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金屬MOF、界面電子調控、合金設計、雜原子摻雜納米線、核殼結構

2020-11-30 騰訊網

01

雙金屬MOF作為高效氧電催化劑

開發不含貴金屬的雙功能氧電催化劑對一些關鍵的能源轉換和存儲系統具有重要意義,但仍然存在巨大挑戰。在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轉化方法,以在多-通道碳纖維(MCCF)上生長NiMn-基雙金屬-有機框架(NiMn-MOF)納米片的潛在雙功能氧電催化劑。由於活性NiMn-MOF納米片及其與高度導電的MCCF載體緊密連接,所獲得的MCCF/NiMn-MOFs表現出可與商用Pt/C電催化劑相媲美的氧氣還原反應(ORR)電催化性能和優異的氧氣析出反應(OER)性能(基於基準RuO2電催化劑)。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譜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MCCF/NiMn-MOFs中相鄰Ni和Mn節點強的協同作用有效促進了關鍵*O和*OOH中間體的熱力學,從而實現快速的ORR和OER動力學。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08129

02

調節界面電子耦合以進行HER

操縱界面電子耦合的能力是實現催化劑按需功能的關鍵。在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錢逸泰/王功名/劉曉靜團隊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朱俊發/鄭旭升團隊合作,證明了可以通過空位-介導的軌道操縱來有效地調節Fe2N的電子耦合以進行氫氣析出反應(HER)催化。非原位精修結構分析表明,Fe2N的電子和配位態可以很好地被氮空位所操縱,這與催化活性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理論研究進一步表明,氮的空位可以唯一地控制活性位的軌道取向,以調節電子耦合,從而有利於表面吸附能力。這項工作闡明了對真實系統中催化機理的理解,並可能有助於徹底改變目前用於HER的催化劑設計。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1904346

03

腐蝕與合金設計實現高效分解水

由於清潔能源領域的不斷增長,Ni、Fe、Co、Cu(除稀土金屬外)是一些需求旺盛的關鍵材料。在此,韓國漢陽大學Sung Chul Yi課題組通過將廢舊輪胎的不鏽鋼絲(SSW)作為載體材料,以整合氫氣析出反應(HER)中的催化劑。此外,通過腐蝕設計的SSW被用作原位形成的自支撐堅固電極,以進行氧氣析出反應(OER)。通過SSW的表面腐蝕,內在的活性物質以Ni/FeOOH納米微晶的形式存在,其在1 M KOH中以287 mV低的過電勢(η500)能夠達到500 mA cm-2,顯示出有效的水氧化作用。類似地,具有MoNi4活性(合金)塗層的正極廢料SSW在η-200= 77 mV時催化HER,活化能低(Ea= 16.338 kJ mol-1)且具有150 h長的耐久性。甚至,當在5 M KOH、343 K的工業條件下使用時,這些電極可分別在η= 233 mV和η= 161 mV時產生1000 mA cm-2的高負極和正極電流密度,進一步證明該材料的活性。這項工作可能會激發研究人員探索和重新利用廢料中的高需求金屬,以解決清潔能源技術中的關鍵材料短缺問題。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enm.201904020

04

雜原子摻雜Co納米線有效分解水

為了更好地分解水,必須迅速開發出具有高活性、長期穩定性和成本效益的高效催化劑。在這項工作中,韓國全北國立大學Joong Hee Lee/Duy Thanh Tran團隊製備了一種雙功能催化劑,其由一層薄的Mo,P-共摻雜Co層(約50 nm)和Co納米線(Co-Mo-P/CoNWs)網絡自組裝而成。為達到20 mA cm-2的電流響應,該催化劑對氫氣析出反應和氧氣析出反應可分別展現出0.08和0.27 V低的過電勢,並且在1.0 M KOH介質中具有長期穩定性。出色的性能進一步得到基於Co-Mo-P/CoNWs電解槽的證實,其僅需1.495 V的電池電壓就能達到10 mA cm-2,優於商用的(Pt/C + RuO2/C )以及最近所報導的。普遍認為,由Mo和P雙重摻雜引起的多活性中心以及增加的活性位點協同促進了氫氣和氧氣的析出性能。這種雜化材料為開發高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水分解催化劑開闢了新途徑。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2002533

05

磷摻雜氮化鐵@氮摻雜碳納米片用於水分解

提出一種新穎、經濟、安全的製備方法來設計高效的電催化劑至關重要。在此,濟南大學周偉家/劉宏/Xiaoyan Liu團隊通過原位衍生釀酒酵母(S. cerevisiae),將磷-摻雜的氮化鐵納米離子(被氮-摻雜碳納米片封裝)直接生長在泡沫鐵基底上(P-Fe3N@NC NSs/IF),其中的陰離子元素為S. cerevisiae中的C、N和P都替代了危險的CH4、NH3和H3P。N、P在S. cerevisiae中的擴散方式以及金屬和S. cerevisiae之間的接觸形式可影響高溫煅燒過程中產物的組成和相。所獲得的P-Fe3N@NC NSs/IF表現出優異的電催化性能和耐久性,可用於氫氣析出反應和氧氣析出反應。理論計算證實,P-Fe3N的Fe位點是活性中心,並且N位點和P摻雜調節了氫氣結合強度以增強催化能力。此外,由P-Fe3N@NC NSs/IF組裝成的兩電極電解槽僅需1.61 V的電壓即可達到10 mA cm-2的全解水效果,並具有出色的穩定性。基於S. cerevisiae的工藝為合成氮化物、碳化物、磷化物和電催化應用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法。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smll.202001980

