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太陽光光解水制氫是一種環保的可再生能源的製備技術,石墨碳氮化(g-C3N4)儘管有明顯的催化作用,仍然不能滿足產生氫氣的需要。較大的比表面積(g-C3N4)納米結構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中心。此外,納米結構不僅加速了光生電子空穴對的有效分離和轉移,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光生載流子相互結合。 在輔助催化劑改性的同時,許多文獻表明,在犧牲劑和輔助催化劑的補充下,光催化制氫可以提高效率。原因是輔助催化劑可以作為制氫的活性點,光生電子會被注入到輔助催化劑中,從而重新分配光生載流子,從而使更多的活性載體參與光催化反應,提高光催化活性。目前,磷摻雜是控制(g-C3N4)電子結構的一種理想策略。早期報導發現磷源對摻雜位點的影響,光催化效率也因磷源的種類而不同。選擇三聚氰胺和有機磷酸作為反應物,通過無模板共聚製備介孔磷摻雜的石墨氮化碳納米結構花,發現在 (g-C3N4)中摻雜低濃度磷不會改變其骨架結構,而會引起材料電子性能的顯著變化。此外,這種方法導致了吸收邊的紅移,提高了材料的導電性,使其表現出優異的性能。
因此,在本研究中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的本科生林恰純(一作)、李澤勝副教授(通訊)、餘長林教授(通訊)等人提出了一種有效的氮化碳改性方法,即將已經製備好的氮化碳與次磷酸鈉混合在惰性氣氛下進行煅燒,從而得到合成磷摻雜的石墨氮化碳。種固-氣反應具有許多優點:(i)合適批量化的反應溫度,(ii)可接受的原料價格,(iii)氣態PH3直接參與反應而沒有二次汙染等。然後研究了催化劑的光催化活性以生產氫氣。
在本次研究中,加入磷元素是為了調節g-C3N4的性能,同時還提供了犧牲劑和Pt助催化劑以幫助有效地光催化制氫。結果表明,以不同的碳磷比製備的催化材料的催化性能是不同的。P摻雜的g-C3N4的最高產生H2的速率為318μmol h-1g-1,,是未摻雜時的2.98倍。本研究為高效修飾g-C3N4開闢了一條簡單、環保、可持續的新途徑。相關成果以「Controlled preparation of P-doped g-C3N4 nanosheet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為題目發表於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CJCE, 國產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2.627)。
為了驗證磷摻雜方法的有效性,確定所得到材料的化學成分,通過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對樣品進行了評估。最終結果如圖1所示。PCN-S樣品,只有C、N、O和P元素被檢測到,這表明有高純度的材料。通過觀察圖1A和1B後,可以發現CN和PCN-S幾乎相同的C1s和N1s光譜,表明P摻雜後的化學結構仍然保留。對於C1s譜,可以看到兩個主峰分別位於284.66eV和288.14eV。C=C-C鍵可能導致在284.66 eV出現峰值。而主峰在288.14eV,相關文獻表明其可歸因於N-C=N。
N1s譜(圖1C)清楚地證明了氮原子存在於三種化學環境。第一個主要峰出現在398.46 eV,這是C-N=C中SP2 N原子的特徵。第二個強度較低,處於較高的結合能,可能是N-(C)3,,而在400.70eV時,應該是H–N-C中SP2 N雜化N原子的特徵。C和N的鍵價形式是石墨相氮化碳的特徵結構,這與之前的報導一致。正如所預料,在CN譜中的P 2p,沒有出現P 2p峰,因為這個樣品沒有摻雜磷(圖1D)。然而,P-N貢獻了PCN譜中出現的133.56峰。因此,可以提出在P摻雜過程中,用磷元素取代C-N鍵中的C。
▲圖1:樣品的XPS光譜:C1s(B)、N1s(C)、P2p(D)的測量和高解析度
我們對催化劑中的元素進行了XPS定量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有。表中每個PCN-S 的碳百分比低於 CN,這證實了 P 原子取代 C-N 鍵中的 C 原子的猜想。 通過比較分析,我們發現每個樣品的 C/N 分別為 0.7397、0.7361、0.71880 和 0.7398。 其中 PCN-S-2 的比例遠低於其他三種催化劑,因此我們猜測 PCN-S-2 中存在碳缺陷。
▲圖2 製備的g-C3N4樣品的XPS定量分析
