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DNA結合蛋白1:抵禦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關鍵蛋白
研究人員發現Z-DNA結合蛋白1(ZBP1)在檢測到細胞內的病毒感染與觸發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小鼠中ZBP1的缺失也會導致西尼羅河病毒感染100%的死亡率,即使非致病株也一樣。這個蛋白有望成為未來治療和預防的重要靶標。
-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新聞—科學網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解析度近原子尺度 有助開發藥物和疫苗 圖為寨卡病毒表面結構。
-
研究解析寨卡病毒基因組RNA二級結構圖譜並發現調控RNA病毒傳播的...
該論文對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組在二級結構層次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建模,並在此基礎上發現且驗證了一個只在流行株系中特異性存在的長程RNA-RN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該相互作用可能促進寨卡病毒流行株系的細胞感染功能。論文顯示了RNA二級結構對寨卡病毒的重要作用,闡釋了調控RNA病毒傳染性和毒性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相關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寨卡病毒是一種黃熱病毒。
-
研究人員利用化學和病毒學來揭示病毒蛋白如何抑制病毒複製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小組利用計算化學、生物化學和病毒學發現了西尼羅河、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等病毒如何複製的新信息。
-
CSC |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團隊揭示寨卡病毒Capsid蛋白的新功能
然而在2015-2016年,寨卡病毒突然在巴西、美國、東南亞地區爆發,很快擴散至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並與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畸形、格蘭-巴雷症候群等病例的快速增加密切相關。2016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將寨卡病毒列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從而極大加快了全球對寨卡病毒研究的步伐,在短時間內就建立了多種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寨卡感染疾病模型,並且被應用到寨卡病毒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疫苗的臨床前評價中。
-
圖文:寨卡病毒相關神經系統疾病影像學表現大全
此外,顱神經增強掃描也可見增強表現,特別是面神經和三叉神經,如圖2顯示的是一例30歲女性患者,診斷為寨卡病毒感染相關吉蘭-巴雷症候群;脊髓MRI檢查T1加權增強掃描矢狀位圖像(圖2A)顯示馬尾神經根(長箭頭)和腰椎神經節雙側(短箭頭)增強;脂肪抑制T1加權增強掃描顯示面神經(圖2B,箭頭)和三叉神經(圖2C,箭頭)強化改變。
-
克隆寨卡病毒新模型建成可助開發和測試疫苗
一個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德克薩斯大學以及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23日稱,他們在包括易受寨卡病毒影響的胎盤細胞和腦細胞等多個細胞系內,成功複製了寨卡病毒,並創建出病毒模型,可用於寨卡疫苗的開發和測試。
-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Young及Daniel Watterson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靶向黃病毒NS1蛋白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該研究於2021年1月8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同期,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Eva Harris、密西根大學Janet L. Smith等研究人員合作在該雜誌發表了類似的研究結果。
-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而近日,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性權威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首次揭開了寨卡病毒複製的奧秘,這將為研製抗寨卡病毒藥物,提供重要依據。從今年二月份起,天津大學的科研團隊啟動了對寨卡病毒的研究項目,並於近日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據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宏亮介紹:在病毒複製過程當中,幾乎所有病毒都需要一種稱之為解旋酶的蛋白。我們的科研團隊,主要工作是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的三維空間結構,以及寨卡病毒解旋酶識別其基因組的三維空間結構。
-
寨卡病毒的潛伏期多久有幾天?寨卡病毒會死人嗎?
