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報告|十年來金屬材料研究成果、熱點分析

2021-01-15 騰訊網

金屬材料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有著廣泛的工業和生活應用,發展歷程也較為久遠。一般分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特種金屬三大類。

本文基於Web of Science檢索平臺,通過論文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2008年以來金屬材料領域(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希望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黑色金屬

我國的黑色、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在規模、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均處於世界前列。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為我國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的產能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國際市場,也為全球共同發展的實現提供了劃時代的意義。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者,中國鋼鐵行業積極化解過剩產能,中國鋼鐵消費由持續增長向「峰值平臺區」轉變,單位 GDP 粗鋼消費強度回落,單位投資粗鋼消費強度下降。截止2017年,我國查明保有鐵礦資源儲量為8.489×1010t,鐵礦區為4790個,對外依賴度從2005年的39%增長到當前的90%左右,嚴重影響著鋼鐵產業經濟安全[1,2]。

鋼鐵是黑色金屬領域中的基本結構材料,有「工業的骨骼」之稱。首先,在Web of Science平臺以「Steel」為關鍵詞檢索了2008-2018年以來的論文數量統計情況,結果如圖1所示。我們發現,自2008年以來鋼鐵領域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出穩步上升的態勢,特別是在2012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接著在2013-2017年期間數量變化較為平穩,年論文量維持在80000左右,約為2008年的4倍,最後在2018年以後又出現了快速增長。

圖1 以「Steel」檢索得到的2008-2018年期間的論文數據

圖2為該檢索結果中主要的貢獻國家及其對應的分布比例。可以看出,主要國家有:中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印度、英國、南韓等,其中,我國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所佔比例超過一半。研究類型主要包括專利、論文、會議等,研究方向覆蓋工程技術、材料科學、冶金工程、化學、儀器儀表、物理、力學等眾多領域。

對論文的研究方向統計發現,1990-2009年期間,不鏽鋼的研究主要圍繞著:沉澱階段的新發現(析出相、取向關係、相圖);預防、緩解不同問題的新建議及其新的測量、檢測方法;表面、體積改性技術(雷射噴丸、晶界工程、晶粒細化)。隨後,研究熱點集中到:相預測、堆垛層錯能、超塑性、再結晶動力學、力學性能計算等方向。2016年以後,不鏽鋼領域出現一些新型的應用,例如,使用奧氏體不鏽鋼的磁記錄特性進行籤名認證、σ相的低溫磁性轉變進行熱點檢測、磁性藥物靶標等[3]。

圖2 主要研究國家比例

接著,分別以carbon Steel、alloy steel、cast iron為關鍵詞進行了檢索,結果如圖3所示。觀察發現:(a)三個領域在2008-2018年期間整體表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以合金鋼和碳素鋼的增長最為明顯;(b)在2014年-2016年期間,三個領域均處於平緩發展階段,接著到2018年又出現了較大的增長。

圖3 黑色金屬研究成果統計

鑄鐵作為曲軸、剎車片以及制動杆殼體等零部件的重要結構材料,現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過控制和優化生產工藝,控制鐵素體數量、球化處理和孕育處理等手段,以滿足高/低溫、強腐蝕等惡劣和苛刻服役環境。

碳素鋼方面,有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晶粒細化工藝和機制上面,比如在低碳鋼中通過形變誘導鐵素體相變(DIFT),即Ar3以上溫度變形過程中發生的相變,可使晶粒尺寸達到3μm,從而得到超細晶粒組織。

微合金鋼是在普碳軟鋼和普通低合金高強度鋼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的工程結構用鋼,關於微合金化方面的研究,自2006年以來國內外已有大量的研究,目前已經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元素作用機制闡述。採用鈦、釩、鈮、硼、鋁、鋯、鉭等進行微合金化處理,晶粒尺寸可細化至1μm左右。