(本期作者:毛毛的維)

相關焦點

  • 基於電子結構精準調控策略構築氮碳包覆的核殼結構硒化物電催化劑
    成分可控的合成氮摻雜的碳包覆的不同種類的硒化鎳精確的調控了相應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這對於HER電催化活性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NiSe@NC主要通過範德瓦爾斯作用力來調控碳外殼的電子結構,從而賦予了它優異的全pH產氫電催化活性。這部分工作不僅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地精確調控納米材料電子結構的方法,而且為未來氮摻雜的碳包覆的硒化物複合材料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和理論指導。
  • 張凡教授綜述:探索鑭系元素摻雜的核殼結構上轉換納米粒子
    可見,對於構築核殼結構 UCNPs 的方法以及對其物化性質的調控進行概述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於推動 UCNPs 的快速發展。本文亮點討論了鑭系元素摻雜核殼結構納米晶的合成與表徵方法的策略與手段。重點介紹了構築核殼結構賦予鑭系元素摻雜納米晶的新性質以及調控策略(圖1)。
  • 雜原子摻雜反調節金屬氧化物上CO2的電還原和析氫活性
    雜原子摻雜反調節金屬氧化物上CO2的電還原和析氫活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1:38:37 天津大學鄧意達團隊提出了通過雜原子摻雜反調節金屬氧化物上CO2的電還原和析氫活性。
  • Mater:合金元素「梯度濃度」設計核殼結構氧還原...
    研究背景氧還原反應(ORR)是質子交換膜電池(PEMFC)和金屬空氣電池等新能源存儲與轉化器件的關鍵半反應,其中以碳為載體的鉑納米粒子(Pt/C)因具有優異的電催化氧還原性能,被廣泛用於商業催化劑。然而,由於Pt/C催化劑成本過高,同時,鉑納米顆粒在酸性體系下易發生脫落、遷移與聚集,穩定性差,限制了其在PEMFC的應用。
  • 蘇州納米所在金屬合金晶體結構調控電催化性能方面取得進展
    金屬合金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吸引了研究者廣泛關注,特別是在催化領域表現出了突出的催化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近些年來,各種各樣的策略已經被用來改進合金納米材料的催化性能,例如調控尺寸、形貌或組分。然而,由於合成上的巨大挑戰,對金屬合金晶體結構的調控卻相對少見。
  • 如何調控MoS2電化學析氫性能,電子結構調控威力無窮
    介紹了MoS2的基本結構及其本徵的HER活性。2. 總結了提升MoS2的HER活性的電子結構調控方法,展望了其未來的發展前景,為設計高性能HER電催化劑提供指導。成果簡介有鑑於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功名教授等人總結了MoS2的電子結構調控HER性能的最新研究進展,分別從能帶結構調控,電子態調控,基面軌道取向,界面工程等幾個方面展開討論,深入探討了MoS2催化劑結構-性能關係,為未來設計高性能HER電催化劑提供理論指導。最後,還展望了在MoS2電催化劑的設計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機遇。圖1.
  • 材料頂刊: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
    磁性材料是發電、輸電、能源轉換和信息等電力電子產業的核心材料。提高磁性材料的飽和磁化強度和軟磁性能可促進器件向小型化、安靜化、高效化和低能耗化方向發展。納米晶軟磁合金具有獨特的α-Fe(Si)和非晶基體的雙納米相鑲嵌結構,兼具高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軟磁性能和低磁致伸縮係數,其應用是解決矽鋼電器的高損耗,非晶器件的高噪聲和大體積等問題的最佳方案,因而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 單原子合金:優化電荷態、提升光催化 | NSR
    然而,對「共催化劑表面電荷調控」這一關鍵問題,卻鮮有研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江海龍教授團隊設計併合成了具有優異催化性能的Pd10@Pt1/MOF複合催化材料,其中,共催化劑Pd10@Pt1處於單原子合金(SAA)態,且擁有最富電子的Pt表面電荷態
  • 北京理工大學團隊在SPs熱電子注入效應助力光催化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Surface plasmons (SPs) 熱電子注入效應,在清潔能源、環境治理、醫學診療、量子信息等諸多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把具有高效光捕獲特性的SPs金屬微納結構與半導體微納結構相結合,可以提高傳統半導體器件的量子效率,其中SPs弛豫產生的熱電子是提高器件效率的關鍵。金屬@半導體核殼納米晶因為最大的異質接觸面積及可調的等離子體-激子耦合效應等,已成為當前世界上的研究熱點。
