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析寨卡病毒基因組RNA二級結構圖譜並發現調控RNA病毒傳播的...

2020-12-07 生物谷



近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強鋒課題組、藥學院譚旭課題組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 Mircobe)期刊在線發表題為《寨卡病毒基因組RNA結構的綜合分析揭示了病毒感染性的關鍵決定因素》(Integrative Analysis of Zika Virus Genome RNA Structure Reveals Critical Determinants of Viral Infectivity)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對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組在二級結構層次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建模,並在此基礎上發現且驗證了一個只在流行株系中特異性存在的長程RNA-RN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該相互作用可能促進寨卡病毒流行株系的細胞感染功能。論文顯示了RNA二級結構對寨卡病毒的重要作用,闡釋了調控RNA病毒傳染性和毒性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相關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


寨卡病毒是一種黃熱病毒。與登革病毒、乙型腦炎等常見典型黃熱病毒類似,寨卡病毒通過蚊蟲叮咬在人類和其它動物中傳播,對人類健康有嚴重的威脅。寨卡病毒有兩個流行株系:一個比較古老的非洲株系,於 1947年發現於非洲;另一種是流行的亞洲株系(又稱美洲株系),原在東南亞流行,後在南美洲和中北美洲爆發。目前,對人類威脅較大的株系是亞洲株系。早在2013年法屬玻里尼西亞群島(大溪地)和2015年巴西的寨卡疫情中,人們就發現感染寨卡病毒孕婦的胎兒會有小頭畸形的症狀,同時亞洲株系也被發現會引起格林巴氏綜合症。2016年寨卡病毒大規模流行,據統計感染規模超過百萬人;因此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自從大規模流行以後,寨卡病毒吸引了廣泛的研究關注。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是理解流行株系和非流行株系的基因組差異在病毒傳播過程中的作用。以前的研究主要關注胺基酸或者說蛋白質的差異。比如在2017年,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秦成峰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的程功課題組分別報導了兩個關鍵的病毒蛋白的胺基酸單位點突變,這些突變對寨卡流行病毒株系的毒性和傳播有關鍵提升作用。然而,比較基因組的分析結果表明,寨卡病毒流行株系和非流行株系的大部分基因組差異並不帶來胺基酸的變化,而是發生在非編碼區的突變和編碼區的同義突變。這些在蛋白層次「沉默」的突變有可能在RNA層次造成功能和調控的差異。然而,由於技術的限制,人們對此所知甚少。


和其它黃熱病毒一樣,寨卡病毒的基因組是一條長為一萬個核苷酸左右的正鏈RNA,其中包括編碼全部11個病毒蛋白的編碼區以及5』端和3』端的非編碼區域。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綜合利用了兩種新型的、基於高通量測序技術的RNA二級結構研究手段,平行解析並比較了亞洲株系和非洲株系的寨卡病毒在哺乳動物細胞內的基因組RNA結構。這兩種新技術包括利用小分子修飾結合深度測序探測RNA二級結構的icSHAPE技術(2015年發表於Nature),和利用小分子交聯結合深度測序檢測RNA分子相互配對作用的PARIS技術(2016年發表於Cell)。研究者將測得的icSHAPE和PARIS數據和已知病毒RNA元件的二級結構進行了系統比較,驗證了兩種技術解析病毒RNA結構的有效性。以PARIS數據為依據,對寨卡病毒RNA基因組進行了RNA結構域的劃分,並在結構域的基礎上,結合icSHAPE數據和RNA結構預測

