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伊蚊肆虐的地方,寨卡病毒可能也不會落後太遠。儘管2015年至2016年在美洲爆發的茲卡疫情已經過去,但茲卡可能會再次出現,而且「在許多國家,茲卡可能會悄無聲息地傳播,」拉霍亞免疫研究所(LJI)教授蘇簡·施雷斯塔博士說。「我們需要開發有效的疫苗。」
在《科學進展》的一項新研究中,Shresta和她在LJI的同事報告說,免疫系統的T細胞可以防止老鼠感染寨卡病毒。這一發現表明,有效的寨卡疫苗需要激活T細胞才能與抗體協同工作。
「如果我們把T細胞和抗體結合起來,我們就會有更強更長期的保護,」LJI的博士後研究員、這項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安妮·艾龍·恩戈諾博士說。
寨卡病毒病例通常比較溫和,但該病毒會導致嬰兒嚴重的先天性畸形,以及成人和兒童的神經系統併發症。
2016年,寨卡病毒病例在美洲達到頂峰,成為頭條新聞。自那以後,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40多種寨卡候選疫苗。這些疫苗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為了促使人體產生針對病毒中一種特定蛋白質的抗體。
不幸的是,這種中和抗體方法有一個缺點。在世界許多地方,寨卡病毒與登革熱等蚊媒病毒一起傳播。科學家們發現,抗寨卡病毒抗體的存在會使隨後的登革熱病例變得更加嚴重。
在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Shresta的實驗室表明,攜帶抗寨卡病毒抗體的新生幼鼠比缺乏抗寨卡病毒抗體的幼鼠更容易死於登革熱。
從理論上講,類似的「抗體依賴增強」案例可能會導致患者體內殘留的抗寨卡病毒抗體實際上會讓登革熱更容易進入宿主細胞,從而對懷孕患者造成特別嚴重的後果。
這意味著,在登革熱和寨卡都很常見的地區,只促使抗體產生的寨卡疫苗可能有風險。幸運的是,免疫系統能產生的不僅僅是抗體。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Shresta和Elong Ngono在小鼠模型上測試了一種實驗性寨卡疫苗。這種疫苗被設計用來誘發產生T細胞的免疫系統。小鼠注射了疫苗,四周後再注射第二次疫苗,六周後再接觸寨卡病毒。
該研究小組發現,通過誘導CD8+ T細胞(也稱為「殺手」T細胞)來對抗寨卡病毒,這種疫苗可以誘導對潛在致命性寨卡病毒感染的強大免疫力。該疫苗還可以防止寨卡病毒通過胎盤在懷孕的老鼠體內從母體傳播給胎兒。
這種疫苗方法與一種可誘導中和抗體的候選疫苗相結合時更有效。「我們發現,有一種既能誘導T細胞又能誘導抗體的疫苗比只有一種疫苗更好,」Elong Ngono說。
這項新研究還表明,在對抗黃病毒(包括寨卡病毒、登革熱、黃熱病和日本腦炎)時,針對不止一種病毒蛋白質的重要性。通過讓T細胞和抗體識別這些相關病毒的關鍵位點,研究人員可能更接近於開發一種「泛黃病毒」疫苗,以保護這些疾病多發地區的人們。
「我們認為這種方法可以用於治療其他傳染病,」Elong Ngono說。例如,LJI科學家最近的研究表明,COVID-19疫苗可能還需要誘導T細胞與抗體一起工作。
現在的挑戰是找到如何最好地引起適當平衡的抗體和T細胞反應。我們也不知道疫苗的保護作用有多持久,如果時間很短,我們想知道如何加強它。」Sujan Shresta博士,教授,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