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氣候變暖群雄逐鹿北極 中國亮牌「入局」

2020-12-04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月30日報導 英媒稱,北極控制博弈正酣之際,中國發布北極政策白皮書,闡明「極地絲綢之路」(「冰上絲綢之路」)的目標和計劃,呼籲加強相關國際合作。

冰上絲綢之路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月28日報導,中國國務院1月26日公布的《中國的北極政策》說,中國願依託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參與包括北極航道基礎設施建設、商業化利用和常態化運營。

報導認為,「冰上絲綢之路」可視為「一帶一路」倡議在北極圈內的延伸。中國近年來把參與南北兩極的管理納入發展戰略,在極地議題中力爭話語權,提升影響力。

2017年5月,中國國家海洋局發布南極政策白皮書,總結闡明在南極科考的情況。北極白皮書則以政策文件形式歸納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基本主張和戰略目標。

2013年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13個正式觀察員之一。

外媒認為,中國近年來在北極議題上爭取「入局」,主要從兩方面切入,一是北極航道,一是資源開發。

報導稱,北極開發比南極更具戰略價值、各大國競爭態勢也更加激烈。

冰消雪融出航道

報導稱,隨著地球變暖,北冰洋冰蓋縮小,北極圈裡越來越熱鬧。北極航道的商業價值、常態化運營之類字眼越來越多進入人們視線,夏季穿行北極航道的船隻也越來越多。

北極航道包括東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全球變暖使北極航道有望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運輸幹線。

理論上,這條航線可以打通貫穿歐亞大陸和北美的航道,成為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之外又一條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通道,縮短航程、降低成本。

2017年7月,媒體報導稱,中國對俄羅斯提出共建濱海國際運輸走廊的建議反應積極,也希望雙方共同開發利用海上通道特別是北極通道,打造「冰上絲綢之路」,

之前中國官方公布的《「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首次將北極航道明確定位成「一帶一路」三大主要海上通道之一。

專家分析認為,「冰上絲綢之路」有可能縮短中國到歐洲的最短航線,比傳統航線縮短25%-55%,也使中國從上海以北的港口到西歐和北歐的航行時間縮短。

報導稱,現在從中國東北經蘇伊士運河到荷蘭鹿特丹航線要走48天。如果走俄羅斯北部的東北航道能大大縮短中國到西歐的航程。

中國極地破冰科考船雪龍號2017年8月首次獨立穿越北極中央航道,全長2500公裡,沿途包括北極點及其附近公海水域。

共同治理

英媒認為,北極有儲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的礦藏和漁業資源,北極航道可能成為連接亞歐和北美的重要國際航線,地緣政治版圖上的北極又是兵家必爭之地。

雖然北極圈內冰原廣袤人煙稀少,漁獵和旅遊是主要的傳統經濟活動,但在遠離世人視線的地方,有形和無形資源的爭奪已經持續多年,也成為北冰洋「新冷戰」升溫的核心所在。

報導稱,為了協調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和福利的可持續發展,1996年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成立了北極國家政府間論壇,北極理事會,成員包括加拿大、丹麥(包括有自治地位的格陵蘭島和法羅群島)、芬蘭、冰島、挪威、瑞典、俄羅斯和美國。

六個北極本地社群代表在北極理事會中有永久參與議席,六個非北極國家(法國、德國、荷蘭、波蘭、西班牙和英國)是北極理事會永久觀察員。

中國2013年獲準成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其他正式觀察員包括義大利、日本、韓國、印度和新加坡。

報導稱,由於北極地區既包括了北極點周邊的公海區域,也包括北冰洋沿岸國家領土,以及其主張的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領域,難以效仿南極,籤署《南極公約》。

2008年11月,歐盟發表聲明呼籲儘快就北極能源利用制定協調方案,2009年2月北歐五國宣布將合作控制北極水域,中國、韓國和新加坡都加入了北極航道通商船的討論。

2018年1月,《中國的北極政策》提出幾個主張,包括北極地區和北極航道拓展的基建加強國際合作;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管理北極航道,保障各國航行自由和航道利用權,依法解決北極航道有關爭議。

白皮書說,中國鼓勵企業參與北極航道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商業試航。

資源豐富

報導稱,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顯示,北極地區石油儲量900億桶,天然氣儲量1669萬億立方英尺,液態天然氣儲量為440億桶,這些油氣資源的84%位於離岸地區。

北極煤炭儲量佔全球四分之一,超過1萬億噸,且低硫、潔淨、高效;還有大量銅鎳鈽複合礦,以及金、銀、金剛石及鈾、鐵等戰略性礦產。

北冰洋漁業資源豐富,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北極國家共同參與開發,每年產量約600萬噸。

中國的北極白皮書說,政府鼓勵企業參與北極資源開發利用的國際合作。

美國海事雜誌《海事行政》2017年8月16日援引美國一份智庫報告顯示,中國在北緯60度以北地區的投資已經接近900億美元,其中與北極有關的投資項目達21個,價值超過10億美元。

