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報告稱北極變暖趨勢增強 冰雪覆蓋面積減少

2020-12-10 參考消息

美媒稱,科學家8日在對北極地區的年度評估中說,北極地區在2020年繼續堅定不移地轉向新的氣候,因為該地區幾乎創紀錄的變暖效應驟增,冰雪覆蓋面積減少,極端野火事件增多。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8日報導,阿拉斯加大學氣候專家、這份評估報告的編者之一裡克·託曼說,報告「描述的北極地區繼續沿著一條更加溫暖、不那麼冰凍、經歷生物學變化的道路前進,其方式甚至在二三十年前都是難以想像的」。

他說:「北極地區的幾乎所有東西,從冰雪到人類活動,都在迅速改變,以至於沒有理由認為30年後任何東西會像今天這樣。」

報導稱,雖然整個地球都因為化石燃料和其他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而變暖,但北極地區變暖的速度是其他地區的兩倍多。氣候變暖在其他地方產生級聯效應,抬升海平面,影響海洋環流,而且科學家越來越認為,氣候變暖在極端天氣中發揮著一定作用。

科學家稱,今年9月融冰季結束時的北冰洋海冰面積最小值是衛星記錄中第二低的。在陸地上,巨大的格陵蘭島冰原以及阿拉斯加和其他地方的冰川的面積以高於平均水平的速度縮減,儘管格陵蘭島冰原的縮減速度與去年相比有所放緩。

報導還稱,永久凍土繼續沿著北極海岸線融化和遭受侵蝕,迫使土著群體疲於應對被破壞的基礎設施。

報導指出,也許最令人震驚的是,整個歐亞北極地區的積雪面積在6月創下歷史新低。土壤和植被因此變得乾燥,由此導致的野火燃燒了大片的北方針葉林,尤其是在西伯利亞各地。據歐洲研究人員說,這些大火向大氣中釋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前一年增加了三分之一。

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研究員、評估報告中積雪一章的第一作者勞倫斯·馬德裡克說,今年歐亞北極地區降雪量實際上超過了正常水平。他說:「儘管如此,天氣仍然足夠暖和,以至於比往常更快、更早地融化。」

