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納米糰簇強螢光研究獲進展

2021-01-10 科學網

 

近日,安徽大學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匹茲堡大學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使人類有望開發出新一代生物螢光檢測與診斷試劑,為進一步了解金屬納米糰簇的螢光起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

《德國應用化學》

雜誌。

 

眾所周知,因為有光,人們可以看到宏觀世界的美妙;因為螢光,科研工作者可以看到微觀世界的細胞精細結構,甚至可以在分子層面了解化學反應。

 

據了解,近年來螢光貴金屬納米糰簇因具有確定的結構組成、良好的生物兼容性以及抗螢光漂白能力,成為繼半導體量子點後最有可能在生物體內得到應用的材料之一。然而,之前所報導的貴金屬團簇普遍存在量子產率低、合成收率不高、後期提純工藝複雜等問題。

 

此次研究人員通過巧妙的設計首次使用巰基—金屬取代了單一的硫醇配體,並在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引入銀這一外源金屬,得到總金屬原子數保持不變的AgxAu25-x納米糰簇。與此同時,他們通過高分辨質譜、核磁共振、X射線光電子能譜以及四元單晶衍射對結構進行了精確表徵,發現在銀摻雜後團簇的螢光量子產率提高了足足400倍(相比於Au25納米棒)。

 

據悉,相關工作的中國專利與國際專利正在申請當中。(來源:中國科學報 陳欣 周曄)

 

