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納米多層籠狀多金屬團簇

2021-01-15 科學網

 

籠狀多金屬團簇,因其結構的高度對稱性常顯示出奇特性質,一直是物理、化學、生物、納米技術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和前沿。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龍臘生教授等人,合成了外層為30個鎳構成的32面體、內層由20個鑭構成的正20面體的具有克卜勒結構的雙層混合金屬團簇(J. Am. Chem. Soc. 2007, 129, 7016–7017)。該化合物不僅具有分子可能具有的最高的對稱性,並顯示出強的鐵磁性質。

 

在此基礎上,該研究小組最近又製備了41核(含20個稀土離子和21個鎳離子)的雙層混合金屬團簇(Inorg. Chem. 2008, in press)和108核四層籠狀混合金屬簇合物。相關論文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2398–2401)雜誌上。

 

這些研究成果,在國際相關研究領域產生了影響,除被美國「化學工程新聞」(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專題報導和評述外, 「Nature」 , 「Nature Nanotechnology」 和 「Nature China」 還分別將其作為Research Highlights給予了介紹和評述。(來源:科技部基礎研究司)

 

(《應用化學》(

Angew. Chem

.

Int. Ed.

),Volume 47, Issue 13 , Pages 2398 - 2401,Xiang-Jian Kong, La-Sheng Long, Lan-Sun Zheng)

 

