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工程師發現儲存氫的最優結構

2020-11-25 大眾網

  參考消息網3月19日報導 美媒稱,賴斯大學的工程師專注於研究納米材料「白色石墨烯」儲存氫的最優結構——這個設計就像小人國的摩天大樓中有氮化硼的「樓層」一層層加蓋,並由氮化硼柱保持精確的5.2埃(埃為長度單位,1埃等於0.1納米)的距離。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3月13日報導,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德國《斯莫爾》雜誌上。

  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賴斯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助理教授魯茲貝赫·沙赫薩瓦裡說:「我們的初衷是創造一種有效材料,它可以承載和儲存大量氫——體積和重量都要大——並能在需要時快速、輕鬆地釋放氫。」

  氫是宇宙中最輕、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其能量質量比遠遠超過化石燃料。氫也是最清潔的發電方式:唯一的副產品是水。BCC研究公司市場分析員2017年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到2021年全球氫儲存材料和技術的市場價值可能達到每年54億美元。

  氫的主要缺點與便攜性、儲存和安全問題有關。雖然在高壓下氫可以大量儲藏於地下鹽丘和特別設計的罐箱內,但是工程師們對於如何製造出大小相當於汽車油箱的小型可攜式罐箱仍然一籌莫展。

  報導稱,經過賴斯大學速度最快的兩臺超級計算機數月的計算後,沙赫薩瓦裡和賴斯大學研究生趙朔(音)發現了在氮化硼中儲存氫的最優結構。這種材料的形式之一六方氮化硼由原子厚薄的硼和氮層組成,它有時被稱作白色石墨烯,因為這些原子的排列正像碳原子在石墨烯平層上的排列。

  沙赫薩瓦裡的多尺度材料實驗室此前的工作發現,石墨烯和氮化硼的混合材料可以儲存足夠的氫,達到能源部對輕型燃料電池汽車的儲存目標。

  沙赫薩瓦裡說:「材料的選擇很重要。氮化硼在吸收氫的方面比純石墨烯、碳納米管以及石墨烯和氮化硼的混合物好。」

  他說:「但是氮化硼層和柱的間距和安排也很關鍵。所以我們決定進行全面搜索,在所有可能存在的氮化硼幾何排列中去發現哪種效果最好。我們還把各種溫度、氣壓、添加劑和微量元素納入計算之中。在氮化硼中加入添加劑和微量元素可以增強其氫儲存能力。」

  【延伸閱讀】我國學者發明新型催化劑可大幅提高二氧化碳加氫反應效率

  新華社合肥10月10日電(記者 徐海濤)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曾傑教授課題組在新能源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明出一種新型氮化鈷催化劑,在同等條件下將二氧化碳加氫反應的轉換頻率提高至傳統鈷催化劑的64倍,並可顯著降低能耗。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能源》10月9日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現代工業依賴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不僅將面臨能源枯竭問題,而且對環境造成危害。因此,開發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重要課題。二氧化碳加氫反應是低碳化學中的重要反應,一方面可以合成化工原料,緩解二氧化碳的排放壓力,實現碳能源的循環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合成甲醇,實現氫資源的儲存和利用。

  但由於二氧化碳的化學惰性,二氧化碳加氫反應需要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實現,轉化工藝存在能耗過大的問題。幾十年來,人類對非貴金屬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活性物相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

  近日,曾傑教授課題組採用新方法形成氮化鈷催化劑,在32個大氣壓和150攝氏度的條件下,轉換頻率為同等條件下鈷催化劑的64倍,同時其表觀活化能只有鈷催化劑的一半左右。他們進一步研究表明,鈷氮氫中的氨基氫原子直接加到二氧化碳分子上,可以形成甲酸根物種作為中間產物,從而大幅提升了二氧化碳加氫反應的活性。

  據介紹,該研究以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加深了國際學界對鈷基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活性物相的理解,為今後尋找更廉價、高效的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也為將來徹底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打下基礎。

  (2017-10-10 17:12:17)

  【延伸閱讀】美國科學家創造出金屬氫 或稱為超導全新材料

  參考消息網1月28日報導 路透社1月26日報導稱,美國科學家給氫施加極強的壓力,使之變成金屬,從而造出一種全新材料,或許可在室溫下作為一種高效的導電體。

  這項今天刊登在美國《科學》周刊上的發現,首次證實物理學家希拉德·貝爾·亨廷頓和尤金·威格納1935年提出的理論,即通常為氣體的氫在極大壓力下可能變成金屬形態。

  幾個研究團隊一直在競相研製金屬氫,它因可能成為一種超導體而極其珍貴。目前,用於核磁共振成像儀等機器的超導體都必須用液態氦來保持極低的溫度,費用高昂。

  該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哈佛大學物理學家艾薩克·西爾韋拉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高壓物理學領域的聖杯。」

