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團隊在SPs熱電子注入效應助力光催化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2021-01-16 材料人

異質界面間的能量傳遞關鍵在於精準合成異質界面及能級調控。Surface plasmons (SPs) 熱電子注入效應,在清潔能源、環境治理、醫學診療、量子信息等諸多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把具有高效光捕獲特性的SPs金屬微納結構與半導體微納結構相結合,可以提高傳統半導體器件的量子效率,其中SPs弛豫產生的熱電子是提高器件效率的關鍵。金屬@半導體核殼納米晶因為最大的異質接觸面積及可調的等離子體-激子耦合效應等,已成為當前世界上的研究熱點。因為之間的大晶格失配度,採用傳統外延生長機理往往產生大量的晶格缺陷或有機雜質,且半導體殼層多為多晶結構,成為能量傳遞的陷阱。


針對這一科學難題,北京理工大學張加濤研究團隊基於水相的可控陽離子交換策略,實現了異質界面精準調控的金屬@半導體核殼納米晶的原位轉化非外延製備。以Au@CdS與Au@ZnS核殼納米晶的合成為例,在核殼納米棒或者納米顆粒形貌中,形成了緊密接觸的金屬-半導體界面結構及具有準單晶特性的半導體殼層。該合成策略可以實現對核殼納米晶中金屬核與半導體殼層各自獨立的形貌、尺寸調控。這些獨特的界面與結構優勢極大提高了金屬SPs與半導體激子的耦合性能。


圖1 精準合成Au@CdS核殼納米晶並實現高效的熱電子注入效應。


然後與中科院物理所、清華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多個單位團隊聯合攻關在SPs熱電子注入效率方面實現了突破根據飛秒中紅外瞬態吸收光譜的研究結果、對比實驗,結合有限元模擬(FEM)及計算,所合成的Au@CdS核殼納米晶中熱電子從Au的SPs注入CdS導帶的效率高達48%。 表明原子級調控的金屬-半導體異質界面能有效避免界面缺陷與雜質引起的光生載流子複合。基於以上優異特性,所合成的Au@CdS核殼納米晶在可見光下表現出高效的光催化產氫性能,其活性比傳統方法合成的Au@CdS核殼納米晶提高了2-3個數量單位,說明該新型合成方法在太陽能轉化與利用研究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相關成果以「Metal@semiconductor core-shell nanocrystals with atomically organized interfaces for efficient hot electron-mediated photocatalysis」為題在Nano Energy 雜誌發表 (Nano Energy 2018, 48, 44-52).


張加濤研究團隊圍繞半導體納米異質結構的化學合成及構效關係進行了大量研究。針對精準的異價摻雜問題,建立了膦配位的陽離子交換反應製備摻雜量子點新方法,實現了導電類型/摻雜發光調控、光磁耦合性能,解決了量子點異價摻雜難題,引起國際量子點同行高度評價和跟蹤研究;針對大晶格失配下異質界面問題,發展了陽離子交換法合成摻雜/異質界面協同調控的金屬/半導體異質納米晶的方法,揭示其光化學能轉換機理,實現了其光催化、光電催化等應用。一作或通訊作者在Nature、Science、Nature Nanotech.、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發表SCI論文50餘篇,受邀專著/章節4部,研究工作他引2200多次。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631001, 21633015,91323301, 51372025, 51702016, 51501010, 21643003)的資助; 本工作也得到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劉景月教授在高分辨TEM 測試方面的支持。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掃碼加入

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通訊錄



本文轉載自新材料在線,僅為交流學習之用。新材料在線為材料人的合作夥伴,我們熱忱歡迎材料圈各界人士免費加入【新材料在線®】平臺,與200萬新材料行業粉絲一起關注新材料。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詳情


