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氣候變化迫使魚群進入新水域 漁業被重塑

2020-11-30 大洋網

參考消息網12月25日報導 美媒稱,魚群遷移,整個漁業也在變化。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2月22日報導,美國聯邦漁業生物學家說,隨著海水溫度升高、北極冰川消融,魚群似乎為了避開溫暖的海水而向北遊移,導致捕撈成本增加。

在「斯坦利K」號與「奧拉克爾」號這兩艘漁船上,巴克·勞基蒂斯和船員們在白令海上追逐捕撈大比目魚——上岸後它可以賣到1磅(約合0.454千克)5美元。剛剛過去的這個秋季,「奧拉克爾」號漁船兩次從美國阿留申群島的荷蘭港出發,向北航行800英裡(約合1287千米)才發現了大比目魚群,而十年前大比目魚的生存地比這要近幾百英裡。現在每次出海捕魚,不僅航程長了一倍,捕魚量也只有先前的一半。

勞基蒂斯說:「我晚上睡不著,凌晨三點就醒。睡不著時我就在想魚兒都跑哪兒去了。」

報導稱,在羅得島附近,隨著水溫升高,黑海鱸已遷移而至。黑海鱸一度生活在北卡羅來納州以南700英裡的海域。現在,黑海鱸成為羅得島朱迪思角的主要捕撈魚類,同時捕撈的還有鰈魚,這種魚也已經開始出沒此地。

在朱迪思角擁有一艘拖網漁船的阿倫·格維爾茨說:「大家並不都是全球變暖的輸家。有些物種實際上喜歡氣候變暖。黑海鱸就是其中一員。」

格維爾茨是位「刺網捕魚者」,利用專門抓住魚腮或魚鰭的捕魚器具捕撈。他獲得了美國聯邦的許可,利用漁業變化能捕撈各種有鰭魚類:鱈魚、黑線鱈、美洲擬鰈(冬季比目魚)、安康魚、尖口鯛、鰩魚、黑海鱸。他說,幾十年前「刺網捕魚者」只捕一種魚。今天,「我們儘量多樣化,什麼魚都捕」。

報導稱,氣候變化的影響確有代價,對於海港漁船船主來說,這意味著要跟著魚群走。全球魚群北移破壞了部分漁場,同時也催生了另外一些漁場,漁業正在努力適應變化。

氣溫對海洋的影響也大小不一,科學家說最近幾十年,隨著氣溫變暖,海洋吸收的熱量也不均衡,造成可持續數月的海洋熱點。海水溫度上升對漁業的影響要視洋流、海洋深度和海底地形的變化而變化。

報導稱,水溫升高意味著海水含氧量減少,同時又因為加快了新陳代謝速度而導致魚的需氧量增加。溫暖的海水或許還有利於獵食者,或是趕走了人工養殖商品魚賴以生存的物種。海洋科學家說,總之,海洋溫度變暖正在促使數以百計的海洋物種逃離傳統範圍。

2016年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在葡萄牙沿海,漁民所捕撈的魚類十多年前還只生存在非洲沿海。冰島和挪威的海洋生物學家說,2011年鮁魚首次出現在格陵蘭沿海。

冰島海洋和淡水研究所海上研究船隊負責人比基爾·鮑扎爾松說:「我們發現鮁魚的捕食區擴大到冰島的水域,這對冰島漁業非常重要。」

報導稱,氣候變化導致阿拉斯加與羅得島的漁民的命運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變化。在白令海,大比目魚、青鱈和鱈魚都在逃離。在羅得島沿海,新近增多的魚類不僅包括黑海鱸,還有魷魚和北黃道蟹。在美國規模最大的野生海產捕撈地阿拉斯加,漁業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美國聯邦漁業專家最為擔心的就是海水溫度升高對青鱈的影響。按產量計算,青鱈在美國是單價最高的魚類。