  • 南開大學AEM綜述:多功能過渡金屬磷化物在能源電催化中的應用
    因此藉助改性策略提高催化劑的本徵活性及暴露更多催化劑的活性位點成為指導催化劑的設計的兩個重要手段。1. 元素摻雜過渡金屬磷化物中引入雜元素能夠改變原有催化劑的電子結構,進而改善催化性能。藉助理論計算能夠預測不同雜元素摻雜比例對中間產物吸附能的影響,從而實現從原子尺度調控催化性能。
  • 【納米】超長金屬納米線
    超長金屬納米線靠著它獨特的光學電學以及力學特性,廣泛運用於各種產業,例如微納光學纖維、微納電子纖維、透明電極、光學超材料、傳感器平臺等等
  • 【催化】解析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LDHs):催化劑、載體和前驅體
    2013 年史丹福大學戴宏傑團隊在JACS發文報導了NiFe-LDH/CNTs 對水氧化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們對LDHs 電解水展開了大量的研究,試圖提高其催化性能以滿足大規模應用的要求。
  • 石墨烯液體電池的雙金屬核殼納米管各向異性溶解動力學成像
    在過去的十年中,原位液相透射電子顯微鏡已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用於觀察以前看不見的和難以接近的動力學,這些動力學在相關的長度和時間尺度上都有納米晶體生長,溶解和自組裝。人們已經可以從多金屬納米晶體的受控刻蝕或脫合金來合成具有難以通過自下而上合成方法獲得的形狀和組成的非平衡納米結構,但用這種方法很難探測短壽命的中間體。
  • 蘇大:石墨烯液體電池的雙金屬核殼納米管各向異性溶解動力學成像
    在過去的十年中,原位液相透射電子顯微鏡已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用於觀察以前看不見的和難以接近的動力學,這些動力學在相關的長度和時間尺度上都有納米晶體生長,溶解和自組裝。人們已經可以從多金屬納米晶體的受控刻蝕或脫合金來合成具有難以通過自下而上合成方法獲得的形狀和組成的非平衡納米結構,但用這種方法很難探測短壽命的中間體。
  • Rev.綜述:自旋電子學材料第一性原理設計
    雙鈣鈦礦具有非常簡單的晶體結構,並會有數量可觀的潛在物質,磁序和電學性質間的強烈耦合也是一大特點。其結構中的過渡金屬都可以產生磁矩,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間是成對的鐵磁性或者反鐵磁性。雙鈣鈦礦在半金屬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截止目前,已經合成出了很多雙鈣鈦礦物質。
  • 先進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研究進展
    基於晶體缺陷的結構設計源自於熱電物理與化學的核心概念,其目的是製備高性能的熱電材料,包括零維點缺陷及通過元素摻雜所實現的能帶工程和高頻聲子散射,一維位錯和中頻聲子散射,二維界面及通過界面調控所實現的能量過濾效應、調製摻雜及低頻聲子散射,以及三維納米夾雜物/析出相和納米孔隙所造成的複合調製效果;2.
  • 摻雜型和消除界面型結構,已是當前OLED器件的發展方向
    小分子OLED器件和高分子OLED器件的發光材料和結構不同,小分子OLED器件以染料或顏料為材料,而高分子OLED器件以共軛高分子有機聚合物為材料;。小分子OLED器件的有機薄膜是由電子傳輸層(ETL)、發光層(EL)和空穴傳輸層(HTL)組成的,而高分子OLED器件的有機薄膜為單層結構。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據悉,該成果是研究團隊多年來在嵌段共聚物設計、組裝合成納米結構材料(尤其是介孔金屬氧化物材料)方面的重要研究進展。在同行和課題組的研究基礎上,研究團隊歷經四年多探索出的這種靈活、可控的3D超分子界面組裝合成思想,突破了傳統的複雜多步合成和製備納米線陣列的瓶頸。
  • AEnM:碳基納米材料的結構設計和組成調控在儲鋰方面的應用進展
    碳基納米材料以其優異的導電性、高的比表面積、可控的形貌以及穩定的物化性質極大推動了電化學領域的發展,它們在固定不同種類的電化學活性物質如鋰、硫和氧,維持電極/電解液界面穩定,提供活性物質支撐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構建連續的導電結構,碳基材料實現了對電子和離子的有效傳導,從而改善了電池的反應動力學。
  • :ZrO2界面位阻/電子軌道作用修飾調控HCOOH分解
    當氧化物界面摻雜物種組裝在基底晶格中,人們有時能將其稱為單原子催化劑,通常單原子催化劑是擔載於氧化物界面上的過渡金屬原子,同時催化活性來自於這些位點的價電子,但是界面化學能夠通過同價雜原子進行修飾,能夠保證催化位點價電子總數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