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科學家創造出新形態氫:帶負電的氫團簇

2020-11-26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月11日報導 美媒稱,科學家在實驗室創造出了一種新形態的氫——帶負電的氫團簇。

據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1月9日報導,一篇發表在去年12月30日美國《物理學評論通訊》周刊上的研究報告稱,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每個氫團簇包含一個帶負電的氫離子和一些圍繞它的氫分子。此前,科學家已發現帶正電的離子簇,但這是科學家首次在一個分子與一個離子的最簡單組合之外,發現帶負電的氫離子簇。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物理學家米夏埃爾·倫茨勒及其同事在幾滴液態氦中加入氫氣,然後用電子束轟擊這幾滴液態氦,使一些氫分子轉化為帶負電的氫離子。臨近的氫分子(由兩個氫原子構成)聚集在一個氫離子周圍,形成從幾個到60個不等的氫分子組成的氫團簇。

倫茨勒及其同事還確定了這種氫團簇的幾何結構。氫分子組成的殼層圍繞著一個氫離子。當氫分子充滿殼層時,氫團簇最穩定,這也是它最常見的形態。例如,在第一殼層,氫團簇形成了一個二十面體——有12個頂點的立體圖形,這個殼層包含12個分子。

在太空中,氫離子簇也許可以在寒冷、高密度的氫氣雲或巨型氣態行星的大氣中形成。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科學家確定新形態氫的幾何結構。(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

