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時間: 2016-03-14 15:07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輯: 娜娜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
-
Front Microbiol:關鍵蛋白有助於開發西尼羅河病毒/寨卡病毒療法
2019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們鑑定出一種蛋白質,該蛋白質對於控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至關重要,並且可能有助於開發預防和治療這些病毒的療法。
-
小頭症和寨卡的恩怨情仇!-cell stem cell, IF 22.268
近期在多國肆虐的寨卡病毒讓全球心慌,而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很有可能誘發嬰兒小頭症!這個猜測已經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視。那什麼是小頭症呢?小頭症頭頂小而尖,腦的重量明顯輕於正常,腦回過小或根本無腦回。小頭症有可能由一系列環境和遺傳因素造成,比如唐氏綜合症;接觸藥物或者懷孕期間出現風疹感染等。除了以上原因,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感染了寨卡病毒。
-
IFN-γ可限制寨卡的感染?
,尤其是看到國自然的中標項目,對於寨卡相關的研究也是多之又多。其中對寨卡引發的胎兒畸形發生的妊娠時期、IFN-γ對於寨卡感染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闡述。揭示了寨卡引發的胎兒畸形在小鼠中表現在妊娠期,IFN-γ受體缺乏使得寨卡感染風險升高,IFN-γ能夠抑制寨卡在人類妊娠中期胎兒和母系組織中的感染。首先作者建立了一個在胎兒感染寨卡中的跨胎盤傳播的模型,這個模型是缺乏IFN-γ的。
-
CSC |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團隊揭示寨卡病毒Capsid蛋白的新功能
然而在2015-2016年,寨卡病毒突然在巴西、美國、東南亞地區爆發,很快擴散至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並與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畸形、格蘭-巴雷症候群等病例的快速增加密切相關。2016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將寨卡病毒列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從而極大加快了全球對寨卡病毒研究的步伐,在短時間內就建立了多種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寨卡感染疾病模型,並且被應用到寨卡病毒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疫苗的臨床前評價中。
-
中山大學團隊研究新型滅蚊技術可防控寨卡病毒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 14日,由國際原子能機構主辦,中山大學承辦的「促進南亞與東南亞國家在結合昆蟲不育技術與傳統控制方法監控登革熱病毒媒介方面的專業知識與基礎設施共享」國家顧問會議在該校舉行,奚志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諸多證據和一些初期試驗的結果,顯示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此外,中國及歐洲地區廣泛存在並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也能傳播寨卡病毒。
-
寨卡病毒的潛伏期多久有幾天?寨卡病毒會死人嗎?
如果你從疫情流行地區回來之後兩周內,沒有出現上述感染寨卡病毒的臨床症狀,那就可以說你沒有被感染。目前有限的資料提示寨卡病毒潛伏期為3-12天。所以,通常暴露後觀察兩個星期,如果沒有發病就基本沒事了。 三、感染上寨卡病毒後,如何治療 目前尚沒有針對寨卡病毒的疫苗、預防性藥物或特效藥。但是,其疫苗研發工作正在進行中。由於該病症狀相對溫和,只需對症治療即可。
-
《科學》:一種蚊子亞種容易感染寨卡病毒,加劇寨卡疫情蔓延
在過去十年中,寨卡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造成數百萬人感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和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寨卡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 在5000年至1萬年前,這種原產於非洲的蚊子物種產生了一種適應人類的亞種,該亞種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傳播到其他大陸。
-
Z-DNA結合蛋白1:抵禦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關鍵蛋白
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生物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蛋白質,在控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可能對開發預防和治療這些病毒的療法很重要。 研究人員發現Z-DNA結合蛋白1(ZBP1)是一種傳感器,當它檢測到細胞內的病毒感染時,在觸發強大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成果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雜誌上,研究發現ZBP1對限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且它可以在小鼠中預防與西尼羅河有關的腦炎。
-
中國科學家《自然》子刊刊文:首證寨卡病毒能感染周圍神經
首次在動物模型中驗證了,無論是經腹腔注射還是經動物胚胎腦部注射,寨卡病毒都能感染周圍神經系統。寨卡病毒(Zika Virus)發現於1947年,2015年在南美洲大面積爆發並在全球範圍內擴散蔓延,自此引發世界關注。2016年2月,國家衛計委通報中國確診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20天後確認人數上升至8例。截至目前,臨床尚無可治療預防寨卡病毒的藥物及疫苗。
-
研究表明T細胞可以預防小鼠寨卡病毒感染
在《科學進展》的一項新研究中,Shresta和她在LJI的同事報告說,免疫系統的T細胞可以防止老鼠感染寨卡病毒。這一發現表明,有效的寨卡疫苗需要激活T細胞才能與抗體協同工作。「如果我們把T細胞和抗體結合起來,我們就會有更強更長期的保護,」LJI的博士後研究員、這項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安妮·艾龍·恩戈諾博士說。
-
中國科學家破解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症之謎:一個胺基酸位點突變
中國科學家破解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症之謎:一個胺基酸位點突變 新華社華盛頓9月28日電,為什麼寨卡病毒會引發嚴重的小頭症?