相關焦點

  • Nature Commun 華東理工大學光催化劑理性設計取得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計算化學中心和工業催化研究所的王棟特聘副研究員,在金屬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oriented design of robust metal cocatalyst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on metal/titania composites」為題,發表在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作者:謝小芳 2019-12-01 01:18   來源:大連日報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有望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11
  • 大連理工大學在高效光/電催化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為探索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基於光催化與電催化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院士團隊的侯軍剛教授在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領域,如何提高光生載流子的定向移動,避免載流子複合,成為光催化體系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 中國科大在可見光催化脫羧偶聯反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近年來,光催化反應在合成化學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一系列光催化反應體系被發現,並成功應用於各種複雜化合物的合成中,展現出突出的合成價值和應用潛力。光誘導分子間的電荷轉移可以通過非共價鍵的方式在電子給體和受體之間發生,並不限定每一個底物(給體或受體)都要在特定波長範圍內具有吸收效應,只需要滿足給體和受體結合形成的複合物在特定波長的範圍內具有吸收即可,這樣就可以簡化光催化體系構成,降低催化劑成本。
  • 在極性材料光催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在具有內建電場的硼氧結構基元的極性光催化材料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人員分析了該類材料對氯酚類汙染物的去除能力,結合開爾文探針力顯微實驗證實了內建電場的存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4, 26, 3169);藉助密度泛函理論(DFT)手段確證了極性材料電子結構及光生電荷轉移過程(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 12179);考察了在不同金屬離子半徑作用下導致的不同極化場對有機汙染物降解性能的影響
  • 【研究亮點】半導體激子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iChEM副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團隊在半導體光催化劑激子效應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人員報導了結構限域效應在設計激子材料中的重要作用,並通過晶面工程實現了材料的激子過程調控及其光催化性能優化。
  • 北京理工大學:倍增!為新興學科注入「創業」動力
    當談到北京理工大學微納量子光子實驗中心的建設,共識已凝聚。  2019年底,北京理工大學微納量子光子實驗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投入試運行,在這個具備「新材料-新器件-新系統」全鏈條製備研究系統的全新高水平實驗平臺的背後,蘊含著學校在前沿學科建設方面的「不同凡響」。這項具有北理工特色的高質量發展創新舉措,值得品味。
  • 同濟黨員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同濟黨員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2020-11-2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球環境所光催化材料表面修飾及催化性能增強機制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環境汙染控制小組研究員黃宇團隊聚焦NO光催化降解過程中的吸附熱力學吸/脫附、能帶調控光吸收及高效光生電子-空穴分離等行為,開展納米材料表面的空位調控研究,設計和發展出一系列高效納米光催化材料,並有效將其應用於大氣中低濃度NO的降解研究。
  • 大連理工大學膜科學與技術團隊取得新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膜科學與技術團隊非對稱膜電極材料用於高性能鋰電池儲能取得新進展鋰硫電池由於具有理論容量高(1675 mA h g-1)、能量密度大(2600 Wh kg-1)、硫資源豐富等特點,被廣泛地認為是未來大規模儲能領域應用發展的方向。
  • 科研進展丨固體所在等離激元熱電子應用於傳感光探測太陽能轉化方面發表綜述
    Phys. 152,220901,(2020)),詳細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研究的三個重要方面:(1)表面等離激元衰減、能級與時間尺度;(2)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轉移機理;(3)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在傳感器、光探測、太陽能與光催化應用中涉及的基本科學問題、器件設計原理以及重要進展。該綜述被選為期刊的「Featured」和外封面文章(圖1)。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動力學同位素效應實驗以及與華東理工大學韓一帆課題組合作,該研究還利用原位紅外等技術對反應過程和反應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發現,該材料對光催化產氫和有機汙染物的降解也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性能。
  • 同濟化學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同濟化學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2020-11-26 20: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夏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產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MBA中國網訊】近日,寧夏大學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與綠色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馬保軍副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IF=14.229)上。
  • 物理學院在拓撲絕緣體納米材料的光熱電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拓撲絕緣體的材料製備和量子輸運特性是近年來國際研究前沿的一個熱點。在眾多拓撲絕緣體材料中,Bi2Se3是拓撲絕緣體家族中一種重要的三維強拓撲絕緣體。拓撲絕緣體納米結構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增強的表面電導貢獻非常有利於探索拓撲絕緣體奇異表面態的物理性質和開發拓撲絕緣體在自旋電子學等方面的潛在應用。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電子學院王肖沐/施毅團隊在新型谷電子器件方面取得...
    電子學院王肖沐/施毅團隊在新型谷電子器件方面取得最新成果 2020-08-30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王蕾研究員介紹,新型潔淨能源氫能素來是新能源的研究熱點,光解水制氫是獲得氫能的主要技術之一,而太陽能制氫轉換效率是光解水主要性能指標。
  • 我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