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前、中期,建築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命脈。其以碳素鋼所佔比例超過50%,其次為低合金鋼和微合金鋼,主要應用於汽車製造業和造船工業。目前,品種結構調整、滿足國內外裝備製造業提升的需求是中國鋼鐵工業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

圖4為一些檢索刊文數量比較靠前的期刊。可以看出,黑色金屬領域的研究已經側重於工業生產和實際應用,而理論方面主要集中在腐蝕、電性、磁性等物理和化學方向。

圖4 主要期刊和檢索數據統計

鋼的選擇和應用取決於相對經濟性,而不是最高的個別性能和特殊性能。不僅取決於強度、韌性、成型性、焊接性和反覆使用性,而且取決其生產的總體成本、製造加工性能及服役壽命[4]。

二、有色金屬

有色金屬,亦稱非鐵金屬,是除鐵、錳、鉻以外的所有金屬的統稱。按目前的應用場景和研究熱點主要包括鋁、銅和鈦及其合金三大類。圖5、6、7分別為以Non-ferrous metal、Al/Cu/Ti alloy為關鍵詞檢索得到的研究成果數量統計、主要國家的研究比例分布和刊文量靠前的期刊匯總。

(1)鋁及其合金

從圖5(Date:2019/6/19)可以看出,鋁合金類的研究在2009年開始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研究成果數量從2008年的2500增加到2018年的12500,在十年期間內的增幅接近5倍之多,且增勢無緩減之意。

圖5 有色金屬研究統計

鋁合金品類繁多,常規使用的多達450種,很多新型的鋁合金還處於研發階段,具有高強度、耐腐蝕、良好的抗衝擊性和抗振性、密度低、回收利用率高等優點,主要應用於交通運輸、航空航天、電子電氣領域,也是太空飛行器和飛機輕量化的首選材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為適應航空太空飛行器高機動性、高載荷、高可靠性、高抗壓和耐疲勞而研製的高強高韌鋁合金,一般採用粉末冶金、噴射成型等方法製備。

圖6為在三個領域中各個國家的研究比例對比。根據圖6的檢索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期間,我國在鋁合金和鈦合金類領域的研究成果數量位居第一,遠遠超過美國、日本、俄國、加拿大、英國等其它國家。此外,我國鋁合金加工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非常迅速,在某些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交通運輸業鋁合金材料使用量已經超過25%,汽車行業使用量超過15%,商用飛機使用量超出結構總量的75%。2016年,我國鋁合金加工材料的實際產量超出3200萬噸,並保持每年6%的速度增長[5]。

圖6 不同國家的研究分布對比

對檢索結果分析發現,目前國內外鋁合金的發展趨勢主要有:

a)優化產能結構,研製更高性能的產品;

b)開發鋁基複合材料;

c)綜合利用技術、再生技術以及回收技術,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往節能降耗、高速高效和精簡連續的方向發展;

d)創新工藝設備,改善生產加工方式,提高生產質量和生產速度,向大型化、精密化、自動化和緊湊化的方向發展;

e)重視科技創新與信息開發,對生產過程進行自動化和現代化管理,制定科學的管理機制。

(2)銅及其合金

銅及其合金因為良好的導熱、電性和優異的加工性能廣泛應用於汽車、航空航天和電子領域,銅合金材料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與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幾個主要的系列合金:Cu-Fe、Cu-Cr、Cu-Ni、Cu-Ag、Cu-Mg系和彌散強化合金。

從圖5、6可以看出,銅及其鈦合金類的研究相對鋁合金類的研究成果數量較少,在2008年-2018年期間的研究成果數量增幅不是很明顯,僅為1倍左右,而且與鋁合金類的研究成果數量差距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銅合金研究成果數量方面,以美國為首,我國次之,日本、印度和俄國緊隨其後。

目前,該領域的研究側重於製備過程中合金相的形成、轉變和遺傳,以及合金相均勻和合理分布等方面。在材料計算方面,主要研究包括第一性原理計算、有限元模擬、Miedema理論、固體分子經驗電子理論(EET)等。在製備技術方面,例如,目前製備高強高導銅合金的方法有:銅基原位複合材料法、高密度孿晶強化法、快速凝固法、Conform+ 冷加工法和大塑性變形法。

