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關注異常海象群聚現象?-虎嗅網

2021-01-17 虎嗅APP


說起海象,想必你們的腦海裡已經不自覺地蹦出海象那一顆圓腦袋和兩根大長牙的形象了。


作為分布地不在我國的物種,大家對海象的生活習性或許感到陌生,但它們的外觀形態卻令所有人印象深刻——這是一種行動中透著笨拙、可愛的動物。


「笨拙」一詞源於海象龐大的身軀。儘管看起來醜萌醜萌的,但是當重達1噸多的龐然大物向你挪動而來的時候,哪怕它表現得優哉遊哉,也令人有點兒脊背發涼。


▲ 對於胖海象的印象,可能就是照片上這樣的


也許你也曾想過:


粗糙的海象皮下包裹著肥厚的脂肪,以它們這麼敦實的體型從高處摔落,恐怕不會受多大的傷吧?可能還會被地面反彈起來?


這就要取決於它們從多高的地方摔下來了——2017年秋,Netflix紀錄片《我們的星球》團隊在俄羅斯東北部的海邊拍攝時,親眼目睹了海象摔下懸崖的景象。


▲ Netflix紀錄片《我們的星球》團隊所親眼目睹的海象摔下懸崖的景象


為了在懸崖頂聚集成群,許多海象前僕後繼地爬上懸崖,在懸崖頂相互依偎。


由於空間有限,懸崖頂太過擁擠,有一頭海象陡然失去依附,從將近80米的懸崖掉下,並數次撞在崖壁上,最後狠狠地摔在了海邊的碎石灘上。


這頭海象死了。


這不是個例,因為在這片碎石灘上,你還能看到其他200多頭的海象屍體……



屬於海象的命運 


與其他鰭腳類動物和鯨類動物一樣,海象這一物種的命運也曾坎坷不已。


在18至19世紀,捕鯨人和捕海豹人同樣也獵殺海象,以獲取它們的脂肪、肉、骨頭等所有可利用的部位。


在所有的鰭腳類動物中,海象是生育率最低的。


雌性海象每次懷胎15個月左右,甚至比許多大型鯨類的孕期還要長。在幼崽斷奶之前,雌性海象都不會再次排卵,因此它們一般每兩年才能產一胎。


在海象如此保守謹慎的生活史背景下,歐美人進行大規模商業捕殺海象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大西洋的海象幾近滅絕。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太平洋海象的數量也一度下降到僅剩5萬至10萬頭。


而自限制獵殺雌性海象的政策出臺之後,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海象的數量才得到了較為快速的恢復。


如今,在北歐、北美的海象分布地,海象其實得到了不錯的保護。除了因紐特人、尤皮克人等當地土著可進行少量傳統的海象獵殺活動,其他獵殺海象、販賣海象製品的行為都是違法的。


曾經慘遭血洗滅門的海象終於迎來了翻身之日,然而,它們目前卻似乎面臨著來自其他方面的威脅。



海象群聚現象,真是常態嗎?


不久之前,海象爭相爬上懸崖以及意外死亡的新聞席捲了網絡。


「這一場景是氣候變化造成的結果」,《我們的星球》製片人Sophie Lanfear說道,「這太令人心碎了」。


海象生活在大陸架附近的淺水區,儘管身軀龐大,它們卻不擅長追逐式的獵捕,它們喜歡吃的是棲息在海底的無脊椎動物,例如螺貝或是蝦蟹。


海象並不總是生活在海冰上,和極區的海豹一樣,我們可以在海冰平臺上觀察到這些動物,也可以在海岸邊找到它們。


▲ 生活在海冰上的海象們 圖源 / bioexpedition.com


事實上,每年夏天,海象在沿岸聚集成群已是常態。只是視頻中的海象們,選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作為群聚地。


但要說數量龐大的海象聚集現象,那就不算是常態了。


2014年,科學家在阿拉斯加西北部的雷伊角就發現了巨型海象群聚地,規模之大,令人震驚。上萬頭海象聚集在海岸邊,覆蓋了將近數英裡長的海岸線。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俄羅斯的海岸邊,美國科學家在2007年、2009年的調查都發現過如此大型的海象群聚地。


▲ 聚集在雷伊角的巨型海象群 圖源 / NOAA


對此,加拿大動物學家Susan Crockford表示,這其實是大驚小怪。


人們在歷史上也曾觀察到海象巨型群聚地,例如1964年和1972年在俄羅斯遠東的弗蘭格爾島上,1978年在阿拉斯加的聖勞倫斯島上,都有3萬至5萬頭海象聚集在一起的現象。


然而,曾經發生過,不代表曾經頻繁發生過,而且過去海象在海岸的群聚地規模也不及現在龐大。


例如在雷伊角,每年秋天大量出現的海象,也是在近十年來才前來定期拜訪的,並且這些海象中絕大多數都是雌性和幼崽。



為什麼會出現巨型海象群聚地?


