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區域選擇性三元配體殼層的34電子超原子Ag78團簇

2020-12-05 科學網

具有區域選擇性三元配體殼層的34電子超原子Ag78團簇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8 14:39:04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的Di Sun小組研究出一個34電子超原子Ag78團簇,具有區域選擇的三元配體殼層和二維菱形超晶格組裝。 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1月3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研究團隊報告一個78核銀納米簇[Ag78(iPrPhS)30(dppm)10Cl10]4+ (SD/Ag78a;dppm =雙(二苯基膦)甲烷),使用[Ag(pz)]n作為前體用一鍋法反應合成,並用X射線晶體學做了進一步的表徵。SD/Ag78a顯示一個核心—殼結構,包括一個全金屬Ag53內核被一個Ag25不連續金屬有機層包裹。Ag53內核由一個Ag13十二面體包裹一個Ag40鼓狀殼,同時Ag25外殼包括兩個Ag10S10P10Cl5環和5個S-Ag-S訂書針。三種類型的配體位置選擇地接在Ag78納米簇表面的,形成多樣化的金屬—配體界面結構,例如S-Ag-S訂書針形的、Cl封端Ag3三角形和S封端Ag4四角形。

這個納米簇是一個封閉殼34電子超原子,具有+4電荷狀態並在紫外可見區域顯示高度特色類分子吸收光譜,最高吸收約在493 nm。由SD/Ag78a通過簇間C‐H···π 相互作用組裝的菱形超晶格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滴落-鑄件處理生成。這項工作不僅揭示了銀納米簇複雜的表面化學,還提供了一個有前景的三角配體的合成策略。

研究人員表示,表面配體的覆蓋對於原子精度金屬納米簇的形成、結構和性能具有重要影響。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34‐Electron Superatom Ag78 Cluster with Regioselective Ternary Ligands Shells and Its 2D Rhombic Superlattice Assembly

Author: WEN-JING Zhang, zhen LIU, kepeng Song, Christine M. Aikens, shanshan Zhang, zhi WANG, CHEN-HO TUNG, Di Sun

Issue&Volume:

Abstract: The coverage of surface ligands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tomically precise metal nanoclusters.  Herein, we report a 78‐nuclei silver nanocluster [Ag78(iPrPhS)30(dppm)10Cl10]4+  (SD/Ag78a  ; dppm = bis‐(diphenyphosphino)methane) that is synthesized by one‐pot reaction using [Ag(pz)]n  as precursor (Hpz = pyrazole) and further characteriz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SD/Ag78a  shows a core‐shell structure comprised of an all‐metallic Ag53  kernel surrounded by an Ag25  discontinuous metal‐organic shell. The Ag53  kernel is an Ag13 Inodecahedron encaged by an Ag40 drum‐like shell, while the Ag25 shell consists of two Ag10S10P10Cl5 rings and five S‐Ag‐S staples. Three types of ligands regioselectively cap on the surface of the Ag  78  nanocluster, forming diverse metal‐ligand interfacial structures such as  S‐Ag‐S staples, Cl‐capped Ag3  trigons and S‐capped Ag4  tetragons.  This nanocluster is a closed‐shell 34‐electron superatom with +4 charge state and shows highly featured molecule‐like absorption spectra in the ultraviolet‐visible region with a maximum around 493 nm. The rhombic superlattice assembled from  SD/Ag78a  through intercluster C‐H···π interactions can be formed by a simple drop‐casting treatment. This work not only reveals the complicated surface chemistry of silver nanocluster but also provides a promising ternary ligand strategy for the syntheses of them.

