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度誘導的金(I)團簇結構的可逆轉化

2020-07-02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自然界中的某些生物大分子在外界刺激或微環境的變化之下,可以自發地改變其結構,研究人員通常把這個現象稱為「超分子轉化」。研究刺激響應行為不僅有助於揭示生物活動的基本規律,也有利於人們設計出能夠在外界物理或化學刺激下其特性可調的人工體系。近年來,研究人員對理解和控制由各種刺激引起的分子結構的轉變和組裝展示了濃厚的興趣,而分子結構的轉變和組裝過程又與分子內或分子間的非共價鍵相互作用的調控息息相關。多核金(I)團簇分子是一種基於金屬和配體間的配位鍵以及金原子之間的親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類有趣的超分子化學體系。通過親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團簇分子具有豐富多樣的結構,並顯示出結構依賴的光譜性質。金屬與配體之間形成的配位鍵由於其動態和可逆的特性被廣泛應用於構築刺激響應型超分子組裝體。雖然濃度誘導的金屬-配體組裝體結構轉化的研究已經被報導,但是多核金(I)團簇研究體系中類似的現象還未被發現。


近日,香港大學任詠華院士團隊利用二磷PNP配體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核數的多核金(I)團簇(圖1)。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通過有規律地減小PNP配體上取代基的空間位阻,相應的多核金(I)團簇的核數由原來的六核或十核轉變為十二核。該工作表明,改變膦配體上取代基的空間位阻可以對多核金(I)團簇的結構調控產生重要影響。

濃度誘導的金(I)團簇結構的可逆轉化

圖1. 多核金(I)團簇的結構調控


更為有趣的是,當PNP配體上的取代基為甲基時 (LMe),該配體所形成的十二核金(I)團簇呈現出與濃度相關的團簇到團簇的結構改變。當甲醇溶液中十二核金(I)團簇的濃度變小時,研究發現十二核金(I)團簇會轉變為六核金(I)團簇(圖2)。然而,當減少甲醇的量以此來提高六核金(I)團簇的濃度時,研究人員觀察到六核金(I)團簇又會轉變為原來的十二核金(I)團簇(圖2)。經過五次稀釋-濃縮循環實驗,這些金(I)團簇的結構沒有發生被破壞的跡象,表明通過濃度變化誘導的團簇到團簇轉化過程是高度可逆的。通過變溫核磁、高分辨質譜以及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等一系列表徵手段對整個團簇到團簇的結構轉變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表徵。這也是該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兩個不同核數金(I)團簇之間的可逆轉化。

濃度誘導的金(I)團簇結構的可逆轉化

圖2. 十二核金(I)團簇與六核金(I)團簇之間可逆結構轉換


該研究工作為調控金(I)團簇的結構轉化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途徑,有助於研究和理解多核金(I)團簇在外界刺激下的結構轉化,最終為未來探索基於金(I)團簇宏觀材料的功能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相關工作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香港大學的任詠華院士,第一作者是香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嚴亮亮

Concentration- and Solvation-Induced Reversibl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Assembly of Polynuclear Gold(I) Sulfido Complexes

