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奶之後,小海象仍然和成年雌海象待在一起,並結伴在海裡覓食

2020-12-05 相愛的人會在一起

斷奶之後,小海象仍然和成年雌海象待在一起,並結伴在海裡巡遊覓食。再過2~4年之後,雄性小海象就會離開,在冬季裡組建它們自己的小群體,或是在夏季加入其他雄海象的較大群體。所有的海象種群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季節性雌雄隔離現象,但是雌雄隔離最顯著的莫過於棲息在白令海至楚科奇海海域的海象。在白令海至楚科奇海海域,大多數成年雄性海象在春天會聚集在自己與雌性隔離的登陸地上,並在白令海內覓食;同時,成年雌性海象和大多數的未成年海象則向北在楚科奇海內覓食。它們的這種隔離會一直持續到夏天過後。秋天,雌海象開始向南遷徙,雄海象也迎著它們向北遷徙,在白令海峽相遇後,會結伴到白令海的繁殖地,並共同度過冬天,而未成年的雄海象則在繁殖地之外的其他地區成堆的大塊浮冰上度過冬天。

在加拿大的福克斯灣是不存在上述雌雄隔離狀況的,那裡最常見的是雌雄混合的群體;而在加拿大更高緯度的北極區,混合型的和隔離型的海象群體都存在。年齡上的隔離和性別上的隔離主要受到食物供應量的影響,這種分隔也有利於減少成年雄性和"青年"雄性在繁殖季節的衝突;但為什麼有些群體分隔得更明顯,人們還不太清楚。

對於生活在北美、俄羅斯和格陵蘭島上極北區的土著人來說,海象現在仍然對其有重要意義,是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也是其他生活資料的來源,就像幾千年來一樣。在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較南地區,最能引起人們興趣的是海象潔白的"象牙",它們是除了真正的象牙之外,在大小和質地上最好的了。

在18、19、20這三個世紀裡,為了獲取海象"象牙"、海象皮和海象油,來自歐洲和北美的商業捕獵活動造成了整個北極區海象種群的極度下降,導致它們幾乎絕跡。北大西洋海象是第一個遭到幾乎滅絕命運的海象亞種,數量下降到了極點;棲息於加拿大東部海域的海象在19世紀幾乎被滅絕,斯瓦爾巴群島海域的海象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大西洋其他海域的多數海象種群的數量也出現下降。

海象是多種疾病病毒的攜帶者和多種寄生蟲的宿主。海象身上的病毒包括貓卡利西病毒和與麻疹病毒相似的海豹瘟熱病毒。科學家已經確認了幾種海象常感染的病菌,這些病菌容易由長牙、眼睛和鰭肢的外傷感染。這些病菌感染對其有什麼具體的影響現在還不太清楚,但是被感染的海象體質常常會變得很差,精神呆滯甚至死亡。布魯斯氏桿菌也是科學家已知的海象易感染的一類病菌,該病菌常常造成哺乳動物生殖能力的下降。海象身上最常見的體表寄生蟲是一種吸蝨類蝨子,而體內的寄生蟲則有多種線蟲和寄生棘頭蟲。

除了人類的原因之外,其他災難造成的海象的自然性死亡也時常發生。人們曾經觀測到幾宗海象大量死亡的事件,如有幾次在太平洋海象蜂擁到一處棲息地的過程中,許多頭海象被其他海象踩踏而死;還有因墜落、浮冰陷阱等以及同類間的爭鬥而導致的受傷甚至死亡。除了人類,其他食肉動物如虎鯨和北極熊的捕食也是海象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關焦點