DOI: 10.1002/anie.202013681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3681

相關焦點

  • 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財政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實驗室研究員駱智訓課題組研製出多套團簇科學儀器裝置,在金屬團簇與超原子的高效製備及反應性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圖1)。團簇超原子作為一類具有固定幾何結構和電子結構的類比於原子的團簇(Acc. Chem. Res.
  • 化學所等在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財政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實驗室研究員駱智訓課題組研製出多套團簇科學儀器裝置,在金屬團簇與超原子的高效製備及反應性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圖1)。團簇超原子作為一類具有固定幾何結構和電子結構的類比於原子的團簇(Acc. Chem. Res. 2014,47,2931-2940),可通過金屬團簇精準化學反應(Chem.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這種納米糰簇與文獻報導的Au44(TBBT)28(註:2,4-DMBTH 與TBBTH為不同的配體)相比,它們具有相同的金原子個數,但配體數不同,因而殼層電子數也不同。  在金屬納米糰簇的理論研究中,一個比較盛行的理論是「超原子」理論。這個理論曾被用來成功地解釋一些金屬納米糰簇的穩定性,如Au25和Ag44比較穩定,是因為它們分別具有8和18電子的超原子電子結構,但令人費解的是,金團簇的18電子的超原子結構一直都沒有找到。金團簇中是否存在18電子的超原子結構?
  • 《Adv Mater》超原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在這裡,來自東京理工學院的Kimihisa Yamamoto等人最新研究了超原子,並通過設計鎵原子的數量來改變這些超原子中的價電子的數量。基於樹枝狀大分子模板法,合成了由3、12、13等多個數原子組成的團簇。這些鎵原子團簇為超原子提供了另外的候選。
  • 【解讀】祝豔課題組:Au25團簇一個價電子的得失對其催化性能的影響
    原子團簇是起始原子數確定的原子集合體,內部原子之間的排列介於晶體和非晶體之間,表面原子的排列取決於與底層原子的金屬鍵以及表層配體的共價鍵,因而出現了電子結構和空間結構的可變性,為調控催化性能提供了材料基礎,並為解決常規催化劑所未能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提供新的研究體系。
  • 山西大學晶態材料研究所首次報導具有密堆積結構的銅納米糰簇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2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祁華)山西大學晶態材料研究所張獻明教授、李歡副教授通過使用炔、有機膦和硝酸根(醋酸根)作為保護配體,合成出一系列室溫下穩定的零價銅納米糰簇,包括Cu53(C≡CPhPh)9(dppp)6Cl3(NO3)9, Cu53(C≡CPh)9
  • CCS Chemistry | 「神奇」的Al+(C6H6)13 團簇:幾何殼層閉合的金屬...
    Khanna教授合作,利用我國自主研製的高靈敏度深紫外/紅外離子化檢測質譜光譜儀(DUV-IR TOFMS), 發現了一種抗氧氣蝕刻的、具有閉合幾何殼層結構的穩定團簇新物種:Al+(C6H6)13。生物分子、有機功能材料、催化劑和超分子體系結構和性質通常取決於芳香分子之間的非共價相互作用。然而,因為相對複雜的作用機制,這種弱相互作用的可控研究在凝聚相中存在一定的困難。
  • 由32個金原子組成的配體保護納米糰
    正如科學家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上那樣,這個團簇的異常穩定性是由於其表面與氨基和膦配體的電子相互作用造成。一些金屬原子的聚集體,稱為團簇,越來越多地用於催化、生物科學和納米技術。自從20個金原子組成的金字塔結構被發現以來,「金籠」已經成為一類具有不同尋常結構性質的新簇。
  • 多配體表面配位使N-雜環卡賓穩定的金納米糰簇具有較高的魯棒性
    基於電子結構,局部配位環境和理化特性對其微妙的變化十分敏感,使得金屬納米材料的金屬-配體界面對其整體性能至關重要。近年來,研究發現,雜化配體被用來賦予金屬納米材料比單一配體體系更好的性能。然而,與研究良好的單配體-金屬界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於高度複雜的表面結構或動態的配體排列,使得對於目前的表徵技術來說,充分識別雜化配體金屬納米材料體系中的詳細結合結構仍然是一項巨大挑戰。