銅合金的發展方向將沿著合金多元化、大規模產業化、低能耗和低汙染的道路前進。研究重點從強化機理和微觀組織演變規律等方面,逐漸轉向結合新型的加工方法和表面改性技術努力實現工業化生產。

(3)鈦及其合金

鈦合金因為密度低、比強度高、比模量高、低溫性能好、耐腐蝕性好、無磁、生物相容性好等優異的綜合性能,有「海洋金屬」、「太空金屬」、「全能金屬」之稱,在航空航天、汽車、石油化工、醫療器械等國民經濟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從圖5、6看到,目前國內外在鈦合金方面的研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從2008年開始,在研究成果數量方面保持著30%-40%的年增長率。在過去十年的檢索總量方面,我國居首,接著依次為俄國、美國、印度和日本等其它國家。

自2011年開始,伴隨著國家各種利好政策的頒布實施,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船舶等大型項目的拉動,我國鈦合金領域的研究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鈦合金種類接近一百多種,60%左右已列入國家標準,並形成了高溫鈦合金、結構鈦合金、船用鈦合金系列、耐蝕鈦合金以及醫用鈦合金等5大系列[6]。

圖7為Web of Science上檢索到的我國鈦合金領域的主要科研機構及其科研成果數量(檢索詞:Ti/Titanium alloy,檢索時間:2019/7/1)。可以看出,我國超過一半以上的研究機構為高校和科研院所,如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所、上海交通大學、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等,而企業自主研究方面的成果則相對較少。國內鈦合金布局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華東、西北及東北片區。

圖7 我國鈦合金領域的主要科研機構

鈦合金的未來研究方向大致有[7]:

a)大型熔煉及加工裝備:2014年TC4鈦合金型材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3個掌握鈦合金型材生產技術的國家。雖然我國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合金成分、性能、加工工藝等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大型熔煉和加工設備研製方面的研究較少,與國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b)表面處理技術:船舶零件、橋梁構件等要求鈦材表面具有優異的耐蝕性;齒輪、軸承等要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作為電極使用時,還需具有良好的電活性;用於骨科器械、血管支架時,還要有生物活性;作為首飾、手錶時,還要有很好的裝飾性。目前,鈦合金表面處理技術的來源主要有:一類是傳統表面處理技術,包括熱滲鍍、氣相沉積、三束改性、轉化膜、熱噴塗等;另一類是新型技術,如液相等離子體技術、輝光等離子表面冶金技術等。在新型表面處理技術方面,我國仍處於起步階段;

c)生物醫用鈦合金的設計及應用:「十一五」期間,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等機構率先從事了生物醫用鈦合金研製,但在核心專利、前沿科技應用和交叉學科領域仍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的趕超距離。

圖8匯總了以Al/Cu/Ti alloy為關鍵詞檢索得到的2008 -2019年期間發文量靠前的一些期刊(Date:2019/6/19),其中,Adv Mater Res、Journal of Institute of Metals、RMME分別以637/372/373排在最前。對SCI分區期刊的影響影子統計發現,MSEA、JAC、Materials & Design、Acta等是有色金屬領域比較受歡迎和青睞的幾個期刊。其次,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金屬學報、有色金屬學報、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等國內期刊在過去幾年也刊載了較大數量的關於Al、Cu、Ti的合金組織、作用機制和加工工藝方面的論文成果。

圖8 有色金屬領域發文量靠前的期刊和檢索數量

參考文獻

[1]「黑色金屬礦產資源強國戰略研究」專題組,我國黑色金屬資源發展形勢研判,中國工程科學,2019,21(1):97-103

[2]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戰略和路徑[R],北京: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018

[3]K.H. Lo, C.H. Shek, J.K.L. Lai,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ainless steel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65 (2009) 39-104