相關焦點

  • 氫的反物質「反氫」的物理性質被CERN測量,反物質研究迎來突破!
    反物質是指和正物質相反的物質,我們知道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中帶電的粒子為質子和電子,其中電子帶正電,質子帶負電。而它們的對應的反粒子分別是反質子和反電子,反質子帶負電,反電子帶正電。以氫元素為例,正氫由一個帶負電的電子和一個帶正電的質子組成,而由一個帶正電的電子和一個帶負電的質子組成的元素就是反氫。反氫的物理性質如何,這是物理學家們一直想要知道的。
  • 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用於CO2加氫及甲酸分解產氫
    二氧化碳加氫製備甲酸/甲酸鹽耦合甲酸分解產氫被認為是一種高效轉化方法,用以實現以二氧化碳為媒介的儲氫能量循環。近年來,科學家們報導了大量關於甲酸分解產氫或二氧化碳加氫製備甲酸/甲酸鹽的均相/多相催化劑。然而,截至目前,能夠同時促進甲酸分解產氫和CO2加氫的催化體系仍鮮有報導,且目前報導催化劑的催化活性相對較低。
  • npj: 基於結構描述符機器學習—納米糰簇表面的氫吸附能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納米糰簇表面析氫反應的催化活性取決於氫吸附位點的結構,預測團簇的催化活性需要對各種可能的吸附結構開展模擬,計算量龐大。來自芬蘭阿爾託大學的Adam Foster教授等分析了目前最先進的結構描述符,即原子位置平滑重疊(SOAP)、多體張量表示(MBTR)和原子中心對稱函數(ACSF)用於機器學習納米糰簇表面氫吸附自由能的可靠性。他們以2D的MoS2和AuxCuy合金作為測試體系,掃描了納米糰簇表面氫吸附的勢能面,比較了不同描述符用於核嶺回歸的預測性能。
  • 科學家成功利用海水製造出氫燃料 應用廣泛
    來源:金融界網 參考消息網1月6日報導外媒稱,科學家成功利用海水製造出氫燃料。報導稱,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已經可以利用太陽能、電極和未經淨化的鹹水實現制氫。傳統的電解水制氫主要問題在於電極損耗,這會限制整個系統的有效壽命。
  • 85年前預言的金屬氫,被創造出來了?
    早在1935年,理論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Eugene Paul Wigner)就曾作出預測,在極端的高壓(超過地球表面大氣壓的400萬倍)下,固態氫應該可以表現出導體的性質,這意味著這種狀態下的氫可以導電。 自這一預測被提出以來,一場拉鋸戰式的搜尋競賽便由此展開了。
  • 金屬氫,氫現在是一種金屬!
    在去年9月份,兩個研究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試圖創造金屬氫。
  • 經過80年的探索,科學家終於發現了金屬氫
    理論學家早就預言,在非常高的壓力下(超過地球表面大氣壓力的400萬倍),氫就應該成為金屬,作為一種導電的物質存在。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這種材料,有時結果令人懷疑。但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法國和德國的研究小組在限制和壓縮氫以及在高壓下探測氫的性質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一篇新的論文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金屬氫證據,該論文已被同行評審並發表,但研究尚未結束。
  • 科學家創造全新光催化分子 可利用整個可見光譜來更有效地產生氫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分子可以從整個可見光譜中收集能量,比目前的太陽能電池多吸收多達50%的太陽能,還可以將該能量催化為氫。氫被許多國家視為一種清潔燃燒的燃料,可以在低排放的未來為我們的車輛提供動力。
  • 什麼是氫燃料電池_氫燃料電池汽車原理
    氫燃料電池是使用氫這種化學元素,製造成儲存能量的電池。燃料電池的燃料是氫和氧,生成物是清潔的水,它本身工作不產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沒有硫和微粒排出。因此,氫燃料電池汽車是真正意義上的零排放、零汙染的車,氫燃料是完美的汽車能源!  氫燃料電池車的優勢毋庸置疑,劣勢也是顯而易見。隨著科技的進步,曾經困擾氫燃料電池發展的諸如安全性、氫燃料的貯存技術等問題已經逐步攻克並不斷完善,然而成本問題依然是阻礙氫燃料電池車發展的最大瓶頸。
  • 氫為什麼對人體健康有那麼多好處?
    氫是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化學元素,為無色、 無臭、 無味、具有一定還原性的雙原子氣體。人體元素中有63%是由氫構成,氫對人類生命有極深的影響。氫是生命、死亡及老化的關鍵,沒有氫,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氫是人體關鍵燃料及能量的來源,帶負電的氫(氫離子)決定人體每一個細胞的整體健康狀況。臨床醫學研究顯示,氫氣是細胞和器官重要的生理性調節因子, 具有選擇性抗氧化,抗炎症和抗凋亡等作用 。氫有超強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帶來各種肌膚問題的活性氧自由基,在細胞層面將之轉化為水。
  • 清潔燃料來源的關鍵一步:新型納米材料有助於從液態中獲得氫
    氫氣是一種可持續的清潔能源,氫的存儲和運輸技術彌合了可持續能源生產和燃料使用之間的差距,因此是可行的氫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傳統的存儲和運輸方式價格昂貴並且容易受到汙染。為此,科學家在尋找可靠、低成本和簡單的替代技術。
  • 氫燃料電池汽車多少錢
    氫燃料電池指的是氫通過與氧的化學反應而產生電能的裝置(單純依靠燃燒氫來驅動的「氫內燃機」,也曾出現過,比如寶馬的氫能7系)。氫燃料電池車的驅動力來自於車上的電動機就像純電動車樣,因此氫燃料電池車可以理解為一輛「自帶氫燃料發電機的電動車」。   氫燃料電池汽車原理   在燃料電池堆棧裡,進行著氫與氧相結合的反應,其過程中存在電荷轉移,從而產生電流。與此同時氫與氧化學反應後正好生成水。
  • 法國科學家發現「金屬氫」
    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氣態的氫簡單,是常見的工業原料;液態的氫低溫複雜,甚至可以用作空間燃料;至於固態氫一直以來僅存在於科學界的預測中,被譽為高壓物理的聖杯。 日前,法國科學家Paul Loubeyre等人在《自然》雜誌上撰文指出——緻密氫在極端壓力和低溫下顯示出光學反射率的不連續且可逆的變化,這可歸因於氫相變為金屬態。
  • 美媒:工程師發現儲存氫的最優結構
    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賴斯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助理教授魯茲貝赫·沙赫薩瓦裡說:「我們的初衷是創造一種有效材料,它可以承載和儲存大量氫——體積和重量都要大——並能在需要時快速、輕鬆地釋放氫。」  氫是宇宙中最輕、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其能量質量比遠遠超過化石燃料。氫也是最清潔的發電方式:唯一的副產品是水。
  • 華裔科學家用海水制出氫燃料 或為汽車供能
    華裔科學家用海水制出氫燃料 或為汽車供能參考消息網1月6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成功利用海水製造出氫燃料。據西班牙《改革十六》雜誌網站12月23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在製造氫燃料的方式上來了個180度「大轉彎」。長期以來,製造氫燃料過程複雜、成本高昂,需使用化石材料和淡水。如今,科學家已經可以利用太陽能、電極和未經淨化的鹹水實現這個目的。
  • 材料科普 || 碳質儲氫材料
    結果表明,Pt摻雜的多孔石墨納米纖維儲氫量明顯高於未經摻雜的納米纖維,並且隨Pt摻雜濃度的增加,吸氫量先增加後減少。Pt濃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後吸氫量減少的原因是,高濃度 Pt摻雜後纖維比表面積減小,Pt易聚集成團簇而降低彌散度。
  • 美科學家開發新分子可利用可見光譜收集能量催化為氫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據外媒報導,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分子可以從整個可見光譜中收集能量,比目前的太陽能電池多吸收多達50%的太陽能,還可以將該能量催化為氫。氫被許多國家視為一種清潔燃燒的燃料,可以在低排放的未來為我們的車輛提供動力。
  • 新能源(氫能源)汽車淺析:氫燃料發動機,燃料電池發動機
    利用氫能源的汽車,當下所謂的新能源(氫能源)汽車,其實有兩種,一種是氫燃料發動機,另一種是燃料電池發動機。採用的純氫燃料發動機和摻氫燃料發動機均屬於氫燃料發動機,通過對當前的汽油發動機進行相應的改裝,進而能夠燃用氫氣。有著較強的實用性,氫氣不僅能夠進入到氣管當中和空氣進行預混,同時也能夠直接噴進到氣缸當中,形成混合氣。
  • 成均館大學開發高效持久的電催化劑 促進氫燃料生產
    由於水本身不能分解為氫和氧,因此需要通過高活性電催化劑來實現電化學氫水轉化過程。然而,由於析氧反應緩慢,傳統水電解法面臨著提高水分解反應效率的技術挑戰。採用貴金屬基氧化釕(RuO2)和氧化銥(IrO2)可以提高產氧率,但這些貴金屬催化劑價格昂貴,而且長期使用穩定性差。
  • 聚變堆材料中氫、氦及嬗變原子微觀行為模擬研究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