相關焦點

  • 金納米糰簇的構造異構及構造關聯的發光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金龍等合作,在金納米糰簇合成以及結構與螢光性能關聯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以Fcc versus Non-fcc Structural Isomerism of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Kernel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1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然而,金屬納米糰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精準合成、結構解析等)。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進行了不懈努力。繼揭示金納米糰簇中存在像有機分子一樣的「同分異構」現象(Nature Commun.
  • 【納米】原子級精確的金納米糰簇催化劑上開放金屬位點的預組織
    >原子級精確的金屬納米糰簇有助於識別催化中的活性位點以及建立構效關係。但是,去除配體可能會導致金屬核心的結構變化,也可能導致其團聚。另一種策略是利用弱配位的配體在催化過程中的離開和再錨定,產生動態的催化位點,但這種位點在催化中往往不夠活潑。因此,實現金納米糰簇表面開放位點的預組織,對於團簇催化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儘管使用大尺寸的有機膦作為配體可以獲得具有空位點的金納米糰簇,但是穩定性較差。
  • 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獲進展
    腐蝕、防腐及催化等化學化工過程均涉及金屬團簇的研究,團簇已成為化學和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深入理解原子到分子、團簇、納米結構,再到宏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演變,將推動化學走向「微觀化」、「精準化」和「交叉融合」。
  • 「反伽伐尼反應」研究獲進展
    「反伽伐尼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9-12-2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隨後,伍志鯤小組開展了機理和應用(包括在離子識別、合成等方面中的應用)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在前期,田書博等人的工作表明「反伽伐尼還原」依賴於前軀體種類和劑量。在這一工作啟發下,莊勝利等人利用表界面的高反應活性,建立了「兩相反伽伐尼反應」法,合成了單相法不能合成的Au47Cd2團簇 (圖1a,b),為原子精準的合金納米糰簇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 合成納米多層籠狀多金屬團簇
    籠狀多金屬團簇,因其結構的高度對稱性常顯示出奇特性質,一直是物理、化學、生物、納米技術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和前沿。
  • 華僑大學駱耿耿課題組「綜述」團簇研究進展
    進展綜述性論文(Coord.該超小尺寸與電子費米波長相當,在該尺寸範圍內,物質經歷著從微觀原子/分子向宏觀凝聚態材料的轉變,因此金屬納米糰簇往往呈現出許多和宏觀、微觀截然不同的獨特性質,成為當前納米新材料的明星成員。
  • 中國科大在催化劑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對於現代工業至關重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中的載體不僅扮演著分散和穩定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還會與金屬顆粒產生強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
  • 物理所金屬納米結構中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研究獲系列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和納米結構中的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PPs)具有眾多獨特的物理性質,在集成光子學、生物傳感、精密測量、信息處理和清潔能源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金屬微納結構中光和原子、分子、量子點等物質的量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微納光學領域的一個核心科學問題。
  • 科學家在過渡金屬與碳混合團簇的研究中獲進展
    排球烯 河北師範大學劉英教授課題組在「過渡金屬與碳混合團簇
  • 【材料】華東理工大學在超高螢光量子產率金納米糰簇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近紅外發光的金納米糰簇是目前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載體的研究熱點,為了推進實際應用,還需解決金納米糰簇低量子產率的問題
  • 李瑞賓研究團隊Angew:金團簇紅外II成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蘇州大學李瑞賓研究團隊首次通過調控金團簇表面蛋白冠製備了高量子產率及生物相容性的紅外II螢光探針,並將其用於胃腸道腫瘤的診斷。近紅外II區 (NIR-II) 螢光由於其具有深度組織穿透的優勢,是未來生物醫學成像的一種重要的技術手段。儘管目前已經有小分子(IR-26)、AgS、稀土納米顆粒被用於紅外II成像的嘗試,但是其螢光量子產率非常有限(<1%),且容易在胃腸道的酸性多酶環境發生生物轉化及螢光淬滅。開發用於胃腸道成像的NIR-II探針極具挑戰性。
  • 碳與過渡金屬作用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研究組與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碳與過渡金屬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
  • 蘇州納米所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躍鋼與藺洪振團隊分別從納米材料結構設計與表面功能化出發,製備不同的活性納米催化劑複合材料,選用原位光譜手段研究其相關作用機制。研究人員優化調控三維石墨烯的孔隙結構及其功能團,實現對可溶的多硫化物的物理與化學強吸附作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6, 321, 193);利用原位化學聚合的方式,增強三維石墨烯/碳納米管的複合納米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實現高面積載量(10.2 mgcm-2)硫正極的長壽命穩定循環(圖1)(Nano Energy, 2017, 40, 390)。
  • 合肥研究院在團簇結構調控和性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帶領的課題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金龍帶領的課題組合作,在金屬納米糰簇的結構調控與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Kernel Tuning and Nonuniform Influence on Opt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Gaps of Bimetal Nanoclusters
  • 化學所等在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中取得進展
    腐蝕、防腐及催化等化學化工過程均涉及金屬團簇的研究,團簇已成為化學和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深入理解原子到分子、團簇、納米結構,再到宏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演變,將推動化學走向「微觀化」、「精準化」和「交叉融合」。
  •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隨後發展的「十八電子規則」和「Wade規則」在20世紀也取得巨大成功,成為理解過渡金屬分子和小尺寸團簇的基本化學理論。但隨著近20年來納米技術的巨大進展,傳統化學理論是否在納米尺度仍然適用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特別對於金屬納米糰簇,迄今人們普遍認為其是由一個一個金屬原子隨機生長而來,並不存在一個普適的化學規則。
  • 馬丁課題組ACS Catal綜述: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的構建及反應
    本文總結了SMCs催化劑的經典合成策略和重要表徵方法,結合五類重要的催化反應討論了團簇尺寸效應及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對其催化性質影響的重要機制。此外,剛性載體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金屬團簇獨特幾何和電子性質,使得金屬團簇在催化中對反應物分子的吸附和轉化更加有利。近年來,隨著催化劑製備表徵手段的日新月異,基於SMCs催化劑的研究已經快速成為了非均相催化領域的一條重要分支。
  • 中國科大在催化劑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對於現代工業至關重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中的載體不僅扮演著分散和穩定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還會與金屬顆粒產生強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Pt單原子(PtSA/S-C)與Pt納米糰簇(PtNC/S-C)催化劑。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