[4]Leroy Gardner, Stability and design of stainless steel structures – Review and outlook,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9(141): 208–216

[5]張燕,鄭汝寧,試析鋁合金加工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世界有色金屬-前沿技術,2018(3):229-230

[6]王向東,逯福生,賈翃,2011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鈦工業進展,2011,29(2):1-6

[7]何蕾,基於專利分析的我國鈦及鈦合金材料發展研究,新材料產業,2018(08):34-38

來源:材料人

相關焦點

  • 新材料研究熱點:稀土高分子材料
    稀土高分子材料應用稀土高分子材料由於兼備高分子材料質輕、高比強度、易加工、耐腐蝕的優點,同時又具有稀土離子所特有的光、電、聲、磁等特殊性能,因而備受推崇,已成為新材料研究和開發的熱點領域之一。基於稀土高分子配合物發光材料兼有稀土離子優異的發光性能和高分子易加工的特點,引起了全世界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興趣,並取得了許多成果。
  • 金屬所在醫用金屬材料的生物功能化研究上取得多項成果
    如果人體中缺失那種金屬元素,可能就會引發某種疾病;如果在人體中適量補充某種金屬元素,可能會有助於治癒一些疾病。事實上,醫用金屬材料在人體環境中(無論是體液,還是血液)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腐蝕現象,從不鏽鋼、鈦及鈦合金、鈷基合金等金屬材料的極緩慢腐蝕,到目前熱點研究的鎂基金屬的快速腐蝕直至完全降解吸收。
  • 材料小博士:金屬研究的葵花寶典,你了解金相分析嗎?
    So rby (以下簡稱索氏)首次用顯微鏡觀察經拋光並腐刻的鋼鐵試片, 從而揭開了金相學的序幕,成為國際公認的金相學創建人。金相學是一門主要研究金屬材料組織的學科,通過顯微鏡對金屬材料的宏觀和微觀組織研究不同的結構組份,即各個晶體(相)或晶體群(共晶體,共析體等)的含量、大小、形狀、顏色、位向和硬度。
  • 材料小博士:金屬研究的葵花寶典,你了解金相分析嗎?
    So rby (以下簡稱索氏)首次用顯微鏡觀察經拋光並腐刻的鋼鐵試片, 從而揭開了金相學的序幕,成為國際公認的金相學創建人。後來隨著理論的完善和觀察手段的改進,金相學逐漸成為一門新的學科並滲透到其他領域中,金相技術被廣泛用於金屬的研究。或許,你用過萬花筒,通過轉換角度能看到光怪陸離的微觀世界,而在金相顯微鏡下,你能看到金屬的千奇百怪。
  • 《納米研究前沿分析報告》發布
    日前,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聯合發布《納米研究前沿分析報告》,報告內容顯示,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納米技術研究投資不斷加大,科研人員數量和相關企業數均大幅增加,在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受到重視,並且納米技術研究邁向新階段,由單一的納米材料製備和功能調控轉向納米技術的應用和商業化。
  • 關於召開「第七屆全國有色金屬結構材料製備/加工及應用技術交流會...
    各有關單位:為進一步推動我國有色金屬結構材料的學術繁榮、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促進有色金屬結構材料向高性能化、複合化、結構功能一體化發展,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交流有色金屬材料領域近年來具有創新性的科技及應用成果
  • 西部金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度報告摘要
    一、重要提示  本年度報告摘要來自年度報告全文,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未來發展規劃,投資者應當到證監會指定媒體仔細閱讀年度報告全文。  除下列董事外,其他董事親自出席了審議本次年報的董事會會議  ■  公司計劃不派發現金紅利,不送紅股,不以公積金轉增股本。
  • 2020年版中國生物材料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傳統的無生命的醫用金屬、高分子、生物陶瓷等常規材料已不能滿足醫學發展的要求,生物醫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預計不久的將來,生物醫用材料的市場佔有率將趕上藥物。因此,加強生物醫用材料的臨床應用研究和推廣應用,重點發展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開發、生產、營銷緊密結合的一體化體系是當務之急。
  • 2020-2026年中國非晶材料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由於其不同於晶體的特殊原子排列結構,表現出超高比強、大彈性變形能力、低熱膨脹係數等特異性能,受到各國科學家重視,成為當今最活躍的材料學研究領域之一,孕育著繼鋼鐵、塑料之後的第三次材料工業革命。
  • 金屬所材料熱物理性能測試研究五十年
    原文作者:何冠虎 周熙寧(中國科學院瀋陽金屬研究所)準確的熱物理性能數據是材料製備、熱過程控制、熱結構設計計算的基礎。金屬所建所之初,在開展金屬物理基礎研究的同時,十分重視物理性能測試方法和測試裝備的研究工作。