漁民及研究阿拉斯加漁業的海洋科學家習慣了海洋環流模式的自然變化。但是,美國聯邦氣象記錄顯示,從2000年起,暖流和寒流持續的時間都在延長。海水溫度升至紀錄高點,低至更加嚴寒。

2016年,白令海的聖保羅島記載了有史以來最溫暖的一年,比平均氣溫高4.9華氏度(約為2.7攝氏度)。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北極年度報告》和阿拉斯加大學的阿拉斯加氣候研究中心統計,去年北極春季和夏季氣溫普遍較低,但地表年平均溫度為史上第二高。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迫使北極熊改變習性 捕食曾經不吃的物種
    參考消息網9月3日報導 西媒稱,要麼適應,要麼死亡。全球變暖迫使大量物種改變生活習性,開發出新的覓食策略。西班牙《世界報》網站9月1日報導,例如,隨著北極冰面面積減小,北極熊不得不長途跋涉去尋找食物和藏身之所。
  • 美媒:「新冠像臺時間機器」 迫使全球企業加速進入數字時代
    原標題:美媒:「新冠像臺時間機器」 迫使全球企業加速進入數字時代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導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2月26日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企業邁入未來》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對於今年很多跨越了數字鴻溝的人來說,他們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 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原標題: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曲靖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已有若干轟動性發現如初始全頜魚、夢幻鬼魚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對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研究又取得了新進展——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 美媒稱中國魚鰾投資威脅小頭鼠海豚生存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海裡的一對小頭鼠海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參考消息網8月7日報導 美媒稱,7月9日理論上是「國際小頭鼠海豚節」,設立這個節日是為了促使墨西哥政府為保護這種瀕危的鼠海豚做出更多努力。
  • 氣候變化將導致部分美國加州魚種消失
    > 美國即將滅絕的銀鮭魚(圖片來源:全景網)海外媒體報導稱,科學家們相信,如果氣候變化按目前的情況發展下去,那麼在下世紀內加利福尼亞地區的鮭魚物種和其他淡水魚物種將會消失,而取代他們的將是那些習慣生活在溫暖水域的非本地魚群。
  • 氣候變化重塑世界
    」這個詞,各種國際會議的議題裡面一定會有氣候變化,這給人一種感覺,一個國際會議如果沒有討論氣候變化,這個會議好像都不算特別大。另外我們每年排放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等,都遠遠超過了自然的排放量,所以地質界給我們這段時間起了一個新名字,叫做人類紀人類世。
  • 研究發現由於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 全球漁業正在萎縮
    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在天氣形態和動物棲息地等領域得到了很好的證實,但是一項新的研究強調了我們的海洋中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海平面上升對世界漁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 美媒:氣候變暖致海冰減少 危及海象生存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海冰減少,海象如何生存,這是一場法律之爭的核心問題:是否應將海象列為瀕危物種加倍保護,以防人類侵蝕?據美聯社10月14日報導,如果在陸地和海冰之間二選一,太平洋海象媽媽通常會選擇在海冰上分娩。
  • 英媒:氣候變化「殺死」的珊瑚有可能復活
    參考消息網10月11日報導 英媒稱,研究表明,受氣候變化影響而「死亡」的珊瑚,會出人意料地復活。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0月9日報導,事實證明,有些珊瑚只有暴露在異常溫暖的水中時才會看起來已經死亡。珊瑚蟲縮回堅硬的骨架中,令珊瑚礁看起來已經死亡,但在環境好轉時會再度移生於骨架。
  • 英媒:氣候變暖群雄逐鹿北極 中國亮牌「入局」
    參考消息網1月30日報導 英媒稱,北極控制博弈正酣之際,中國發布北極政策白皮書,闡明「極地絲綢之路」(「冰上絲綢之路」)的目標和計劃,呼籲加強相關國際合作。中國極地破冰科考船雪龍號2017年8月首次獨立穿越北極中央航道,全長2500公裡,沿途包括北極點及其附近公海水域。
  • 中國頒布重要文件,美媒:將對印度使用氣候武器
