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孫忠明組Angew:σ-芳香性誘導穩定的異金屬超四面體團簇

2020-12-04 學研天地

研究背景

在我們生活中,自組裝無處不在。大到天體小到生物組織,細胞甚至分子都體現了自組裝的魅力。自組裝的概念在許多學科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化學家可以通過「自組裝」這一有效的工具,利用各種各樣的建築基元來構建複雜的納米結構。在大多數情況下,自組裝產物的結構仍然取決於配體的合理選擇,反應條件的精心控制以及驅動力(氫鍵、範德華力和親金相互作用等)的操控。可以預見的是,小型的金屬簇能夠作為很好的建築模塊用於複雜結構的大體積金屬簇的組裝。但是由於金屬-金屬鍵的導向通常難以控制,不容易得到有序的組裝結構,因此基於無有機配體保護的全金屬團簇自組裝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成果簡介

近日,南開大學材料學院稀土中心孫忠明教授課題組利用高電荷的白磷等電子體[Ge4]4-作為基本建築單元,過渡金屬陽離子Zn2+或Cd2+作為連接節點,成功製備了兩個異金屬超四面體團簇[M6Ge16]4– (M = Zn; Cd),該團簇結構具有Td對稱性。

[Zn6Ge16]4–的AdNDP和ELF分析以及磁響應特性([Cd6Ge16]4–與之結果一致)

該課題組與美國猶他州立大學Boldyrev教授合作,利用AdNDP(適應性自然密度劃分)和ELF(電子定域函數)等方法做了理論分析,研究表明[M6Ge16]4– 團簇的穩定性並不是簡單歸因於[Ge4]4-陰離子與M2+陽離子之間單純的離子相互作用。三中心兩電子(3c-2e) M–Ge–Ge σ鍵的形成導致在Zn/Cd原子上發生離域,表現出一定的共價特徵。Zn/Cd原子對這些離域鍵有著重要的貢獻,其氧化態可以被看作介於1+和2+之間。磁響應特性的計算揭示了3c–2e M–Ge–Ge σ鍵的芳香性特徵,其中3c–2e M–Ge–Ge σ鍵也與相連接的四面體單元的球芳香性有著密切的關聯,從而解釋了[M6Ge16]4– 團簇的穩定性。根據[M6Ge16]4– 的化學鍵分析,可以預測具有類似平面四配位的單價金屬離子(例如Au+,Ag+)與基於{Ge,Sn,Pb,P,As或Sb}的低電荷四面體簇組裝獲得相似的超四面體結構也是可行的。這種自組裝的方式為構建其他基於過渡金屬陽離子和四面體簇作為組成單元的雜金屬納米簇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有效策略,同時也為研究新型的金屬框架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工作已經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博士一年級研究生徐紅磊為文章的第一作者。

文獻連結:

σ-Aromaticity-Induced Stabilization of Heterometallic Supertetrahedral Clusters [Zn6Ge16]4–and [Cd6Ge16]4–

Hong-Lei Xu, Ivan Popov, Nikolay Tkachenko, Zi-Chuan Wang, Alvaro Muoz-Castro, Alexander I. Boldyrev, Zhong-Ming Sun

