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氣候變暖致海冰減少 危及海象生存

2021-01-17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海冰減少,海象如何生存,這是一場法律之爭的核心問題:是否應將海象列為瀕危物種加倍保護,以防人類侵蝕?

據美聯社10月14日報導,如果在陸地和海冰之間二選一,太平洋海象媽媽通常會選擇在海冰上分娩。

同樣,它們寧願在海冰上換毛、交配、哺育幼仔,並時而潛入水中尋找食物。問題是,隨著時間流逝,它們周圍的海冰越來越少。

海冰減少,海象如何生存,這是一場法律之爭的核心問題:是否應將海象列為瀕危物種加倍保護,以防人類侵蝕?

報導稱,由於氣候變暖導致海冰減少,美國聯邦政府在2008年將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同年,美國生物多樣性中心請求將海象也列為瀕危物種。

但在2017年10月,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認定海象能夠適應生存環境,而且無法證明海象「需要」海冰。

司法部律師在為這個決定辯護時表示:「尚不清楚太平洋海象是否能夠在陸地上進行分娩、產後哺乳或完成求偶。」

阿拉斯加州一名聯邦法官將審理生物多樣性中心就政府未將海象列為瀕危物種提起的訴訟。開庭日期尚未確定。

雄性成年太平洋海象長12英尺(約合3.7米),重4000磅(約合1815公斤),比普通中型轎車還大。雌性海象的體重是雄性的一半。海象潛入水中,利用敏感的細須在海底昏暗的光線中尋找蛤蜊和蝸牛為食。

報導稱,海象過去由於其獠牙、肉和脂肪而被人類捕捉。1972年,美國政府出臺了《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保護海象。只有阿拉斯加土著獵人出於生計才能合法捕殺海象。

《瀕危物種法》要求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指定海象的重要棲息地,並制定恢復海象數量的規劃。聯邦機構在發放海底鑽探等開發許可前,應確保海象及其棲息地不被破壞。

報導稱,幾十年來,因捕殺者難以接近,海象得到了保護。但是,隨著夏季海冰迅速減少,海象的處境越來越危險。

太平洋雌性海象及幼仔在位於阿拉斯加州與俄羅斯之間的楚科奇海度過夏季。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指出,到2060年或更早一些,這片海域的海冰在夏季可能會消失。

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統計,自1981年以來,每年夏末,北極海洋哺乳動物就失去一片相當於兩個德克薩斯州面積的海域——61萬平方英裡(約合158萬平方公裡)。

到8月末,由於海冰退至淺層大陸架以外,雌性海象及幼仔就面臨兩難抉擇:究竟是留在深水海域的冰上還是上岸休息?選擇前一種,會因海底太深無法抵達而找不到食物;選擇後一種,小海象可能會因為捕殺者、飛機或熊引發的驚慌逃跑而相互踩踏受傷。

報導稱,開放的水域越大意味著船隻來往越多。隨著美國修改北極海底鑽探政策,海象可能還會發現其棲息地有越來越多的人類。美國前總統貝拉克·歐巴馬永久撤銷了大部分北極水域租賃。但是,唐納·川普總統2017年4月宣布推翻歐巴馬的政策,此決定遭到法院質疑。政府建議的五年離岸租賃計劃包括出售楚科奇海的水域。