  • 北極冰迅速融化 阿拉斯加海岸驚現35000頭海象(圖)
    原標題:北極冰迅速融化 阿拉斯加海岸驚現35000頭海象(圖)   大量海象出現在阿拉斯加的海岸線,數量之多實屬罕見。(圖片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中國臺灣網10月3日消息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北極冰的迅速融化,將迫使太平洋海象改變其棲息地。   科學家表示,早在2007年,越來越多的太平洋海象開始出現在阿拉斯加的海岸線。
  • 出生第6周時斷奶,在這之後,小刺蝟開始大量覓食以積累脂肪儲備
    儘管人工飼養的刺蝟經常睡在一起,但在野生狀態下從沒有過幾隻同時分享一個巢穴的報導。雌性用於生育的育幼巢與日間巢穴有相同的結構,但是冬季冬眠巢穴要更結實一點,因為它們要被連續使用數月。長耳蝟、印度長耳蝟和沙漠刺蝟都生活在相對乾旱的地區,它們使用洞穴要比普通刺蝟頻繁一些。
  • 海象長得就像海裡的大象嗎?細說鰭腳類大家族
    如果你有機會來北極探險,很可能可以在浮冰之間的海水裡,發現鰭腳類生物的一顆灰色小腦袋,正在探頭探腦的打量著你了,那麼為什麼把它們叫做鰭腳類呢?原來它們的手掌和腳掌,都比較寬大扁平,和魚類的鰭十分相像。所以海洋生物學家把海豹、海獅和海象這三類動物,並歸為鰭足類或者鰭腳類動物。
  • 俄羅斯一海軍充氣船遭海象擊沉海員用杆子抵禦攻擊(視頻)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29日報導,近日,一艘俄羅斯海軍艦艇在北極探險時遭遇一隻憤怒的海象,海員們乘坐的充氣船被海象用牙齒刺穿沉沒,但船上的人在擊退這頭憤怒的海象後成功爬上岸。這段驚險的經歷被記錄了下來。視頻顯示,當充氣船快速下沉時,水手們用一根杆子推開雌海象,然後快速駛向岸邊。
  • 冰雪王國中的巨獸之戰——北極熊對海象的捕食分析
    後來認為這長牙是「鋤頭」,用來在海底挖掘海象最愛的蛤類,一頭成年海象一天能吃2000隻蛤蜊。但研究人員潛到海底拍攝海象的覓食過程,發現長牙的用處很小。海象會用嘴吹開泥土,或是用嘴拱開,最常見的是用寬大的前肢將泥土掀起,而且和人類一樣,絕大多數海象習慣用右前肢,這使得它們右側肩胛骨、肱骨和尺骨的長度都大於左肩。所以,長牙在搏鬥和覓食方面的用處很小,最大的作用是幫助海象登上海灘或浮冰。海象臃腫的身軀在上岸時是個負擔,這時長牙能發揮類似冰鎬的作用。
  • 因遭遇雌海象攻擊,俄羅斯北方艦隊一艘登陸艇在北冰洋沉沒
    周一,一艘俄羅斯海軍船隻在北極海域進行研究探險時,遭遇一隻保護幼崽的雌海象襲擊,隨後沉沒。 據Ars Technica網報導,由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Northern Fleet)運營的「阿爾泰」號拖船載著俄羅斯地理學會(Russian Geographical Society)的研究人員和其他探險隊成員進入到北冰洋一個偏遠島鏈附近的水域。
  • 叮咚~歡迎走進海象的奇妙世界~
    在自然界中,海象只有兩種天敵——水中的逆戟鯨和冰上的北極熊。成年海象有能力對付大多數掠食者,但幼年海象卻很脆弱。 2 海象用牙當作工具
  • 海象突然「復活」 嚇壞要吃它的北極熊
    飢腸轆轆的北極熊媽媽帶著寶寶外出覓食,本想對一頭看上去奄奄一息的海象「下手」,不料事與願違。  原來,這頭海象只是在睡覺。被吵醒後的海象可把北極熊媽媽嚇得不輕。無奈之下,北極熊媽媽只能帶上寶寶,逃離現場。
  • 全球變暖致海冰變薄 56頭瘦骨嶙峋的北極熊闖入俄村莊覓食
