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2021-01-09 求醫網健康頻道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時間: 2016-03-14 15:07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輯: 娜娜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

摘要: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

  14日,由國際原子能機構主辦,中山大學承辦的「促進南亞與東南亞國家在結合昆蟲不育技術與傳統控制方法監控登革熱病毒媒介方面的專業知識與基礎設施共享」國家顧問會議在該校舉行,奚志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諸多證據和一些初期試驗的結果,顯示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此外,中國及歐洲地區廣泛存在並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也能傳播寨卡病毒。

  據了解,由於寨卡、登革熱等蟲媒

傳染

病既無特效藥物、也無有效疫苗,因此,控制傳播病毒的數量以減少其與人類的接觸的「蚊蟲媒介控制」措施是預防寨卡、登革熱等蚊媒病流行的主要手段。但傳統的蚊媒控制方法在蚊媒病流行傳播阻斷方面的效果並不理想。因此有效地控制寨卡、登革熱等蚊媒病流行亟待發展新型控制蚊媒措施。

  沃爾巴克體(Wolbachia)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共生菌,常見於節肢動物門和部分線蟲體內,影響所寄生動物的

生殖

和發育。2009年開始,科學家發現沃爾巴克氏菌可以阻止登革熱病毒在蚊子體內複製增殖。攜帶不同型別沃爾巴克氏體的雌雄昆蟲交配後產生的卵不發育。

  奚志勇介紹,該團隊利用顯微胚胎注射技術,在果蠅、伊蚊和庫蚊體內提取沃爾巴克氏體,並成功將其導入到登革熱媒介白蚊伊蚊體內,使其與蚊蟲形成穩定的共生關係。攜帶沃爾巴克氏體的實驗室雄蚊與自然界非攜帶沃爾巴克氏體雌蚊交配所產的卵不能發育。「像寨卡和登革熱的蟲媒病要維持傳播,都需要一個最低的蚊媒數量臨界線。」通過大量釋放實驗室雄蚊,可以使蚊子種群數量降低到足以引起疾病流行的臨界線以下。

  該研究團隊2015年在廣州南沙沙仔島現場試驗點投入了約650萬隻實驗室雄蚊,在持續釋放區最終達到幾乎百分之百地清除蚊子幼蟲。在釋放的最後一整個月裡,最終只監測到一個孵化的幼蟲,而成蟲的控制效果也達到97%。目前,奚志勇團隊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蚊子工廠」,該工廠面積超過3500平方米,有4個車間,每個車間按照現有技術能夠每周生產500萬隻實驗室雄蚊。

  大規模壓制蚊媒數量是否會造成物種滅絕?奚志勇表示,「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技術」提取的沃爾巴克氏體是自然界自然存在的菌體,其壓制目標明確,相對於傳統的殺蟲劑除蟲策略,該技術環境友好,對其他昆蟲以及環境不造成任何影響。同時,該項技術是控制蚊子數量,減少蚊子與人類接觸,從而達到控制病毒傳播,並非滅絕蚊子。當蚊子數量被大規模壓制下去之後,此後防控就可以少量釋放實驗室雄蚊,用以維持較低蚊子數量。

  除了廣州南沙沙仔島試驗點,3月下旬,奚志勇團隊將在廣州番禺區大刀沙島釋放實驗室雄蚊繼續實驗。他表示,這項技術預計兩三年內開始走向實踐應用,希望在整個華南地區人群聚集區全方位推廣,以達到防控登革熱以及寨卡。

  奚志勇介紹,在防控寨卡方面,將有望在巴西建立蚊子工廠,預計很快會開始實施。下一步將與巴西有更多的合作互動。此外,為促進大規模應用,2016年將與以色列的一家公司合作研究通過飛機釋放蚊子的技術,並啟動自動化生產線的研發。

