了預估,隨後,基於PacBio三代測序獲得的67–95X Subreads進行基因組組裝。
  • 基因組測序揭示結構變異影響桃農藝性狀形成的機制
    研究團隊以336份桃種質資源為材料,通過全因組深度重測序鑑定到20多萬個結構變異。在此基礎上,解析了桃基因組的結構變異特徵,發現高達98%的基因上有結構變異的發生;開展了果實成熟期、果實形狀、近核處顏色等26個農藝性狀的全基因組結構變異關聯分析,發掘了多個農藝性狀的關鍵基因及其遺傳變異機制。
  • 如何看懂三代測序數據
    東風吹,戰鼓擂,二代三代誰怕誰小編作為生信人,還沉浸在illumina的paired-end中,突然發現,我國已成為迄今以及將來的全球最大三代測序平臺擁有國,深感焦慮啊。如果不了解些三代測序的知識,將來如何在生信圈立足呢?
  •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原理和應用——第二代測序技術
    技術平臺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斷開發和改進,目前成熟的第二代測序技術共有3種,分別為Roche公司的454技術、ABI公司的SOLiD技術和Illumina公司的Solexa技術。Roche/454該技術由Jonathan Rothberg於2005年發明,該技術是第一個被發明的二代測序技術,該技術引領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入高通量測序時代。
  • 三代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至1萬元,有望成為打開基因測序基層市場的...
    希望組從2014年便開始嘗試將三代測序應用到臨床遺傳病檢測,但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我們從2014年就啟動了相關研究,但直到近期才開始與少量醫院展開合作。這些年,我們填了很多坑,包括算法、流程、資料庫的構建等方方面面。」他這樣表示。這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因為三代測序的算法不如二代測序成熟,很難下載到開源軟體,一般的商業化公司往往對此望洋興嘆、知難而退。
  • 我國兩家科研機構分別揭示了蟠桃成型的遺傳奧秘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 武漢植物園發現了染色體倒位導致蟠桃果形形成的遺傳機理Genome Biology | 中國農科院王力榮團隊構建桃樹完整的基因結構變異圖譜,並發現了控制26個農藝性狀的重要候選基因蟠桃肉質細膩、甘甜味鮮
  • Science | 群體研究新思路:De novo + GWAS
    GWAS分析依賴於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信息,對於群體數量足夠大但沒有高質量參考基因組的物種,首先利用三代de novo測序數據組裝一個高質量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將de novo測序與GWAS完美結合,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吧。
  • 基因測序解開黃魚之謎
    科研人員將對其進行部分基因測序,其結果將有助於揭開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浙江海洋大學就開展了這方面的專題研究。近日,錢江晚報記者來到位於舟山長峙島的浙江海洋大學,探尋有關大黃魚基因研究的一些趣聞和科普故事。
  • 三代測序數據簡單分析
    簡單介紹:三代測序技術讀長較長,針對比較小的基因組像只有16kbp的人類線粒體
  • 美格基因引入Nanopore平臺助力宏基因組三代測序!
    1、更真實反映菌群實際組成美格基因三代宏基因組採用「三+二」測序策略,三代宏基因組測序策略解決了二代讀長短的限制,能輕鬆覆蓋基因間區或基因特異性區域,長讀長Reads能夠更為精準地鑑定水體、土壤、腸道等生境中微生物的種類,有效提高微生物群落鑑定的解析度,更加真實的反映菌群的實際組成。
  • MPB:深大李猛組-基於PacBio SMRT三代測序的紅樹林沉積物真菌群落的研究
    基於PacBio SMRT三代測序的紅樹林沉積物真菌群落的研究Analysis of Fungal Community in Mangrove Sediments Based on PacBio SMRT Sequencing張志鋒1,李猛1 *1高等研究院,深圳大學,深圳,廣東*通訊作者郵箱:limeng848@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