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泛素化驅動寨卡病毒的進入和發病

2020-11-25 科學網

E泛素化驅動寨卡病毒的進入和發病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0 10:52:37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分校Ricardo Rajsbaum和Pei-Yong Shi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他們發現包膜蛋白(E)泛素化驅動寨卡病毒的進入和發病。2020年7月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發表了這項成果。

他們顯示ZIKV的包膜蛋白(E)被E3泛素連接酶TRIM7通過Lys63(K63)連接的多聚泛素修飾。因此,ZIKV在Trim7−/小鼠的大腦和生殖組織中複製效率較低。當ZIKV從特定細胞類型中釋放時,泛素化E存在於ZIKV的感染性病毒顆粒中,並增強病毒的附著和進入細胞。

具體而言,K63連接的聚泛素鏈與宿主細胞的TIM1(也稱為HAVCR1)受體直接相互作用,從而增強了病毒在體內進入腦組織和細胞中。缺乏泛素化的重組ZIKV突變體在人細胞和野生型小鼠中毒性減弱,而在活蚊子中則沒有。針對K63連接的多泛素的單克隆抗體可特異性中和ZIKV,並降低小鼠的病毒血症。他們的結果表明ZIKV E的泛素化是病毒進入、嗜性和致病性的重要決定因素。

據了解,ZIKV屬於黃病毒科,與其他引起人類疾病的病毒有關。與其他黃病毒不同,ZIKV感染可引起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並在生殖組織中有效複製。

附:英文原文

Title: Envelope protein ubiquitination drives entry and pathogenesis of Zika virus

Author: Maria I. Giraldo, Hongjie Xia, Leopoldo Aguilera-Aguirre, Adam Hage, Sarah van Tol, Chao Shan, Xuping Xie, Gail L. Sturdevant, Shelly J. Robertson, Kristin L. McNally, Kimberly Meade-White, Sasha R. Azar, Shannan L. Rossi, Wendy Maury, Michael Woodson, Holly Ramage, Jeffrey R. Johnson, Nevan J. Krogan, Marc C. Morais, Sonja M. Best, Pei-Yong Shi, Ricardo Rajsbaum

Issue&Volume: 2020-07-08

Abstract: Zika virus (ZIKV) belongs to the family Flaviviridae, and is related to other viruses that cause human diseases. Unlike other flaviviruses, ZIKV infection can cause congenital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replicates efficiently in reproductive tissues1,2,3. Here we show that the envelope protein (E) of ZIKV is polyubiquitinated by the E3 ubiquitin ligase TRIM7 through Lys63 (K63)-linked polyubiquitination. Accordingly, ZIKV replicates less efficiently in the brain and reproductive tissues of Trim7/ mice. Ubiquitinated E is present on infectious virions of ZIKV when they are released from specific cell types, and enhances virus attachment and entry into cells. Specifically, K63-linked polyubiquitin chains directly interact with the TIM1 (also known as HAVCR1) receptor of host cells, which enhances virus entry in cells as well as in brain tissue in vivo. Recombinant ZIKV mutants that lack ubiquitination are attenuated in human cells and in wild-type mice, but not in live mosquitoes.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K63-linked polyubiquitin specifically neutralize ZIKV and reduce viraemia in mic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ubiquitination of ZIKV E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virus entry, tropism and pathogenesis.

DOI: 10.1038/s41586-020-2457-8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457-8