  他還說:「這是地球上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金屬氫樣本。所以在面對它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以前從未存在過的東西。」

  未參與該研究的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物理學教授戴維·切珀利說,如果得以證實,這一發現將終結對於氫能否變成金屬的長達數十年的探求,讓人們對宇宙中這種最常見的元素獲得更多認識。

  為了實現這一壯舉,西爾韋拉與博士後研究員蘭加·迪亞斯對一小塊氫樣本施加每平方英寸(約合6.45平方釐米)超過7170萬磅(約合3252萬公斤)的壓力。這比地球核心處的壓力還大。

  這樣的壓力是用一種被稱為金剛石壓腔的裝置創造出來的。他們用一種特殊的方法使金剛石避免開裂,之前的實驗都因這個問題而失敗。

  眼下的關鍵問題在於,壓力之下形成的金屬氫能否在室溫保持金屬特性。切珀利和西爾韋拉都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但這尚需證實。

  (2017-01-28 13:39:21)

  【延伸閱讀】澳大利亞將向日本運送散裝液態氫 創世界首例

  中新網1月11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澳大利亞海事安全局與日本交通部11日籤署了一項新協議,將允許澳大利亞從維州向日本運輸散裝液態氫,而這也將成為世界上首例。

  有關此次運輸協議的一個試點工程有望在2020年啟動。日本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正在製造運送液態氫的引航船隻。殼牌(Shell)公司也將參與此次工程。

  依照兩國的計劃,澳大利亞運送的液態氫將從拉籌伯谷(Latrobe Valley)的褐煤礦生產。

  據悉,自日本福島核電站2011年因地震和海嘯而發生爆炸災難後,該國一直渴望將氫作為其替代能源之一。而液態氫可被用來發動汽車。

  據了解,現如今管制液化天然氣的一項國際法規並沒有規定散裝液態氫的相關內容。因此,澳大利亞與日本早已展開合作,致力於開發出一套新的運輸安全標準。

  (2017-01-11 18:38:01)

  【延伸閱讀】中國成為國際能源署氫能實施協議第26個正式會員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與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共同代表中國加入國際能源署氫能實施協議。

  氫能實施協議是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氫能實施和推廣的國際組織。隨著中國的加入,氫能實施協議正式會員達到26個國家、地區、組織或企業。

  大連化物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在2009年,氫能實施協議方面就邀請大連化物所代表中國加入該協議;之後,該所一直以觀察員身份參加該實施協議的執委會和專家會。2013年,中國科學技術部確定了大連化物所與北京有色院以共同代表身份參加氫能實施協議,為中國發聲。

  國際能源署氫能實施協議主席Stefan Oberholzer在受訪時,對中國加入氫能實施協議的大家庭表示歡迎。他說,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一定能在潔淨能源和節能減排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Oberholzer還表示,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14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增長佔到世界增長的40%。「鑑於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中國在氫能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不僅能夠促進氫能和可再生能源的長足發展,也必將對緩解氣候變化大有裨益。」他說。(完)

  (2016-11-26 11:04:01)

  【延伸閱讀】外媒:首輛零排放氫動力列車將上路

  Coradia iLint氫動力列車9月在柏林軌道交通技術展覽會上首次展出(美國雅虎新聞網站)

  參考消息網11月4日報導 外媒稱,德國將引進世界上第一輛氫動力零排放客運列車。

  英國《獨立報》網站11月2日援引德國《世界報》的報導說,下薩克森州已經從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預訂14輛這種氫動力列車。如果受到好評,人們可能很快會看到更多氫動力列車在德國運行。

  試運行定於今年年底前進行,2017年12月將向公眾開放。

  這種列車最早於今年9月出現在柏林的軌道交通技術展覽會上,它將成為全球第一款定期長途運輸乘客的氫動力列車。

  荷蘭、丹麥和挪威也對這種列車感興趣。

  Coradia iLint由巨大的鋰電池提供動力,這些鋰電池從安裝在列車頂部的氫燃料罐中獲得能源。

  報導稱,這種氫動力列車能以每小時87英裡(約合140公裡)的速度運行,全天運行裡程可達500英裡,運行時只有車輪和風阻系統發出噪音。

  阿爾斯通公司執行長亨利·普帕爾-拉法熱在一份聲明中說:「阿爾斯通公司驕傲地宣布,在清潔交通領域我們有了一個突破性的創新。這表明我們有能力與客戶密切合作,僅在兩年時間內便開發出一款新型列車。」

