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金屬原子摻雜的Co3O4多層納米片用於電催化產氧

2021-01-21 催化開天地

來源丨二維材料前沿 ← 關注TA

電催化基於多層結構和雜原子摻雜的非貴金屬氧化材料對於高效低成本電化學分解水系統具有重要影響。

基於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樓雄文教授課題組研究報導了13種不同金屬原子摻雜的超薄Co3O4納米片合成的空心納米片。

這個合成材料包含共腐蝕-配位-重組的方法源於咪唑框架67(ZIF-67)納米片,通過路易斯酸蝕刻和金屬物質配位形成獨特交叉通道。

又通過溶熱反應轉化為中空Co3O4多層超薄納米片,使被摻雜金屬物質進入Co3O4的八面體的位置。文章發現,摻雜少量鐵原子的Co3O4材料可以大大增強對析氧反應的電催化活性。

獲得的摻雜鐵的Co3O4多層納米片顯示出極好的電化學催化表現對於析氧反應,且在高電流密度下表現出極佳穩定性。

該文章Metal Atom‐Doped Co3O4 Hierarchical Nanoplates for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

析氧反應關鍵是可充電金屬-空氣電池中發生的電催化反應。然而,多步質子耦合電子轉移過程涉及析氧反應導致緩慢的動力學,限制了能量轉換效率。

迄今為止,RuO2和IrO2被認為是最好的材料,但價格昂貴不能量產。過渡金屬氧化物(TMOs),尤其是Co3O4最近被認為是貴金屬氧化物的有效替代品。但報導的Co3O4材料活性不如貴金屬,因此將金屬原子摻雜到Co3O4能有效提高活性。

材料製作方法為蝕刻-協調-重組,製備過程及表徵結果如圖1所示。作者採用了新型沸石咪唑框架67(ZIF-67)作為合成摻雜Co3O4金屬原子電催化劑的前體。

酸蝕刻反應通過將客體金屬鹽作為路易斯酸引入反應體系,使ZIF-67從固體納米材料轉變為具有獨特交叉通道的中空納米材料。

摻雜金屬物質吸附在中空ZIF-67納米材料的內外表面。經過溶熱反應後,這些中空的ZIF-67納米材料被轉化為分層結構由超薄納米片組裝的Co3O4納米材料。

圖1 刻蝕和元素摻雜過程電鏡表徵結果

表徵分析其結構可知,如圖2所示,金屬原子修飾ZIF-67納米片通過路易斯酸蝕刻和金屬物質配位形成獨特交叉通道。

這個複合納米片通過溶熱反應轉化為中空Co3O4多層超薄納米片,該過程Fe被摻雜進Co3O4的八面體的位置,Fe元素的價態與Co類似,且未出現團簇。

圖2 不同濃度路易斯酸刻蝕不同時間透射電鏡

蝕刻過程主要歸因於FeCl2鹽的路易斯酸,產生交叉溝道的ZIF-67納米材料。目前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擴展到許多其他金屬併入ZIF-67納米材料中,範圍從III B到V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個基團,用來產生摻雜金屬的ZIF-67(M-ZIF-67)具有跨通道的納米材料,如圖3所示。

圖3 不同金屬刻蝕插入ZIF-67 納米材料情況

作者研發的製備方案,有利於研發新型高效的電催化載體材料。同時該材料也有望成為其他催化過程的載體材料。

Song Lin Zhang為文章的第一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Wen (David) Lou教授等為文章的通訊作者。

