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海底發現「淡水海洋」 美媒:可成飲用水新水源

2020-12-04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據最新一期《科學報告》雜誌稱,哥倫比亞大學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搭乘拖帶著電磁傳感器的科考船歷時10天從新澤西州航行到麻薩諸塞州。通過測量電磁波在淡水和鹹水中的傳播方式,研究人員首次繪製出了淡水儲存分布圖。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6月23日報導,數千年前,地球的大部分地區被冰川覆蓋。隨著水結冰成為遍布北美大陸的大片大片冰原,海洋逐漸退去。冰河時代結束後,冰川融化,大陸架上形成大片大片的河流三角洲。海平面上升,淡水則含在海浪下面的沉積物中。這些零零星星「與外界隔絕的」淡水區在上世紀70年代進行近海石油鑽探時被發現,科學家覺得它們令人稱奇。事實也許會證明,它們是這個日漸乾涸的世界最新的淡水來源。

經查,這些地下水塘距離美國的大西洋海岸至少50英裡,含有大量低鹽度地下水,約為安大略湖水量的兩倍。它們從海底約600英尺(合183米)處開始,延伸數百英裡。這與陸地上最大的地下蓄水層差不多大小。

據科學新聞網站介紹,論文第一作者、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的博士生克洛·古斯塔夫森說:「我們知道這些與外界隔絕的地方有淡水,但以前不知道其範圍和構造。它可能會是世界其他地區的一個重要水源。」