相關焦點

  • 巴西研究人員稱沃爾巴克氏菌或有效抑制寨卡傳播
    新華網華盛頓5月4日電(記者林小春)巴西研究人員4日說,一種被認為有望控制登革熱流行的常見細菌,同樣也能幫助控制寨卡病毒流行。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細胞宿主與寄生體》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的研究證明,給蚊子注射沃爾巴克氏菌後,蚊子傳播寨卡病毒的能力大幅下降。
  • Cell Host & Microbe:給蚊子注射細菌可阻斷寨卡病毒傳播
    ,感染沃爾巴克氏體或許可以明顯降低蚊子傳播寨卡病毒的風險,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而這一研究為開發新型方法來阻斷寨卡病毒的感染和傳播提供希望。如今在諸如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尼西亞及越南等國家中研究者已經大量釋放沃爾巴克氏體來感染蚊子作為抑制登革熱的新型策略,而如今這項研究發現,利用沃爾巴克氏體同樣也可以幫助抵禦寨卡病毒的傳播。寨卡病毒和個體出生缺陷頭小畸形直接相關,而這種個體出生缺陷疾病目前在南美和中美洲地區及加勒比地區席捲開來。
  • 中山大學團隊研究新型滅蚊技術可防控寨卡病毒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  14日,由國際原子能機構主辦,中山大學承辦的「促進南亞與東南亞國家在結合昆蟲不育技術與傳統控制方法監控登革熱病毒媒介方面的專業知識與基礎設施共享」國家顧問會議在該校舉行,奚志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諸多證據和一些初期試驗的結果,顯示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此外,中國及歐洲地區廣泛存在並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也能傳播寨卡病毒。
  • 40萬隻雄蚊是如何在美國抵禦寨卡病毒的入侵
    寨卡病毒的疫苗正在研發中,已經出現的幾款也取得了不錯的評價。但是,面臨大規模應用還需要時間,遠水難以救近火,現在亟需一個有效的方法來對抗寨卡的肆虐。既然蚊子是傳播寨卡病毒的罪魁禍首,科學家正在想從蚊子身上尋求解決辦法。
  • 中山大學團隊建成世界最大「蚊子工廠」
    本報廣州3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林潔)中山大學今天宣布,該校奚志勇團隊首創的控制蚊蟲媒介技術經過初期試驗顯示,沃爾巴克氏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登革熱、登革出血熱以及寨卡病毒等由伊蚊傳播。伊蚊是傳播重要蟲媒傳染病的媒介。
  • 轉基因蚊子或切斷「蚊疫」?讓蚊子無「毒」可傳
    根據意見,英國牛津昆蟲技術公司將在該地區投放代號為OX513A的轉基因蚊子。這一試驗旨在研究轉基因蚊子幫助消除寨卡熱、骨痛熱等由蚊子傳播的多種疾病的有效性。  FDA稱,這種轉基因蚊子不會對人和環境產生「顯著影響」。  在「轉基因」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的今天,FDA為什麼要「逆流而上」?轉基因蚊子對控制寨卡病毒等傳染病的傳播,到底有沒有效?會不會給人和環境帶來潛在的風險?
  • 蚊子工廠:「感染+輻射」不論雌雄100%絕育
    奚志勇介紹,大家熟知的登革熱、寨卡等傳染病,主要通過蚊子傳播,目前尚無法成功控制蚊媒和蚊媒傳播的疾病。但近20年來,奚志勇團隊一直在研究一種特殊的共生菌——沃爾巴克氏體。這種菌可以讓蚊子絕育、降低蚊媒種群繁衍數量,同時還可以降低蚊子傳播登革熱病原體的能力。
  • 數十億轉基因蚊子被放飛以對抗病毒,結果如何拭目以待!
    多年來,Tunussi親眼目睹了蚊子傳播的登革熱(dengue)病毒一次次爆發,引起發燒、嘔吐和關節疼痛。Tunussi有時候覺得每日的衛生提醒是徒勞無益的: 「我們每天清掃掉蚊子的繁殖地,然而隔天它們又會回來,簡直無窮無盡。」 去年,巴西大約有150萬人感染登革熱,並且,僅在皮拉西卡巴市(Piracicaba)就有超過1600名感染者。此外,還有寨卡病毒的肆虐。
  • 揭秘 廣州有家世界最大蚊子工廠 一周產量達2000萬隻 這是要幹嗎?
    △ 視頻:《廣州「蚊子工廠」周產2000萬隻蚊子》蚊子是害蟲,能傳播很多種疾病,如寨卡病毒、登革熱病毒等。
  • 科學家培育了一種「怪蚊子」
    科技日報北京7月18日電(記者 陸成寬)蚊子不僅惹人癢,而且還是疾病傳播的一大「幫兇」。來自中山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為期4年的田野試驗,結果顯示通過將雌蚊絕育與雄蚊感染共生菌沃爾巴克氏體相結合,可成功壓制及清除野生的白紋伊蚊種群,達到控制蚊媒種群的目的。
  • Cell Stem Cell:寨卡病毒也感染成體神經祖細胞