資料圖片:《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中文版(左)和英文版(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

相關焦點

  • 英媒:有毒汞在北極凍原大量積聚
    參考消息網7月14日報導 英媒稱,洛厄爾麻薩諸塞大學一位研究汞汙染來源的科學家說,有毒物質汞正在北極凍原中大量積聚,威脅人類、野生生物的健康和水的潔淨。據英國物理科學新聞網站7月12日報導,由洛厄爾麻薩諸塞大學環境、地球與大氣科學系主任丹尼爾·奧布裡斯特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氣中的汞正在北極凍原中積聚,這些沉積到土壤中的汞元素最終將進入水域。科學家很早之前就已經報告過北極嚴重的汞汙染。這項新的研究發現,氣態元素汞是北極汞汙染的主要來源,並且闡明了汞元素到達北極的過程。
  • 英媒:全球變暖或致秋天提前落葉
    原標題:英媒:全球變暖或致秋天提前落葉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英媒稱,由於氣候變化,樹葉在秋天可能會更早掉落,而不是像人們之前認為的那樣會更晚。
  • 英媒:氣候變化將使海平面上升60米, 地球很多地區不再宜居
    英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告誡說,地球也許正不受控制地走向「溫室」氣候,屆時大片地區將變得不宜居住,水平面將上升200英尺(1英尺約合30.48釐米——本網注)。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8月6日報導,最新研討發現,即使實現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那恐怕也為時已晚,原因在於北極海冰消融、亞馬孫雨林退化等其他因素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來自斯德哥爾摩環境恢復中心的第一作者威爾·斯特芬教授說,地球正逼近氣候變化失控的爆發點。「人類的溫室氣候排放量並非地球氣溫的唯一決定因素,」斯特芬教授說。
  • 英媒:氣候變化將使海平面上升200英尺 地球很多地區不再宜居
    參考消息網8月12日報導英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告誡說,地球也許正不受控制地走向「溫室」氣候,屆時大片地區將變得不宜居住,水平面將上升200英尺(1英尺約合30.48釐米——本網注)。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8月6日報導,最新研討發現,即使實現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那恐怕也為時已晚,原因在於北極海冰消融、亞馬孫雨林退化等其他因素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來自斯德哥爾摩環境恢復中心的第一作者威爾·斯特芬教授說,地球正逼近氣候變化失控的爆發點。
  • 英媒:氣候變化「殺死」的珊瑚有可能復活
    參考消息網10月11日報導 英媒稱,研究表明,受氣候變化影響而「死亡」的珊瑚,會出人意料地復活。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0月9日報導,事實證明,有些珊瑚只有暴露在異常溫暖的水中時才會看起來已經死亡。珊瑚蟲縮回堅硬的骨架中,令珊瑚礁看起來已經死亡,但在環境好轉時會再度移生於骨架。
  • 英媒:化學風化可緩解氣候變化影響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 英媒稱,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小組發現,化學風化過程的發生速度有可能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要快得多,進而有可能抵消當前和未來的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氣候變化的部分影響。化學風化指二氧化碳分解巖石,然後被封存在沉積物中。
  • 法媒:北極地區約200頭馴鹿餓死 或是氣候變化所致
    新華社北京8月6日新媒體專電 法媒稱,當地時間7月29日,挪威極地研究所指出,北極地區斯瓦爾巴群島發現約200頭馴鹿餓死,這個高得異乎尋常的數據是該地區氣候變化造成的。統計項目主管奧茜爾德·恩維克·彼得森從這一「極高的死亡率」中看出了氣候變暖的後果。氣候學家認為北極氣候變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彼得森還說:「氣候變化導致降雨大幅增加。雨落入雪中,在苔原上形成冰層,導致動物覓食條件非常惡劣。」
  • 西媒:全球變暖加劇北極凍土解凍 對生態環境影響巨大
    參考消息網4月6日報導西媒稱,科學家對北極永久凍土的分析證明,永久凍土很容易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未來應儘可能控制氣溫升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據埃菲社4月2日報導,渥太華大學地理學教授安東尼·萊夫科維奇利用谷歌地圖的一組衛星圖片證實了全球變暖如何對北極產生影響,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研究人員發現,目前加拿大北極群島當中較大的班克斯島上永久凍土發生滑坡的次數是30年前的60倍。
  • 英媒:過去10年大西洋溫度為近3000年來最高水平