報導表示,認定海象為瀕危物種意味著石油勘探公司必須諮詢聯邦野生動物管理官員,以確保鑽探設備不危及動物。可是,川普政府內政部和商務部今年7月提出修改瀕危物種法律建議,結束對瀕危動植物的自動保護,並限制為恢復物種數量而指定動物棲息地。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致海水變暖 阿拉斯加北部海冰面積縮小
    託曼說,例如,11月7日,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記錄的海冰面積為39382平方英裡(102000平方公裡),約為1981年至2010年時期,海冰範圍的六分之一。  「我們正在努力了解北極的新秋天是什麼樣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海洋學家吉姆·湯姆森說。  報導指出,海冰的減少對於沿海地區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問題。
  • Topic:海象成為氣候變化令人心碎的新形象,這背後只有環保問題嗎
    比 2006 年的《地球脈動》更甚的是,Netflix 通過鏡頭清晰地展現了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和海冰的減少,如何直接了影響世界上的許多物種。紀錄片第二集《冰雪世界》中,鏡頭先描繪了地球兩極白色海冰部分的減少,解說道:「比起 1980 年,現在夏季月份的海冰覆蓋面減少了四成。北極的溫度上升速度是全球其它地方的兩倍。
  • 北極海冰減少後果很嚴重 對全球氣候演變影響大
    新聞背景  剛剛過去的冷冬讓「北極海冰」這個詞被頻頻提起。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北極海冰的氣候效應一直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近些年,有關國家競相開展北極海冰研究,以預測北極生態系統的變化、評估變化趨勢並制定相關對策。而我國研究人員近期也對此做出了獨創性的研究。
  • 全球變暖致北極海冰驟減,氣候變化敲響警鐘
    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對野生北極熊的數量構成了不可逆轉的威脅,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影響使北極海冰降至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冰的急劇減少減少了極地野生動物的自然棲息地,並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北極的衛星掃描顯示,北極的最低氣溫在9月18日跌至最低點,海冰將在秋冬季節回歸,春夏季節融化,但從現在到10月之間的風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該地區。我們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無所作為,到本世紀中葉,北極熊的數量將會下降。
  • 氣候變暖或致帝企鵝本世紀末滅絕
    x-oss-process=style/w10一隻成年的帝企鵝在為幼企鵝餵食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如果不及時採取行動遏制氣候變暖的趨勢,現存企鵝家族中體形最大的成員——帝企鵝將在本世紀末滅絕。預計到2100年,南極洲的帝企鵝數量將減少86%,屆時帝企鵝的數量將不太可能回升,該物種將走向滅絕。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   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 北極海冰減少,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 張藝博隨著全球碳排放量增加,全球變暖效應顯著,北極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北極氣溫升高的速度是其他地區的兩倍多。北極海冰也在發生巨大變化:海冰密集度降低、範圍迅速減少、厚度降低,且具有從多年凍冰向季節性海冰轉換的趨勢。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北極海冰也在發生巨大變化:海冰密集度降低、範圍迅速減少、厚度降低,且具有從多年凍冰向季節性海冰轉換的趨勢。  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徵集了全球約40個模式,目前第五次全球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5)已經全部完成,被認為是當前較為權威和主流的觀點,其中包含了對北極海冰未來發展的預測。
  • 專家稱20年後地球再無海冰 17種極地動物遭滅絕之災
    美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氣候科學主任沙亞•伍爾芙稱:「很多人都知道氣候變暖導致了北極熊生存困境,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包括浮遊生物以及鯨魚在內的各種動物都面臨相似的困境。」  伍爾芙在報告中寫到:「極地是地球上(受氣候變化)影響環境惡化最快的地區」,並威脅到了當地的生態系統。
  •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異常海象群聚現象?-虎嗅網
    氣候變化導致大量海冰消失氣候變暖導致北極海冰融化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大量海冰的消融,海冰的過度回退,導致近海的浮冰數量減少,海象可棲息利用的浮冰也減少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到陸地上棲息比隨著海冰漂到遠離大陸架的地方,要有利得多。
  • 氣溫飆升海冰不斷減少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如今,全球變暖正在對斯瓦爾巴群島產生巨大的影響。根據挪威的氣象數據,過去30年來,該島冬季平均氣溫上升了10攝氏度,這對當地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氣溫正在飆升,海冰正在減少。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
  • 海冰自然棲息地因全球變暖而縮小 北極熊面臨滅絕風險
    一項研究警告說,大部分北極熊種群到2100年面臨滅絕的危險,因為它們的海冰自然棲息地因全球變暖而縮小。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20日報導。這項研究稱,這種食肉動物將被迫遷徙至陸地上,在那裡,狩獵對它們來說是不可能的。因此,這些北極熊將被迫依靠脂肪儲備生存,這對它們來說是一個無法持續的選擇。
  • 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
    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暖對人類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氣候變暖危及人類健康,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有很強的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這種適應能力是在數千年時間過程產生的,當前及未來氣候變化的速率表明,人類適應的代價是昂貴的。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因氣候變暖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如果世界各國不能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氣候正常,到2030年,全世界每年將有30萬人死於氣候變暖。
  • 氣候是「殺手」,細說氣候變化對北冰洋生物的影響
    那麼如果氣候變化了,改變了北極的環境,那生存在北冰洋的生物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呢?今天東陽就會告訴你答案。北極地區主要包括了北冰洋,以及圍繞著它的邊緣陸地海岸帶島嶼、北極苔原、北方針葉林帶。在夏季,北冰洋大約60%的海面上覆蓋著不融化的冰蓋,其餘的海面上漂流著冰山和浮冰,北極的年平均氣溫比南極大約高了24℃,但還是比我們生活的環境要冷得多的。
  • 叮咚~歡迎走進海象的奇妙世界~
    圖自:Paul Souders / Getty Images 在北極撫養幼崽時,動物們需要小心把握時機,以確保有足夠的資源供母親和孩子生存和繁衍
  • 美媒:研究稱全球變暖將致人類睡眠減少
    參考消息網6月19日報導 美媒稱,科學家在某些城市發現了氣溫升高和民眾反映的睡眠受到幹擾之間的關聯,通過計算機演算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保持在高位的情況下,預測人類的睡眠會減少。報導稱,人類排放溫室氣體導致的全球變暖,正在對現實世界產生明顯的影響:熱浪更多、暴雨更大、海平面更高,而這些只是眾多變化中的少數幾例。但近年來,社會科學家一直在努力解答一個更複雜的問題: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健康意味著什麼?這個領域的預測很難,必須建立在一長串假設的基礎上。
  • 數百頭海象跳崖自殺,10萬頭無家可歸,人類正將動物逼上絕路
    影片中看到,在俄羅斯北部的一個海岸上聚集著世界上最大群的海象,實在是令人們難以想像,單單這樣一個海灘就居住了超過10萬頭海象。很殘忍的事實是這些數以萬計的海象聚集在一起並不是由衷的選擇,而是對環境的絕望。原因是這些海象原本的家園在海冰上,迫於地球升溫後海冰被推到更北的地方,俄羅斯的這個小島就成了海象們最適合捕食的狩獵場和最適宜休息的地方。
  • 重達數噸的海象接連跳崖自殺,生物學家:人類的行為逼迫他們
    生物學家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將這一事件歸咎於海象生活的北極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他說隨著地球氣候變化,海冰逐年退去,海象無法在海冰上休憩,只能被迫擁擠在小海灘上。那麼,是否因為氣候變化導致海象爬上了懸崖?海象跳崖並非人們第一次記錄到的海象大規模死亡事件。早在1996年,阿拉斯加野生動物官員就報告了幾乎史無前例的事件,近60隻雄性海象在該州60米的懸崖邊墜亡。當時,海冰的範圍還沒有大規模萎縮,研究人員並未將海象死亡歸咎於氣候變化。他們感到困惑,沒有找到解釋海象行為的可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