Liang-Liang Yan, Liao-Yuan Yao, Vivian Wing-Wah Yam

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04677

相關焦點

  •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特別對於金屬納米糰簇,迄今人們普遍認為其是由一個一個金屬原子隨機生長而來,並不存在一個普適的化學規則。  長期以來,配體金納米糰簇因其獨特的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在催化、納米技術及生物醫學等領域廣泛的應用前景得到了廣泛關注。近10年來,隨著一系列大尺寸的配體金納米糰簇被成功結晶,人們試圖提出理論模型解釋其結構穩定性,但並未獲得普遍成功。
  • 李瑞賓研究團隊Angew:金團簇紅外II成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蘇州大學李瑞賓研究團隊首次通過調控金團簇表面蛋白冠製備了高量子產率及生物相容性的紅外II螢光探針,並將其用於胃腸道腫瘤的診斷。鑑於金元素優良的生物惰性及相容性,蘇州大學李瑞賓研究團隊嘗試通過配體-金屬電荷轉移(LMCT)理論,對金團簇表面修飾以實現其發射光紅移至紅外II區。儘管軟配體(含有巰基)對於金團簇的形成至關重要,理論計算表明芳香供電子配體的引入對於其HOMO-LUMO能帶隙的壓縮至關重要。
  • 一個原子的改變如何影響金納米糰簇的電催化性能?
    基於真實結構的DFT計算表明鈀原子的加入可以提升團簇表面配體的穩定性,從而抑制析氫反應活性位點的生成。這種原子尺度的精確調控與DFT計算的結合為深入理解催化劑的結構與性能關係提供了範例,對於未來高性能催化劑的設計也提供了思路及啟發。
  • 金納米糰簇的構造異構及構造關聯的發光研究取得進展
    他們通過發展一種新的合成方法——離子誘導法(在該方法中,需加入外來離子誘導生成新的團簇),製備了一個新的Au42(TBBT)26團簇(圖1c),暗示著面心立方結構並不一定不利於發射。fcc結構的團簇(見圖11d-f)。
  • 【材料】華東理工大學在超高螢光量子產率金納米糰簇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近紅外發光的金納米糰簇是目前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載體的研究熱點,為了推進實際應用,還需解決金納米糰簇低量子產率的問題
  • 南開大學孫忠明組Angew:σ-芳香性誘導穩定的異金屬超四面體團簇
    自組裝的概念在許多學科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化學家可以通過「自組裝」這一有效的工具,利用各種各樣的建築基元來構建複雜的納米結構。在大多數情況下,自組裝產物的結構仍然取決於配體的合理選擇,反應條件的精心控制以及驅動力(氫鍵、範德華力和親金相互作用等)的操控。可以預見的是,小型的金屬簇能夠作為很好的建築模塊用於複雜結構的大體積金屬簇的組裝。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 2015, 6, 9667)後,課題組研究人員發現了同(近)尺寸團簇中金價態的顯著區別,再次表明了金團簇中金原子成鍵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相關工作近期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 Am. Chem. Soc.
  • 如何計算納米糰簇的結構和磁性
    計算思路解析:實驗與第一性原理相結合,研究FeNi合金不同相成分的結構。   研究背景   研究納米糰簇形狀與磁性的特性,可提供對納米尺度磁性基礎知識。
  • 【納米】原子級精確的金納米糰簇催化劑上開放金屬位點的預組織
    但是,去除配體可能會導致金屬核心的結構變化,也可能導致其團聚。另一種策略是利用弱配位的配體在催化過程中的離開和再錨定,產生動態的催化位點,但這種位點在催化中往往不夠活潑。因此,實現金納米糰簇表面開放位點的預組織,對於團簇催化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儘管使用大尺寸的有機膦作為配體可以獲得具有空位點的金納米糰簇,但是穩定性較差。
  • 合肥研究院在團簇結構調控和性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前期,伍志鯤課題組已從三個方面對金屬納米糰簇進行結構調控:團簇整體結構、團簇局部結構、團簇在晶體中的排列結構(見圖1)。著眼於團簇的組成不變而改變結構,第一次獲得了金屬納米糰簇的構造同分異構體(見圖1a);著眼於團簇的電子結構調控,首次得到金納米糰簇的18電子超原子結構;著眼於團簇在晶體中的排列結構調控,近來一種新的最密排列方式6HLH排列被發現(見圖1b)。
  • 華僑大學駱耿耿課題組「綜述」團簇研究進展
