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2020-11-25 科學網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此發現由中科院金屬所盧磊小組等完成

 

[科學時報 劉言 畢偉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研究員盧磊領導的研究小組與研究員盧柯、丹麥Risf國家實驗室的黃曉旭博士合作,利用共格孿晶界獨特的穩定界面結構獲得了具有超細特徵尺寸的納米結構金屬,並發現減小孿晶片層厚度將增加材料的強度。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2009年1月30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了此結果。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普通多晶體金屬材料的強度通常隨晶粒尺寸的減小而升高。這種晶粒細化強化源於更多晶界的阻礙位錯運動,從而使塑性變形困難。但是,當晶粒尺寸小至納米量級時,晶格位錯運動將受到抑制,塑性變形的控制機制由晶格位錯運動逐步轉化為晶界行為,從而使材料強度下降。因此,理論分析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均預測,當金屬材料的晶粒尺寸小至納米量級時,其強度將出現一極大值,隨晶粒尺寸進一步減小會導致材料軟化。然而,迄今為止,這種極值強度在純金屬力學性能實驗中尚未觀察到。其主要原因是製備超細晶粒尺寸(通常小於10納米)的納米材料非常困難:純金屬材料中晶粒具有很高的長大驅動力。通常,晶粒愈小,長大驅動力愈大,晶粒很容易在室溫狀態或更低的溫度下就發生長大。因此,如何製備出穩定的超細特徵尺寸的納米結構材料並探索其本徵變形機理,長期以來是納米金屬材料領域一大難題。

 

盧磊及其合作者採用脈衝沉積技術,通過細緻的工藝探索在純銅樣品中成功地將孿晶片層平均厚度減小到約4納米,並發現減小孿晶片層厚度材料的強度增加。當孿晶片層厚度為15納米時,材料強度達到最大值。進一步減小孿晶片層,強度反而減小、出現軟化現象。隨孿晶片層減小,樣品的塑性和加工硬化能力單調增加。當孿晶片層小於10納米時,其加工硬化係數超過了粗晶純銅的加工硬化係數,即銅及銅合金的加工硬化係數上限,表現出超高加工硬化能力。分析表明,納米孿晶銅中極值強度的出現,是由於隨孿晶片層尺寸減小塑性變形機制從位錯孿晶界相互作用主導轉變為由孿晶片層結構中預存位錯運動主導所致。而超高加工硬化效應則來源於納米孿晶片層中大量孿晶界可有效吸納高密度位錯,其位錯密度較一般多晶體中的飽和位錯密度高1~2個數量級。

 

塑性變形過程中,共格孿晶界可有效阻礙位錯,具有和普通晶界相似的強化作用。同時,共格孿晶界又可作為位錯的滑移面吸納大量位錯,與普通晶界相比,孿晶界結構更加穩定,其過剩能僅為普通晶界的十分之一。因此,納米孿晶結構從能量上要比相同化學成分的納米晶體結構穩定很多。這種穩定的超細納米孿晶結構的獲得不僅是傳統材料製備技術的突破,同時也為深入研究金屬材料力學行為的納米尺寸效應提供了可能。

 