北極的這種巨大影響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5年來每年發布這份名為《北極年度報告》的評估結果的原因。來自15個國家的130多名專家為今年的版本做了貢獻。今年的報告是在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年會上發布的。(編譯/卿松竹)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研究認為:北極變暖趨勢難以遏止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新媒體專電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8日發表了題為《科學家警告,「北方不再那麼冰冷」已成趨勢》的報導稱,科學家在對北極地區的年度評估中說,北極地區在2020年繼續轉向新的氣候模式。因為該地區幾乎創紀錄的變暖效應驟增,冰雪覆蓋面積減少,極端野火事件增多。
  • 燒……北極野火與氣候變暖已成惡性循環?
    每年夏季,亞歐大陸沒有冰雪覆蓋,以苔原和針葉林為主的植被生長旺盛,為野火的發生提供了客觀條件。今夏發生的野火規模空前,長時間持續高溫是主要原因,頻繁出現的雷電是誘因。此外,近些年北極變暖速度加快,使得北極森林覆蓋面積不斷向北推移擴大;高溫促進了冰雪提前消融,使得北極圈內植被生長提前;高溫也使得燃料更加乾燥,有利於野火的傳播。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今年野火的規模超過往年。
  • 北極野火……燒不盡!它與氣候變暖已成惡性循環?
    每年夏季,亞歐大陸沒有冰雪覆蓋,以苔原和針葉林為主的植被生長旺盛,為野火的發生提供了客觀條件。今夏發生的野火規模空前,長時間持續高溫是主要原因,頻繁出現的雷電是誘因。此外,近些年北極變暖速度加快,使得北極森林覆蓋面積不斷向北推移擴大;高溫促進了冰雪提前消融,使得北極圈內植被生長提前;高溫也使得燃料更加乾燥,有利於野火的傳播。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今年野火的規模超過往年。
  • 北極冰雪融化速度驚人2040年或完全無冰存在
    【PConline資訊】據俄羅斯衛星網5月5日報導,北極理事會北極監測與評估計劃(AMAP)工作組發布的一份新報告稱,北極正迅速融化,到2040年可能處於完全無冰狀態。與此同時,英國利茲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南極,冰的融化速度約為預期值的三分之一。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中國氣象報記者 谷星月剛剛過去的8月,北極海冰以508萬平方公裡排名有衛星觀測資料以來,同期海冰覆蓋歷史第三少。然而,進入9月後,北極海冰面積迅速減少,目前已低於400萬平方公裡,頗有逼近歷史極值年(2012年)的趨勢。北極海冰在9月15日達到了夏季最小範圍,也是有記錄以來第二低。來源NASA海冰面積能否再破紀錄?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中國氣象報記者 谷星月  剛剛過去的8月,北極海冰以508萬平方公裡排名有衛星觀測資料以來,同期海冰覆蓋歷史第三少。  然而,進入9月後,北極海冰面積迅速減少,目前已低於400萬平方公裡,頗有逼近歷史極值年(2012年)的趨勢。
  • 北極變暖,未來或現「無冰之夏」?
    以北極地區為例,氣溫升高導致大量海冰融化後,北極地區吸收的太陽輻射將會更多,氣溫會進一步升高,這種冰雪和反照率之間的正反饋機制會像放大鏡一樣,加劇北極地區的氣候變暖。在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的表現形式除了更加極端的高溫,還有逐漸減少的海冰。在過去幾十年中,北極地區的海冰面積明顯縮減。以1981-2010這30年平均海冰面積作為氣候平均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北極海冰面積都一直處於偏少狀態,且有不斷減少的趨勢。
  • NASA:北極冰川面積35年間減少了95% 北極冰川融化的後果有什麼?
    9月11日消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格陵蘭冰川融化已經不是新聞了,而NASA指出,北極冰川面積35年間減少了95%。NASA近日發布的一段動畫顯示,北極海冰在過去35年間顯著減少。若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對氣候造成的影響將無法逆轉,全球環境將受到劇烈影響。北極冰川融化的後果有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 北極海冰減少後果很嚴重 對全球氣候演變影響大
    新聞背景  剛剛過去的冷冬讓「北極海冰」這個詞被頻頻提起。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北極海冰的氣候效應一直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近些年,有關國家競相開展北極海冰研究,以預測北極生態系統的變化、評估變化趨勢並制定相關對策。而我國研究人員近期也對此做出了獨創性的研究。
  • 北極變暖沒有停止!2019年北極氣溫比正常高1.9度,巨大後果顯現
    北極是全球氣候的領頭羊,任何看起來的微小變化都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後果,並預示著地球其他地方的未來。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資深科學家沃爾特·邁耶,也是此次北極報告卡海冰部分的聯合主要作者。他表示:或許在佛羅裡達氣溫升高几度並不會引起注意,但是在北極,零下0.5攝氏度到零上0.5攝氏度的轉變,意味著環境發生巨大改變,你將不再能滑冰,而只能在北冰洋裡遊泳。
  • 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 多國巨頭備戰北極能源開採
    27日,據新華社報導,北極海冰的總量已下降至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這證實了該地區的急劇變暖,而且可能是更劇烈的變化即將到來的前兆。  科學家稱,追蹤海冰範圍的衛星在周末發現,海冰的覆蓋面積為大約158萬平方英裡,不到北冰洋表面的30%。
  • 受全球氣候變暖和自然力量的影響,北冰洋海冰面積正呈螺旋式下降
    美國科學家周一(9月21日)報告稱,受全球氣候變暖和自然力量的影響,北冰洋海冰面積正呈螺旋式下降,北冰洋海冰面積在今年夏天融化到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北極和向南延伸到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島和俄羅斯的冰覆蓋海洋面積,在上周降到了140萬平方英裡(370萬平方公裡)的夏季低點,之後又開始增長。一般來說,北極的海冰面積在9月份達到最低點,在冬季過後的3月達到最高點。
  • 研究稱南極海冰正急速擴張而北極海冰日益變少
    ——已經持續數年的減少趨勢還在繼續,以至於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日益「捉襟見肘」。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8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於今年9月份宣稱,北極海冰量仍低於正常水平——已經持續數年的減少趨勢還在繼續,以至於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日益「捉襟見肘」。隨後,研究又發現,在北極海冰不斷融化的同時,南極海冰量卻居高不下——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有衛星觀測紀錄以來,2014年南極周圍海域的海冰覆蓋面積再刷紀錄。
  • 北極上演「冰與火之歌」 或進一步加速全球變暖
    這個夏天,北極地區正在經歷一場高溫「烤」驗。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的北極冰架坍塌,僅在7月底的兩天內就消失了40%的面積。位於北極圈內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維爾霍揚斯克,在今年6月20日氣溫飆升至38攝氏度。 與北極地區持續高溫相伴而來的,是北極大火。據報導,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表公告稱,受到西伯利亞地區長期高溫影響,北極圈連續第二年發生大規模森林火災。
  • 南北兩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全球變暖加速環境巨變
    令人震驚的監測結果在地球上,南北極的冰川可以說是維持氣候變化的一個「明顯」標誌,根據NOAA科學報告顯示,在過去的10年中,南極海冰面積在衛星記錄中經歷了最高和最低的範圍。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創下歷史新高,但是在2017年和2018年創下歷史新低。
  • 氣候變暖導致北極熊滅絕?科學家評估出現這種情況的風險
    科學家發現,到2100年,由於全球變暖導致海冰減少,北極的大多數北極熊亞群將面臨滅絕的威脅。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夏季,在沿海冰層融化期間,動物遷徙到土地上,在那裡他們幾乎被剝奪了食物,並以積累的脂肪為生。
  • 北極海冰何時會消失?科學家預測,北極或15年內夏季無冰!
    389天的科考活動後返回了不萊梅港,他們在科考船半徑最大為40公裡的範圍內設置了四個觀測點,收集了150 TB有關大氣、海洋、海冰生態系統的數據和1000多個冰樣,以評估氣候變化對北極地區和世界的影響。
  • 北極海冰正快速消失!19國科學家探險1年敲響氣候變暖警鐘
    幾項分析警告稱,如果全球經濟沒有徹底變革以優先考慮綠色增長,因新冠疫情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僅對氣候變化產生微不足道的緩解影響。到目前為止,地球的氣溫僅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1攝氏度,但地球已經在與更頻繁、更強烈的野火、乾旱和超級風暴作鬥爭,而這些極端天氣因海平面上升而變得更加肆虐。
  • 北極變暖加劇:高於同期45華氏度,極圈溫度本周將高於冰點
    北極地區正經歷超過同期溫度45華氏度以上的極端天氣,這一最新溫度峰值也是其氣候迅速變化的明顯指標。《華盛頓郵報》於2月21日追蹤了這一現象。,正處於極夜狀態的北極氣溫仍然在冰點之上。在格陵蘭海及其更遠範圍內,也出現了極為溫暖的天氣狀況。在阿拉斯加的Utqiavik,溫度飆至歷史新高;白令海峽的冰雪也在2月中旬後就開始消融。數據顯示,北緯80度以北北極地區的氣溫平均值比以往年份高出10華氏度,有時甚至出現高出25華氏度的情況。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   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