相關焦點

  • 寨卡病毒的潛伏期多久有幾天?寨卡病毒會死人嗎?
    寨卡病毒發病後就會有明顯的症狀表現,體溫通常表現為低熱,有極少數有高熱反應;皮膚上會生長斑丘疹,在丘疹皮膚的周圍都會有發紅的現象;身體肌肉感覺無力,而且手足關節部位有疼痛感;眼睛部位還會有結膜炎的出現,但是不會出現化膿症狀;感染寨卡病毒發病後的症狀還有肌肉疼痛、頭痛、眼眶疼痛、四肢乏力、虛弱、惡性、腹痛、嘔吐、皮膚瘙癢等不適症狀。
  • Cell Host & Microbe:給蚊子注射細菌可阻斷寨卡病毒傳播
    ,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而這一研究為開發新型方法來阻斷寨卡病毒的感染和傳播提供希望。如今在諸如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尼西亞及越南等國家中研究者已經大量釋放沃爾巴克氏體來感染蚊子作為抑制登革熱的新型策略,而如今這項研究發現,利用沃爾巴克氏體同樣也可以幫助抵禦寨卡病毒的傳播。寨卡病毒和個體出生缺陷頭小畸形直接相關,而這種個體出生缺陷疾病目前在南美和中美洲地區及加勒比地區席捲開來。
  • 中國科學家《自然》子刊刊文:首證寨卡病毒能感染周圍神經
    並通過和寨卡病毒感染的神經系統中的人類神經前體細胞(hNPCs)比較發現,在分子病理學角度,寨卡病毒感染人類神經嵴細胞和中樞神經系統的人類神經前體細胞兩者之間存在區別。也就是說,寨卡病毒感染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時在發病機制等方面或不相同。
  • IFN-γ可限制寨卡的感染?
    其中對寨卡引發的胎兒畸形發生的妊娠時期、IFN-γ對於寨卡感染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闡述。揭示了寨卡引發的胎兒畸形在小鼠中表現在妊娠期,IFN-γ受體缺乏使得寨卡感染風險升高,IFN-γ能夠抑制寨卡在人類妊娠中期胎兒和母系組織中的感染。首先作者建立了一個在胎兒感染寨卡中的跨胎盤傳播的模型,這個模型是缺乏IFN-γ的。
  • 泛素化及去泛素化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在這個多步驟的過程中,泛素首先被Ub活化酶(E1)激活。激活的泛素瞬間結合到Ub連接酶(E2)上,並由Ub連接酶(E3)定向到目標蛋白上,E3將激活的泛素從E2轉移到底物上,在泛素的C末端和目標蛋白上賴氨酸的ε-氨基殘基之間形成異肽鍵。接下來,額外的泛素單元可以通過賴氨酸殘基連接到前一個泛素單元,以在靶蛋白上形成不同類型的多泛素鏈。
  • 40萬隻雄蚊是如何在美國抵禦寨卡病毒的入侵
    而隨著北半球進入盛夏,寨卡病毒的魔爪已經伸向了美國南部。面對這一重大公共安全隱患,科學家們正在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在寨卡病毒的主要疫區巴西,因為要承辦眾多國際性盛事,使得對抗寨卡病毒任務格外艱巨。寨卡病毒的疫苗正在研發中,已經出現的幾款也取得了不錯的評價。但是,面臨大規模應用還需要時間,遠水難以救近火,現在亟需一個有效的方法來對抗寨卡的肆虐。既然蚊子是傳播寨卡病毒的罪魁禍首,科學家正在想從蚊子身上尋求解決辦法。
  • 研究表明T細胞可以預防小鼠寨卡病毒感染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伊蚊肆虐的地方,寨卡病毒可能也不會落後太遠。儘管2015年至2016年在美洲爆發的茲卡疫情已經過去,但茲卡可能會再次出現,而且「在許多國家,茲卡可能會悄無聲息地傳播,」拉霍亞免疫研究所(LJI)教授蘇簡·施雷斯塔博士說。「我們需要開發有效的疫苗。」
  • 天隆科技成功研製出寨卡(ZiKa)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寨卡(Zika)病毒正在美洲「爆炸式蔓延」,目前已在全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有疫情報導,並已發現超過4000例新生兒小頭畸形病例。中國大陸目前尚未發現寨卡病毒病例,但存在病例輸入風險。國家衛計委提醒,隨著氣候逐漸回暖,到了春夏季後,廣東等南方省份需要格外警惕。
  • 《科學》:一種蚊子亞種容易感染寨卡病毒,加劇寨卡疫情蔓延
    在過去十年中,寨卡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造成數百萬人感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和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寨卡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 在5000年至1萬年前,這種原產於非洲的蚊子物種產生了一種適應人類的亞種,該亞種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傳播到其他大陸。
  • 中國寨卡病毒病例最新消息統計(不斷更新中)
    中國寨卡病毒病例第九例  粵新增1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  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5月15日通報,該省新增一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截至5月15日,該省共報告12例寨卡病毒病例,均為輸入性病例,除新報告病例外,其他全部治癒出院。
  •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新聞—科學網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解析度近原子尺度 有助開發藥物和疫苗     圖為寨卡病毒表面結構。
  • 英公司送百萬基因改造蚊進入美國對抗寨卡病毒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新聞網」5月3日報導,近日,數百萬隻變種蚊子由英國送到美國,在佛羅裡達州釋放,以對抗寨卡病毒。據報導,英國生技公司利用基因改造,在散播寨卡病毒的埃及斑蚊體內植入「殺手基因」。殺手基因能讓埃及斑蚊幼蟲的生命縮短,進而讓病媒蚊數量銳減,阻止寨卡病毒散播。