對於一頭海象來說,在陸地上休息和在浮冰上休息的差異在哪裡呢?


在填飽肚子之後至下一次餓肚子之前,它們肯定要找一個地方休息,如果這個地方距離覓食地很近,那自然是最方便的。


所以,距離海底近的海上浮冰是它們的優先選擇。對於不遠萬裡來到海岸上休息的海象來說,一定是有什麼無法避免的原因,讓它們放棄了海冰。


那這無法避免的原因指的可能是什麼呢?



氣候變化導致大量海冰消失


氣候變暖導致北極海冰融化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


美國國家大氣與海洋管理局2015年發布的一段遙感監測視頻顯示,在過去25年裡,儘管每年覆蓋在北冰洋上的海冰依然隨著季節變化延伸與回退,然而北冰洋上的老年冰面積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縮小。


尤其是2007年夏秋季,北冰洋老年冰面積銳減,其面積只剩下十年前的約2/3。


而2007年的秋季正是科學家首次在阿拉斯加西北部發現巨型海象群聚地的時候,因此,不少學者將這一現象與當年的海冰大量融化事件聯繫在了一起。


夏秋季對海象來說是特殊時期,不僅僅是因為夏秋季海冰數量的減少導致海象「無冰可歸」,海冰融化導致夏秋季的海冰回退至遠離大陸架的地方,而遠離大陸架的海冰對它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 1997年與2007年北冰洋的海冰面積變化對比圖 圖源 / climatecentral


海象的食物是近海海底的無脊椎動物,它們並不是身手矯健的深潛動物,為了一頓飯,下潛到很深的海底,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大量海冰的消融,海冰的過度回退,導致近海的浮冰數量減少,海象可棲息利用的浮冰也減少了。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到陸地上棲息比隨著海冰漂到遠離大陸架的地方,要有利得多。


目前這是解釋近年來海岸上頻繁出現巨型海象群聚地的主流觀點,即,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冰融化影響了海象對棲息地的選擇,大部分海象們無冰可去,只好一起擠到海岸上去。



種群數量的增加直逼環境容納量


遙感圖以直觀的影像為我們呈現了北冰洋海冰在近幾十年來的變化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


儘管不同的學者、政客之間圍繞著氣候變化還持有很多爭議,但是海象的生活的確受到了海冰變化的影響。


只是,巨型海象群聚地頻繁出現的現象背後是否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海象的數量在近幾十年裡大量增加,導致它們的可利用棲息地緊張了起來呢?


環境容納量,指的是在自然條件下,即在有限的環境資源條件下,種群能夠達到的最大數量。


▲ 海象聚集在空間有限的海冰上 圖源 / ArcticNet 攝影 / Steven J. Kazlowski


對於海象來說,在不考慮人為幹擾的情況下,食物、棲息地面積等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都會影響它們的種群數量。


那麼,海象大量佔據陸地棲息地,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海象數量增加,導致到了夏秋季,它們的海冰棲息地不夠用了,所以集體來到了陸地上呢?


1975年至1985年,科學家通過空中觀測與統計,得出的太平洋海象數量結果均超過20萬頭。


2006年評估的結果顯示,太平洋海象數量大約有12萬9000頭,但其中包含了許多不確定性。


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錄裡,2016年的評估結果顯示,當前全球海象的數量大約為11萬2500頭。


▲ 聚集在陸地上的海象 圖源 / WWF 攝影 / Alexey Ebel


倘若將現在估算的種群數量結果與30年前對比,海象種群的數量不升反降,似乎無法解釋海象數量與巨型群聚地頻繁出現的關係。


但仍有科學家堅持認為現有的估算結果存在很大的誤差,不足以證明海象的數量在下降。


就連紅色名錄也顯示,當前仍未能預測全球海象的種群趨勢。


總的看來,現在還沒有足夠的數據能夠確定地告訴我們,全球的海象數量目前正在上升或者下降。


也許巨型海象群聚地的出現是海象種群數量增加和海冰棲息地減少的雙重原因共同導致的結果:海冰棲息地減少降低了海象的環境容納量,而海象數量增加加快了海象種群達到環境容納量的速度。



