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2月14日報導,大多數針對新冠病毒研製的疫苗和治療方法都把重點放在刺突蛋白上。刺突蛋白如同一種可勾住宿主細胞的鉤子,能夠識別即將攻擊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受體,進而穿透並感染細胞。因此,如果刺突蛋白被阻斷,例如被抗體阻斷,就可以防止病毒進入細胞。
除此之外,新冠病毒還依賴於一系列複雜的蛋白質來形成其包膜,或者複製和組織其遺傳物質。因此要達到避免受到冠狀病毒侵襲的目的,研究人員還可以從更多切入口尋找合適的治療手段。
最近,來自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和同樣位於紐約的洛克菲勒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能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研究切入口,因為它是病毒複製的基礎——跨膜蛋白41B(TMEM41B)。
此項研究最近已經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這種分子是形成脂質包膜的基礎,在病毒在感染細胞內部自我複製時,能夠起到保護病毒的遺傳物質的作用。
報導稱,為了得出上述結論,研究人員比較了20幾種黃病毒(其中包括寨卡病毒和西尼羅河病毒),以及3種可能導致感冒的季節性冠狀病毒的自我複製過程。他們的目標是找到幾種病毒的共同弱點,以便為將來可能的疫情暴發做好準備。
報導援引此項研究的合作者之一約翰·T·波裡爾的話表示:「我們的研究是第一個證據,可以證明跨膜蛋白41B是黃病毒和冠狀病毒感染的關鍵因素,其中也包括新冠病毒。」
然而,這並不是研究人員的唯一發現,他們還制定了一張潛在的「靶點」地圖,而這可能有助於研發對抗新冠病毒的治療方法。
波裡爾指出,在尋找能夠阻止冠狀病毒感染細胞的療法的過程中,雖然抑制跨膜蛋白41B無疑是一個優先的研究目標,但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大約100種其他蛋白質,而這些蛋白質在未來的研究中也可以作為潛在的藥物靶點。在此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冠狀病毒之間的127個共同分子特徵。
報導稱,此外,研究人員還指出,跨膜蛋白41B的突變在五分之一的亞洲人中較為常見,但在非洲人或歐洲人中卻並不常見,這可能與某些人群中重症患者比例較高有關。無論如何,目前依然需要通過進一步研究來發現跨膜蛋白41B的突變是否會使一些人不易受到新冠病毒感染。
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嘗試研究跨膜蛋白41B在新冠病毒複製過程中的具體作用,以期找到阻斷這種蛋白質的方法。(編譯/劉麗菲)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