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研究人員稱沃爾巴克氏菌或有效抑制寨卡傳播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華盛頓5月4日電(記者林小春)巴西研究人員4日說,一種被認為有望控制登革熱流行的常見細菌,同樣也能幫助控制寨卡病毒流行。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細胞宿主與寄生體》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的研究證明,給蚊子注射沃爾巴克氏菌後,蚊子傳播寨卡病毒的能力大幅下降。沃爾巴克氏菌是自然界常見的一種共生菌,蚊子感染後會把這種細菌傳給後代,因此能成為應對寨卡疫情一種「現實、有效的選擇」。

  研究人員首先利用感染了寨卡病毒的人類血液餵養蚊子,其中一些蚊子攜帶沃爾巴克氏菌。兩周後發現,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體內與唾液內有較少的寨卡病毒基因,而且蚊子唾液內的寨卡病毒沒有活性。這意味著,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很難傳播寨卡病毒。

  負責研究的巴西奧斯瓦爾多·克魯斯基金會的盧西亞諾·莫雷拉指出,注射沃爾巴克氏菌並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也不能徹底消滅寨卡病毒,但這種方法可與其他策略如疫苗與滅蚊劑共同使用。

  目前,莫雷拉正在與巴西政府衛生機構洽談,爭取獲得支持開展野外試驗驗證沃爾巴克氏菌控制寨卡病毒傳播的效果。

  此前,研究人員已開始試用沃爾巴克氏菌減少登革病毒傳播,並認為這種細菌同樣能遏制寨卡病毒流行。新研究首次證明了這一想法的可行性。

相關焦點

  •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時間: 2016-03-14 15:07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輯: 娜娜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
  • Cell Host & Microbe:給蚊子注射細菌可阻斷寨卡病毒傳播
    ,感染沃爾巴克氏體或許可以明顯降低蚊子傳播寨卡病毒的風險,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而這一研究為開發新型方法來阻斷寨卡病毒的感染和傳播提供希望。如今在諸如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尼西亞及越南等國家中研究者已經大量釋放沃爾巴克氏體來感染蚊子作為抑制登革熱的新型策略,而如今這項研究發現,利用沃爾巴克氏體同樣也可以幫助抵禦寨卡病毒的傳播。寨卡病毒和個體出生缺陷頭小畸形直接相關,而這種個體出生缺陷疾病目前在南美和中美洲地區及加勒比地區席捲開來。
  • 中山大學團隊研究新型滅蚊技術可防控寨卡病毒
    14日,由國際原子能機構主辦,中山大學承辦的「促進南亞與東南亞國家在結合昆蟲不育技術與傳統控制方法監控登革熱病毒媒介方面的專業知識與基礎設施共享」國家顧問會議在該校舉行,奚志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諸多證據和一些初期試驗的結果,顯示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此外,中國及歐洲地區廣泛存在並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也能傳播寨卡病毒。
  • 40萬隻雄蚊是如何在美國抵禦寨卡病毒的入侵
    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最大的威脅也許並不是效率低下的巴西人,而是南美洲無處不在的蚊子,因為蚊子正是傳播肆虐南美的寨卡病毒的罪魁禍首
  •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還沒有有效的藥物抑制這種病毒的感染。而近日,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性權威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首次揭開了寨卡病毒複製的奧秘,這將為研製抗寨卡病毒藥物,提供重要依據。從今年二月份起,天津大學的科研團隊啟動了對寨卡病毒的研究項目,並於近日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據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宏亮介紹:在病毒複製過程當中,幾乎所有病毒都需要一種稱之為解旋酶的蛋白。我們的科研團隊,主要工作是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的三維空間結構,以及寨卡病毒解旋酶識別其基因組的三維空間結構。
  • 中國「絕育雄蚊」飛向全球防疫前線,「以蚊治蚊」直接有效