  氫動力的原理是:當氫與氧一同燃燒時,釋放出巨大能量,唯一的副產品是水。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自上世紀70年代起便開始利用液氫將火箭送上太空。其太空梭升空時產生的巨大雲團不是煙塵,而是蒸汽。

  (2016-11-04 12:15:00)

相關焦點

  • 給水氫發動機洗個地:有科學原理 但未必是最優方案
    但在知乎汽車話題優秀回答者、清華大學汽車工程博士張扛扛看來,這是一條洋蔥式的多層次槽點新聞,新聞中的水氫燃料電池,可能可以降低對車載儲氫技術的要求,代價是要增加車載制氫裝置、氫氣處理裝備等。在氫氣的製取、運輸與儲存等相關產業鏈問題的解決都還沒有時間表的情況下,這不失為一種快刀斬亂麻的可行方案,但未必是經濟可行的方案、更未必是最優方案。
  • 外媒:科學家創造出新形態氫:帶負電的氫團簇
    參考消息網1月11日報導 美媒稱,科學家在實驗室創造出了一種新形態的氫——帶負電的氫團簇。據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1月9日報導,一篇發表在去年12月30日美國《物理學評論通訊》周刊上的研究報告稱,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每個氫團簇包含一個帶負電的氫離子和一些圍繞它的氫分子。
  • 美媒:新技術可將氨無縫轉化成氫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1月18日報導,新技術可把氨「無縫」轉化為綠色的氫。報導稱,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高效、環保的把氨轉化為氫的方法。《焦耳》雜誌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概要介紹了這項新技術,該技術將是朝使以氫為燃料的零汙染經濟成為可能而邁出的重要一步。
  • 美媒:科學家在柬埔寨發現新冠病毒近親
    美媒稱,據英國《自然·新聞與評論》雜誌報導,科學家在柬埔寨和日本實驗室儲存的冷凍蝙蝠與蝙蝠糞便裡,發現兩種與新型冠狀病毒相似的病毒。有病毒學家告訴《自然·新聞與評論》記者,他們已經在柬埔寨發現了這樣的冠狀病毒。研究項目負責人、金邊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學家韋斯納·東說:「我們就在找這個,然後找到了。既讓人興奮,又出乎意料。」據介紹,這項研究仍在進行當中,研究成果尚未發表在科學刊物上。韋斯納·東的研究團隊在捕獲於2010年並被冷凍保存的兩隻扁顱菊頭蝠體內發現了一種冠狀病毒。
  • 美媒:氫燃料飛機有望永久改變航空業
    於是氫出場了,每公斤氫產生的能量遠遠大於當今電池。」盧埃林說,空客已經開始與航空公司、能源公司和機場討論氫的問題,因為「這種改變真的需要各個行業以及航空業內部進行合作才能實現」。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認為氫是一種可行的燃料,但它到目前為止在實踐中得到的支持微乎其微。現在,由於電池不盡如人意,氫的時代到來了。
  • 美媒:科學家發現木星「大氣燈光秀」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木星也許是地球以外第一顆已知擁有被稱為「鬼怪閃光」或「精靈閃電」的「大氣燈光秀」的行星。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1月2日報導,「鬼怪閃光」和「精靈閃電」是當閃電改變風暴上方大氣層中的電磁環境時所形成的兩種大氣光亮。
  • 工程師們開發出一種新型能源 燃料電池,其工作電壓是氫的兩倍
    液體燃料電池是傳統氫燃料電池的一種有吸引力的替代品,因為它們不需要運輸和儲存氫。它們可以幫助為無人水下航行器、無人駕駛飛機以及最終的電動飛機提供動力--它們的成本都要低得多。這些燃料電池也可以作為當前電池動力的範圍擴展器。電動汽車從而促進了他們的收養。
  • 美媒:「聲音鬥篷」讓物體對聲波隱形
    參考消息網4月1日報導 美媒稱,一個簡單的塑料框架首次令三維物體對聲波「隱形」。經過改進,一件類似的「鬥篷」可能最終會被用於減少噪音汙染並讓艦船和潛艇不被敵方發現。這項實驗發表在3月20日的《物理評論通訊》周刊上。
  • 氫能源(氫氣)如何儲存?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氫能源(氫氣)如何儲存?氫能體系主要包括氫能源(氫氣)的生產、儲存和運輸、應用三個環節。而氫能源(氫氣)的儲存是關鍵,也是目前氫能應用的主要技術難點。廣大網友都知道,所有化學元素中氫的重量最輕,在標準狀態下,它的密度為水的密度的萬分之一。在負252.7℃時,為液體,密度為僅為水的十五分之一。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淡水海洋」 美媒:可成飲用水新水源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據最新一期《科學報告》雜誌稱,哥倫比亞大學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搭乘拖帶著電磁傳感器的科考船歷時10天從新澤西州航行到麻薩諸塞州。通過測量電磁波在淡水和鹹水中的傳播方式,研究人員首次繪製出了淡水儲存分布圖。
  • 氫燃料電池車商業化還需解決成本、動力與儲存三大短板
