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僑大學材料學院駱耿耿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期刊中文譯名:《配位化學評論》)上發表題為Hydrido-Coinage-Metal Clusters: Rational Design, Synthetic Protocol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的團簇進展綜述性論文(Coord. Chem. Rev., 2021, 427, 213576)。
原子精度的金屬納米糰簇可看作是在配體的保護下由數個到幾百個金屬原子聚集而成的超小金屬納米粒子(圖1),其直徑通常在2nm以內(不含配體保護層)。該超小尺寸與電子費米波長相當,在該尺寸範圍內,物質經歷著從微觀原子/分子向宏觀凝聚態材料的轉變,因此金屬納米糰簇往往呈現出許多和宏觀、微觀截然不同的獨特性質,成為當前納米新材料的明星成員。
圖1 金屬納米糰簇的尺寸範圍
其中,有機保護性配體與幣金屬(即銅/銀/金)經還原形成的幣金屬-氫納米糰簇不僅具有獨特的結構和新穎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基於超小尺寸、明確的組成和結構,幣金屬-氫納米糰簇可作為理想的模型體系來研究納米材料的形成、催化機理、基本物理效應等。近年來,該前沿領域得到了迅猛地發展,相關研究工作不斷湧現,幣金屬-氫納米糰簇的設計、合成與精確表徵則是相關研究的基石,理清其發展脈絡對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十分重要。
鑑於此,該論文結合作者等人近幾年在金屬納米糰簇領域的研究,總結了幣金屬-氫納米糰簇的發展歷程,歸納了其設計思路與合成規律,分析了其納米結構並對其研究方法進行了系統梳理。該論文的要點(圖2)包括:銅-氫納米糰簇;銀-氫納米糰簇(包括從小核到體相團簇的發展);金-氫納米糰簇及合金化氫納米糰簇。最後,在歸納、總結和評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和面臨的挑戰。
圖2 原子精度幣金屬-氫納米糰簇的一些實例
該論文以華僑大學為第一署名通訊單位,合作單位包括山東大學和廈門大學。華僑大學材料學院孫存發講師為第一作者、駱耿耿博士為第一通訊作者,山東大學孫頔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來源:華僑大學
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0854520306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