軟體

,構建了亞洲和非洲株系寨卡病毒全基因組RNA的二級結構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結合 PARIS數據和寨卡病毒各亞型的系統進化分析,研究者從中發現了一個亞洲株系特異的5』端非編碼區和病毒包膜蛋白編碼區之間的長距離RNA-RNA相互作用。在這個區域,亞洲株系相對於非洲株系有很大的核苷酸差異。這些差異都特異的位於胺基酸密碼子的第三位因而不影響編碼蛋白,但卻形成了亞洲株系中特異RNA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者對這個RNA-RNA相互作用進行了突變和回補實驗,驗證了其對亞洲株系的重要性,如果破壞該相互作用會大幅降低寨卡病毒在神經膠質瘤細胞中的感染性。這個結果揭示了RNA二級結構對於病毒感染性調控的複雜性和重要性,對於理解病毒的基因組組成和進化,開發新型基於RNA的抗病毒藥物都有啟示意義。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張強鋒研究員和藥學院譚旭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CLS項目博士生李盼、生命學院博士生魏逸凡、梅淼和PTN項目博士生生唐磊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本工作得到了軍事科學院秦成峰、加州大學河邊分校和清華大學姜濤、蘇州大學戴劍鋒等的幫助,並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中心、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國家青年**計劃項目的資金支持。(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而近日,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性權威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首次揭開了寨卡病毒複製的奧秘,這將為研製抗寨卡病毒藥物,提供重要依據。從今年二月份起,天津大學的科研團隊啟動了對寨卡病毒的研究項目,並於近日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據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宏亮介紹:在病毒複製過程當中,幾乎所有病毒都需要一種稱之為解旋酶的蛋白。我們的科研團隊,主要工作是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的三維空間結構,以及寨卡病毒解旋酶識別其基因組的三維空間結構。
  •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新聞—科學網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解析度近原子尺度 有助開發藥物和疫苗     圖為寨卡病毒表面結構。
  • 研究人員利用化學和病毒學來揭示病毒蛋白如何抑制病毒複製
    、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等病毒如何複製的新信息。根據他們的研究,研究小組說這些病毒似乎破壞了他們自己的基因組複製機制。 CSU的研究人員稱這一結果「令人驚訝」,並表示這些發現對未來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開發有一定的意義。 這項研究「motif V調節黃病毒NS3 ATP酶和rna結合裂縫之間的能量傳導」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2月7日。
  • Cell Host & Microbe:給蚊子注射細菌可阻斷寨卡病毒傳播
    ,感染沃爾巴克氏體或許可以明顯降低蚊子傳播寨卡病毒的風險,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而這一研究為開發新型方法來阻斷寨卡病毒的感染和傳播提供希望。如今在諸如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尼西亞及越南等國家中研究者已經大量釋放沃爾巴克氏體來感染蚊子作為抑制登革熱的新型策略,而如今這項研究發現,利用沃爾巴克氏體同樣也可以幫助抵禦寨卡病毒的傳播。寨卡病毒和個體出生缺陷頭小畸形直接相關,而這種個體出生缺陷疾病目前在南美和中美洲地區及加勒比地區席捲開來。
  • 研究表明T細胞可以預防小鼠寨卡病毒感染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伊蚊肆虐的地方,寨卡病毒可能也不會落後太遠。儘管2015年至2016年在美洲爆發的茲卡疫情已經過去,但茲卡可能會再次出現,而且「在許多國家,茲卡可能會悄無聲息地傳播,」拉霍亞免疫研究所(LJI)教授蘇簡·施雷斯塔博士說。「我們需要開發有效的疫苗。」
  • 細化新冠病毒RNA基因組的結構
    與其他RNA病毒一樣,SARS-CoV-2的RNA結構對調節病毒複製、基因表達至關重要。儘管最近有些研究發表了SARS-CoV-2基因組與轉錄組數據,但目前針對SARS-CoV-2中RNA結構的預測數據相對較少,而且大多推定的調控序列尚未鑑定。
  • 沉默HIV病毒儲存庫新進展!
    儘管PMA/ionomycin在體外分別受到1.0logs、0.6logs、1.5logs和0.4logs的攻擊(p 總之,研究發現,無論是在細胞系模型中,還是在病毒抑制的HIV-1感染者的CD4+T細胞中,filgotinib和螺內酯對HIV-1表達的抑制作用更為顯著。
  • ...高解析度基因圖譜,並指出這種病毒的基因組僅由9個亞基因組RNA...
    儘管最近的研究報導了SARS-Cov-2的RNA基因組的序列,但是它們只能預測它的基因可能在哪裡,從而讓這個世界仍然迷失方向。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首爾大學和韓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剖析了SARS-CoV-2 RNA基因組的結構。他們通過實驗證實了這些預測的亞基因組RNA的存在,並且它們可經核糖體翻譯為病毒蛋白。
  • Nature:寨卡病毒導致小鼠睪丸體積縮小結構破壞
    的研究發現,寨卡病毒感染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孕婦和出生缺陷。但在小鼠中,新的研究發現了寨卡病毒對於小鼠雄性生殖系統的嚴重損傷,引起了人們對人類男性可能遭受得到的威脅的嚴重關切。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們,通過在《Nature》上的研究文章,報導了寨卡病毒對於雄性小鼠的生殖系統的損害。研究已經發現,寨卡病毒能夠在感染者精液內停留數月之久。
  • Z-DNA結合蛋白1:抵禦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關鍵蛋白