  • CSC |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團隊揭示寨卡病毒Capsid蛋白的新功能
    然而在2015-2016年,寨卡病毒突然在巴西、美國、東南亞地區爆發,很快擴散至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並與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畸形、格蘭-巴雷症候群等病例的快速增加密切相關。2016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將寨卡病毒列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從而極大加快了全球對寨卡病毒研究的步伐,在短時間內就建立了多種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寨卡感染疾病模型,並且被應用到寨卡病毒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疫苗的臨床前評價中。
  •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而近日,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性權威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首次揭開了寨卡病毒複製的奧秘,這將為研製抗寨卡病毒藥物,提供重要依據。專家介紹,科學界至今沒有找到寨卡病毒的抑制手段,其重要原因就是無法了解這種病毒的複製過程和機理。
  • 美國研究人員:寨卡病毒或致男性睪丸縮小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寨卡病毒可能降低男性睪丸素水平,減少精子數量,導致睪丸縮小並影響生育能力。先前研究顯示,男性感染寨卡病毒後,病毒會在精液中存留數月之久,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病毒對男性健康的確切影響。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麥可·戴蒙德帶領研究小組,令一組雄鼠感染寨卡病毒。兩周後,雄鼠睪丸出現明顯萎縮。
  • Nature:寨卡病毒導致小鼠睪丸體積縮小結構破壞
    的研究發現,寨卡病毒感染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孕婦和出生缺陷。但在小鼠中,新的研究發現了寨卡病毒對於小鼠雄性生殖系統的嚴重損傷,引起了人們對人類男性可能遭受得到的威脅的嚴重關切。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們,通過在《Nature》上的研究文章,報導了寨卡病毒對於雄性小鼠的生殖系統的損害。研究已經發現,寨卡病毒能夠在感染者精液內停留數月之久。
  • Cell Stem Cell:寨卡病毒也感染成體神經祖細胞
    2016年8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懷孕期間感染上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媽媽產下的嬰兒中出現的小頭畸形和相關的出生缺陷被認為是正在發生的寨卡病毒爆發所導致的最為嚴重的後果。
  • 研究解析寨卡病毒基因組RNA二級結構圖譜並發現調控RNA病毒傳播的...
    該論文對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組在二級結構層次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建模,並在此基礎上發現且驗證了一個只在流行株系中特異性存在的長程RNA-RN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該相互作用可能促進寨卡病毒流行株系的細胞感染功能。論文顯示了RNA二級結構對寨卡病毒的重要作用,闡釋了調控RNA病毒傳染性和毒性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相關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寨卡病毒是一種黃熱病毒。
  • Front Microbiol:關鍵蛋白有助於開發西尼羅河病毒/寨卡病毒療法
    2019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們鑑定出一種蛋白質,該蛋白質對於控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至關重要,並且可能有助於開發預防和治療這些病毒的療法。
  • Z-DNA結合蛋白1:抵禦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關鍵蛋白
    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生物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蛋白質,在控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可能對開發預防和治療這些病毒的療法很重要。 研究人員發現Z-DNA結合蛋白1(ZBP1)是一種傳感器,當它檢測到細胞內的病毒感染時,在觸發強大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成果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雜誌上,研究發現ZBP1對限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且它可以在小鼠中預防與西尼羅河有關的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