  •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特別對於金屬納米糰簇,迄今人們普遍認為其是由一個一個金屬原子隨機生長而來,並不存在一個普適的化學規則。  長期以來,配體金納米糰簇因其獨特的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在催化、納米技術及生物醫學等領域廣泛的應用前景得到了廣泛關注。近10年來,隨著一系列大尺寸的配體金納米糰簇被成功結晶,人們試圖提出理論模型解釋其結構穩定性,但並未獲得普遍成功。
  • 合肥研究院在團簇結構調控和性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前期,伍志鯤課題組已從三個方面對金屬納米糰簇進行結構調控:團簇整體結構、團簇局部結構、團簇在晶體中的排列結構(見圖1)。著眼於團簇的組成不變而改變結構,第一次獲得了金屬納米糰簇的構造同分異構體(見圖1a);著眼於團簇的電子結構調控,首次得到金納米糰簇的18電子超原子結構;著眼於團簇在晶體中的排列結構調控,近來一種新的最密排列方式6HLH排列被發現(見圖1b)。
  • 一個原子的改變如何影響金納米糰簇的電催化性能?
    而金納米糰簇擁有超小的尺寸(直徑小於3 nm)以及原子尺度的精確結構,因此在電催化領域具有極大的前景。目前已經可以實現對金納米糰簇的尺寸,摻雜以及配體交換的精確控制。這種特性為研究電催化中催化劑結構與其催化性質的關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 【納米】原子級精確的金納米糰簇催化劑上開放金屬位點的預組織
    為了提高納米糰簇的催化活性,常見策略是通過煅燒去除表面保護配體。但是,去除配體可能會導致金屬核心的結構變化,也可能導致其團聚。另一種策略是利用弱配位的配體在催化過程中的離開和再錨定,產生動態的催化位點,但這種位點在催化中往往不夠活潑。因此,實現金納米糰簇表面開放位點的預組織,對於團簇催化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儘管使用大尺寸的有機膦作為配體可以獲得具有空位點的金納米糰簇,但是穩定性較差。
  • Chem Sci:選擇性合成手性高烯丙基叔醇?配體是關鍵
    最近,柏林工業大學Martin Oestreich教授課題組報導了銅催化的1,3-二烯、雙(頻哪醇合)二硼和酮的三組分偶聯反應,能以良好的化學選擇性、區域選擇性、非對映選擇性、對映選擇性合成手性高烯丙基叔醇。相鄰立體中心的相對構型由所使用的手性配體控制。
  • 上海交大李長坤課題組JACS:鈷催化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丙位胺化
    過渡金屬催化的不對稱烯丙位取代是對映選擇性構建C-C和C-X(X=O、S、N等)鍵的有效手段。然而,區域/對映選擇性控制和底物範圍等問題依然使其具有挑戰性,簡單烷基取代的消旋烯丙基底物的反應尚未得到廣泛開發。
  • 配體控制Suzuki偶聯反應位點的選擇性
    吡唑在許多藥物中表現為有效的支架且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製備它們的最一般方法是1,3-二羰基化合物與肼衍生物或重氮烷烴與炔烴的環加成。
  • 鎳催化烯基溴化物與烯烴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苄基烯基化反應
    在還原過程中,選擇性官能化取決於以下假設:交叉偶聯底物可以選擇性地捕獲烯烴加氫金屬化生成的烷基鎳中間體,隨後進行鏈行走。然而使用經典的交叉偶聯底物烯基溴化物時,這種策略是否可以擴展到遠程烯基化(圖1b)。基於此,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報告了遷移的加氫烯基化策略,並證明了通過使用手性雙惡唑啉配體,還可以實現對映選擇性氫化烯基化反應。
  • 「精確制導」——鈀催化1,3-二炔的高選擇性氨甲醯化反應
    而化學領域的「精確制導武器」往往就是各種高反應活性、高選擇性的催化劑,特別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過渡金屬催化劑。過渡金屬催化的醯基化反應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被廣泛地運用於合成多功能醯基和延長碳鏈等。其中烯基的氨甲醯化反應已被完善地開發,如構建支鏈型醯胺、直鏈型醯胺和含芳基醯胺體系。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運用Pd催化體系,具有非常良好的化學選擇性和區域選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