  • 【學術報告】「聲學超材料的低頻振動與噪聲控制及仿生應用研究...
    報告會簡介報告人:吳九匯教授時 間:2017年9月30日(星期六) 上午 9:30地 點:友誼校區 航海學院 505會議室主 題:聲學超材料的低頻振動與噪聲控制及仿生應用研究內容簡介: 聲學超材料由於具有負的質量密度和彈性模量,通過設計使其能夠成為一種聲隱身材料,因而是目前振動和噪聲領域普遍關注的熱點研究話題。
  • 【精彩視頻回放】聚焦新材料研究 多種表面分析技術各顯其能——第...
    為了積極推動表面分析科學與應用技術的快速發展,加強同行之間交流合作,展示表面分析技術在新材料研究中的進展,5月20日,儀器信息網聯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北京電子能譜中心、中國分析測試協會高校分析測試分會舉辦「第三屆表面分析技術應用論壇——表面分析技術在新材料研究中的應用」網絡主題研討會,七位專家就相關的研究領域分享了高質量的報告。
  • 青島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孫竹媛)日前,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李強和李洪森在世界頂尖期刊 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四氧化三鐵(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2020年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醫用金屬材料分會學術年會邀請函
    尊敬的專家學者: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醫用金屬材料分會學術年會定於2020年10月9-12日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醫用金屬材料分會主辦,貴州大學承辦,遵義醫科大學、貴陽學院協辦。會議邀請我國醫用金屬材料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作為演講嘉賓與主持人,設立「可降解金屬、醫用金屬表面/界面、醫用鈦合金、形狀記憶醫用金屬、3D列印與多孔醫用金屬、醫用金屬與口腔醫學交叉研究、
  • 《Small》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已被德國Wiley出版社Small 雜誌接收發表。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6830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由於其優異的催化性質而被廣泛應用於能源和環境領域。
  • 工程金屬材料的結構納米化科學與技術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持續開展納米金屬材料的製備、力學行為及其機理、應用探索等研究。製備出梯度納米結構材料,揭示了其獨特的變形行為,實現材料強度提高而不降低塑性,被評為201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在純鎳中製備出超硬超高穩定性新型納米層片結構,闡明其形成機理,突破了傳統金屬材料的強度-穩定性倒置關係,為開發高綜合性能金屬材料開闢了新途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
  • 2019年中國化工新材料行業技術現狀分析 石墨烯成為研究熱點、政策...
    中國化工新材料行業技術發展現狀分析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部政策鼓勵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化工新材料產業是新材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將帶你了解我國化工新材料行業的技術發展現狀。
  • 金屬材料多次衝擊抗力理論的創立人——周惠久
    由周惠久領導的「低碳馬氏體強化理論和應用研究」課題,經鑑定認為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並獲得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在美國召開的第六屆國際熱處理會上,周惠久被特邀在開幕式中作關於低碳馬氏體的主旨報告。
  • 2020-2026年中國新材料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
    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將帶動新材料產業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迫切需要以新材料來作為新的增長點。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人們在傳統材料的基礎上,根據現代科技的研究成果,開發出新材料。
  •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ELSEVIER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