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團隊研究新型滅蚊技術可防控寨卡病毒

2020-12-03 中國網財經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

  14日,由國際原子能機構主辦,中山大學承辦的「促進南亞與東南亞國家在結合昆蟲不育技術與傳統控制方法監控登革熱病毒媒介方面的專業知識與基礎設施共享」國家顧問會議在該校舉行,奚志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諸多證據和一些初期試驗的結果,顯示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此外,中國及歐洲地區廣泛存在並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也能傳播寨卡病毒。

  據了解,由於寨卡、登革熱等蟲媒傳染病既無特效藥物、也無有效疫苗,因此,控制傳播病毒的數量以減少其與人類的接觸的「蚊蟲媒介控制」措施是預防寨卡、登革熱等蚊媒病流行的主要手段。但傳統的蚊媒控制方法在蚊媒病流行傳播阻斷方面的效果並不理想。因此有效地控制寨卡、登革熱等蚊媒病流行亟待發展新型控制蚊媒措施。

  沃爾巴克體(Wolbachia)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共生菌,常見於節肢動物門和部分線蟲體內,影響所寄生動物的生殖和發育。2009年開始,科學家發現沃爾巴克氏菌可以阻止登革熱病毒在蚊子體內複製增殖。攜帶不同型別沃爾巴克氏體的雌雄昆蟲交配後產生的卵不發育。

  奚志勇介紹,該團隊利用顯微胚胎注射技術,在果蠅、伊蚊和庫蚊體內提取沃爾巴克氏體,並成功將其導入到登革熱媒介白蚊伊蚊體內,使其與蚊蟲形成穩定的共生關係。攜帶沃爾巴克氏體的實驗室雄蚊與自然界非攜帶沃爾巴克氏體雌蚊交配所產的卵不能發育。「像寨卡和登革熱的蟲媒病要維持傳播,都需要一個最低的蚊媒數量臨界線。」通過大量釋放實驗室雄蚊,可以使蚊子種群數量降低到足以引起疾病流行的臨界線以下。

  該研究團隊2015年在廣州南沙沙仔島現場試驗點投入了約650萬隻實驗室雄蚊,在持續釋放區最終達到幾乎百分之百地清除蚊子幼蟲。在釋放的最後一整個月裡,最終只監測到一個孵化的幼蟲,而成蟲的控制效果也達到97%。目前,奚志勇團隊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蚊子工廠」,該工廠面積超過3500平方米,有4個車間,每個車間按照現有技術能夠每周生產500萬隻實驗室雄蚊。

  大規模壓制蚊媒數量是否會造成物種滅絕?奚志勇表示,「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技術」提取的沃爾巴克氏體是自然界自然存在的菌體,其壓制目標明確,相對於傳統的殺蟲劑除蟲策略,該技術環境友好,對其他昆蟲以及環境不造成任何影響。同時,該項技術是控制蚊子數量,減少蚊子與人類接觸,從而達到控制病毒傳播,並非滅絕蚊子。當蚊子數量被大規模壓制下去之後,此後防控就可以少量釋放實驗室雄蚊,用以維持較低蚊子數量。

  除了廣州南沙沙仔島試驗點,3月下旬,奚志勇團隊將在廣州番禺區大刀沙島釋放實驗室雄蚊繼續實驗。他表示,這項技術預計兩三年內開始走向實踐應用,希望在整個華南地區人群聚集區全方位推廣,以達到防控登革熱以及寨卡。

  奚志勇介紹,在防控寨卡方面,將有望在巴西建立蚊子工廠,預計很快會開始實施。下一步將與巴西有更多的合作互動。此外,為促進大規模應用,2016年將與以色列的一家公司合作研究通過飛機釋放蚊子的技術,並啟動自動化生產線的研發。