    與會企業均表示,得益於政府的支持與政策引導,近幾年我國在氫能與氫燃料電池產業上發展迅速,目前國內在氫氣的製備、供應與應用產業鏈的關鍵技術和產品上,均有國產化布局,為行業的快速發展做好了準備: 1.在氫能供應方面,目前35MPa的氣態氫儲存技術已經成熟應用
  • 氫燃料電池卡車的底盤結構與運作原理
    【卡車之家 原創】氫燃料電池卡車最近頻繁出現在業內新聞上。對於這個新事物,大家聽的不少,但是它和電動車、柴油車的區別在哪裡?車身結構是怎麼樣的?運作原理又是什麼?這些問題大多數卡友可能還不了解。>我根據上海車展氫燃料電池卡車的底盤結構自己畫了張圖我們先從車身結構開始介紹,方便大家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 氫燃料電池是最優選擇?我看30年後也未必
    最早的氫燃料電池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我國最早的氫燃料電池在三十年前也已經出現。 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一些車企氫燃料電池汽車已經量產,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日本手中;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領軍者就是豐田的
  • 助推浙江打造氫港 美錦能源攜國鴻氫能擬投資6億落地氫動力項目
    戴鋒代表港區黨工委、管委會向項目籤約致以熱烈祝賀,同時表示港區將以首位擔當落實首位戰略,堅持「企業為上」「項目為王」,一如既往秉持「尊商、愛商、親商」理念,著力優化政府服務環境、金融生態環境、創新環境和平安法治環境,以最優營商環境服務企業,助推項目早開工、早建成、早投產,與企業攜手並進,搶抓重大機遇,實現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在「最精彩板塊」中當先鋒打頭陣,以高質量發展的優異成績迎接建黨百年
  • 美媒: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神奇動物
    新華社北京7月8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對大多數生命形式來說,石頭或許聽起來並不像一頓美餐,但它卻上了一種新確定的物種的菜單,這個物種是一種圓圓胖胖、長得怪怪的蛤蜊。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19日報導,然而,儘管這種蛤蜊以石灰巖為食,但其發現者並不確定,這種生物是否從那些巖石中捕獲到任何實際食物。例如,這種蛤蜊的腸道中的細菌是否有助於分解巖石並釋放出營養物質?該研究項目的主研究員、麻薩諸塞州東北大學海洋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魯本·希普韋說:「我們希望研究共生體——即生活在這種動物體內的細菌,看看它們是否提供了什麼營養物質。
  • 印度工程師在美被槍殺身亡 槍擊者:滾出我們國家
    (原標題:快訊:一名印度工程師在美國遭槍擊身亡) 據印媒報導,一名印度工程師在美國堪薩斯州被槍擊身亡
  • 氫燃料電池和鋰電池,誰才是實現汽車「零排放」的最優解?
    那麼,「氫燃料電池」呢?2020年6月5日,豐田汽車、中國一汽、東風、廣汽集團、北汽集團、北京億華通等6家企業在京舉行發布會並籤署合營合同,計劃成立「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在未來,這6家公司將合力推動「氫燃料電池」的研發、落地和普及。該公司前期主要為商用車開發氫燃料電池系統。
  • 法國科學家發現「金屬氫」
    儘管Loubeyre以及同行們均表示,研究還沒有結束,但絲毫不影響這一裡程碑式發現的重要意義。 85年前,美籍匈牙利理論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曾預言,在極端高壓(超過地球表面大氣壓的400萬倍)條件下,固態氫應該可以導電,即表現出金屬性質。自此,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加入這場圍獵「金屬氫」的競賽。
  • 美媒:澳大利亞發現罕見野生三眼蛇
    參考消息網5月5日報導 美媒稱,澳大利亞護林員遇到一條頭上有3隻能發揮功能的眼睛的野生蛇。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5月2日報導,這是一條地毯蟒,額頭上有3隻眼睛。美國密蘇利南部州立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戴維·彭寧說,這種情況極其罕見。
  • 美媒:研究人員獲得史上最詳細完整人腦圖像
    參考消息網7月10日報導 美媒稱,經過逾100個小時的掃描,研究人員獲得的整個人腦的三維圖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詳細。在強大的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的支持下,新圖像的解析度可能足以讓人看清直徑小於0.1毫米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