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寨卡病毒病例最新消息統計(不斷更新中)

2021-01-09 本地寶

  中國寨卡病毒病例第九例

  粵新增1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

  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5月15日通報,該省新增一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截至5月15日,該省共報告12例寨卡病毒病例,均為輸入性病例,除新報告病例外,其他全部治癒出院。

  患者鄭某,男,37歲,旅委內瑞拉華僑,在廣東省的住址為江門恩平市君堂鎮。4月28日從委內瑞拉(為寨卡病毒疫情發生國)抵達廈門國際機場入境(入境時無發熱)。5月8日自覺出現咽痛、低熱等症狀;5月12日出現皮疹,高熱,前往當地衛生院就診。5月14日,經省疾控中心覆核檢測,患者血清樣品呈寨卡病毒核酸陽性。專家組根據患者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結果,確診為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目前患者病情穩定,症狀較輕,在醫院隔離治療。

  專家分析,我省發生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的風險仍然存在;由於寨卡病毒隱性感染率高,5月份以後,隨著氣溫回升,逐漸進入蚊媒活動活躍期,由輸入病例引起本地感染的風險也將加大。

本地寶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地寶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地寶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寨卡病毒的潛伏期多久有幾天?寨卡病毒會死人嗎?
    一、感染上寨卡病毒後會出現什麼症狀  只有約20%的寨卡病毒感染者發病,且多數臨床症狀輕微,死亡病例罕見。主要有四類臨床表現:  (1)發熱。多為中低熱,體溫在37.5度-38.5度之間。  (2)皮疹。多為斑丘疹,在丘疹周圍伴有皮膚發紅的底盤。  (3)關節痛。主要是手、足等小關節。  (4)非化膿性結膜炎。
  • 中國科學家《自然》子刊刊文:首證寨卡病毒能感染周圍神經
    首次在動物模型中驗證了,無論是經腹腔注射還是經動物胚胎腦部注射,寨卡病毒都能感染周圍神經系統。寨卡病毒(Zika Virus)發現於1947年,2015年在南美洲大面積爆發並在全球範圍內擴散蔓延,自此引發世界關注。2016年2月,國家衛計委通報中國確診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20天後確認人數上升至8例。截至目前,臨床尚無可治療預防寨卡病毒的藥物及疫苗。
  • 研究表明T細胞可以預防小鼠寨卡病毒感染
    在《科學進展》的一項新研究中,Shresta和她在LJI的同事報告說,免疫系統的T細胞可以防止老鼠感染寨卡病毒。這一發現表明,有效的寨卡疫苗需要激活T細胞才能與抗體協同工作。「如果我們把T細胞和抗體結合起來,我們就會有更強更長期的保護,」LJI的博士後研究員、這項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安妮·艾龍·恩戈諾博士說。
  • 天隆科技成功研製出寨卡(ZiKa)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寨卡(Zika)病毒正在美洲「爆炸式蔓延」,目前已在全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有疫情報導,並已發現超過4000例新生兒小頭畸形病例。中國大陸目前尚未發現寨卡病毒病例,但存在病例輸入風險。國家衛計委提醒,隨著氣候逐漸回暖,到了春夏季後,廣東等南方省份需要格外警惕。
  • 中國科學家破解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症之謎:一個胺基酸位點突變
    中國科學家28日說,一個胺基酸位點上的突變導致寨卡病毒的毒性顯著增加,進而引發小頭症。中國軍事醫學研究院秦成峰團隊聯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恆團隊等共同完成了這項研究,論文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
  • 圖文:寨卡病毒相關神經系統疾病影像學表現大全
    繼2015年末在巴西發現首例與寨卡病毒(ZIKV)相關的神經系統疾病疑似病例後,目前已有幾項研究探索了該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及其相關併發症。除了與新生兒小頭畸形密切相關外,ZIKV感染還可引發成人嚴重神經系統併發症,如吉蘭-巴雷症候群、神經根神經炎和腦膜腦炎。
  • 中國測定首例寨卡病毒基因序列 有助於研發疫苗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2月22日消息,22日,中國疾控中心與江西疾控中心合作成功測定我國大陸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成功解析,為了解病毒的變異和開發疫苗及診斷試劑奠定了重要基礎。 另據中新社報導,記者22日從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春節期間,中國廣東省出現寨卡病毒輸入性感染病例後,該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迅即啟動應急工作機制,與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出入境檢驗檢疫系統相關單位密切合作,在獲得從委內瑞拉歸國患者臨床標本後,採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於2月21日直接從尿液中獲得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 東南亞寨卡病例超500
    泰國衛生部當地時間13日發布聲明稱,自今年1月以來,泰國已出現至少200例寨卡病毒確診感染病例。這是本年度泰國衛生部首次公開確認其寨卡病毒感染人數。同屬東南亞國家的新加坡自8月27日確診首例本地感染寨卡病毒病例以來,目前感染人數已達333人。泰國衛生部發言人蘇萬那埃13日對媒體記者說:「在過去3周時間內,泰國平均每周新增20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且增速穩定。」發言人表示,泰國目前沒有出現由寨卡病毒導致的新生兒小頭症情況。
