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可能是它們超大的尖牙。事實上,海象的學名是Odobenus rosmarus,在拉丁語中是「用牙齒行走的海馬」的意思。這些海洋哺乳動物有兩個亞種,分別是太平洋海象和大西洋海象。它們在夏季向北遷移,在冬季向南遷移,居住在北極主要由冰構成的淺水地區。由於全球變暖和捕獵,海象種群的數量正處於危險之中。
圖自:Paul Souders / Getty Images
海象是群棲動物,往往集成數量很大的群生活。這些食肉動物以大量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除此之外,海象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迷人的事實。
1
海象的體型非常巨大
海象是大型鰭足類動物,在現存的兩個亞種中,太平洋海象比大西洋海象重,雄性比雌性更大、更重。海象可以長到近3.6米長,重達1814千克。
在自然界中,海象只有兩種天敵——水中的逆戟鯨和冰上的北極熊。成年海象有能力對付大多數掠食者,但幼年海象卻很脆弱。
2
海象用牙當作工具
圖自:Brett Lobwein / Getty Images
雄性海象和雌性海象都有長牙,它們用長達35英寸的長牙作為對抗掠食者的武器和顯示地位的手段。但這些長牙也有實際用途——它們讓海象在冰面上鑽出呼吸孔,把大塊的冰移走,把大塊冰作為休息的地方,在冰凍的表面下接近和捕獵軟體動物和海洋無脊椎動物。
3
它們適應北極的生活
海象屬於海洋哺乳動物,它們對北極的生活有特殊的適應能力。海象的血容量是同等大小陸地動物的2到3倍,這使得它們能夠在冷水中長時間潛水覓食,讓儘可能多的氧氣儲存在它們的血液和肌肉中,這樣它們就能待在水下。在水下,海象還可以通過降低心率來保持體溫。
它們的皮膚下還有近25釐米厚的脂肪層,可以保護它們免受北極冰冷海水的傷害。
4
海象有特殊的繁殖策略
圖自:Paul Souders / Getty Images
在北極撫養幼崽時,動物們需要小心把握時機,以確保有足夠的資源供母親和孩子生存和繁衍。對海象來說,這意味著需要受精卵延遲著床,使受精卵不會立即植入子宮壁。
這種延遲在鰭足類動物中很常見,這有助於確保雌性有必要的精力和資源來撫養一隻新生的幼崽。海象幼崽一般重59千克,身長近1.2米。雌性每3年才生下一隻幼崽,養育幼崽需要大量的精力。雌性海象會把它們的後代緊緊地安排在一起,並長達3年之久。
5
海象可以在水上休息
當海象需要休息的時候,它們可以在任何地方打盹——包括浮在水面上。一項關於圈養海象睡眠模式的研究顯示,它們可以躺在池底、靠著池邊或浮在水面上睡一小段時間。但大多數海象的睡眠時間是在陸地上度過的。
6
它們用觸鬚尋找食物
圖自:Paul Souders / Getty Images
海象的觸鬚雖然經常被誤認為是鬍鬚,但其實這不是海象的毛髮,而是非常敏感的觸覺器官。海象鼻子周圍有400到700根這樣的觸覺器官,排成13到15行。它們的作用就像貓、水獺、老鼠和其他有鬍鬚的動物一樣,用來感知周圍的世界。
海象沒有很好的視力,所以它們依靠觸鬚在黑暗的海底尋找獵物。這些觸鬚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因為海象每天用它們來尋找約22.7千克重的食物。
7
海象是一種敏感的生物
海象看起來又大又強壯,但它們很容易受到驚嚇。海象群對視覺、聲音敏感,對機器(如飛機、船隻)的聲音,或人類發出的氣味很敏感,它們有時會衝到水裡躲避真實的或感知到的危險。
這種特性對在戶外活動的動物來說尤其危險。海象依靠陸地和海冰休息、哺育幼崽。海象受到驚嚇時,可能會離開某個地點,再也不會回來。而特別脆弱的幼崽,可能會與它們的母親失散,或在踩踏中喪生。
8
海象處於危險之中
作為北極棲息地的關鍵物種,海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脆弱物種。海象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全球變暖和捕獵。
這些大型鰭足類動物依靠海冰進行捕獵。在海冰因全球變暖而減少的地區,太平洋海象被迫大量聚集在陸地上,並長途跋涉尋找食物,這使該物種面臨更大的風險。在北極,航運、石油和天然氣勘探以及旅遊業的增長正在引起大西洋海象的騷亂,這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踩踏事故發生。工業活動的增加也增加了海象因石油洩漏而面臨的風險。
200多年來,捕獵海象活動對太平洋海象的數量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加拿大和格陵蘭島,捕殺海象受到名額限制,而在挪威和俄羅斯,大西洋海象則受到保護,不允許被捕殺。
保護海象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幫助緩和氣候對海象等依賴海冰生存的動物的影響。
減少食物浪費、電力消耗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以減少碳足跡。
原文:Jaymi Heimbuch
編譯:阿米
- 感謝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