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 Chemistry | 「神奇」的Al+(C6H6)13 團簇:幾何殼層閉合的金屬...

2020-12-04 澎湃新聞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駱智訓研究員和姚建年院士團隊與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Shiv N. Khanna教授合作,利用我國自主研製的高靈敏度深紫外/紅外離子化檢測質譜光譜儀(DUV-IR TOFMS), 發現了一種抗氧氣蝕刻的、具有閉合幾何殼層結構的穩定團簇新物種:Al+(C6H6)13。

生物分子、有機功能材料、催化劑和超分子體系結構和性質通常取決於芳香分子之間的非共價相互作用。然而,因為相對複雜的作用機制,這種弱相互作用的可控研究在凝聚相中存在一定的困難。

團簇被認為是介於原子/分子和宏觀凝聚態之間的物質中間體,代表了凝聚態物質的初始狀態。人們對於那些具有特殊幾何構型和電子結構的幻數團簇的探索從C60延續至今。發展新方法,研究特定質量分布和特殊穩定性的有機金屬芳香族簇合物,有利於深入理解金屬中心的化學本質與溶劑化效應的微觀機制、揭示金屬-有機微觀結構單元之間弱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理論結合氣相實驗的團簇研究方法為這些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深入詮釋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駱智訓研究員和姚建年院士團隊與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Shiv N. Khanna教授合作設計了一系列氣相實驗。充分發揮自主研製的深紫外質譜低碎片高效電離的技術優勢(Rev. Sci. Instrum. 2016, 87, 024102;2019, 90, 073101) ,製備並電離檢測到1-30個苯分子的免碎片(C6H6)n團簇,在此基礎上,設計把不同金屬離子放進苯團簇的氛圍中,從而去研究金屬與非極性溶劑間的相互作用模式以及不同金屬中心離子存在條件下的苯分子間的非共價相互作用。通過對比研究Al+( C6H6)n, V+(C6H6)n 團簇序列的穩定性及其與不同氣體的多碰撞反應圖1),發現了Al+(C6H6)13表現出特殊的穩定性和相對化學反應惰性。

圖1

接下來,在充分考慮金屬-苯和苯-苯相互作用模式的基礎上,作者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描繪了多層溶劑分子的生長模型,進而闡明了團簇的穩定性來源於金屬核決定的閉合幾何殼層結構。通過與美國VCU大學Khanna教授合作,搜索確定了Al+( C6H6)n 和V+(C6H6)n (n=1-15)的最低能量結構,發現鋁-苯系列的第一個溶劑層有3或4個苯分子,Al+(C6H6)13傾向於一個4+6+3的三層結構,即,一個四面體狀的Al-(C6H6)4內核,第二層的6個苯和第三層的3個苯在CH-π作用下交錯結合在這個內核上。然而,由於金屬核的不同屬性,V+(C6H6)n的內層由三明治狀結構的V-(C6H6)2主導,這使得兩種金屬-苯系列團簇的生長模式和尺寸選擇的穩定性截然不同。研究發現, 這兩個體系的結合能和二階差分結合能(圖2A)均在Al+(C6H6)13處有極大值點,其結果與實驗現象一致,表明Al+(C6H6)13在鋁-苯序列中的突出穩定性。為了進一步解釋金屬-苯團簇的生長模型,作者考察了金屬-苯團簇中苯分子與金屬離子的結合特徵(圖2B),從金屬和苯分子之間的距離和取向角度兩方面,對不同尺寸團簇中每一類殼層中的苯分子相似特徵進行了歸納,闡述了苯分子在金屬周圍的優勢堆積/生長模式。

圖2

此項研究得到了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該工作以 research article 的形式發表在 CCS Chemistry 2019年第五期。

文章詳情:

Formation of Al+ (C6H6)13: The Origin of Magic Number in Metal–Benzene Cluster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Core

Hanyu Zhang, Arthur C. Reber, Lijun Geng, Daniel Rabayda, Haiming Wu, Zhixun Luo, Jiannian Yao & Shiv N. Khanna

Cite this: CCS Chem. 2019, 1, 571–581

掃碼在線閱讀

掃描或長按左側二維碼,

在線閱讀全文

掃描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CCS Chemistry微信公眾號,及時了解CCS Chemistry發表的最新傑出研究成果。