-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新聞—科學網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解析度近原子尺度 有助開發藥物和疫苗 圖為寨卡病毒表面結構。
-
美國研究人員:寨卡病毒或致男性睪丸縮小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寨卡病毒可能降低男性睪丸素水平,減少精子數量,導致睪丸縮小並影響生育能力。先前研究顯示,男性感染寨卡病毒後,病毒會在精液中存留數月之久,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病毒對男性健康的確切影響。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麥可·戴蒙德帶領研究小組,令一組雄鼠感染寨卡病毒。兩周後,雄鼠睪丸出現明顯萎縮。
-
天隆科技成功研製出寨卡(ZiKa)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世界衛生組織(WHO)2月1日宣布,將寨卡病毒及小頭症列為全球緊急公共衛生事件,國際社會應當協調應對。這是繼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質炎及伊波拉疫情後,世衛組織發布的第四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研究解析寨卡病毒基因組RNA二級結構圖譜並發現調控RNA病毒傳播的...
該論文對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組在二級結構層次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建模,並在此基礎上發現且驗證了一個只在流行株系中特異性存在的長程RNA-RN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該相互作用可能促進寨卡病毒流行株系的細胞感染功能。論文顯示了RNA二級結構對寨卡病毒的重要作用,闡釋了調控RNA病毒傳染性和毒性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相關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寨卡病毒是一種黃熱病毒。
-
巴西研究人員稱沃爾巴克氏菌或有效抑制寨卡傳播
新華網華盛頓5月4日電(記者林小春)巴西研究人員4日說,一種被認為有望控制登革熱流行的常見細菌,同樣也能幫助控制寨卡病毒流行。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細胞宿主與寄生體》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的研究證明,給蚊子注射沃爾巴克氏菌後,蚊子傳播寨卡病毒的能力大幅下降。
-
美國開始寨卡滅活疫苗臨床試驗
新華社華盛頓11月7日電(記者林小春)繼今年8月啟動一項寨卡疫苗臨床試驗後,美國科學家7日又宣布啟動另一種寨卡疫苗的一期臨床試驗。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在一份聲明中說,寨卡病毒仍在繼續擴散,對孕婦及其嬰兒尤其不利。「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安全、有效的寨卡疫苗,保護人們不被寨卡病毒感染」。
-
昆明動物所基於動物模型研究證實哺乳傳播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感染是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寨卡疫情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15年寨卡疫情在巴西爆發,發現大量嬰兒出生時腦發育缺陷與該疫情相關。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子叮咬傳播,但它也可通過被感染的精液進行性傳播。研究表明孕婦感染ZIKV後,病毒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的大腦引發胎兒小頭症。
-
Cell Host & Microbe:給蚊子注射細菌可阻斷寨卡病毒傳播
,感染沃爾巴克氏體或許可以明顯降低蚊子傳播寨卡病毒的風險,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而這一研究為開發新型方法來阻斷寨卡病毒的感染和傳播提供希望。如今在諸如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尼西亞及越南等國家中研究者已經大量釋放沃爾巴克氏體來感染蚊子作為抑制登革熱的新型策略,而如今這項研究發現,利用沃爾巴克氏體同樣也可以幫助抵禦寨卡病毒的傳播。寨卡病毒和個體出生缺陷頭小畸形直接相關,而這種個體出生缺陷疾病目前在南美和中美洲地區及加勒比地區席捲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