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除了歐洲高溫、亞洲暴雨、北美山火……還有一處災害牽動人心!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表示,經過評估,今夏西伯利亞超常和持續已久的高溫加劇了北極野火的「空前發生」,使得碳排放量激增。
高溫、野火、碳排放……
整個地球系統
環環相扣
而2020年夏季
北極野火的發生
與全球氣候變化緊密相關
卻又互相作用
其原因及影響
值得進一步挖掘探索
但更應引起人類的警覺
事實上,這裡說的北極指的是北極圈(北緯66.5°以北)以內的地區,既包括北極海冰區域,也包括亞歐大陸的高緯陸地,野火只能發生在後者的區域。實際情況是北極圈包含了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北邊的大片區域。
每年夏季,亞歐大陸沒有冰雪覆蓋,以苔原和針葉林為主的植被生長旺盛,為野火的發生提供了客觀條件。
今夏發生的野火規模空前,長時間持續高溫是主要原因,頻繁出現的雷電是誘因。此外,近些年北極變暖速度加快,使得北極森林覆蓋面積不斷向北推移擴大;高溫促進了冰雪提前消融,使得北極圈內植被生長提前;高溫也使得燃料更加乾燥,有利於野火的傳播。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今年野火的規模超過往年。
北極地區每年都會有野火發生,但近兩年來,北極野火的發生頻次、規模和持續時間都在逐漸增強。
MODIS衛星反演產品顯示,北極圈內野火的生物質燃燒量在2019年夏季顯著上升。而今年截至8月12日,燃燒規模已超過2019年整個夏季,呈現出明顯的增強趨勢。
今年野火火點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東部 ·
2020年北極野火的空間分布(左)。MODIS衛星反演的1997-2020年北極圈內6-8月份生物質燃燒量,2020年結果截至8月12日(右)。田晨光製圖
WMO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表示
北極的升溫速度
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
極大影響了當地人口和生態系統
並造成了全球影響
由於遙相關
兩極影響著低緯度地區的天氣和氣候條件
那裡有數億人居住
雖然在北極圈附近居住的人數較少,北極野火對當地居民造成的直接危害要小於人口密度較大的區域。但是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巨大的,可能會造成某些生物物種的大規模減少或者滅絕。
野火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會對人群造成健康危害,並且空氣汙染可以傳輸到更遠的地區;野火的發生於全球變暖而言是一個惡性循環,野火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增加溫室效應,同時全球變暖又會加劇野火的發生頻次與持續時間。
此外,北極野火還會導致森林面積減少,削弱陸地碳吸收能力;排放大量煙塵,影響太陽輻射的吸收和散射,改變局地能量平衡,進而導致天氣氣候的變化……
但是,在研究野火原因
及其影響的過程中
學者們也有了一些新發現
MODIS衛星反演的1997-2020年全球年均生物質燃燒量,2020年結果截至8月12日。田晨光製圖
雖然近年來全球各地野火頻發,但根據衛星反演數據來看,全球總的生物質燃燒量呈現出明顯的遞減趨勢(上圖)。
同時,當前全球森林火災的發生頻次和規模在逐漸增加,不過由於一些熱帶草原被開墾為農田,草原火災的規模卻在減少。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火災發生的時間較往年有所提前以及推後。以前火災一般出現在夏季,現在火災已經開始在春季發生並且在秋季也有發生。主要原因是全球溫度升高導致了春季和秋季的氣候適合火災的發生。
生物質燃燒量多年平均空間分布。田晨光製圖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北極野火雖然強度和面積在增加,但其在全球的比例仍然較小。
最主要的「林火活動中心」,仍在非洲中部、印度尼西亞,以及亞馬遜森林南部地區。這些燃燒中心主要是由於當地的人類活動造成(如砍伐森林、圍獵動物等)。
MODIS衛星反演的1997-2020年全球年均生物質燃燒量變化趨勢,紅色代表增加,藍色代表減少。田晨光製圖
2018年,一篇發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全球火活動在減少的趨勢。他們分析認為,早期農業活動往往是將荒地(林)轉為農田,所以農業活動的擴張會導致燃燒面積的增加。
而在當代,大片農田的存在反而對火源有重要抑制作用。因此,在中低緯人口密集地區,野火頻率和強度呈現減少趨勢;而在中高緯人口比較稀少而植被分布廣袤的地區(如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北邊),氣候變暖極大促進了當地的野火活動(上圖)。
不難推測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正遭受著
森林草原面積減少
生物多樣性減少
極端天氣氣候增加
溫室效應加劇等威脅
因此
保護地球
不能等到無可挽回
才行動
廣告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審核:段昊書
專家顧問: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 樂旭;澳洲莫納什大學教授 郭玉明
圖片:ECMWF、網絡等
微信編輯:壯實
轉載授權請聯繫:010-58993075(段老師)
送給我們一顆小星星,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