    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生物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蛋白質,在控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可能對開發預防和治療這些病毒的療法很重要。 研究人員發現Z-DNA結合蛋白1(ZBP1)是一種傳感器,當它檢測到細胞內的病毒感染時,在觸發強大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成果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雜誌上,研究發現ZBP1對限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且它可以在小鼠中預防與西尼羅河有關的腦炎。
  • CSC |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團隊揭示寨卡病毒Capsid蛋白的新功能
    是一種屬於黃病毒屬的蟲媒傳播病毒。然而在2015-2016年,寨卡病毒突然在巴西、美國、東南亞地區爆發,很快擴散至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並與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畸形、格蘭-巴雷症候群等病例的快速增加密切相關。2016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將寨卡病毒列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從而極大加快了全球對寨卡病毒研究的步伐,在短時間內就建立了多種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寨卡感染疾病模型,並且被應用到寨卡病毒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疫苗的臨床前評價中。
  • 中國科學家《自然》子刊刊文:首證寨卡病毒能感染周圍神經
    周圍神經系統是指腦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經結構,由中樞神經系統發出、導向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神經,以及受其調控的周圍神經。周圍神經擔負與身體各部分的聯絡工作,起傳入和傳出信息的作用。此前已有報導指出,部分患者在感染寨卡病毒後並沒有出現任何中樞神經異常症狀,但出現了周圍神經異常症狀,而最早被分離出寨卡病毒的烏幹達恆河猴的周圍神經系統中也發現存在寨卡病毒。
  • 美國研究人員:寨卡病毒或致男性睪丸縮小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寨卡病毒可能降低男性睪丸素水平,減少精子數量,導致睪丸縮小並影響生育能力。先前研究顯示,男性感染寨卡病毒後,病毒會在精液中存留數月之久,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病毒對男性健康的確切影響。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麥可·戴蒙德帶領研究小組,令一組雄鼠感染寨卡病毒。兩周後,雄鼠睪丸出現明顯萎縮。
  • ...解析度基因圖譜,並指出這種病毒的基因組僅由9個亞基因組RNA組成
    儘管最近的研究報導了SARS-Cov-2的RNA基因組的序列,但是它們只能預測它的基因可能在哪裡,從而讓這個世界仍然迷失方向。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首爾大學和韓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剖析了SARS-CoV-2 RNA基因組的結構。他們通過實驗證實了這些預測的亞基因組RNA的存在,並且它們可經核糖體翻譯為病毒蛋白。
  • 中國測定首例寨卡病毒基因序列 有助於研發疫苗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2月22日消息,22日,中國疾控中心與江西疾控中心合作成功測定我國大陸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成功解析,為了解病毒的變異和開發疫苗及診斷試劑奠定了重要基礎。 另據中新社報導,記者22日從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春節期間,中國廣東省出現寨卡病毒輸入性感染病例後,該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迅即啟動應急工作機制,與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出入境檢驗檢疫系統相關單位密切合作,在獲得從委內瑞拉歸國患者臨床標本後,採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於2月21日直接從尿液中獲得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 《科學》:一種蚊子亞種容易感染寨卡病毒,加劇寨卡疫情蔓延
    在過去十年中,寨卡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造成數百萬人感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和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寨卡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 在5000年至1萬年前,這種原產於非洲的蚊子物種產生了一種適應人類的亞種,該亞種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傳播到其他大陸。
  • 寨卡病毒的潛伏期多久有幾天?寨卡病毒會死人嗎?
    如果你從疫情流行地區回來之後兩周內,沒有出現上述感染寨卡病毒的臨床症狀,那就可以說你沒有被感染。目前有限的資料提示寨卡病毒潛伏期為3-12天。所以,通常暴露後觀察兩個星期,如果沒有發病就基本沒事了。  三、感染上寨卡病毒後,如何治療  目前尚沒有針對寨卡病毒的疫苗、預防性藥物或特效藥。但是,其疫苗研發工作正在進行中。由於該病症狀相對溫和,只需對症治療即可。
  • 病毒的分類基礎以及目前最常用的病毒分類系統
    病毒是小專性細胞內寄生蟲,包含一個RNA或DNA基因組以及被基因組編碼的蛋白質外殼。病毒從結構簡單小巧的細小病毒和小核糖核酸病毒大而複雜的痘病毒和皰疹病毒。感染人類的病毒是目前分為21個家庭,只有一小部分的病毒的宿主範圍從脊椎動物原生動物和植物對細菌和真菌。
  •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時間: 2016-03-14 15:07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輯: 娜娜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
  • 巴西研究人員稱沃爾巴克氏菌或有效抑制寨卡傳播
    新華網華盛頓5月4日電(記者林小春)巴西研究人員4日說,一種被認為有望控制登革熱流行的常見細菌,同樣也能幫助控制寨卡病毒流行。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細胞宿主與寄生體》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的研究證明,給蚊子注射沃爾巴克氏菌後,蚊子傳播寨卡病毒的能力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