相關焦點

  • 金屬納米糰簇強螢光研究獲進展
    近日,安徽大學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匹茲堡大學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使人類有望開發出新一代生物螢光檢測與診斷試劑,為進一步了解金屬納米糰簇的螢光起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 【納米】原子級精確的金納米糰簇催化劑上開放金屬位點的預組織
    >原子級精確的金屬納米糰簇有助於識別催化中的活性位點以及建立構效關係。該研究利用「表面幾何錯配」策略實現了金納米糰簇表面金屬開放位點的預組織,並賦予Au23氧氣下選擇性氧化苯甲醇的優異催化性能。此配體工程策略將在合成具有優良活性和穩定性的金屬團簇催化劑中具有廣泛的應用。該研究近期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Angew. Chem. Int. Ed.
  • 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金屬原子摻雜的Co3O4多層納米片用於電催化產氧
    基於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樓雄文教授課題組研究報導了13種不同金屬原子摻雜的超薄Co3O4納米片合成的空心納米片。這個合成材料包含共腐蝕-配位-重組的方法源於咪唑框架67(ZIF-67)納米片,通過路易斯酸蝕刻和金屬物質配位形成獨特交叉通道。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金屬納米糰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精準合成、結構解析等)。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進行了不懈努力。繼揭示金納米糰簇中存在像有機分子一樣的「同分異構」現象(Nature Commun.
  • 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用於CO2加氫及甲酸分解產氫
    ,以乙二胺合鈀和四乙烯五胺合錳為金屬前驅體,通過直接水熱合成法製備了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催化劑。與之相比,以負載型金屬材料為催化劑的多相催化體系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弊端,在近些年引起了研究者們極大的興趣。然而,多相催化劑的活性仍需要進一步提高,以滿足實際應用的要求。金屬活性位點的尺寸和電子結構是決定多相催化劑催化性能的關鍵因素。一般來說,當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具有較小的金屬尺寸時,單位質量的金屬顆粒可以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點,進而顯著地提升其催化效率。
  •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隨後發展的「十八電子規則」和「Wade規則」在20世紀也取得巨大成功,成為理解過渡金屬分子和小尺寸團簇的基本化學理論。但隨著近20年來納米技術的巨大進展,傳統化學理論是否在納米尺度仍然適用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特別對於金屬納米糰簇,迄今人們普遍認為其是由一個一個金屬原子隨機生長而來,並不存在一個普適的化學規則。
  • PNAS:富含缺陷BN納米片負載超小鎳納米糰簇促進甲醇高效脫氫
    雖然過渡金屬基催化劑有望成為傳統貴金屬的低成本替代品,但其低活性和穩定性限制了其在工業脫氫反應中的應用。因此,就LOHC脫氫的活性和穩定性而言,開發有效的策略以優化廉價的過渡金屬基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是一項關鍵挑戰。有鑑於此,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Jeffrey J. Urban, Gabor A.
  • 馬丁課題組ACS Catal綜述: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的構建及反應
    本文總結了SMCs催化劑的經典合成策略和重要表徵方法,結合五類重要的催化反應討論了團簇尺寸效應及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對其催化性質影響的重要機制。通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Nørskov等人論證了B5位點在尺寸大於2 nm Ru納米粒子的存在及其在催化合成氨反應中的重要作用(圖1. c-d)。
  • 日成功對籠狀碳分子進行「手術」
    新華社電 日本科學家使用有機化學合成的方法,成功地對富勒烯進行「分子手術」,往這種籠狀碳分子中裝入了氫分子。 這是科學家首次完全用化學方法生成裝有氫分子的完整富勒烯分子。使用這一方法,還可能製造出裝有金屬原子或某些小分子的富勒烯。與傳統的物理方法相比,新方法生產效率更高,更易於控制。
  • 生物質轉化合成Fe單原子-Fe2O3團簇及其ORR性能
    研究發現,一些含有雙/多原子金屬核的多原子催化劑(如Fe-Co雙核位點、Co2N5位點)具有比單原子更強的O2吸附能力,可以有效降低O-O鍵的能壘,可實現比單原子位點具有更高的ORR活性,對四電子還原路徑具有更高的選擇性。發展多原子中心的金屬小團簇結構或者向單原子位點中引入超小的金屬團簇有望改善單原子催化劑的催化活性。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的硼鑭系元素納米結構
    碳納米結構,如二維石墨烯的發現有助於引發納米技術革命。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硼,元素周期表上的碳的鄰居,也可以製造出有趣的納米結構,包括二維的硼烯(borophene)和類似空心籠狀結構的,稱為硼球烯(borospherene)。
  • 華僑大學駱耿耿課題組「綜述」團簇研究進展
    原子精度的金屬納米糰簇可看作是在配體的保護下由數個到幾百個金屬原子聚集而成的超小金屬納米粒子該超小尺寸與電子費米波長相當,在該尺寸範圍內,物質經歷著從微觀原子/分子向宏觀凝聚態材料的轉變,因此金屬納米糰簇往往呈現出許多和宏觀、微觀截然不同的獨特性質,成為當前納米新材料的明星成員。
  • 結構明確金屬催化劑的演變:從納米催化到單原子位點催化
    有90%以上的化學品是通過催化工藝合成製備的,催化所創造的產值佔全球GDP的近30%。發展新的催化劑合成技術、研究催化劑的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解決當前所面臨的能源和環境挑戰,從而推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基於近幾年金屬催化由納米尺度向單原子位點、團簇尺度演變,催化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響力和啟發性的研究成果。
  • 一個原子的改變如何影響金納米糰簇的電催化性能?
    Douglas, Giannis Mpourmpakis 通訊單位: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論文DOI:10.1021/acscatal.0c02266 全文速覽通過對金納米糰簇的精確合成控制,將中心的一個金原子替換為鈀原子,實現了高電壓下二氧化碳還原選擇性的顯著提升
  • CCS Chemistry | 當金屬團簇化學「邂逅」動態共價化學——利用...
    然而,由於缺乏活性金屬中心,COF材料的功能和潛在應用受到了限制。最近,科學家提出將單個金屬離子或單核金屬配合物引入到COF中,即金屬共價有機框架(MCOF),從而為COF材料帶來了催化、傳感、分子吸附和分離等的新功能。其中,金屬團簇或多核金屬配合物因其結構多樣性和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而更具吸引力。
  • 安徽醫科大學研製出一種具有強磷光發光效率的金銅納米糰簇
    安徽醫科大學研製出一種具有強磷光發光效率的金銅納米糰簇 2021-01-15 10:41:07   來源:安青網
  • 金納米糰簇的構造異構及構造關聯的發光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金龍等合作,在金納米糰簇合成以及結構與螢光性能關聯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以Fcc versus Non-fcc Structural Isomerism of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Kernel
  • 科學網—研製出高穩定性金屬納米多層膜塊體
    中科院固體物理所因此,製備同時具有高強度及高穩定性的納米結構材料一直是材料研究的難題。有研究表明,由完全不互溶金屬組成的納米多層膜具有高強度、高熱穩定性及優異的抗輻照性能,但其製備方法主要依靠的是自下而上的物理或化學方法,這些方法因過低的製備效率而無法滿足工業應用的需要。
  • 科學家在過渡金屬與碳混合團簇的研究中獲進展
    排球烯 河北師範大學劉英教授課題組在「過渡金屬與碳混合團簇
  • 安徽醫科大學研製出一種具有強磷光發光效率的金銅納米糰簇 在生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安徽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研究團隊近期研製出一種在空氣氛圍中具有強磷光發光效率的金銅(Au@Cu14)納米糰簇,為製備更多具有強磷光效率的新型金屬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論基礎。該成果日前在國際著名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