CCS Chemistry

CCS Chemistry是中國化學會獨立出版的旗艦新刊,所有作者讀者免費發表和閱讀(Diamond Open-Access)。

CCS Chemistry網址:https://www.chinesechemsoc.org/journal/ccschem

Facebook:Chinese Chemical Society-CCS

Twitter: CCS Chemistry

中國化學會

Chemsoc

原標題:《CCS Chemistry | 「神奇」的Al+(C6H6)13 團簇:幾何殼層閉合的金屬溶劑化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具有區域選擇性三元配體殼層的34電子超原子Ag78團簇
    具有區域選擇性三元配體殼層的34電子超原子Ag78團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8 14:39:04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的Di Sun小組研究出一個34電子超原子
  • CCS Chemistry | 當金屬團簇化學「邂逅」動態共價化學——利用...
    然而,由於缺乏活性金屬中心,COF材料的功能和潛在應用受到了限制。最近,科學家提出將單個金屬離子或單核金屬配合物引入到COF中,即金屬共價有機框架(MCOF),從而為COF材料帶來了催化、傳感、分子吸附和分離等的新功能。其中,金屬團簇或多核金屬配合物因其結構多樣性和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而更具吸引力。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金屬納米糰簇的理論研究中,一個比較盛行的理論是「超原子」理論。   金屬納米糰簇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材料,其特殊的尺寸範圍、確定的組成結構、獨特而又豐富的物理、化學性能激起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興趣。然而,金屬納米糰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精準合成、結構解析等)。
  • 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獲進展
    腐蝕、防腐及催化等化學化工過程均涉及金屬團簇的研究,團簇已成為化學和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深入理解原子到分子、團簇、納米結構,再到宏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演變,將推動化學走向「微觀化」、「精準化」和「交叉融合」。
  • 化學所等在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中取得進展
    腐蝕、防腐及催化等化學化工過程均涉及金屬團簇的研究,團簇已成為化學和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深入理解原子到分子、團簇、納米結構,再到宏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演變,將推動化學走向「微觀化」、「精準化」和「交叉融合」。
  • 外媒:科學家創造出新形態氫:帶負電的氫團簇
    參考消息網1月11日報導 美媒稱,科學家在實驗室創造出了一種新形態的氫——帶負電的氫團簇。據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1月9日報導,一篇發表在去年12月30日美國《物理學評論通訊》周刊上的研究報告稱,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每個氫團簇包含一個帶負電的氫離子和一些圍繞它的氫分子。
  • 【納米】原子級精確的金納米糰簇催化劑上開放金屬位點的預組織
    但是,去除配體可能會導致金屬核心的結構變化,也可能導致其團聚。另一種策略是利用弱配位的配體在催化過程中的離開和再錨定,產生動態的催化位點,但這種位點在催化中往往不夠活潑。因此,實現金納米糰簇表面開放位點的預組織,對於團簇催化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儘管使用大尺寸的有機膦作為配體可以獲得具有空位點的金納米糰簇,但是穩定性較差。
  • 馬丁課題組ACS Catal綜述: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的構建及反應
    (metal nanoparticle catalysts)催化劑相比,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supported metal clusters, 後面簡稱SMCs)因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故在諸多催化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活性及特定的選擇性。
  • 好神奇啊!由32個金原子組成的配體保護納米糰
    正如科學家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上那樣,這個團簇的異常穩定性是由於其表面與氨基和膦配體的電子相互作用造成。一些金屬原子的聚集體,稱為團簇,越來越多地用於催化、生物科學和納米技術。自從20個金原子組成的金字塔結構被發現以來,「金籠」已經成為一類具有不同尋常結構性質的新簇。