Angew. Chem. Int. Ed.,2020, DOI: 10.1002/anie.202008276

相關焦點

  • 異金屬夾層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的合成及電子結構
    南開大學孫忠明組Nat Commun:異金屬夾層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的合成及電子結構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三明治化合物由於其獨特的結構以及在烯烴聚合、不對稱催化及生物金屬有機領域的成功應用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 從反芳香性向芳香性的突變
    而反芳香性物質由於共軛而引起能量提高,熱力學穩定性大大降低,難以穩定存在。如環丁二烯和環丙烯負離子都是反芳香性物質,即使在低溫下也不穩定。目前能夠成功分離的反芳香性物質極少。如何實現物質從反芳香性到芳香性的轉變,進而發掘其實用價值,是一個有待突破的問題。
  • 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清華新聞網5月24日電  5月17日出版的《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由清華大學化學系趙亮和廈門大學化學學院朱軍作為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合成四核與八核金取代的雜環芳基化合物探索芳香性吲哚正離子
  •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隨後發展的「十八電子規則」和「Wade規則」在20世紀也取得巨大成功,成為理解過渡金屬分子和小尺寸團簇的基本化學理論。但隨著近20年來納米技術的巨大進展,傳統化學理論是否在納米尺度仍然適用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特別對於金屬納米糰簇,迄今人們普遍認為其是由一個一個金屬原子隨機生長而來,並不存在一個普適的化學規則。
  • 俄羅斯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可以高效合成金屬基催化劑的方法
    來自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RUDN)和Nesmeyanov有機元素化合物研究所(INEOS)的化學家團隊合成了兩個效率幾乎為100%的異金屬簇。這些化合物可作為催化劑用於製藥、生產聚合物和化學工業的其他分支。該研究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上。
  • 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獲進展
    腐蝕、防腐及催化等化學化工過程均涉及金屬團簇的研究,團簇已成為化學和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深入理解原子到分子、團簇、納米結構,再到宏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演變,將推動化學走向「微觀化」、「精準化」和「交叉融合」。
  • 化學所等在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中取得進展
    腐蝕、防腐及催化等化學化工過程均涉及金屬團簇的研究,團簇已成為化學和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深入理解原子到分子、團簇、納米結構,再到宏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演變,將推動化學走向「微觀化」、「精準化」和「交叉融合」。
  • 濃度誘導的金(I)團簇結構的可逆轉化
    多核金(I)團簇分子是一種基於金屬和配體間的配位鍵以及金原子之間的親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類有趣的超分子化學體系。通過親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團簇分子具有豐富多樣的結構,並顯示出結構依賴的光譜性質。金屬與配體之間形成的配位鍵由於其動態和可逆的特性被廣泛應用於構築刺激響應型超分子組裝體。雖然濃度誘導的金屬-配體組裝體結構轉化的研究已經被報導,但是多核金(I)團簇研究體系中類似的現象還未被發現。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σ型軌道重疊是非平面鐵配合物的芳香性來源
    芳香性是化學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多數芳香化合物中,其共軛環一般通過軌道之間肩並肩的π型交蓋實現電子離域,因此大多傾向於平面結構。但是在金屬雜芳香化合物中,由於金屬d軌道具有不同的形狀和空間取向,為了實現電子離域的最大化,d軌道與p軌道之間的交蓋類型也可以是σ型交蓋,導致最穩定狀態的芳香性分子不一定是平面結構。
  • CCS Chemistry | 「神奇」的Al+(C6H6)13 團簇:幾何殼層閉合的金屬...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駱智訓研究員和姚建年院士團隊與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Shiv N. Khanna教授合作,利用我國自主研製的高靈敏度深紫外/紅外離子化檢測質譜光譜儀(DUV-IR TOFMS), 發現了一種抗氧氣蝕刻的、具有閉合幾何殼層結構的穩定團簇新物種:Al+(C6H6)13。
  • 研究揭示σ型軌道重疊是非平面鐵配合物的芳香性來源
    3dxz與丁二烯π之間d-p軌道的σ型重疊。 芳香性是化學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多數芳香化合物中,其共軛環一般通過軌道之間肩並肩的π型交蓋實現電子離域,因此大多傾向於平面結構。但是在金屬雜芳香化合物中,由於金屬d軌道具有不同的形狀和空間取向,為了實現電子離域的最大化,d軌道與p軌道之間的交蓋類型也可以是σ型交蓋,導致最穩定狀態的芳香性分子不一定是平面結構。
  • 這種「金屬氧立方」會成為新的「基因材料」嗎?| NSR
    CO13O8,理論研究表明該團簇具有獨特的立方芳香性。這類新型的氧鈍化金屬團簇有望用作基因新材料,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金屬氧立方」(metalloxocubes)。芳香性描述。更進一步,研究者確認「金屬氧立方」獨特的穩定性與其體心立方結構、突出的前線軌道能隙,乃至芳香性均相關,並討論了從二十面體Co13到立方Co13O8的結構演化過程中的熱力學和反應動力學問題。通過計算其核獨立化學位移與磁感應電流密度,並結合電子結構與軌道分析,研究者還深入詮釋了Co13O8的立方芳香性及其化學本質。
  • Angew:層次化多孔碳重的高氧化活性的金屬亞納米糰簇
    金屬亞納米糰簇(SNCs)在各種催化反應中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然而,如何同時製備穩定的、高分散、高金屬含量的金屬SNCs仍然是一個挑戰。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李映偉教授,Ruiqi Fang報導了一種新穎而通用的方法來合成穩定在層次化多孔碳(HPC)中的各種雙金屬SNCs。
  • 由σ-和π-環引起的雙重芳香性|通訊-化學
    最近,《通訊-化學》發表的一項研究Double aromaticity arising from σ- and π- rings,通過實驗探究了雙陽離子六(苯硒基)苯(hexakis(phenylselenyl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相關合作單位給予了有力協助。  在金屬納米糰簇的理論研究中,一個比較盛行的理論是「超原子」理論。這個理論曾被用來成功地解釋一些金屬納米糰簇的穩定性,如Au25和Ag44比較穩定,是因為它們分別具有8和18電子的超原子電子結構,但令人費解的是,金團簇的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此外,目前已知的配位多面體大多是基於Pd、Pt、稀土等資源稀缺金屬離子,基於資源豐富的鈦離子的配位多面體相對較少。考慮到含鈦材料優異的光催化活性,基於鈦的配位多面體也將具有較好的光催化應用。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
  • 華僑大學駱耿耿課題組「綜述」團簇研究進展
    原子精度的金屬納米糰簇可看作是在配體的保護下由數個到幾百個金屬原子聚集而成的超小金屬納米粒子該超小尺寸與電子費米波長相當,在該尺寸範圍內,物質經歷著從微觀原子/分子向宏觀凝聚態材料的轉變,因此金屬納米糰簇往往呈現出許多和宏觀、微觀截然不同的獨特性質,成為當前納米新材料的明星成員。
  • 金納米糰簇的構造異構及構造關聯的發光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金龍等合作,在金納米糰簇合成以及結構與螢光性能關聯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以Fcc versus Non-fcc Structural Isomerism of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Kernel
  • 李瑞賓研究團隊Angew:金團簇紅外II成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蘇州大學李瑞賓研究團隊首次通過調控金團簇表面蛋白冠製備了高量子產率及生物相容性的紅外II螢光探針,並將其用於胃腸道腫瘤的診斷。鑑於金元素優良的生物惰性及相容性,蘇州大學李瑞賓研究團隊嘗試通過配體-金屬電荷轉移(LMCT)理論,對金團簇表面修飾以實現其發射光紅移至紅外II區。儘管軟配體(含有巰基)對於金團簇的形成至關重要,理論計算表明芳香供電子配體的引入對於其HOMO-LUMO能帶隙的壓縮至關重要。
  • 【知識點導讀】--誘導效應(Inductive Effect)與共軛效應(Conjugated System)
    在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由於電負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團)的影響,使整個分子中的成鍵電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發生極化的效應,叫誘導效應。誘導效應的特徵是電子云偏移沿著σ鍵傳遞,並隨著碳鏈的增長而減弱或消失。