    然而,與這種蚊子傳播的和性傳播的病原體相關聯的格林-巴利綜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和其他的神經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增加表明寨卡病毒感染也給成年人帶來風險。近期的多項研究揭示了寨卡病毒如何感染胎兒腦細胞(Cell Stem Cell, doi:10.1016/j.stem.2016.02.016)。
  • 用自己餵五千隻蚊子!為了拯救人類,這位科學家也是拼了
    因此,防治登革熱病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抗登革熱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個武器就是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沃爾巴克氏菌是一種經常寄生在節肢動物門(包括蚊子等所有昆蟲)和線蟲等生物體內,但是不會傷害人類的生物。根據上世紀90年代的一項研究,大概有17%的受試昆蟲感染了這種細菌。
  • 科學家用自己手臂餵飽5000隻蚊子!這科研做得也太拼了吧
    最終,Ross博士和同行們在這方面取得了不少新進展:比如有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減肥藥,能有效抑制蚊子的「胃口」,還有研究小組發現讓蚊子區分不了植物花蜜和人類血液的生物機制。最近火遍網絡的那張手臂沾滿蚊子的照片,便是Ross博士最新的一項關鍵實驗:讓感染上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蚊子叮咬自己,從而驗證這批蚊子不再傳播寨卡,登革熱等病毒…
  • 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工廠,每周培育500萬隻蚊子並放生,就在廣東省
    上文中提到,蚊子是瘧疾、登革熱等疾病的主要傳播者,正是為了減少這些疾病,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們才成立了這個組織。 首先,研究中心的專家們會從果蠅、伊蚊和庫蚊體內提取沃爾巴克氏體(可導致蚊子不孕不育),保存起來;然後把塗滿羊血的薄鐵板,放到專門培育蚊子的地方,讓它們不斷進食然後產卵,一籠大概能產出
  • 轉基因不會滅絕人類,但也許能徹底消滅蚊子
    這項美國環境保護署今年5月批准的試點項目,旨在試驗一種經過轉基因處理的蚊子,是否可以取代一些逐漸失效的傳統方法,控制能夠攜帶寨卡病毒、登革病毒的埃及伊蚊。最關鍵的是,這種方法只能讓雄性蚊子感染沃爾巴克氏體,萬一雌蚊也感染了同類沃爾巴克氏體細菌,那麼就不會產生胞質不相容性。如果不慎讓感染這類細菌的雌蚊跑到野外,將細菌擴散,整個方法就失敗了。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科學家需要在實驗室內仔細篩選,確保沒有一隻雌蚊可以飛出去。這麼做,不僅這個環節費時費力,還等於說之前培育蚊子的投入有一半打了水漂,非常不經濟。
  • 用蚊子消滅蚊子......這招很強勢!
    夏天到了,雖然有姑娘們的玉腿可以看,非常養眼,但是,這個季節蚊子也開始張牙舞爪了,稍不注意,就會被盯個「包」,讓人惱火。一些病毒也能通過蚊蟲進行傳播,比如寨卡病毒(Zika)等,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而谷歌的兄弟公司,也就是Alphabet旗下的生命科學研究部門Verily正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消滅蚊子。Verily正在開展一項叫做Debug的項目,計劃在加州弗雷斯諾(Fresno)釋放2000萬隻攜帶特定細菌的蚊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交配互殺的蚊子大戰?我有個大膽的想法,讓蚊子滅絕
    IIT 昆蟲胞質不相容機製作為替代SIT的一種新技術,利用的是胞質不相容的機制,即讓雄蚊體內感染上沃爾巴克氏體共生菌,此時與雌蚊交配時,由於雌雄蚊體內共生菌不同類IIT-SIT結合技術:HC蚊來自中山大學熱帶病防治研究實驗室的奚志勇團隊,與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在現有基礎上開發出了3種沃爾巴克氏菌共生的白紋伊蚊,即在蚊子體內同時含有wAlbA、wAlbB和wPip三種菌,他們將這種人工建立的白紋伊蚊稱作
  • 為消滅蚊子,美國釋放了7.5億隻轉基因品種,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這項美國環境保護署今年5月批准的試點項目,旨在試驗一種經過轉基因處理的蚊子,是否可以取代一些逐漸失效的傳統方法,控制能夠攜帶寨卡病毒、登革病毒的埃及伊蚊。而吐出唾液的管道和吸入血液的並不是同一個,吸血的通道也只作為一個單向的通道通向蚊子體內,因此,蚊子吸血後不會將血液吐出。更重要的是,病毒實際上並不是像許多人想像那樣,是粘附在蚊子表面,一碰到人就會傳播。事實上,蚊子傳播病毒,首先自己要「感染」病毒,再通過吐出的唾沫,將病毒傳播到人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