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兩家科研機構分別揭示了蟠桃成型的遺傳奧秘

2020-10-13 BioArt植物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 武漢植物園發現了染色體倒位導致蟠桃果形形成的遺傳機理

Genome Biology | 中國農科院王力榮團隊構建桃樹完整的基因結構變異圖譜,並發現了控制26個農藝性狀的重要候選基因

蟠桃肉質細膩、甘甜味鮮、食用方便,深受人們喜愛。

蟠桃扁平果形受位於第6號染色體上S位點的單基因控制,但其遺傳機理尚不清楚。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科研人員在韓月彭研究員帶領下研究發現S位點下遊1.7 Mb大片段DNA的位置顛倒(染色體倒位)是導致桃扁平果形成的遺傳基礎(下圖)。對727個桃品種進行基因分型,結果表明這種大片段的染色體倒位現象只出現在蟠桃中,但未在圓桃中發現。倒位的近端斷點和遠端斷點分別包含三個鹼基的缺失和兩個鹼基的插入,這暗示該染色體倒位是染色體雙鏈斷裂後經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途徑形成的錯誤連接。倒位近端斷點上遊3.1 Kb處有一個編碼卵形家族蛋白基因PpOFP1,該基因在桃果實發育早期高水平表達會抑制果實的垂直伸長,導致扁平果形的形成,反之,低水平或不表達則形成圓形果。除PpOFP1外,促進果實伸長的PpTRM17等基因可能也參與桃果形發育形成一個基因調控網絡。此外,對桃野生近緣種S位點進行基因分型發現,染色體倒位現象只存在於新疆桃,但未在光核桃、甘肅桃和山桃等野生資源中發現,該結果不僅證實了蟠桃起源於中國,而且為「新疆是栽培桃馴化起源地」這一推論提供了證據。

研究成果以「A 1.7-Mb chromosomal inversion downstream of a PpOFP1 gene is responsible for flat fruit shape in peach」為題發表於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該研究既對認知果樹突變性狀的形成具有理論意義,又為桃等果樹的果形改良提供了工具。

論文連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3455

導致蟠桃扁果性狀形成的染色體到位示意圖


Genome Biology|中國農科院王力榮團隊構建桃樹完整的基因結構變異圖譜,並發現了控制26個農藝性狀的重要候選基因

來源: 植小白 eplants

2020年10月6日,Genome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王力榮研究員與國外合作的題為An integrated peach genome structural variation map uncovers genes associated with fruit trait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供了336個桃基因組的202,273個基因組結構變異SVS的整合圖譜。整合後的桃SV圖譜和已確定的候選基因和變異體為今後桃基因組研究和育種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


結構變異(structural variations,SV)廣泛存在於基因組中,包括插入/缺失(Indels)、複製、倒置和易位。在人類中,結構變異為鑑定參與重要生物過程的基因提供了廣泛的遺傳變異來源。在許多植物中,SV已被報導調節諸如番茄的果實形狀、大豆的線蟲抗性、黃瓜)的生殖形態、柑橘的無性繁殖和桃的果實質地等農藝性狀。最近下一代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大規模作物群體中SV的全基因組檢測。


儘管SV是桃遺傳多樣性的重要來源,但其對基因和農藝性狀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到目前為止,很少有研究集中於桃SV的全基因組檢測,利用GWAS對SV與特定表型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尚未見報導。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世界各地的336份桃材料進行重新測序,從而評估整個桃基因組的SV景觀,得到了一個包含202,273個變異的完整SV圖譜。在桃的馴化和改良過程中,已經選擇了大量的SV,它們共同影響著2268個基因。


桃的種系發育和結構變異


作者分析了在桃的馴化和改良過程中SV對基因組的可能影響,發現桃中幾乎所有的基因都受到SV的影響,極少數未受影響的基因幾乎都參與了核心生物學過程。使用SV的GWAS方法比使用SNPs的GWAS方法更有效地識別候選基因和因果變異,並且基於生成的SV數據集,作者對26個桃的農藝性狀進行了GWAS。

比如,PpMYB10.1的功能是控制果核周圍的肉色;Prupe.4G186800 中編碼NAC轉錄因子的9bp插入與果實早熟有關;PpOFP1調節果實扁平形狀的形成,且果形候選基因PpOFP1在轉基因番茄中得到驗證,其在番茄中的異源表達導致果實扁平。