【文章連結】

Metal Atom-Doped Co3O4 Hierarchical Nanoplates for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S. L. Zhang, Dr. B. Y. Guan, Dr. X. F. Lu, Prof. X. W. LouAdvanced Materials, 2020-06-23DOI: 10.1002/adma.202002235華算科技專注理論計算模擬服務,是唯一擁有VASP商業版權及其計算服務資質、唯一擁有海外高層次全職技術團隊正規機構採用第一性原理計算與分子動力學、蒙特卡羅等方法相結合,對電池、催化、納米材料、生物醫藥等進行多尺度設計與模擬,專注為海內外催化、納米及能源領域科研人員提供材料計算模擬整體技術解決方案。客戶群體:已為清華、北大、天大、北理、北航、西交、華工、同濟、復旦以及中科院各大院所等百餘個高校院所提供超過1000個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樓雄文教授AngewCo3O4納米顆粒鑲嵌的介孔碳納米盒用於鋰離子電池
    此外,將納米結構的活性材料與高導電性碳複合,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充放電過程中活性材料的體積變化和團聚,而且有利於提高電子/離子的傳輸效率。然而,如何將中空結構的過渡金屬氧化物活性材料均勻地限域在納米結構的高導電性碳材料中仍然是材料合成領域的一大挑戰。
  • 雙金屬MOF、界面電子調控、合金設計、雜原子摻雜納米線、核殼結構
    在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轉化方法,以在多-通道碳纖維(MCCF)上生長NiMn-基雙金屬-有機框架(NiMn-MOF)納米片的潛在雙功能氧電催化劑。由於活性NiMn-MOF納米片及其與高度導電的MCCF載體緊密連接,所獲得的MCCF/NiMn-MOFs表現出可與商用Pt/C電催化劑相媲美的氧氣還原反應(ORR)電催化性能和優異的氧氣析出反應(OER)性能(基於基準RuO2電催化劑)。
  • 木士春:釕摻雜3D花狀雙金屬磷化物在電催化全解水中的攀爬效應
    過渡金屬磷化物(TMPs)作為一類間隙化合物,具有高的導電性、電催化活性及電化學穩定性,未來有望取代貴金屬Pt基催化劑。Ru作為Pt族的一員,具有類Pt的析氫活性和高於Pt的析氧活性,而且其價格僅為Pt的4%,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 「AFM」中國礦大劉滋武團隊:磷摻雜納米石墨片具高電催化活性
    開發高性能低成本氫氧析出電催化劑是降低過電勢的最有效辦法,而開發高性能催化劑的前提是催化劑中氫氧析出活性位的識別。在水電解催化前沿,近年出現一些雜原子摻雜新型氫氧析出碳催化劑,其中磷摻雜納米碳催化劑的氫氧析出本徵活性及其中活性結構一直沒有被探索和揭示。
  • MOF衍生的Co2P納米顆粒/多摻雜多孔碳作為三功能電催化劑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王峰教授、竇美玲副教授課題組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 (AIST)- 京都大學能源化學材料開放創新實驗室(ChEM-OIL)的徐強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影響因子:27.398) 上發表題為「Metal–Organic
  • Joule高被引文章大匯總:綜述、電池、電催化、超級電容器
    在此,南洋理工大學的樓熊文教授團隊總結了MOF材料在能源環境領域的最新進展。具體地,首先介紹和討論了MOF材料的發展和優勢。然後重點介紹了MOF材料在氫(H2)吸附和演化、二氧化碳儲存和轉化、氧(O2)催化、可充電電池、超級電容器和太陽能電池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和應用。
  • 廣東工業大學:B/N摻雜的超薄碳納米片,用於可充電鋅空氣電池
    本文要點:B,N摻雜的超薄碳納米片上部結構,用於可充電鋅空氣電池成果簡介 合理的結構設計,成分控制和雜原子摻雜是實現燃料電池或金屬-空氣電池中氧還原反應(ORR)優良電催化劑的有效策略。本文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黃少銘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簡便有效的方法,採用氯化鈉(NaCl)輔助熱解法製備具有高B,N摻雜水平的超薄碳納米片超結構(BN / C)。研發的BN / C催化劑在半波電位(E 1/2)的鹼性介質中對ORR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的0.8 V電壓,與商用Pt / C相當。BN / C催化劑還顯示出更好的長期穩定性和令人滿意的甲醇耐受性。
  • 【能源】中空Co3O4納米顆粒鑲嵌的介孔碳納米盒用於鋰離子電池
    此外,將納米結構的活性材料與高導電性碳複合,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充放電過程中活性材料的體積變化和團聚,而且有利於提高電子/離子的傳輸效率。然而,如何將中空結構的過渡金屬氧化物活性材料均勻地限域在納米結構的高導電性碳材料中仍然是材料合成領域的一大挑戰。
  • ...雙功能電催化劑、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
    在本文中,廣州大學王平山課題組、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戴黎明課題組、中南大學雷永鵬課題組等合作,通過一鍋合成法,在CH3OH/CHCl3(v/v = 5:1)的環境中製備了此類金屬聚合物。研究首次發現,含Co聚合物可以很好地分散在去離子水中,以形成由高度互連3D網絡組成的凝膠-狀自-組裝體,並表現出增強的電導率。