    ,從而抑制病菌的傳播。「絕育雄蚊」與自然環境中的雌蚊交配後,所產下的卵無法發育成幼蚊,可以用來抗擊登革熱、寨卡病毒的傳播。  登革熱、寨卡病毒病是廣泛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蚊媒傳播疾病。目前,寨卡和登革熱疫苗都還處於研發階段,而依賴化學殺蟲劑的傳統方法容易對生態造成破壞。「蚊子戰士」作為一種新型生物農藥,既能有效抑制蚊媒數量,又不影響環境,得到了世衛組織的認可。
  • 巴西恢復埃及伊蚊消除計劃
    【南美僑報網編譯張裕報導】巴西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Fiocruz)22日宣布,恢復利用沃爾巴克氏細菌(Wolbachia)消除埃及伊蚊的計劃。埃及伊蚊能夠在人群中傳播登革熱、寨卡、基孔肯雅熱和黃熱病等蟲媒疾病的致病病毒。
  • 路透:巴西擬用伽馬射線讓雄蚊"計劃生育"抗寨卡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巴西一名軍人在滅蚊行動中尋找埃及伊蚊的幼蟲參考消息網2月24日報導 巴西計劃用伽馬射線照射雄蚊使其喪失繁殖能力,以此來阻止寨卡病毒的蔓延。國際原子能機構22日說,只要巴西政府頒布許可,該機構就出資將設備運到該國東北部巴伊亞州的茹阿澤魯。國際原子能機構害蟲控制實驗室的分子生物學家科斯塔斯·布爾特齊斯說:「這是一種控制繁殖的方法,相當於人類的計劃生育。」巴西正想方設法剷除埃及伊蚊,這種蚊子能夠傳播登革熱以及最近蔓延的寨卡病毒。寨卡病毒被認為與新生兒小頭症有關。
  • IFN-γ可限制寨卡的感染?
    ,尤其是看到國自然的中標項目,對於寨卡相關的研究也是多之又多。其中對寨卡引發的胎兒畸形發生的妊娠時期、IFN-γ對於寨卡感染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闡述。揭示了寨卡引發的胎兒畸形在小鼠中表現在妊娠期,IFN-γ受體缺乏使得寨卡感染風險升高,IFN-γ能夠抑制寨卡在人類妊娠中期胎兒和母系組織中的感染。首先作者建立了一個在胎兒感染寨卡中的跨胎盤傳播的模型,這個模型是缺乏IFN-γ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沃爾巴克氏菌可應對登革熱
    新華社新加坡10月18日電 (記者陳濟朋)新加坡國家環境局日前說,一個協助新加坡應對登革熱的專家委員會建議,可嘗試用沃爾巴克氏菌來控制伊蚊的繁殖
  • 研究解析寨卡病毒基因組RNA二級結構圖譜並發現調控RNA病毒傳播的...
    該論文對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組在二級結構層次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建模,並在此基礎上發現且驗證了一個只在流行株系中特異性存在的長程RNA-RN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該相互作用可能促進寨卡病毒流行株系的細胞感染功能。論文顯示了RNA二級結構對寨卡病毒的重要作用,闡釋了調控RNA病毒傳染性和毒性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相關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寨卡病毒是一種黃熱病毒。
  • 研究表明T細胞可以預防小鼠寨卡病毒感染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伊蚊肆虐的地方,寨卡病毒可能也不會落後太遠。儘管2015年至2016年在美洲爆發的茲卡疫情已經過去,但茲卡可能會再次出現,而且「在許多國家,茲卡可能會悄無聲息地傳播,」拉霍亞免疫研究所(LJI)教授蘇簡·施雷斯塔博士說。「我們需要開發有效的疫苗。」
  • 以蚊滅蚊,中山大學科學家研究滅蚊黑科技
    以蚊滅蚊引關注 試驗中的蚊蟲指的是白紋伊蚊,是全球範圍內最具有侵略性的入侵物種之一,同時也是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病的主要傳播媒介 其原理在於,白紋伊蚊身體中天然攜帶兩種菌型的沃爾巴克氏體菌,沃爾巴克氏體是一種能經卵傳遞的革蘭氏陰性胞內共生菌,攜帶不同型別沃爾巴克氏體的雌雄昆蟲交配後,產生的卵不發育。
  • CSC |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團隊揭示寨卡病毒Capsid蛋白的新功能
    是一種屬於黃病毒屬的蟲媒傳播病毒。然而在2015-2016年,寨卡病毒突然在巴西、美國、東南亞地區爆發,很快擴散至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並與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畸形、格蘭-巴雷症候群等病例的快速增加密切相關。2016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將寨卡病毒列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從而極大加快了全球對寨卡病毒研究的步伐,在短時間內就建立了多種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寨卡感染疾病模型,並且被應用到寨卡病毒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疫苗的臨床前評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