  •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12日 14:19 A-A+ 而近日,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性權威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首次揭開了寨卡病毒複製的奧秘,這將為研製抗寨卡病毒藥物,提供重要依據。
  • Z-DNA結合蛋白1:抵禦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關鍵蛋白
    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生物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蛋白質,在控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可能對開發預防和治療這些病毒的療法很重要。 研究人員發現Z-DNA結合蛋白1(ZBP1)是一種傳感器,當它檢測到細胞內的病毒感染時,在觸發強大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成果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雜誌上,研究發現ZBP1對限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且它可以在小鼠中預防與西尼羅河有關的腦炎。
  • CSC |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團隊揭示寨卡病毒Capsid蛋白的新功能
    早在1947年,就已經從一隻來自非洲烏幹達的寨卡森林中的有發熱症狀的恆河猴體內被首次分離得到,因此得名「寨卡」【1】。在過去的70多年中極少有與之相關的研究被發表,原因在於它只會引起發熱、關節痛、結膜炎、皮疹等輕微症狀,且症狀很快消失【2】。
  • 《科學》:一種蚊子亞種容易感染寨卡病毒,加劇寨卡疫情蔓延
    在過去十年中,寨卡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造成數百萬人感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和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寨卡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 在5000年至1萬年前,這種原產於非洲的蚊子物種產生了一種適應人類的亞種,該亞種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傳播到其他大陸。
  •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新聞—科學網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解析度近原子尺度 有助開發藥物和疫苗     圖為寨卡病毒表面結構。
  • Cell Stem Cell:寨卡病毒也感染成體神經祖細胞
    2016年8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懷孕期間感染上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媽媽產下的嬰兒中出現的小頭畸形和相關的出生缺陷被認為是正在發生的寨卡病毒爆發所導致的最為嚴重的後果。
  • 中國測定首例寨卡病毒全基因序列 或利於疫苗研發
    【財新網】(記者 劉佳英)中國大陸累計發現三例輸入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後,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疾控中心與江西疾控中心已於2月22日合作測定出中國大陸的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全基因序列。此一進展,或有助於寨卡病毒診斷試劑和疫苗的研發工作。
  • Cell Host & Microbe:給蚊子注射細菌可阻斷寨卡病毒傳播
    如今在諸如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尼西亞及越南等國家中研究者已經大量釋放沃爾巴克氏體來感染蚊子作為抑制登革熱的新型策略,而如今這項研究發現,利用沃爾巴克氏體同樣也可以幫助抵禦寨卡病毒的傳播。寨卡病毒和個體出生缺陷頭小畸形直接相關,而這種個體出生缺陷疾病目前在南美和中美洲地區及加勒比地區席捲開來。
  • 美國研究人員:寨卡病毒或致男性睪丸縮小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寨卡病毒可能降低男性睪丸素水平,減少精子數量,導致睪丸縮小並影響生育能力。先前研究顯示,男性感染寨卡病毒後,病毒會在精液中存留數月之久,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病毒對男性健康的確切影響。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麥可·戴蒙德帶領研究小組,令一組雄鼠感染寨卡病毒。兩周後,雄鼠睪丸出現明顯萎縮。
  • Nature:寨卡病毒導致小鼠睪丸體積縮小結構破壞
    的研究發現,寨卡病毒感染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孕婦和出生缺陷。但在小鼠中,新的研究發現了寨卡病毒對於小鼠雄性生殖系統的嚴重損傷,引起了人們對人類男性可能遭受得到的威脅的嚴重關切。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們,通過在《Nature》上的研究文章,報導了寨卡病毒對於雄性小鼠的生殖系統的損害。研究已經發現,寨卡病毒能夠在感染者精液內停留數月之久。
  • 40萬隻雄蚊是如何在美國抵禦寨卡病毒的入侵
    而隨著北半球進入盛夏,寨卡病毒的魔爪已經伸向了美國南部。面對這一重大公共安全隱患,科學家們正在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在寨卡病毒的主要疫區巴西,因為要承辦眾多國際性盛事,使得對抗寨卡病毒任務格外艱巨。寨卡病毒的疫苗正在研發中,已經出現的幾款也取得了不錯的評價。但是,面臨大規模應用還需要時間,遠水難以救近火,現在亟需一個有效的方法來對抗寨卡的肆虐。既然蚊子是傳播寨卡病毒的罪魁禍首,科學家正在想從蚊子身上尋求解決辦法。
  •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時間: 2016-03-14 15:07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輯: 娜娜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