    英媒稱,利用加拿大上北極地區鋸齒湖湖底沉積物的獨特屬性,氣候科學家們將大西洋海面溫度記錄的時間跨度從100年左右延長到2900年,而記錄顯示這段時期內的最暖時間段是過去10年。報導稱,當北大西洋上空的氣溫較低時,加拿大上北極和格陵蘭島大部分地區都呈現相對較低的氣壓。這與該地區融雪速度較慢以及沉積物中鈦含量較高相關。海洋變暖時,情況正好相反——氣壓較高,融雪速度加快,鈦的含量降低。拉普安特說:「利用這些強有力的關聯,我們有可能重現大西洋海面溫度在過去2900年裡的變化,使之成為目前已知時間跨度最長的紀錄。」
  • 英媒:研究稱大西洋洋流活動加速衰減
    &nbsp&nbsp&nbsp&nbsp參考消息網4月13日報導 英媒稱,新的研究結果顯示,與過去氣候發生劇烈和突然變化相關的溫暖的大西洋洋流目前處於至少1600年來的最低活動水平。基於多項科學證據獲得的這一發現對之前作出的該洋流需要數百年時間才會發生災難性衰減的預測提出了質疑。
  • 評估報告稱北極變暖趨勢增強 冰雪覆蓋面積減少
    美媒稱,科學家8日在對北極地區的年度評估中說,北極地區在2020年繼續堅定不移地轉向新的氣候,因為該地區幾乎創紀錄的變暖效應驟增,冰雪覆蓋面積減少,極端野火事件增多。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8日報導,阿拉斯加大學氣候專家、這份評估報告的編者之一裡克·託曼說,報告「描述的北極地區繼續沿著一條更加溫暖、不那麼冰凍、經歷生物學變化的道路前進,其方式甚至在二三十年前都是難以想像的」。
  • 英媒:大氣甲烷濃度創歷史新高 成為解決全球變暖問題嚴重威脅
    參考消息網4月18日報導英媒稱,全球甲烷濃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此前,這種強大溫室氣體的年度增長几乎創造新的紀錄。儘管甲烷在大氣中只存留幾年時間,但它在阻止太陽熱量散逸方面的強度是二氧化碳的28倍,因此對解決全球日益變暖問題的努力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美國杜克大學的氣候科學家德魯·欣德爾對《科學美國人》月刊說:「這就是現狀。現在已是2020年,濃度不但沒有下降,甚至沒有持平。事實上,這是我們在過去20年裡看到的最快增速之一。」
  • 燒……北極野火與氣候變暖已成惡性循環?
    此外,近些年北極變暖速度加快,使得北極森林覆蓋面積不斷向北推移擴大;高溫促進了冰雪提前消融,使得北極圈內植被生長提前;高溫也使得燃料更加乾燥,有利於野火的傳播。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今年野火的規模超過往年。
  • 韓國廠商入局群雄逐鹿的國內PA市場
    打開APP 韓國廠商入局群雄逐鹿的國內PA市場 candy 發表於 2021-01-06 09:50:10
  • 北極再迎危機!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大量反射性元素或被釋放
    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大量反射性元素或被釋放根據英國《衛報》網站消息報導,一篇發表在《環境研究通訊》的文章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關注。該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有一份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日本福島核事故給北極圈的冰雪留下了一個獨特的印記,這個印記在短時間內是難以抹除的。
  • 北極氣候變暖,科學家發現遠古生物,人類千萬不能大意
    ,要知道南極北極其實在維持地球的生態系統方面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氣候變暖是由於人們的不合理活動導致溫室氣體增加,而隨之而來的便是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許多環境問題的發生,而其中就有南北極冰川融化的現象。人們關注到,由於氣溫升高,北極地區發現了很多的遠古生物。而正是這些生物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並且讓科學家們擔憂人類的未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些遠古生物的神秘面紗。
  • 英牛人暢遊北極1公裡 破人類長距離遊泳最冷紀錄
    英牛人暢遊北極1公裡 破人類長距離遊泳最冷紀錄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6日 16:06 來源:北京晚報 只穿泳褲暢遊北極1公裡
  • 北極的天氣和氣候
    從探險者到極地研究人員荷蘭在北極地區豐富的歷史:早期的探險(威廉·巴倫支)捕鯨者在18世紀和19世紀(包括德克Hidde吉),以通過抓住冷在最近的一本書中描述現代科學研究50周年荷蘭在極地研究「。現在的氣候變化及其後果問題是中心問題,因為北極的變暖比地球上其他地區快得多。北極因此也被稱為地球的溫度計。
  • 北極地區火災不斷,釋放二氧化碳創紀錄,或加快全球氣候變暖進程
    南北極作為人類活動最少的兩個地區,一直以來都是神秘的存在,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動,連年上升的高溫讓兩極也受到影響,冰川融化已經越來越突出,而今年以來北極地區的大火更讓人憂心忡忡。北極已經沒了大家印象中的極寒,溫度甚至飆到38度,使得北極圈野火遍布。
  • 北極野火……燒不盡!它與氣候變暖已成惡性循環?
    高溫、野火、碳排放……整個地球系統環環相扣而2020年夏季北極野火的發生與全球氣候變化緊密相關卻又互相作用其原因及影響此外,近些年北極變暖速度加快,使得北極森林覆蓋面積不斷向北推移擴大;高溫促進了冰雪提前消融,使得北極圈內植被生長提前;高溫也使得燃料更加乾燥,有利於野火的傳播。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今年野火的規模超過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