    新民晚報特稿 就在人們在馬德裡為氣候變化爭論不休時,56隻北極熊卻因為全球變暖導致海面冰層變薄,不得不闖入俄羅斯楚科奇的一個小村莊裡覓食。不過,這群闖入人類村落的北極熊,無論是成年熊還是小熊幾乎都瘦骨嶙峋。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俄羅斯北極生態多樣性專家斯蒂紹夫表示,由於全球氣候異常溫暖,北極熊往常活動的地區冰層變薄,令這56頭熊哪兒也去不了。「如果冰層足夠結實,這些熊或者一小部分熊會到海裡,在那裡可以捕獵海豹或者髯海豹。而現在它們將暫時在海岸附近尋找食物。北極熊也喜歡進入村莊看看人們如何生活的並尋找食物。」
  •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異常海象群聚現象?-虎嗅網
    在18至19世紀,捕鯨人和捕海豹人同樣也獵殺海象,以獲取它們的脂肪、肉、骨頭等所有可利用的部位。在所有的鰭腳類動物中,海象是生育率最低的。雌性海象每次懷胎15個月左右,甚至比許多大型鯨類的孕期還要長。在幼崽斷奶之前,雌性海象都不會再次排卵,因此它們一般每兩年才能產一胎。
  • 分得清獅豹象,但海獅海豹海象為啥這麼像!
    這個目除了陸地上的200多種貓狗熊鼬獴等等,還包括海裡的33種「鰭足類」,四肢呈鰭狀的各種海獅、海狗、海豹和海象。(終於說到主題了!)它們比想像中重很多,比如南極的南象海豹,雄性體重可達5000公斤。北極的海象也能長到1500公斤,遠超陸地上的獅虎熊!
  • Topic:海象成為氣候變化令人心碎的新形象,這背後只有環保問題嗎
    一些設法在密集區外找到空間的海象,爬上了一個 80 米高的陡峭懸崖,「至少在上面有足夠的休息空間」。但由於海象出水之後的視力很差,但可以感知到懸崖下面的生物,於是在它們飢餓想要回到海上的時候,接二連三地從懸崖跳下而亡。
  • 海象到底有多厲害?
    海象灰色的皮膚厚2-4釐米(1-2英寸),肩部有很深的褶皺。它的皮膚上覆蓋著紅色的短毛,使動物全身呈現出肉桂色,但海象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冰冷的海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為了減少能量消耗,皮膚動脈血管會收縮,血液流動受到了限制,體表就變為的灰白色,而上岸之後,血管膨脹,體表則呈現出棕紅色。雄雌海象都有長牙(上犬齒),從嘴巴向下伸出,這個是海象最為明顯的特徵。
  • 全球變暖造成新惡果 北極熊長途覓食淹死在海裡
    經過詳細考證和研究,他們震驚地發現:這些北極熊很可能是因為長途跋涉覓食而被淹死在途中的。  原來,隨著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北極周圍冰層融化速度加快,北極熊的地盤不斷受到「蠶食」,找尋食物也越來越困難。很多時候,為了覓食,它們不得不在海裡遊上大約100公裡。  雖說北極熊也算遊泳能手,但它們其實擅長在靠近海岸的地方遊。
  • 原來海裡也有「大象」!但它們不是用鼻子尋找食物,而是用鬍鬚!
    原來海裡也有「大象」!只不過它和陸地上的大象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它們不是用鼻子尋找食物,而是用鬍鬚!在海象身上,還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顏值堪憂」陸地上的大象比較溫順,所以很討人們的喜歡。在眾多的卡通形象塑造下,大象成了一種可愛的動物。海象就不一樣了!
  • 海象的長牙的特殊意義
    海象雖然看起來很醜,但本領卻不小,尤其是那對長長的牙,而且,長牙的用處可大著呢! 你知道嗎?不僅如此,海象還是一個卓越的「聲樂家」和「優秀的樂器演奏家」。
  • 海洋「音樂家」——海象
    海象屬鰭腳目海象科,別無兄弟姐妹。海象的身軀比大象小很多,但在鰭腳目動物中是最大的。海象主要生活在北極海域,它們的身體又重又長,皮膚粗糙而皺;它們的四肢已經退化成鰭狀;鼻子短;它們的耳朵沒有耳殼,看起來比較醜陋。海象雖然很醜,但本領卻不小,尤其是那對長長的牙。長牙是海象防身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