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到N-C = N與每個樣品中的C-C/C = C幾乎相同,而N1s表明PCN-S-2 的C = N-C比例遠低於其他樣品,而N-(C)3則略有增加。因此,基於上述現象,我們推測在磷摻雜過程中,C = NC的NC鍵可能會斷裂,從而導致碳缺陷。不僅如此,我們還發現通過增加次磷酸鈉的用量,PCN-S-2中的p百分比會變小。根據這種現象,我們推測在摻雜過程中可能發生一些不可避免的副反應,並且摻雜反應在化學計量上不是平衡的。
▲圖3:樣品的低倍掃描電鏡圖像:(A1)CN、(B1)PCN-S-1、(C1)PCN-S-2、(D1)PCN-S-3 和 (A2)CN、(B2)PCN-S-1、(C2)PCN-S-2、(D2)PCN-S-3 的高倍圖像
用高精度掃描電鏡對每個樣品的形貌進行了表徵。SEM圖像(圖3A)顯示製備的CN由許多不規則的納米片組成,其厚度約為50nm。PCN-S-1的圖(圖3B)表明,在摻雜少量磷之後,片狀結構仍然存在。而PCN-S-2 (圖3C)與上述四面SEM圖像相比,我們發現PCN-S-2的片狀結構不明顯,P摻雜後氮化碳的表面變得相對粗糙。此外,還有一些孔和皺紋出現。這些特性將使催化反應具有更多的反應位點,並可以通過光催化反應過程中的範德華力有效地抑制納米片的複合。此外, 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首先,孔的形成可能是由於在反應過程中形成氣體PH3導致C / N比的變化。我們認為孔的外觀可能是碳缺陷。先前的論文表明,碳缺陷不僅有利於分離石墨相碳氮化物結構中共軛π電子,而且還能抑制激發的電子和空穴的複合,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光催化制氫反應。與第二個樣本相似,PCN-S-3 (圖2D1)相對粗糙且部分捲曲。
▲圖4: H2析出g-C3N4 和P摻雜g-C3N4樣品的速率
CN,PCN-S-1,PCN-S-2,PCN-S-3 的H2催化性能已在圖4中進行了比較。由於其局限性,例如表面積小和電荷傳輸能力差,CN受到限制。只能捕獲很少的太陽能,而氫氣的制氫率僅為107μmol h -1 g -1。PCN-S-1的H 2 生成活性為128μmol h -1 g -1,與CN相比略有增加,XPS顯示該樣品的磷含量約為0.19%。因此,我們假設磷摻雜可以拓寬g-C3N4帶隙,進一步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除上述兩種樣品外,還發現磷摻雜後,PCN-S-2的光催化產氫速率明顯提高到152 μmol h -1 g -1。值得注意的是,PCN-S-2的磷百分比僅為0.17%,略低於上一個百分比。為這個有趣的現象,我們提供了兩種可能的解釋。首先,我們認為不僅磷摻雜,而且碳缺陷都有利於提高產氫率。當磷摻雜和碳缺陷同時存在時,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第二,PCN-S-1和PCN-S-2的碳/磷非常相似(見表1),因此我們推測制氫速率可能與碳/磷有關。當實驗中使用磷含量為0.34%的催化劑時,預期PCN-S-3表現出比其他三種催化劑高得多的光催化制氫活性,為CN的2.98倍。
對於可能的光催化機理(圖4),我們假設在大於420nm的光照射下,價帶上產生的電子會過渡到導帶並留下光生空穴。此時,TEOA作為犧牲劑,捕捉價帶上的光生空穴生成TEOA+,進一步阻止光生電子-空穴對的複合,延長光生電子的壽命。而沉積在催化劑表面的共催化劑Pt則提供光生電荷的捕獲位點,促進H+在Pt表面的還原生成H2。P摻雜後,PCN-S-3的導帶約為-1.66ev,比其他三種更負,意味著具有更好的還原產氫能力。PCN-S-2的導帶比CN的導帶強。這種現象超出了我們的預料。許多早期的研究表明,碳缺陷有利於石墨相氮化碳結構中共軛π電子的分離,也促進了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分離,進一步促進了光催化制氫反應。因此,我們將PCN-S-2產氫活性的提高歸因於摻磷和碳缺陷的積極作用。
▲圖4: 電荷分離和H2生成的機理
本次實驗提出了一種改性氮化碳的新策略:選擇次磷酸鈉作為磷源,通過熱處理成功製備了含磷g-C3N4納米片。在這項實驗中,證明了P原子代替C原子並納入C原子,PCN-S-2的C=N-C中的N-C鍵可能在摻磷過程中斷裂。犧牲劑和助催化劑也被提供以幫助有效的光催化制氫。PCN-S-3釋放H2的速率是CN的2.98倍。特別有趣的是,PCN-S-2不僅成功摻雜了磷,而且還存在碳缺陷。當磷摻雜和碳缺陷同時存在時會產生積極影響,大大提高了水生氫的光解速率。
文獻連結:Controlled preparation of P-doped g-C3N4 nanosheet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ttps://doi.org/10.1016/j.cjche.2020.0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