    該超小尺寸與電子費米波長相當,在該尺寸範圍內,物質經歷著從微觀原子/分子向宏觀凝聚態材料的轉變,因此金屬納米糰簇往往呈現出許多和宏觀、微觀截然不同的獨特性質,成為當前納米新材料的明星成員。其中,有機保護性配體與幣金屬(即銅/銀/金)經還原形成的幣金屬-氫納米糰簇不僅具有獨特的結構和新穎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基於超小尺寸、明確的組成和結構,幣金屬-氫納米糰簇可作為理想的模型體系來研究納米材料的形成、催化機理、基本物理效應等。
  • 利用超氧-過氧化物可逆轉化,實現大容量鉀離子二次電池|NSR
    近日,南京大學及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周豪慎教授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研究論文,他們成功實現了超氧-過氧化物之間的可逆轉化,將其應用於鉀金屬二次電池的正極,並在此基礎上製備了大容量、封閉式、長循環的鉀金屬二次電池。
  •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張金中: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從分子團簇到魔幻尺寸團簇和量子點
    探究PQDs或PNCs的生長機理和相關配體的協同作用已成為理解鈣鈦礦結構性質的研究熱點之一。近年來,張金中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研究優化不同配體之間的協同作用,提出了 「雞尾酒」鈍化策略,並積極尋求對鈍化機理更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該課題組研究發現,當使用較強(酸性或鹼性)的配體或較高濃度的配體時,反應體系可以產生鈣鈦礦魔幻尺寸團簇(PMSCs),而不是傳統的PQDs。
  • 廈門大學在高核稀土-過渡金屬團簇的模塊組裝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孔祥建、龍臘生教授課題組在高核稀土-過渡金屬(3d-4f)團簇的模塊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ynthetic Protocol for Assembling Giant Heterometallic Hydroxide Clusters from Building Blocks: Rational Design and
  • 安徽醫科大學研製出一種具有強磷光發光效率的金銅納米糰簇
    安徽醫科大學研製出一種具有強磷光發光效率的金銅納米糰簇 2021-01-15 10:41:07   來源:安青網
  • 山西大學晶態材料研究所首次報導具有密堆積結構的銅納米糰簇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2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祁華)山西大學晶態材料研究所張獻明教授、李歡副教授通過使用炔、有機膦和硝酸根(醋酸根)作為保護配體,合成出一系列室溫下穩定的零價銅納米糰簇,包括Cu53(C≡CPhPh)9(dppp)6Cl3(NO3)9, Cu53(C≡CPh)9
  • 安徽醫科大學研製出一種具有強磷光發光效率的金銅納米糰簇 在生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安徽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研究團隊近期研製出一種在空氣氛圍中具有強磷光發光效率的金銅(Au@Cu14)納米糰簇,為製備更多具有強磷光效率的新型金屬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論基礎。該成果日前在國際著名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上發表。
  • npj: 基於結構描述符機器學習—納米糰簇表面的氫吸附能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納米糰簇表面析氫反應的催化活性取決於氫吸附位點的結構,預測團簇的催化活性需要對各種可能的吸附結構開展模擬,計算量龐大。來自芬蘭阿爾託大學的Adam Foster教授等分析了目前最先進的結構描述符,即原子位置平滑重疊(SOAP)、多體張量表示(MBTR)和原子中心對稱函數(ACSF)用於機器學習納米糰簇表面氫吸附自由能的可靠性。他們以2D的MoS2和AuxCuy合金作為測試體系,掃描了納米糰簇表面氫吸附的勢能面,比較了不同描述符用於核嶺回歸的預測性能。
  • 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轉變
    將靜電紡絲技術與高溫碳化相結合,以PVA納米纖維為反應器,在碳化過程中孕育出Ru納米糰簇。在高溫碳化過程中引入NH3轟擊納米纖維表面,可實現Ru納米糰簇到Ru單原子的原位生長。高溫下氣體輔助碳化可使得原本不含N的碳納米纖維表面富含氮摻雜碳結構,這種結構對Ru單原子具有很好的錨定作用,可實現從Ru納米糰簇/碳納米纖維(Ru NCs/CNFs)到Ru單原子/氮摻雜碳納米纖維(Ru SAs/NCNFs)的轉變。
  •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