  • 合成納米多層籠狀多金屬團簇
    籠狀多金屬團簇,因其結構的高度對稱性常顯示出奇特性質,一直是物理、化學、生物、納米技術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和前沿。
  • Angew:層次化多孔碳重的高氧化活性的金屬亞納米糰簇
    金屬亞納米糰簇(SNCs)在各種催化反應中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然而,如何同時製備穩定的、高分散、高金屬含量的金屬SNCs仍然是一個挑戰。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李映偉教授,Ruiqi Fang報導了一種新穎而通用的方法來合成穩定在層次化多孔碳(HPC)中的各種雙金屬SNCs。
  • 生物質轉化合成Fe單原子-Fe2O3團簇及其ORR性能
    研究發現,一些含有雙/多原子金屬核的多原子催化劑(如Fe-Co雙核位點、Co2N5位點)具有比單原子更強的O2吸附能力,可以有效降低O-O鍵的能壘,可實現比單原子位點具有更高的ORR活性,對四電子還原路徑具有更高的選擇性。發展多原子中心的金屬小團簇結構或者向單原子位點中引入超小的金屬團簇有望改善單原子催化劑的催化活性。
  • 金屬離子幾何構型優化OER、電子結構調控助力HER、單原子催化劑
    來源丨Wiley威立01尖晶石氧化物中鈷離子幾何構型的優化促進OER對催化劑中金屬陽離子的配位環境和電子結構進行調節可有效提高其催化活性,如在尖晶石氧化物中,確定鈷離子的最佳幾何構型對於設計高效的這項工作篩選了用作OER催化劑的鈷離子的最佳幾何構型,為設計高效的電催化劑提供了參考。
  • 山西大學晶態材料研究所首次報導具有密堆積結構的銅納米糰簇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2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祁華)山西大學晶態材料研究所張獻明教授、李歡副教授通過使用炔、有機膦和硝酸根(醋酸根)作為保護配體,合成出一系列室溫下穩定的零價銅納米糰簇,包括Cu53(C≡CPhPh)9(dppp)6Cl3(NO3)9, Cu53(C≡CPh)9
  • 金屬納米糰簇強螢光研究獲進展
    近日,安徽大學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匹茲堡大學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使人類有望開發出新一代生物螢光檢測與診斷試劑,為進一步了解金屬納米糰簇的螢光起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 這種「金屬氧立方」會成為新的「基因材料」嗎?| NSR
    這類新型的氧鈍化金屬團簇有望用作基因新材料,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金屬氧立方」(metalloxocubes)。,並使用先進的皮秒脈寬177.3nm深紫外雷射高效光電離質譜(DUV-LIMS)技術,觀測了中性鈷團簇與氧氣的反應,從中發現了具有特殊穩定性的幻數團簇Co13O8 (如下圖)。
  • 多配體表面配位使N-雜環卡賓穩定的金納米糰簇具有較高的魯棒性
    基於電子結構,局部配位環境和理化特性對其微妙的變化十分敏感,使得金屬納米材料的金屬-配體界面對其整體性能至關重要。然而,與研究良好的單配體-金屬界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於高度複雜的表面結構或動態的配體排列,使得對於目前的表徵技術來說,充分識別雜化配體金屬納米材料體系中的詳細結合結構仍然是一項巨大挑戰。
  • 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用於CO2加氫及甲酸分解產氫
    ,通過直接水熱合成法製備了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催化劑。然而,與大尺寸的金屬顆粒相比,小尺寸的金屬物種具有較高的表面自由能,在反應過程中容易發生聚集,導致催化活性下降。分子篩材料由於其規則的微孔孔道結構以及超好的熱穩定性,被認為是理想的限域製備超小金屬團簇(原子)的載體。近年來,作者團隊利用分子篩的限域效應,發展了一系列分子篩包覆亞納米金屬團簇的製備方法,所製備的催化劑展現出優異的熱穩定性及催化性能。
  • Small Structures:小結構成大事-中空多殼層結構的性能調控
    中空多殼層結構(HollowMultishelled Structure,以下簡稱HoMS)材料是一類具有多個(≥2)殼層和被殼層分隔開的閉合空腔(空腔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可通過殼層相互連通
  • .| 當金屬團簇化學「邂逅」動態共價化學——利用動態共價鍵構建...
    然而,由於缺乏活性金屬中心,COF材料的功能和潛在應用受到了限制。最近,科學家提出將單個金屬離子或單核金屬配合物引入到COF中,即金屬共價有機框架(MCOF),從而為COF材料帶來了催化、傳感、分子吸附和分離等的新功能。其中,金屬團簇或多核金屬配合物因其結構多樣性和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而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