巨型海象聚集地的嚴重後果


海象是喜歡群聚的動物,無論是在海冰上、沙灘上,還是文章開頭出現的懸崖上,海象都喜歡聚集在一起,產生身體上的接觸。


這種身體上的接觸或許並不只是為了取暖,因為海象有非常活躍的社交網絡。


在非交配期,照顧幼崽的雌性海象會遠離雄性,帶娃的媽媽們仿佛約定好一般地集結成群。


可惜,過高密度的聚集會引發爭鬥和踩踏,尤其是在突然受到外界幹擾,例如捕食者或人類活動的幹擾的時候。


▲ 《我們的星球》中的海象巨型群聚地,這種群聚地非常容易發生意外 圖源 / Netflix


踩踏現象容易導致個體死亡,成年海象或許能夠全身而退,但對於弱小的海象幼崽來說,極易被慌亂逃跑的同類踩死。


幼崽的出生對於海象種群來說就是一種補充,這種補充是延續種群所必需的。


研究發現,若巨型海象聚居地中持續地發生嚴重的踩踏事件並導致大量幼崽死亡,將給種群帶來極其不良的影響。


除了踩踏,海象摔落懸崖的事件也會繼續發生,那些碎石灘上的海象屍體就是證明。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異常海象群聚現象?


氣候變化是一個如此龐大的話題範疇,導致我們每每談及氣候變化,而去尋找論據支撐自己的觀點時都好像要搬出一座圖書館一樣。


無論是人類活動還是自然變遷導致的結果,地球上的動物確實正在遭受全球變暖的影響。


海冰大量消融也許會促使北太平洋與北大西洋的鯨類通過西北航道進行遷移與交流;也許會釋放出更多的海冰藻類,提高北極海區的生產力,供浮遊動物攝食。


這些可能產生的現象最終到底具有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影響,我們還不得而知。


不過,對於依賴海冰產崽、育幼、生存的海洋哺乳動物來說,海冰的大量消融意味著棲息地、育幼地的喪失,它們因此更易被北極熊和虎鯨捕食,幼崽的存活率也更低,這都是可以預測的。


▲ 海冰的大量消失,讓捕食者北極熊更容易接近海象 圖源 / WWF


也許人類已經無法扭轉氣候變化的格局,但這並非意味著我們什麼也做不了。我們至少可以讓自己對地球的負面影響更小一些。


如果我們拒絕參觀圈養大型海洋動物並進行動物表演的海洋館,那未來海洋館裡不會再出現野捕的海象,更不會有海象將人拖入水中溺死的事件發生[9]。


如果我們在野外觀察海象的時候,能夠保持低聲輕語,不給它們造成恐慌,不打擾它們的生活,那海象因被驚擾而誤傷同類的事件也不會隨之發生。


如果我們共同保護海洋資源,進行合理、可持續的海洋資源開發,那留給海象和其他海洋動物的食物資源也會相應地增加,畢竟過度捕撈不僅斷了人類後代的後路,也斷了其他海洋生物的後路。


如果我們共同以高效低碳的方式生活,節約地球上的能源,減少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那麼全球變暖的速度或許就會放緩。


尊重野生動物,尊重自然規律,保護未來的地球資源。一切都要從我們改變自己的意識做起,這些醜萌的動物需要我們的關注與幫助。



所以,面對氣候變暖,你覺得該怎麼去保護海洋動物?