桃樹SVS的功能影響及分布


過表達桃PpOFP1基因的Micro-Tom番茄品系的表型


綜上,該研究提供了一個桃完整SV圖譜,為今後桃等植物的基因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此外,26個農藝性狀的顯著候選基因為桃的遺傳改良提供了有價值的候選材料,將有利於桃產業的發展。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發現蟠桃果形形成遺傳機理
    蟠桃肉質細膩、甘甜味鮮、食用方便,深受人們喜愛。蟠桃扁平果形受位於第6號染色體上S位點的單基因控制,但其遺傳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科研人員在研究員韓月彭的帶領下,研究發現S位點下遊1.7 Mb大片段DNA的位置顛倒(染色體到位)是導致桃扁平果形成的遺傳基礎(如圖)。
  • 科研人員發現蟠桃果形形成遺傳機理
    蟠桃肉質細膩、甘甜味鮮、食用方便,深受人們喜愛。
  • 此蟠桃非彼「蟠桃」!丨花花萬物
    桃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蟠桃更是被譽為神話中的仙桃。早期古書《山海經》記載「索度山上有大桃,屈蟠三千裡,東北間百鬼所出入也」。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更是對王母在瑤池設的蟠桃會有大量描繪:「一朝,王母娘娘設宴,打開寶閣,瑤池中做『蟠桃盛會』……只見齊天大神孫悟空抱著又大又圓又紅的蟠桃,吃得津津有味」。然而此「蟠桃」非彼蟠桃。
  • 我國科研人員揭示其中奧秘
    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其中奧秘。        據介紹,這是科研人員首次揭示超深淵獅子魚適應極端環境的遺傳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子刊《自然-生態與進化》。        研究發現,為適應超高壓環境,超深淵獅子魚一個控制骨骼鈣化的關鍵基因發生了假基因化,導致其骨骼變得非常薄且具有彎曲能力,頭骨不完全,全身骨組織沒有一個封閉的空腔。
  • 科學家揭示死海古卷的遺傳奧秘
    科學家揭示死海古卷的遺傳奧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3 22:15:56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Oded Rechavi、Noam Mizrahi、瑞典烏普薩拉大學Mattias Jakobsson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死海古卷的遺傳奧秘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video:20200814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飛蝗至今仍然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
  • 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 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原標題: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如今,我國每年約有100萬出生缺陷兒,發生率高達5.6%,出生缺陷已成為我國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人類醫學遺傳學的深入研究揭示,幾乎所有疾病都包含遺傳因素成分,換言之,基因檢測與遺傳諮詢是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的有效手段。
  • 科學家解密我國本土熊蜂遺傳密碼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蜜蜂研究所近日攜手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首次為16種我國本土熊蜂繪製了參考基因組序列,並對其進行比較基因組學研究,揭示熊蜂基因組進化的分子機制,鑑定出與熊蜂生態適應性及行為特徵相關的基因,為我國本土熊蜂遺傳改良提供了寶貴的基因資源。
  • 【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2020-05-08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飛蝗至今仍然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和南亞地區,但危害的記載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這兩種蝗蟲災害一直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瘟疫之一。
  • 揭示B肝感染奧秘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11月12日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趙永新攝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
  • 科研人員揭示其中奧秘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其中奧秘。有機酸積累量是衡量果實風味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科研人員通過對桃果實有機酸組分與含量進行測定發現,桃果實有機酸主要包含蘋果酸和檸檬酸。桃果實發育早期大量積累有機酸,但果實成熟期有機酸含量顯著下降導致了低酸性狀的形成。桃果實中蘋果酸的積累與代謝及液泡貯運有關,而檸檬酸的積累主要由代謝決定。
  • 中國科學家揭示蝗災的奧秘
    【背景:】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為什麼蟠桃是扁的?三代重測序告訴你答案 | 群體研究
    大師兄第一次聽說蟠桃要從小時候看《西遊記》說起,孫悟空偷吃蟠桃,毀了王母的蟠桃盛宴,熒幕上那大大、圓圓的蟠桃著實讓人口水連連。蟠桃果實扁平的特徵受6號染色體上的S位點調控,同時S位點與控制鮮重和果實敗育位點緊密連鎖。關於S位點的基因定位研究有多次報導,發現2個臨近候選基因(CAD1和LRR-RLK)與果實扁平的性狀共分離,但後續又有研究顯示這2個基因並非與CAD1和LRR-RLK共分離。所以,對於扁桃扁平性狀的遺傳基礎研究仍待繼續。
  • 我國學者揭示漢族人群雙相情感障礙的遺傳基礎
    受到所處環境及人群歷史動態的影響,不同人群間的遺傳背景往往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我國人群中開展雙相情感障礙的遺傳學研究十分必要。研究團隊首次對我國大陸地區漢族人群雙相情感障礙遺傳基礎進行大樣本探索,該項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對我國人群雙相情感障礙疾病遺傳風險的認識。
  • 揭示新奧秘 提供新思路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據了解,本年度的獲獎項目中,非院士主導項目所佔比例較往年大,聯合體認為這體現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後備力量強大。更為顯著的是,本次入選項目具有原創性突出、社會意義重大的特點,其中「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揭示了蝗蟲群聚成災的奧秘,對世界蝗災的控制和預測,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交大Bio-X研究院賀林院士在2016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發表主題...
    然而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遺傳諮詢師這個職業,目前遺傳諮詢都是有普通臨床大夫兼任,他們沒有遺傳知識背景,也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在美國、加拿大早已有完整的遺傳諮詢師培訓體系。沒有健康中國,就沒有強大中國,在我國建立遺傳諮詢師職業已成當務之急。
  •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中新網深圳6月4日電(記者 鄭小紅)由冷泉港實驗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康奈爾大學、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等全球17所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兩項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4日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遺傳學》上同期發表。
  •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12日 14:19 A-A+ 而近日,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性權威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首次揭開了寨卡病毒複製的奧秘,這將為研製抗寨卡病毒藥物,提供重要依據。
  • 專家講座丨模式生物,打開生命奧秘之門的鑰匙
    所謂的模式生物是可用於研究與揭示生命體某種具有普遍規律的生物現象的一類生物。 例如孟德爾在揭示生物界遺傳規律時選用豌豆作為實驗材料,摩爾根選用果蠅作為實驗材料,在他們的研究中,豌豆和果蠅就是研究生物體遺傳規律的模式生物;而小鼠則是研究人類基因和疾病最主要的模式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