報導稱,這一淡水儲藏的規模和範圍表明,它們還從現代的陸地徑流得到補充,在具有相似地貌的其他地方可能也存在。

報導還稱,這些水不是純淨的陸地淡水,陸地淡水的含鹽濃度不到千分之一。在靠近陸地的地方,海底蓄水層的含鹽濃度接近純淡水。在靠近其邊緣的地方,濃度可能會達到千分之十五(約為海水的一半)。那仍然是有價值的,海水淡化工廠可以輕輕鬆鬆地將其轉化為飲用水。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淡水海洋」 或可成飲用水新水源
    本報訊 據最新一期《科學報告》雜誌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搭乘裝有電磁傳感器的科考船,歷時10天從新澤西州航行到麻薩諸塞州。通過測量電磁波在淡水和鹹水中的傳播方式,研究人員首次繪製出了海洋中的淡水儲存分布圖。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了淡水!一鹹一淡,這淡水是怎麼出現在海底的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了淡水!一鹹一淡,這淡水是怎麼出現在海底的隨著世界工業化程度的加深,汽車尾氣的排放,現在世界各地大氣環境都變得很差了。這些問題,導致了世界產生了溫室效應。在全球變暖的同時,世界各地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乾旱。
  • 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可作缺水城市水源
    此外,天津市、舟山市和青島市海水淡化工程通過「點對點」供水或與常規水源按比例摻混後進入市政管網,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我國海水利用已具備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綜觀全球,海水淡化呈現技術日趨成熟、應用規模增長迅速、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新技術研發活躍等趨勢。
  • 美媒:英國科學家發現11個新帝企鵝族群
    參考消息網8月6日報導 美媒稱,英國科學家說,根據從太空觀測到的鳥類糞便證據,南極洲帝企鵝群的數量超過了此前的估計。據美聯社柏林8月5日報導,英國南極考察處的科學家當地時間周三發表論文,稱這個最南端的大陸上分布著61個帝企鵝群,比以前確認的數字多11個。
  • 大西洋海底發現巨型淡水層,可填滿11億個奧運泳池
    地球上的淡水資源除了世界各地的淡水湖外,剩下的就儲存在冰川、冰山中了。不過日前有研究報告顯示,科學家在北大西洋海底下發現巨型含水層,並相信該水層涵蓋整個美國東北海岸,推測至少含有2.8兆噸(2800立方公裡)的淡水資源。
  • 科學家的逆天新技術,只需半小時,輕鬆將海水變成淡水
    每年,新加坡都會從馬來西亞高價購買淡水,所以,多年來新加坡也一直在尋找海水淡化的新技術,希望可以避免本國的淡水資源受到別國的控制,擔心未來一旦沒有淡水可以進口,本國居民將無水可用。 新研究或可解決淡水短缺問題
  • 環保科普 |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怎麼劃定?
    環保科普 |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怎麼劃定?那麼,你知道我國是如何保護飲用水水源地的嗎快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下吧!在地球所有河流湖泊中,陸地淡水只佔很小的比例。這些水資源中,能被處理後供人飲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為了保護飲用水水源地不受人類活動影響,保障飲用水源的水質安全,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 只需30分鐘,鹹水變飲用水!科學家的這個方法太絕了
    據報導,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上,一個全球科研團隊,在上面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找到了一種可以快速淡化海水的新方法,在未來或可以為人類提供更多的飲用水資源。在文章中,科學家表示,他們是利用金屬有機框架和陽光,只需要3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將海水轉化為飲用水,而且水質也完全符合各項標準,同時,也更加方便、快捷,在節能環保方面,這項新技術也更加有利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 英媒:英科學家在淡水蝦體內發現古柯鹼成分
    英媒:英科學家在淡水蝦體內發現古柯鹼成分 2019-05-02 14   中新網5月2日電 據外媒2日報導,研究發現,科學家在測試河流中的化學品時,在淡水蝦體內發現古柯鹼(又稱古柯鹼)。
  • 舟山群島海底打出淡水井 開創海底探水先河(圖)
    專家介紹,此舉開創了我國海底探水的先河,也成為國際上在海域勘查地下淡水的一大奇蹟。  發現海下60米厚的淡水層  嵊泗列島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又地處我國最大漁場——舟山漁場中心,但受自然地理條件影響,島上淡水資源緊缺,居民生活用水實行定時定量配給,旱季用船舶從上海運水,每噸水價高達70元。
  • 美媒炒作中國「機器魚」威脅 渲染中美海底競爭
    除了用於海洋偵察、海洋勘探和水下救護等,也可用來探測雷場和反潛網絡布置,或是潛入防護嚴密的港口和海軍基地實施偵察和監控,還能在騙過敵方偵察設備後,對敵潛艇和海底設施實施抵近攻擊,讓敵人防不勝防」。此外,中國近年發展的多種水下潛航器也被美媒視為針對美國水下潛艇部隊的威脅。例如中國研製的「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機「能在整個大洋下安靜地巡航數天、數月甚至一年而無需人工幹預」,外媒猜測它們可以攜帶更多類型的傳感器,甚至攜帶破壞或者摧毀軍事目標的武器。
  • 美媒:氣候變化迫使魚群進入新水域 漁業被重塑
    參考消息網12月25日報導 美媒稱,魚群遷移,整個漁業也在變化。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2月22日報導,美國聯邦漁業生物學家說,隨著海水溫度升高、北極冰川消融,魚群似乎為了避開溫暖的海水而向北遊移,導致捕撈成本增加。
  • 暈了,海水下面有淡水?有望增加海岸附近居民的飲水來源
    近年來,由於全球範圍內的自然和人為活動,對淡水資源施加了巨大壓力。幾個主要的沿海城市都嚴重面臨水危機,南非的開普敦和印度的欽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此,迫切需要替代水源來滿足將來對飲用水的需求。因為海底淡水可以成為可用於飲用水和家庭用途的飲用水的潛在來源,全球研究人員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對海底淡水資源進行測量對於未來各國主要沿海城市可持續地供應淡水可能具有重要意義。世界上有幾個地區(例如,中國,澳大利亞,美國,南美,紐西蘭,印度尼西亞,日本,以色列)都擁有離岸淡水儲量。海底淡水是鹽度低於海水且是存儲在海底底層沉積物和巖石裂縫中的水。
  • 科學家在西北發現「地下海洋」!淡水含量感人,西方都羨慕了
    地球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海洋面積就佔了71%,所以水真的很多,可是,海水是不能喝的。在如此多的水資源裡,能夠被人類飲用的淡水資源只佔其中的2.5%,本來就很少了,可是就是這2.5%裡,還有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在加上全球的凍土和一些高山冰川,總共有87%的淡水資源是無法使用的,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
  • 科學家發現海洋新物種:全透明水母 在海底最深處
    2020年12月2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處理一段水下視頻時,意外發現了一種新的梳狀水母物種。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當時是在海底的最深處。NOAA團隊將這種半透明的動物命名為Duobrachium sparksae。這是一種櫛水母,俗稱梳狀水母。
  • 得益於新的過濾技術,世界將擁有無窮無盡的清潔水源
    根據《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雜誌的報導,澳大利亞的一群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可以將海水轉化為淡水的技術,能夠改變全球數百萬人的生活。通過使用金屬和有機化合物與陽光結合,在30分鐘內,水將被徹底清洗,比目前的淨水技術更有效。
  • 美媒:科學家在柬埔寨發現新冠病毒近親
    美媒稱,據英國《自然·新聞與評論》雜誌報導,科學家在柬埔寨和日本實驗室儲存的冷凍蝙蝠與蝙蝠糞便裡,發現兩種與新型冠狀病毒相似的病毒。韋斯納·東的研究團隊在捕獲於2010年並被冷凍保存的兩隻扁顱菊頭蝠體內發現了一種冠狀病毒。為確認這種病毒與新冠病毒的關係,科研人員重點研究了病毒基因組的一個片段。韋斯納·東的研究團隊發現,新病毒的這一片段不僅與新冠病毒相似,而且與RaTG13病毒相似。RaTG13是已知與新冠病毒親緣度最高的冠狀病毒,相似度達到96%,兩者很可能在40到70年前從共同的祖先那裡分化出來。
  • 「海水淡化」新發現,效率可提升40%,再也不必擔心淡水枯竭了?
    隨著淡水資源的日益緊張,將地球上豐富的海水和苦鹹水淡化,以補充缺乏的淡水資源就成了必選項。包括我國在內,也在大力推進海水淡化項目的落地。目前,全世界有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用海水或苦鹹水淡化技術取得淡水。其中最普及的要屬中東地區如沙特、阿聯、科威特等地,有的國家海水淡化水佔到了淡水用量的80%以上,並且利比亞已經開始考慮用核能淡化海水。
  • 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在1分鐘內,全球就能賣出100 萬個塑料瓶,200萬個塑膠袋,人類平均每年製造800萬噸塑料廢物。這些急速增加的塑料要等1000多年才能降解。儘管人類知道塑料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也在侵蝕地球。
  • 廣西欽州市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記者8月27日從環保部門了解到,《欽州市市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調整劃定方案》獲自治區政府批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