相關焦點

  • 海象理財兌付困難 關聯方復華兜底懸疑
    復華文旅為何要幫P2P平臺海象理財進行兜底?  張烽表示,上述承諾書應該不是基於股東身份出具的承諾,是作為獨立第三方,願意承擔兜底責任。不過復華文旅也有可能是作為恆銀中嘉的有限合伙人,這個實體在法律上屬於私募基金,這個基金有可能是海象理財的直接股東。  記者調查發現,海象理財與復華文旅及其背後的復華控股有一定關聯性。
  • 海洋「音樂家」——海象
    在我們的印象中,大象的身體就如同一堵牆,腿像大石柱、蒲扇一樣的大耳朵和特別長的牙齒,算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在如此寒冷的水域生活,海象一定會有自己特殊的優勢,而皮膚變色就透露了海象的身體秘密。有的動物,像非洲的變色龍,它的皮膚變色是為了迷惑「敵人」、隱藏自己,但是海象皮膚變色可不是這樣的。為了抵禦北極水域異常寒冷的氣候,海象的皮下脂肪層特別厚。當海象潛入冰冷的海水裡時,體內的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只能在脂肪層下面流動,這時候海象的皮膚看上去是白色的。
  • 250頭海象爬上80米懸崖,集體跳崖自殺
    引言:雖然人類在幾萬年前就從自然界中脫穎而出,但我們還是需要時刻關注自然界的動態,否則我們根本不知道人類已經給其他生物造成了怎樣的傷害!在俄羅斯北部的一個海岸,就生活著一群受到人類間接傷害的海象。很多自然現象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奇特和美好,但當我們長期對一種現象進行細緻觀察的時候,現象背後的真實原因往往讓人類感到害怕。今年四月份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8分的紀錄片《我們的星球》在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的同時,還讓人類思考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同時這部紀錄片也告訴了我們,大自然存在原始、美麗的一面,也存在著不為人知的殘酷一面,而殘酷的那一面很多時候是人類活動導致的。
  •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基礎科學?
    倒計時的最後一天,我們帶來一則重磅消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將親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現場。羅傑為什麼要排除萬難,線下參會?論壇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和驚喜?我們為什麼要關注並推動基礎科學?解密就從這篇推送開始。
  • 海象突然「復活」 嚇壞要吃它的北極熊
    飢腸轆轆的北極熊媽媽帶著寶寶外出覓食,本想對一頭看上去奄奄一息的海象「下手」,不料事與願違。  原來,這頭海象只是在睡覺。被吵醒後的海象可把北極熊媽媽嚇得不輕。無奈之下,北極熊媽媽只能帶上寶寶,逃離現場。
  • 多多自走棋:海豹海象還是海獅,海象拳王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在《多多自走棋》中一直存在著一個未解之謎,那就是海象拳王的真身究竟是什麼呢?畢竟連他自己都憨憨的說到:「海豹海象海獅,傻傻分不清。」這也讓很多棋友們糾結不已,最終只能依靠他的名字猜測或許他是一隻海象。不過可別看他憨憨的,他可是遊戲中不折不扣的強勢棋子呢!
  • 《精靈寶可夢》圖鑑365:明明是海象卻要說是海獅——帝牙海獅
    本篇我們要介紹的就是海魔獅的進化型——帝牙海獅,沒錯,從海豹球進化成為帝牙海獅,這是一個海豹進化成為海獅的神奇故事,也說明了寶可夢世界裡的物種進化往往不是我們現實所想的那樣,帝牙海獅的早期民間譯名有狂豹,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隻寶可夢吧。
  • 海象長得就像海裡的大象嗎?細說鰭腳類大家族
    這類動物被叫做鰭腳類,可愛的海豹,俏皮的海獅和笨重的海象,都屬於這一類動物。如果你有機會來北極探險,很可能可以在浮冰之間的海水裡,發現鰭腳類生物的一顆灰色小腦袋,正在探頭探腦的打量著你了,那麼為什麼把它們叫做鰭腳類呢?原來它們的手掌和腳掌,都比較寬大扁平,和魚類的鰭十分相像。所以海洋生物學家把海豹、海獅和海象這三類動物,並歸為鰭足類或者鰭腳類動物。
  • 海象們被迫自殺的心碎瞬間,BBC紀錄片告訴我,平民窟海象有多難
    高高的懸崖峭壁上是搖搖欲墜的海象,懸崖的下面是數百海象屍體。心猛地一揪,一噸重的它,本就視力不佳,忘記置身懸崖,就這樣踏空,失去重心,重重地滾落,狠狠地摔在堅硬的巖石上,靜靜地等待死亡。無可奈何,心疼不已,只剩嘆息。
  • 重達數噸的海象接連跳崖自殺,生物學家:人類的行為逼迫他們