相關焦點

  • 以蚊滅蚊,中山大學科學家研究滅蚊黑科技
    2019年7月18日,來自中山大學熱帶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奚志勇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雜誌上以長文形式線上發表文章,並通過現場試驗,證明了以蚊滅蚊技術對蚊媒種群進行區域性控制的可行性,該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
  •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時間: 2016-03-14 15:07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輯: 娜娜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
  • 「以蚊滅蚊」|雄蚊感染 雌蚊絕育,新滅蚊技術登上《自然》
    可怕的是,作為病毒的傳播媒介,蚊子還能傳播登革熱、瘧疾、寨卡等疾病。一種滅蚊新方法已經出現——通過雄蚊感染沃爾巴克氏菌與雌蚊絕育相結合,達到「以蚊治蚊」的目的。2019年7月18日,中山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奚志勇團隊聯合多家國內外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團隊在廣州的兩個島上開展了現場試驗,共釋放了數百萬隻攜帶沃爾巴克氏菌且受過輻射的白紋伊蚊。結果顯示,「雙管齊下」的新方法讓試驗區的野生白紋伊蚊幾乎遭到「團滅」。
  • 中山大學團隊研究開發新型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通訊員 吳立堅)近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張輝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最新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
  • 「蚊子工廠」每周可生產1000萬隻蚊子 「以蚊滅蚊」已在廣州城區多...
    炎炎夏日,正是「登革熱」病毒的爆發時期。市民們都在忙著清積水、滅蚊蟲,另一群人卻一直在生產和釋放數以千萬計的蚊子,甚至為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蚊子工廠」。  13日,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熱帶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奚志勇教授團隊的「以蚊滅蚊」方案,已在廣州城區多個地點開始試點。
  • 中山大學團隊開發新型納米顆粒疫苗,可顯著增強保護性免疫響應
    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最新成果。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張輝說,與以往技術路線非常成熟的滅活疫苗、減毒疫苗和腺病毒疫苗不同的是,中山大學團隊研發的▲中山大學病毒所新冠疫苗研發團隊成員張輝團隊對經過納米顆粒疫苗免疫過的人源化鼠模型上進行了野生型SARS-CoV-2的呼吸道感染,發現未經免疫的小鼠肺部損傷嚴重,病毒複製迅速,並且部分小鼠在感染三天後相繼死亡。
  • 中山大學團隊建成世界最大「蚊子工廠」
    本報廣州3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林潔)中山大學今天宣布,該校奚志勇團隊首創的控制蚊蟲媒介技術經過初期試驗顯示,沃爾巴克氏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登革熱、登革出血熱以及寨卡病毒等由伊蚊傳播。伊蚊是傳播重要蟲媒傳染病的媒介。
  • 讓蚊子無「毒」可傳
    根據意見,英國牛津昆蟲技術公司將在該地區投放代號為OX513A的轉基因蚊子。這一試驗旨在研究轉基因蚊子幫助消除寨卡熱、骨痛熱等由蚊子傳播的多種疾病的有效性。  FDA稱,這種轉基因蚊子不會對人和環境產生「顯著影響」。  在「轉基因」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的今天,FDA為什麼要「逆流而上」?轉基因蚊子對控制寨卡病毒等傳染病的傳播,到底有沒有效?會不會給人和環境帶來潛在的風險?
  • 中山大學張輝團隊開發新冠病毒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 來自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的張輝教授團隊基於自組裝的幽門螺旋桿菌鐵蛋白(Ferritin)二十四聚體,開發了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為提供更多強力有效的備用疫苗,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團隊基於自組裝的幽門螺旋桿菌鐵蛋白(Ferritin)二十四聚體,開發了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該納米顆粒疫苗可以將新冠病毒S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和七肽重複域(HR)通過SpyTag/SpyCatcher系統共價結合於鐵蛋白二十四聚體的表面。
  • 蚊子能傳播新冠病毒嗎?盤點那些驅蚊、滅蚊的發明
    為尋找相關科學證據,堪薩斯州立大學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研究了三種最常見的蚊子攜帶新冠病毒的潛力。為了使蚊子被感染,研究人員們直接將病毒注入蚊子的胸腔中,但之後病毒並沒有出現複製增長。這也就意味著,即使蚊子吸食了含有病毒的患者血液,仍可以排除其傳播病毒的可能性。
  • 【原創】蚊子能傳播新冠病毒嗎?盤點那些驅蚊、滅蚊的發明