  • 【石墨烯】黃建宇教授課題組Nano Energy:固態Na-O2電池中Co3O4...
    然而,SOB的應用受到低效率的氧還原反應(ORR)和析氧反應(OER)的阻礙。研究者為可充電金屬空氣電池設計了大量的催化劑,以提高ORR和OER的可逆性和效率。貴金屬催化劑如Au、Pt、Rh等通常用於促進ORR和OER熱力學和動力學過程。最近,Yang等人用高度分散的鉑納米粒子成功地合成了石墨烯納米片(Pt@GNS),並研究了它們對SOBs的電催化性能。
  • 化學化工學院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材料領域再獲進展
    》(影響因子:14.229)上發表了題為「Strong electronic couple engineering of transition metal phosphides-oxides heterostructures as mult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production」(過渡金屬磷化物-氧化物異質結間的強電子耦合工程高效助力電催化制氫
  •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P 摻雜 g-C3N4 納米片用於高效光催化制氫
    SEM圖像(圖3A)顯示製備的CN由許多不規則的納米片組成,其厚度約為50nm。PCN-S-1的圖(圖3B)表明,在摻雜少量磷之後,片狀結構仍然存在。而PCN-S-2 (圖3C)與上述四面SEM圖像相比,我們發現PCN-S-2的片狀結構不明顯,P摻雜後氮化碳的表面變得相對粗糙。
  • 澳門大學潘暉教授課題組:多金屬氮化物促進電催化析氧
    值得注意的是金屬氮化物的表面很容易被氧化成氧化物和氫氧化物。例如,在鹼性環境中電化學氧化過程中快速的表面重建和相變,催化劑的表面轉化為金屬羥基氧化物(*OOH)。通常,羥基氧化物被視為活性位點。因此,對相變和表面重建的透徹了解對於弄清催化機理和合理設計OER電催化劑至關重要。
  • 能源催化領域最新進展集錦 | 可充電鋅-空氣電池、用於燃料電池的...
    1 OER/ORR雙功能催化劑用於高效鋅-空氣電池 理性設計、開發同時具有電催化氧還原反應(ORR)和氧析出反應(OER)活性的雙功能催化劑對實現高效的可充電金屬-空氣電池具有重大意義。
  • 北京化工大學:一步電沉積法構建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王峰教授、張正平副教授課題組在Nano Energy (影響因子:16.602) 上發表題為「One-step electrodeposition of carbon quantum dots and transition metal ions for N-doped carbon coupled
  • 周偉家研究進展:MoO2納米片及鉬衍生物在能源轉化與存儲中的應用
    我們課題組探討了三氧化鉬升華和氫氣還原的平衡反應機理,提出了一種超薄MoO2納米片的快速、大量製備工藝,獲得了具有垂直孔道結構[ACS Nano 2019, 138, 9091]和大量氧缺陷的催化劑載體[Nano Energy, 2019, 62,127];進一步利用MoO2納米片,通過碳、氮源可控分解實現還原反應、氮化反應和碳化反應的合理設計,系統研究了碳化鉬的表面原子排布結構與電催化活性的構效關係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光催化和光電催化)中,產氧催化劑(WOCs)的共同特點是吸附反應物(H2O或OH-)在催化劑表面形成穩定中間體,減小動力學勢壘,促進多步氧化還原過程中的電荷轉移。MMCs通常是指分子水平上的一種均相催化劑,單核或多核金屬原子位點能與有機配體良好結合。其固有特徵為結構明確的活性中心、功能性配體和獨特的配位幾何構型。3.然而其瓶頸問題為穩定性欠佳,且較難回收再利用。為解決該問題,可以將MMCs錨定在固體載體上(異質化的MMCs),以固定的金屬原子為催化中心,進行異相水氧化催化反應。
  • 高性能Ruddlesden-Popper鈣鈦礦用於雙功能氧電催化
    本推送由該論文第一作者Subiao Liu (劉蘇彪) 博士撰稿,Jing-Li Luo教授指導完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篇論文,進而更好地理解Ruddlesden-Popper鈣鈦礦對雙功能氧電催化的重要性。在此,特別感謝阿爾伯塔大學Jing-Li Luo教授課題組的大力支持,特別是Jing-Li Luo教授和Subiao Liu (劉蘇彪) 博士。
  • 南洋理工樓雄文團隊AM:揭開電催化析氧反應的活性起源神秘面紗!
    利用電化學分解水有望成為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析氧反應(OER)因其反應動力學緩慢而限制了整體的能量轉換效率。因此需要高效的電催化劑來降低OER的過電位,以提高電解水的效率。其中,RuO2和IrO2是常用的OER電催化劑,但由於Ru和Ir作為貴金屬存在稀缺性和成本高而限制了其廣泛使用。因此,需要研究以含量豐富的稀土元素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電催催化劑,同時開發性能更優異的電催化劑。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梁彥瑜教授Angew:缺陷碳氧還原電催化材料設計...
    研究背景近年來,納米碳基材料有望替代傳統的非金屬材料、直接作為氧還原(ORR)電催化劑應用於能量轉換器件中,因此成為研究的焦點。研究人員相繼開發了以氮(N)原子為主的雜原子摻雜策略和碳缺陷工程策略,實現了碳骨架的電子結構的重新分布、有效活化了π電子,從而賦予碳材料顯著的電催化ORR性能。同時,在複雜的N摻雜缺陷碳體系中,摻N位點存在明顯的邊緣效應,導致碳邊緣缺陷處摻N位點的ORR活性高於其他位置。因此,合理設計和構建雜原子摻雜位點的碳缺陷機構、進而調控優化碳骨架電荷分布,有望進一步提升其ORR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