《科學時報》 (2009-2-2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表面處理...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2009/3/16/08:41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劉言 畢偉 羅冰    【慧聰表面處理網】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得的新發現。
  • 我國高導電率無銀銅合金新材料獲重大突破
    我國高導電率無銀銅合金新材料獲重大突破
  • 浙大學者發現新礦物
    日前,由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饒燦教授課題組發現的一種新礦物LiAl5O8,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批准。該礦物被命名為「竺可楨石」,英文名為Chukochenite,國際礦物學會編號為IMA 2018-132a,國家博物館藏號M13818。竺可楨石是自然界中發現的第一個鋰鋁氧化物,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質,對未來科技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學者發現發現較大的線性負熱膨脹效應
    我國學者發現發現較大的線性負熱膨脹效應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07-13 17:07:02 記者12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
  • 中國液態金屬研究再獲突破,可為4D列印等提供新方向
    中國液態金屬研究再獲突破,可為4D列印等提供新方向 中國證券網 2016-11-11 11:27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國液態金屬研究獲得新突破:該物質具有類生物學現象
    細胞吞噬外界顆粒的「胞吞效應」,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但您想過金屬也能像生物細胞一樣將周圍的顆粒吞入體內嗎?我國科學家通過研究就發現了液態金屬的這種神奇的類生物行為。日前,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尖端科學》上。
  • 金屬所材料熱物理性能測試研究五十年
    ,基本與歐美處於同步發展水平,以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何冠虎和周熙寧老師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則是我國熱物理性能測試領域的開拓者。這一階段的代表性成績有:(1)金屬所在國內首批合作研製雷射脈衝熱導儀,該項目在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以後,金屬所又在雷射脈衝加熱-降溫測量比熱容新方法和整機微機運控研究中取得成果。至今,金屬所的雷射脈衝法熱導率裝置已為所內和國內 70多個單位提供了400多種材料,包括金屬,合金,陶瓷,石墨,橡膠,高聚物等的可靠數據。(圖片1為儀器研製現場)。
  • 我國學者因「偶然失誤」發現「點鐵成氫」技術
    原標題:我國學者因「偶然失誤」發現「點鐵成氫」技術  我國專家從實驗時的一次「偶然失誤」中找到突破口,利用新方法實現低成本的材料加氫相變,發明了堪稱神奇的「點鐵成氫」技術。這對開發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及促進基礎理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 繼科學探索獎後,北京大學黃芊芊再獲2020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2013年,求是基金會啟動新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項目,旨在支持國內高校與海外機構競爭吸引最頂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剛開展獨立科研事業的青年學者,為中國一流大學引進培養最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者提供幫助,致力於為中國未來20年的科技事業發展培養領袖之才。
  • 我國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獲突破
    我國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獲突破2017-08-07 11:23出處/作者:OFweek中國高科技門戶整合編輯:Evelyn責任編輯:huangshihong目前只有我國科學家陳創天等發明KBe2BO3F2 (KBBF) 晶體能在實際中直接倍頻輸出深紫外雷射。KBBF晶體已經被我國用於發展一系列獨有的相關深紫外固體雷射技術和雷射源裝備,並在眾多前沿科學研究中獲得了重要應用。然而,KBBF晶體存在難以克服的本徵缺陷,如原料鈹元素有劇毒、存在嚴重的層狀生長習性,從而極大地制約了其商業化生產和應用進程。
  • 王漢瀾:我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學科的奠基人
    王漢瀾終身致力於教育學、教育統計學、教育原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等領域的教研工作。在教學上,他嚴肅負責,一絲不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深、廣、新、實」的教學風格。備課時,他廣集資料,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融會貫通;課堂上,他旁徵博引,簡練生動,寓德育於智育,教書與育人結合,使學生如沐春風、回味無窮。
  • 我國科學家研究鈉離子電池材料獲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近年來,二次電池(又稱可充電電池或蓄電池)這一能實現電能與化學能轉化的新型儲能技術,在新一輪能源變革中受到廣泛關注。研究團隊成員、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胡勇勝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實際工業化產品開發中,如果能提前設計材料構型,便能精準適配和打造最優結構的鈉離子電池化學體系,大大提高研發效率。」
  • 副省長拿下科學大獎,獲百萬美元獎金!團隊發現新型納米結構
    「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研究團隊發現兩種新型納米結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南都記者注意到,盧柯現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負責科技、衛生健康、體育等方面工作。
  •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 「磷是水生生物的主要營養源之一,但過量磷將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水質惡化。」王洪傑介紹,吸附是目前有效去除水體磷酸鹽汙染物的有效技術手段,環境友好、高吸附性能的新型吸附材料的開發是解決由磷酸鹽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的關鍵之一。過渡金屬氧化物材料展現出較好的吸附除磷應用前景,但其對磷酸鹽作用機制的研究尚待深入,吸附除磷效果也有待提高。
  • 南京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介紹
    2000年該專業所在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獲一級學科博士點授予權,2001年建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2年材料學獲江蘇省重點學科。  二、專業實力  我國金屬表面科學與工程是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專業領域。本專業辦學歷史悠久,30年來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高級技術人才,分布於各類地區和各種行業,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
  • 材料人報告|十年來金屬材料研究成果、熱點分析
    本文基於Web of Science檢索平臺,通過論文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2008年以來金屬材料領域(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希望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 新型材料,無論是高分子,金屬材料,還是陶瓷,塑料等材料
    包括特殊材料學(如生物相容性,陶瓷/高分子複合材料,纖維化學相容性),無機非金屬材料學(原子性質及物理特性,導電/導熱/隔熱/高分子失水/高分子粘結強度,納米材料)以及自然科學材料學(氣候科學,太陽能熱/太陽能電池)等等。
  • 連續七年入選化學與材料領域高被引科學家的中國學者
    自2001年起,科睿唯安的書目計量專家依據獨有且備受信賴的Web of Science引文資料識別極具影響力的科研人員,他們是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科學信息研究所高級分析師David Pendlebury表示:「知識競賽最終取決於在人才上的投入」。
  • 北大、南大、水稻所、金屬所等學者榮獲2020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2011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獲博士學位。從事多複變函數論的研究。作為國內自主培養的青年學者, 他與合作者的一系列研究工作給多複分析這一研究領域帶來了全新認識, 取得了系列令人矚目的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