    生物學家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將這一事件歸咎於海象生活的北極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他說隨著地球氣候變化,海冰逐年退去,海象無法在海冰上休憩,只能被迫擁擠在小海灘上。擠在海灘上的海象群所有海灘都「象」滿為患,於是有些海象會被擠到海灘連接的懸崖上。但是,當這些不習慣攀爬的笨重動物決定返回水中時,它們不知道懸崖的高度差,直接跌落懸崖當場死亡。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
  • 海象的長牙的特殊意義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有著大長牙的海洋「聲樂家」有些什麼特點吧~ 海象的長牙有什麼特殊意義? 海象主要生活在北極海域,它們的身體又重又長,皮膚粗糙而皺;它們的四肢已經退化成鰭狀,鼻子短;它們的耳朵沒有耳殼,看起來比較醜陋。 長牙是海象防身的武器。海象生活在高緯度地區,逆戟鯨和北極熊是它的天敵。一旦遭遇,海象就會亮出兵器——獠牙。
  • 地震前的異常現象 地震前的異常現象有哪些
    地震來臨前,震源附近地區會出現以下異常徵兆:  1、地下水位異常。大旱時節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豐水季節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斷流。有時還出現井水自流、自噴等現象。井水或泉水的顏色、味道、溫度發生變化。
  • LED燈為什麼會出現各種異常現象
    LED燈為什麼會出現各種異常現象 佚名 發表於 2019-10-30 15:03:34 LED燈越用越暗是因為LED燈會有光衰現象。
  • 斷奶之後,小海象仍然和成年雌海象待在一起,並結伴在海裡覓食
    斷奶之後,小海象仍然和成年雌海象待在一起,並結伴在海裡巡遊覓食。再過2~4年之後,雄性小海象就會離開,在冬季裡組建它們自己的小群體,或是在夏季加入其他雄海象的較大群體。所有的海象種群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季節性雌雄隔離現象,但是雌雄隔離最顯著的莫過於棲息在白令海至楚科奇海海域的海象。
  • 專家回應全球氣候異常 歷史有過該現象無需恐慌
    昨日,有報導稱全球氣候出現大異常,紐約、首爾、西歐地區等地紛紛打破歷史低溫紀錄。這些極端低溫的天氣現象也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緣何今年冬天如此寒冷?為什麼極端異常天氣現象出現的頻率會如此之高?為此,我們與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專家、正研級高工李小泉先生進行電話連線,尋找低溫的根源。
  • Topic:海象成為氣候變化令人心碎的新形象,這背後只有環保問題嗎
    在 Netflix 4 月 5 日發布的自然紀錄片《我們的星球》中,一個場景讓觀眾感到非常難過不安——海象集體從懸崖墜落而亡。《我們的星球》由 BBC 屢獲獎項的劇集《地球脈動》的幕後團隊創作,由戴維·阿滕伯勒解說。
  • 俄羅斯科學家在北極圈發現了巨大的海象
    俄羅斯科學家在北極圈發現了巨大的海象俄羅斯北部的科學家在卡拉海沿岸發現了巨大的海象捕撈場所,那裡的棲息地受到冰層收縮和人類活動的威脅。這次捕撈活動是海象聚集,繁殖和社交的避難所,位於俄羅斯亞馬爾半島的一個偏僻角落,科學家們說,上個月他們在那兒計數了3000多隻動物。科學家們說,海象的捕撈傳統上是位於漂流的海冰或北極島上。但是氣候周期變暖意味著海冰在縮小,棲息地正受到油氣勘探和更多北極運輸的威脅。
  • 海象到底有多厲害?
    海象到底有多厲害?軍艇在普通老百姓眼裡就是力量的象徵,所以大部分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都傻眼了,堂堂俄羅斯軍艇,竟然不敵一隻海象?咋回事啊?其實吧也不能怪軍艇,雖說海象只是動物,但是海象其實要比我們想像的要厲害得多!
  • 美國海象被迫上岸 海象不是大象的近親海牛才是
    美國海象被迫上岸 海象不是大象的近親海牛才是時間:2018-03-30 21:1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美國海象被迫上岸 海象不是大象的近親海牛才是 2018年3月29日訊,美國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島,海冰融化迫使成千上萬的海象聚集海岸。
  • 冰雪王國中的巨獸之戰——北極熊對海象的捕食分析
    北極熊,也稱白熊和冰熊,是現存最大的熊科動物 ,生活在北極地區,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部,美國阿拉斯加州北部,俄羅斯北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格陵蘭島,是北極的代表性物種,也是備受國際關注的野生動物。海象分布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分為太平洋海象和大西洋海象兩個亞種,兩亞種數量比為9:1,太平洋海象比大西洋海象大10%-20%。上圖是費伊(1982)科考實測太平洋海象的體長數據,雄性13歲以上為成年,雌性9歲以上為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