    在這中間CNN的報導可以說是給中國強行加戲,將人工降雨渲染成針對印度的「氣候武器」,未來還會讓印度的氣候變得更加不可預測,給印度農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同時CNN還考慮到天氣對邊境軍隊調動的重要性,認為人工降雨可以幫助解放軍在邊境衝突中佔據優勢。
  • 30年升溫10℃,「新北極」正在形成,全新氣候系統將重塑地球生態
    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本周,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北極氣候與以往大相逕庭事實上,在某些方面,北極氣候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已經縮小了31%。如今,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呈現減少趨勢,不斷突破過去幾十年的紀錄。
  • 雲南曲靖市師宗縣養殖水域灘涂規劃
    世界經濟增長格局、國際產業分工、全球投資貿易規則、能源資源版圖、地緣政治環境等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點上,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漁業發展也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漁業正處在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促進漁業轉型升級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漁業工作的主旋律。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全球氣候變化下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也受到極大的影響,並迫使物種追蹤和選擇適應氣候變化的適宜生境。在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中,物種分布的冷界每10年向極地擴張19.7 公裡,海洋物種每10年擴張72公裡,陸地物種每10年擴張6公裡(Poloczanska et al.,2013)。熱帶、溫帶物種適應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一致,即將其範圍擴大到以前耐寒物種生存的環境。
  • 北極熊下水殺死白鯨當午餐,氣候變化迫使北極熊尋找新獵物
    據《每日郵報》11月30日報導,氣候變化逼得北極熊冒險尋找新的獵物,加拿大的北極熊為了獲得食物已經開始捕食鯨魚,視頻就拍到加拿大哈德遜灣的一隻飢餓的北極熊勇敢地跳進一群白鯨中間廝殺,殺死了一頭白鯨並把它拖到岸上食用。
  • 東海水產研究所研製的衛星海洋電子浮標進入整機調試階段
    、設備選型,以及通訊、存儲、供電定位、物探等技術難題,近日來完成整機組裝,進入最後調試階段。提供參數包括:浮標號、位置、運動速度、方向、水溫、電池電量、魚群深度、魚群規模、各水層魚探信號、水底地形、地層回聲等信息。
  • 愛吃魚的中國人正在全世界範圍內過度捕撈,這對全球漁業都沒好處
    但隨著中國漁夫進入其他國家領海,他們陷入了不斷增加的海洋糾紛。大量在其領海捕魚的中國船隻,去年三月,阿根廷方面一艘試圖撞擊海岸警衛船的中國漁船。中國漁夫和韓國執法人員的已經導致數名人員身亡。印度尼西亞已經扣留了擊沉了激烈衝突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這些捕撈船隊幫助它確立了自己在的。
  • 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產生重要影響
    來源:經濟日報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與法國國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合作發表的題為《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現象對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影響》報告揭示了五類氣候模式產生的主要區域影響,併集合了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現象(簡稱「ENSO」)對糧食安全、海上安全、漁業生物學
  • 「我國重要漁業水域食物網結構特徵與生物資源補充機制」項目啟動...
    「我國重要漁業水域食物網結構特徵與生物資源補充機制」項目啟動會在青島召開2019-03-11 11:5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黃海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3237 3月5日,由黃海水產研究所作為牽頭單位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我國重要漁業水域食物網結構特徵與生物資源補充機制
  • 美佛州水域驚現鋸鰩 鋸鰩是什麼
    美佛州水域驚現鋸鰩?鋸鰩身長4米2大鼻子讓人毛骨悚人。鋸鰩是什麼?本文為大家介紹佛羅裡達州排拍到的鋸鰩照片及鋸鰩資料。據英國《鏡報》6月12日報導,在遠離美國佛羅裡達州礁島群的溫暖水域上, 一名水手用相機捕捉到了一條身長超過4。2米的鋸鰩,其標誌性的鋸狀鼻子和幾十顆牙齒在照片中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