    為尋找相關科學證據,堪薩斯州立大學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研究了三種最常見的蚊子攜帶新冠病毒的潛力。為了使蚊子被感染,研究人員們直接將病毒注入蚊子的胸腔中,但之後病毒並沒有出現複製增長。這也就意味著,即使蚊子吸食了含有病毒的患者血液,仍可以排除其傳播病毒的可能性。雖然蚊子不能傳播新冠病毒,但很多疾病還是通過蚊子作為媒介傳播的,最常見的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瘧疾、基孔肯雅熱、寨卡熱、黃熱病等。夏季蚊子時常有,咱們的驅蚊、滅蚊技術不能少。
  • 日捕蚊上萬隻 世界領先的高科技滅蚊神器上市
    獵蚊者呼吸式捕蚊機具有強悍的捕蚊滅蚊效果,曾在一次功能機驗證測試試驗中,在一戶農家養豬場一晚捕捉一萬三千隻蚊蟲,其裝得滿滿的蚊蟲收集器讓這戶豬場老闆目瞪口呆,大呼高科技捕蚊神器捕蚊效果實在強悍!  獵蚊者呼吸式捕蚊機以驚人的滅蚊效果獲得國內外諸多獎項,並被國家蚊媒疾控防制領域相關專家評價為無農藥(殺蟲劑)防制蚊害技術取得重大技術突破。
  • 滅蚊上Nature?中國科學家真的做到了
    但蚊子真正可惡的是其所攜帶的多種多樣的病毒和致病微生物——據統計,死於蚊子叮咬引發的感染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口數,蚊子已然成為當今世界不折不扣的人類頭號殺手。而近日,在中國廣州的兩個島嶼上,研究人員幾乎消滅了世界上最具入侵性的蚊子——亞洲虎蚊(白紋伊蚊)。
  • 張輝團隊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開發強效地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成為了當前疫情防控的當務之急。目前全世界有261款備選疫苗處於研發當中,其中有58款處於臨床驗證階段。在COVID-19爆發初期,新冠疫苗研發多集中於技術路線相對成熟的滅活疫苗、核酸疫苗和腺病毒疫苗。
  • 「以蚊治蚊」:滅蚊黑科技的生態難題
    這一令人憎惡的傢伙還會傳播登革熱、寨卡病毒等,造成每年全球約72.5萬人死亡,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害蟲中的頭號「致命殺手」。  在全世界,有超過3000種的蚊子,實際叮人、傳播病毒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在中國,最常見的吸血「家蚊」是庫蚊,在亞洲和歐美國家,常見的吸血、傳毒者是埃及伊蚊與白紋伊蚊。讓蚊子徹底滅絕是個終極難題,而這一結果會給全球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也尚未可知。
  • 「以蚊治蚊」:滅蚊黑科技的生態難題
    這一令人憎惡的傢伙還會傳播登革熱、寨卡病毒等,造成每年全球約72.5萬人死亡,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害蟲中的頭號「致命殺手」。在全世界,有超過3000種的蚊子,實際叮人、傳播病毒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實際上,從2011年起,奧尼爾團隊就開始在澳大利亞、巴西、印尼等地嘗試「以蚊治蚊」,而此次作為金標準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對於世衛組織向更大範圍內推廣這一舉措有著重要意義。奚志勇是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微生物與分子遺傳學系教授、中山大學熱帶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是全球首個將沃爾巴克氏體菌株注射到蚊子體內的科學家。
  • 滅蚊大作戰:中國一田間試驗幾乎根除傳播登革病毒的白紋伊蚊
    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一種全球性的攻擊型蚊子,可傳播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等。在7月16日的電話新聞發布會中,論文作者、中山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表示,他希望未來這項技術可以作為控制登革熱的綠色環保手段在全球範圍內推廣。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2020年7月1日,中山大學醫學院郭德銀團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A novel selective autophagy receptor, CCDC50, delivers K63 polyubiquitination-activated RIG-I/MDA5
  •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12日 14:19 A-A+ 而近日,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性權威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首次揭開了寨卡病毒複製的奧秘,這將為研製抗寨卡病毒藥物,提供重要依據。
  • 中山大學程度副教授團隊在多功能基因編輯納米載體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山大學程度副教授研究組,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他們在多功能基因編輯納米載體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突破。基因編輯技術是新興的基因治療策略,具有簡便易行和低成本的優勢,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上都展現出非凡的前景。目前,採用病毒載體傳輸基因編輯元件(編碼CRISPR-Cas9/sgRNA的DNA或mRNA序列)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仍面臨如何提高基因編輯特異性和多功能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