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大學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匹茲堡大學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使人類有望開發出新一代生物螢光檢測與診斷試劑,為進一步了解金屬納米糰簇的螢光起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
《德國應用化學》雜誌。
眾所周知,因為有光,人們可以看到宏觀世界的美妙;因為螢光,科研工作者可以看到微觀世界的細胞精細結構,甚至可以在分子層面了解化學反應。
據了解,近年來螢光貴金屬納米糰簇因具有確定的結構組成、良好的生物兼容性以及抗螢光漂白能力,成為繼半導體量子點後最有可能在生物體內得到應用的材料之一。然而,之前所報導的貴金屬團簇普遍存在量子產率低、合成收率不高、後期提純工藝複雜等問題。
此次研究人員通過巧妙的設計首次使用巰基—金屬取代了單一的硫醇配體,並在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引入銀這一外源金屬,得到總金屬原子數保持不變的AgxAu25-x納米糰簇。與此同時,他們通過高分辨質譜、核磁共振、X射線光電子能譜以及四元單晶衍射對結構進行了精確表徵,發現在銀摻雜後團簇的螢光量子產率提高了足足400倍(相比於Au25納米棒)。
據悉,相關工作的中國專利與國際專利正在申請當中。(來源:中國科學報 陳欣 周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