寨卡病毒發病後就會有明顯的症狀表現,體溫通常表現為低熱,有極少數有高熱反應;皮膚上會生長斑丘疹,在丘疹皮膚的周圍都會有發紅的現象;身體肌肉感覺無力,而且手足關節部位有疼痛感;眼睛部位還會有結膜炎的出現,但是不會出現化膿症狀;感染寨卡病毒發病後的症狀還有肌肉疼痛、頭痛、眼眶疼痛、四肢乏力、虛弱、惡性、腹痛、嘔吐、皮膚瘙癢等不適症狀。
-
天隆科技成功研製出寨卡(ZiKa)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寨卡(Zika)病毒正在美洲「爆炸式蔓延」,目前已在全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有疫情報導,並已發現超過4000例新生兒小頭畸形病例。中國大陸目前尚未發現寨卡病毒病例,但存在病例輸入風險。國家衛計委提醒,隨著氣候逐漸回暖,到了春夏季後,廣東等南方省份需要格外警惕。
-
西媒:美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的新弱點
刺突蛋白如同一種可勾住宿主細胞的鉤子,能夠識別即將攻擊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受體,進而穿透並感染細胞。因此,如果刺突蛋白被阻斷,例如被抗體阻斷,就可以防止病毒進入細胞。除此之外,新冠病毒還依賴於一系列複雜的蛋白質來形成其包膜,或者複製和組織其遺傳物質。
-
西媒:美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的新弱點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2月14日報導,大多數針對新冠病毒研製的疫苗和治療方法都把重點放在刺突蛋白上。刺突蛋白如同一種可勾住宿主細胞的鉤子,能夠識別即將攻擊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受體,進而穿透並感染細胞。
-
研究表明T細胞可以預防小鼠寨卡病毒感染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伊蚊肆虐的地方,寨卡病毒可能也不會落後太遠。儘管2015年至2016年在美洲爆發的茲卡疫情已經過去,但茲卡可能會再次出現,而且「在許多國家,茲卡可能會悄無聲息地傳播,」拉霍亞免疫研究所(LJI)教授蘇簡·施雷斯塔博士說。「我們需要開發有效的疫苗。」
-
新抗病毒藥物可以阻止包括愛滋病病毒的複製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這種病毒素的作用模式,該病毒素是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體內天然產生的一種酶,已知對多種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包括西尼羅河病毒、C型肝炎病毒、狂犬病病毒和愛滋病病毒。這一發現可以讓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藥物,這種藥物可以誘導人體產生這種分子,並可以作為一系列病毒的廣譜療法。一篇描述這項研究的論文發表在6月20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
中國科學家破解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症之謎:一個胺基酸位點突變
中國科學家破解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症之謎:一個胺基酸位點突變 新華社華盛頓9月28日電,為什麼寨卡病毒會引發嚴重的小頭症?
-
細胞存在一種獨特的病毒自噬途徑,該途徑受到SNX5...
2020年12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哈佛醫學院和德克薩斯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細胞攝取和消滅病毒所必需的一個關鍵基因。這一發現可能會帶來操縱這一過程的方法,以提高免疫系統對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比如那些導致正在進行的COVID-19大流行的冠狀病毒SARS-CoV-2。
-
病毒長什麼樣?3D列印彩色病毒模型!帶你了解微觀世界
,藍色為病毒衣殼蛋白,紫色是遺傳物質RNA。,正二十面體,由關鍵抗原組成。4、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寨卡病毒屬於黃熱病毒科黃熱病毒屬。黃熱病毒是首個被發現的人類病毒。,80%的成年感染者幾乎沒有症狀,20%的患者也只有輕微感冒發燒等症狀,但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會傳播給嬰兒,影響嬰兒大腦發育,引起小頭症。
-
中國測定首例寨卡病毒基因序列 有助於研發疫苗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2月22日消息,22日,中國疾控中心與江西疾控中心合作成功測定我國大陸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成功解析,為了解病毒的變異和開發疫苗及診斷試劑奠定了重要基礎。 另據中新社報導,記者22日從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春節期間,中國廣東省出現寨卡病毒輸入性感染病例後,該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迅即啟動應急工作機制,與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出入境檢驗檢疫系統相關單位密切合作,在獲得從委內瑞拉歸國患者臨床標本後,採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於2月21日直接從尿液中獲得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
《科學》:一種蚊子亞種容易感染寨卡病毒,加劇寨卡疫情蔓延
在過去十年中,寨卡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造成數百萬人感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和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寨卡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 在5000年至1萬年前,這種原產於非洲的蚊子物種產生了一種適應人類的亞種,該亞種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傳播到其他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