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海冰減少,海象如何生存,這是一場法律之爭的核心問題:是否應將海象列為瀕危物種加倍保護,以防人類侵蝕?
據美聯社10月14日報導,如果在陸地和海冰之間二選一,太平洋海象媽媽通常會選擇在海冰上分娩。
同樣,它們寧願在海冰上換毛、交配、哺育幼仔,並時而潛入水中尋找食物。問題是,隨著時間流逝,它們周圍的海冰越來越少。
海冰減少,海象如何生存,這是一場法律之爭的核心問題:是否應將海象列為瀕危物種加倍保護,以防人類侵蝕?
報導稱,由於氣候變暖導致海冰減少,美國聯邦政府在2008年將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同年,美國生物多樣性中心請求將海象也列為瀕危物種。
但在2017年10月,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認定海象能夠適應生存環境,而且無法證明海象「需要」海冰。
司法部律師在為這個決定辯護時表示:「尚不清楚太平洋海象是否能夠在陸地上進行分娩、產後哺乳或完成求偶。」
阿拉斯加州一名聯邦法官將審理生物多樣性中心就政府未將海象列為瀕危物種提起的訴訟。開庭日期尚未確定。
雄性成年太平洋海象長12英尺(約合3.7米),重4000磅(約合1815公斤),比普通中型轎車還大。雌性海象的體重是雄性的一半。海象潛入水中,利用敏感的細須在海底昏暗的光線中尋找蛤蜊和蝸牛為食。
報導稱,海象過去由於其獠牙、肉和脂肪而被人類捕捉。1972年,美國政府出臺了《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保護海象。只有阿拉斯加土著獵人出於生計才能合法捕殺海象。
《瀕危物種法》要求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指定海象的重要棲息地,並制定恢復海象數量的規劃。聯邦機構在發放海底鑽探等開發許可前,應確保海象及其棲息地不被破壞。
報導稱,幾十年來,因捕殺者難以接近,海象得到了保護。但是,隨著夏季海冰迅速減少,海象的處境越來越危險。
太平洋雌性海象及幼仔在位於阿拉斯加州與俄羅斯之間的楚科奇海度過夏季。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指出,到2060年或更早一些,這片海域的海冰在夏季可能會消失。
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統計,自1981年以來,每年夏末,北極海洋哺乳動物就失去一片相當於兩個德克薩斯州面積的海域——61萬平方英裡(約合158萬平方公裡)。
到8月末,由於海冰退至淺層大陸架以外,雌性海象及幼仔就面臨兩難抉擇:究竟是留在深水海域的冰上還是上岸休息?選擇前一種,會因海底太深無法抵達而找不到食物;選擇後一種,小海象可能會因為捕殺者、飛機或熊引發的驚慌逃跑而相互踩踏受傷。
報導稱,開放的水域越大意味著船隻來往越多。隨著美國修改北極海底鑽探政策,海象可能還會發現其棲息地有越來越多的人類。美國前總統貝拉克·歐巴馬永久撤銷了大部分北極水域租賃。但是,唐納·川普總統2017年4月宣布推翻歐巴馬的政策,此決定遭到法院質疑。政府建議的五年離岸租賃計劃包括出售楚科奇海的水域。
報導表示,認定海象為瀕危物種意味著石油勘探公司必須諮詢聯邦野生動物管理官員,以確保鑽探設備不危及動物。可是,川普政府內政部和商務部今年7月提出修改瀕危物種法律建議,結束對瀕危動植物的自動保護,並限制為恢復物種數量而指定動物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